转眼间.docx
- 文档编号:30599015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29.71KB
转眼间.docx
《转眼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眼间.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眼间
转眼间,一个炎热的假期就要过去了。
蓦然回首,不能不感慨光阴似箭般穿梭中的那份无奈。
当准备收拾心情,重整出发时,发现原来匆匆的假期里多了一份沉沉的充实。
中国书画装裱艺术是伴随着中国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特种工艺美术,是一项要求动手能力极强的技艺工作,是技术活又是体力活,看似简单的工序却包含着无穷的科学艺术,涉及的学科门类复杂、技术含量高,涵盖了色彩学、工艺美术设计、装潢、书画、文物保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不仅需要掌握装裱技术与理论知识,还要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
从古至今的装裱师前辈,他们的技艺都是一代传一代,继承下来,并通过不断地勤学苦练,经过二三十年或一辈子的艺术实践和文化熏陶,在漫长的岁月中,“把脉医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掌握一手精湛的技艺和审美的眼光,成为身怀绝技的书画修复高手。
装裱一幅书画作品,从工艺到用料都非常考究,须仔细选择宣纸、绫绢等材料,亲手制作糨糊,托染纸张、绫绢,还要会裁缝手艺,会木工活,开榫、安装轴头等等,有时受季节、温湿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历时一月左右才能完成。
根据画心的内容、色调、大小、形状、新旧及裱后的用途不同等方面,精心地设计出不同的品式,使画心与装裱所选用的各种材料、颜色图案纹样相互和谐。
采用不同的形式、品式,再经过几十道严格的工序,精心制作。
从托画心开始到完成裱件,每一道工序都认真细致地操作,最后才能珠联璧合,锦上添花,使书画作品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便于陈列展示、欣赏、研究和收藏,并对书画的保护起到重要的作用。
宋式装
在装裱过程中,经常遇到当代的书画家在创作时采用劣质的纸、墨、颜料,尤其用质量差的宣纸或书画纸创作的,加之折叠和保护不善,出现断裂、破损等。
托画心时着浆水便泛黄、易破裂,造成作品跑墨、晕色、掉色、污染画面等,甚至可能造成书画家的心血付之东流。
有些书画家题字及所盖名章、闲章都太贴边,造成不好方裁。
书画家们在创作时途中出现纰漏,可以通过改内容或增添内容来弥补过失,或重新画一幅,而装裱工作者却无法改变所裱的书画载体及现有生产的宣纸材料,间接影响装裱艺术效果和质量。
装裱工作者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小心谨慎、慢工出细活,要有只求质量不计成本的良好心态,应考虑到今日装裱的书画作品可能就是日后的文物。
书画装裱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是对书画作品“深加工”。
书画作品与装裱是密不可分的,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彼此关联,相得益彰。
正如著名书画家傅抱石先生于1957年1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裱画难》就阐述了此中甘苦,深切体会到裱画的难。
“作为一件艺术品,除了画面的艺术水平决定在画家而外,装裱是最重要的一关。
这关过得好,不但作品增色而且可以‘延年益寿’;过的不好呢,就会使满意的作品大为之减色,甚至从此受到不应有的摧残,惹上满身暗疾,一辈子不得健康”、“一纸上案,往往累月,不但手足要有规矩,连呼吸也要加以管制。
”我们从中可窥见装裱工作辛苦以及书画装裱的重要性。
装裱技术的高低,以及装裱形式的设计、绫绢色彩的选择和用料考究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
尤其收藏家们应重视书画作品装裱的质量,装裱得好,才能更好地科学保护中国书画作品。
中国书画艺术作品是文物中极易损坏,也是较难保护收藏的藏品之一。
古代书画艺术作品历经几百年、上千年,由于自然老化、受潮霉变、虫蛀鼠咬等等原因,导致书画艺术作品残缺破损,甚至面目全非破烂不堪,这就需要重新装裱。
修复等于书画作品面临一次生死关头,且完全决定于“医生”的技术和经验。
明·周嘉胄《装璜志》中说:
“古迹重装,如病延医;”“装璜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
”高明的“医生”的确可以将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起死回生”或“返老还童”,起着“画郎中”的作用。
而庸“医”则往往杀“人”,这是一点也不错的。
历代书画艺术品得以传世至今,其主要原因就是经过装裱与修复,每一件书画艺术品都凝聚着装裱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如《簪花仕女图》等许多名人墨迹,早就变成了残渣碎片,但经过修复工作者的精心修复补缀装裱,它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重现往日的风采,更加显示出装裱修复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
四色装
修复书画文物是一项集知识、悟性、技巧、经验、创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理论与技能高度结合的技术,并对古旧字画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别、鉴赏能力。
首先要对原作品进行认真研究,在“修旧如旧”的文物修复思想理念下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
经过修复工作者精心的揭、洗、补、全色、接笔等工序到装裱完成。
如接笔时,一笔下去要与原作用笔、气韵、艺术风格等一样,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
才能恢复书画作品的原貌,让破损书画作品重现往日的风采,延长书画寿命,更能得以永久保存,其功效等同于再次创造古旧书画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艺术生命。
当今画价日增,动辄数万、百万之巨,甚至千万。
在无保险之保障做后盾的情境下,唯恐遭索重金,或对簿公堂,造成损了钱财,伤了友情,荒了技艺。
因此书画装裱工作者肩负着书画家创作的艺术生命,修复一幅古旧书画作品难度很大,在自然环境下,一般需要数月,甚至历经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晚上有时睡不好,人在床上躺着,心却惦记着上了墙的书画作品,担心绷裂。
途中装裱工作者神经一直绷得紧紧的,心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可谓时时关注着未完成的装裱作品或修复装裱作品。
其间有不可预见的“难”,可谓难上加难……装裱工作者不论是修旧还是裱新,都属抢救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之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有意义的事。
希望能通过此文,让各界人士对“画医”有个新的认识,同时促进装裱技艺与中国书画艺术繁荣发展。
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自古就有“三分画,七分裱”的说法,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机器装裱,快速装裱等等应运而生,对传统手工工艺有了极大的冲击,至此,作为一名装裱人,我想就一些传统装裱常识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古人云:
“举前贤之术及,启后学于成规。
”希望装裱艺术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书画装裱艺术的起源和概况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装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
