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古诗文集锦.docx
- 文档编号:30598404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88KB
哲学古诗文集锦.docx
《哲学古诗文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古诗文集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古诗文集锦
哲学古诗文集锦
————————————————————————————————作者:
————————————————————————————————日期:
哲学古诗文、成语集锦
李军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
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
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
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
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
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
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
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
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
65.守株待兔:
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
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古诗与哲学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一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风貌的秋江晚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是统一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梅雪争春不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分析矛盾时,既要看其共同占,又要看各自的特点
造物无情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联系的观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的普遍性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古歌新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可因循守旧
“泾溪石险人竞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此诗出自唐代文人杜荀鹤所作《泾溪》。
小沟小河乱石林立,水流湍急,所以人们特别谨慎,从来没听说过有溺水的人;倒是平静的水流而又没有石头的地方,经常听说有人被淹死。
细细吟后,古诗中包含的安全哲理令人回味无穷。
当今的交通运行,如在非常危险的山路上行车,为确保安全,驾驶员都格外警惕,谨慎小心,从而收到了“终岁不闻倾覆人”的效果。
但是,在平坦宽阔的公路上驾车,却常常发生一些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这些车祸的原因多数是由于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
于是造成了“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悲惨后果。
从这首极具安全哲理的古诗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
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对交通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人竞慎”才能“不倾覆”,而要想“不倾覆”,不但应该在“泾溪石险”处“人竞慎”,更应在“平流无石”处“人竞慎”。
这样,才能确保交通安全。
几首哲理诗赏析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
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
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
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同学们了解哲理诗的特点,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
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
让时间证明一切。
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
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
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
本诗告戒我们:
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
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
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
后两句则说:
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
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
本诗告诉我们:
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
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从哲理诗中悟学习之道
孙柏泉
中国传统诗歌发展到宋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转变:
由唐诗的以意象取胜转而喜欢谈哲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本文不准备赘述,只想就其中常见的几首,谈一谈它们与我们的学习的某些关联,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有所领悟。
一、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字元晦,是我国南宋时代的大理学家,曾开设白鹿洞书院授学。
本诗乃读书时偶有感悟而发:
半亩大小的一方池塘,清澈如镜,天光云影尽映其中,惹人喜爱。
若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来的缘故。
虽为观书有感,乍看来却很难看出与读书有何关系,作者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优美的文章就好像清澈见底的半亩方塘,但是怎样才能让文章称得上优美呢?
关键在于有没有生活。
我们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其素材、观点、情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应。
如果失去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文章就会干巴巴的空洞乏味,而且面目可憎。
所以,写起文章得心应手,文如泉涌的同学,必定是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对生活比较敏感的人。
马马乎乎、大大咧咧的人,我们只能称之为“生活的漏斗”,他只能写一些干巴乏味的文字,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感,谈一些空洞造作的见解。
这样的文章,又有谁会喜欢呢!
请关注生活吧,它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从生活汲取养料,搜集素材,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
二、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
就其中的每一种事物来说,也是复杂变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看庐山,从远、近、高、低等几个角度去观察,结论就“各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跳不出“此山”的圈子,就不能高瞻远瞩,总揽全貌,也就必然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了。
学习也是一样。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其角度、方法往往不是唯一的。
当我们从某一个角度,用某一种方法而难以为继时,千万不可钻牛角尖儿,换个角度或方法,往往会受到奇效。
所谓“穷则思变”,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在社会生活当中,尤其是在文学领域,我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结论),也往往因为角度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正如2000年高考作文试题所言: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仁者”可以见“仁”,“智者”亦可以见“智”,岂可一概而论呢?
最后(这也是相当重要的),认识某一事物,分析某一问题,要能总揽全貌,把握整体。
如果在看问题时只就问题而论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你的理解很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
比如我们常讲,对字、词、句的理解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阅读文章首先是整体阅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因为“当局者”失去了角度,更无所谓高度,“旁观者”居于矛盾冲突之外,更客观、更冷静,更能把握全局。
在山中看山,就如同管中窥豹,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山的全貌。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的重点在后两句,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浮云遮望眼”,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理