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如同其它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原始资料。
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
"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
"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据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
"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褫,楮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
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
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
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
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
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艺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出现了衰落。
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中国的书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书画装裱同样是一门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艺术。
俗话说:
“三分画,七分裱”,中国书画装裱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书画装裱是书画艺术的扩展和再创作,是书画艺术的第二空间。
据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魏晋时期已经萌芽。
南北朝时,装裱工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
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及款式有了新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书画装裱艺术家,同时发明创造了至今不衰的“宋宣和装”的装裱款式。
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的形制及品式则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更加完善。
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装裱风格。
如南方和北方的装裱工艺就有“苏裱”和“京裱”,即“南裱、北裱”之分。
历史上关于装裱工艺的著述,如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堪称中国古代装裱的经典著作;清代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总结了中国古代历经多年装裱工艺的经验,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研习价值。
当然历史上还有许多书画名人也对书画装裱工艺留下了不少精辟论述,如宋代米芾的《画史》、《书史》;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等。
随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现代高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当代的书画装裱大师在研究古代装裱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实践经验,对装裱工艺作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冯增木先生所著《中国书画装裱》、杨守谋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冯鹏生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概说》、杜子熊先生的《书画装潢学》、杨正旗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大全》、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所编的《书画装裱与修复》等专著,这些著作促进了传统装裱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书画装裱艺术逐步形成了各国的风格和流派。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日本。
大约自唐代中国书画装裱工艺传入日本后,日本的装裱艺术家经过消化、吸收、再创造,在原材料、工艺制作、款式变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当代日本著名的装裱艺术家市川仲二先生是日本最具权威的装裱大师,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日本;还有日本著名的装裱大师藤本武夫先生也是日本极有影响的人物,他们对裱件的严谨制作态度和款式的创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88年在我国河南郑州举办的“中日装裱艺术展”,1992年在河南新乡又举办了《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大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通过展览发现,中、日在书画装裱工艺方面有所区别,特别在装裱材质和装裱款式上出现了很大差异,这与各国的房舍建筑及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日本的挂轴装裱品式就有袋装、台装、佛像装、奴裱、唐裱、明代裱、现代裱等,最具代表性的是江户时期确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
而我国传统装裱的挂轴款式则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屏条装、通景屏装等。
通过展览,我们充分了解了各国装裱的区别,这对于我国装裱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2年在河南新乡又举办了首届全国装裱艺术展—《中国装裱艺术家书画装裱作品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一批款式新颖、艺术性很强的装裱作品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书画装裱的水平,推动了我国书画装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书画装裱的水平的提高。
明周嘉胄《装潢志》有云:
“宾主定当预为酌定装式,彼此意惬,然后从事,则两获令终之美。
”这充分说明装裱款式的重要性。
一个优秀的装裱工作者除严格按传统装裱工艺操作外,还需要有开创性的款式设计能力,装裱出新颖的作品来,这是发展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
为发展我国的装裱事业,根据中国现代情况,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当今家庭居室建筑装饰格局,就需要设计既有新意又能受人们欢迎的新款式,来融合时代的新建筑,满足众的审美要求。
当然学习书画装裱首先要具备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掌握了基本品式的基础上,方能举一反三,加以变化。
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从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上达到较为完美的统一,使书画锦上添花。
二书画装裱的设备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称装裱间):
要求:
宽畅明亮,清洁整齐,安全方便,温度与湿度要适中。
(二)挣墙(亦称大墙,挣板):
用于贴平,挣干画心,裱件和各种装裱材料。
要求:
平整、光滑、通风、干燥。
(三)案台(亦称装裱桌):
要求:
台板木质坚硬,台面光滑平整,案台高度一般在80厘米左右。
(四)晾架(亦称晾竿):
用于晾干经过加工的复背纸,色纸以及各种材料等。
(五)拷贝桌:
玻璃桌面,内置日光灯,用于揭裱残破旧画。
(六)人字梯:
用于裱件上、下墙时蹬踩。
(七)排笔:
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等。
(八)棕刷:
用于托裱绫、绢、纸张、画心及覆画裱件上墙等。
(九)裁纸刀:
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
用于方正画心、裁配画料等。
(十一)锥针和镊子:
用于方正画心、挑除杂物等。
(十二)启子:
用于揭启挣在墙上的裱件及各种材料等。
(十三)油纸(亦称浆纸、隔糊):
用于镶嵌边料隔浆糊用。
(十四)砑石(亦称磨石):
用于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蜡板:
用于裱件背面砑光时磨擦画背。
(十六)其它工具:
剪刀、掸子、叉子、喷水壶、箩筛、木锯、电钻、钳子、铜线、面盆、毛巾、毛笔、颜料、墨汁、调色盘、塑料薄膜等。
三装裱材料
(一)宣纸:
分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产净皮生宣为主。
(二)绫、绢、锦、锦绫、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轴头、手卷片、签子等。
(四)丝带、绦带、铜钮等。
(五)面粉、明胶、明矾等
四书画装裱品式
(一)立轴、中堂
(二)对联
(三)横披
(四)条屏、通景屏
(五)镜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册页
五装裱程序
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包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钉铜钮(绦圈)--包杆(上轴头)--上杆--系绦(串丝带)--扎带--粘签条
六裱件质量的品评
品评裱件质量的标准简而言之为:
平整光洁、柔软谐调。
具体可以分为:
(一)工艺精致,镶口匀细。
(二)展挂平整大方,画面光滑洁净。
(三)画面色彩搭配谐调。
(四)手感柔软,厚薄适度。
(五)收卷后整齐,无参差
七古代书画装裱论著
(一)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二)北宋米芾《书史》、《画史》
(三)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六《绍兴御府书画式》
(四)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五)明代文震亨《长物志》
(六)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
八书画裱件的展挂与收藏
由于书画作品装裱的形式不同,对于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挂与收藏方法。
(一)立轴的展藏
立轴的展挂最好由两人同时进行,一人双手托住天个杆及绦带,另一人握住地杆两端的轴头,缓缓展开,无论是展收或挂壁,最忌用手指顶托画背,这样会随着画件的展开,留下折痕。
收藏:
有条件的话,可做专用的木柜(用樟木做最为理想),分层隔平放,切忌压挤。
如没专用柜子,可每件作品做一个画筒或者画盒装放,再放上樟脑丸即可。
(二)手卷的展藏
由于手卷的特点是窄长且不能挂壁,因此,手卷的展观必须在台面上进行。
若是两人,则一人双手扶住卷子徐徐展开,另一人则随着展速收卷,单人展观则右手执着天头处,左手握着手卷的中腰,然后边收边展。
展开之后,必须在两头各压一镇尺,防其滚动。
收藏方法与立轴相同。
(三)册页的展藏
册页不同于其它书籍,我们不能像翻书那样来翻阅册页,应将其平放在台面上,打开册页之后,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专用竹片,插入页下空间,向右(或向上)翻动。
收藏:
大多用锦、缎等制作册套,将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四)横披的展藏
横披与立轴相比,由于它不便实卷,因而,具体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应将其平放于台面上,一人轻按右天杆,另一人双手扶住裱件上下边际,徐徐展开。
挂壁时,须两人相互配合,将作品拉平,稳妥地固定在左右两侧的墙钉上,(若是月牙杆,则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与其大小一样的木条一同固定于墙上,这样可将作品与墙隔离,以免受潮)。
收藏与立轴相同。
(五)镜片的展藏
镜片装裱好后,大都装入镜框内。
但没装镜框的作品,应平放于木质阁板或木箱中,摞放时,须在作品之间隔垫宣纸,亦可卷好装入画筒或画盒中。
总之,书画作品悬挂一段时间后,一定要更换,在清洁裱件时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湿毛巾擦,最好软布或鸡毛掸轻轻掸去灰尘即可。
凡是接触书画作品(特别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污作品使其变形生霉。
九、装裱术语解释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
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
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
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
其正面粘贴绢画。
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
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
排挂时,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
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
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式。
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
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
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
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
横式装。
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
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
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
横、竖式皆可。
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
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
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
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横竖两种类型。
而这些品质将是我在踏入社会后需永远铭记的,patience,tolerance,care,responsibility,friendliness,耐心,宽容,关心,责任,友善。
我想,这应该是我今年盛夏收获的最丰硕的果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眼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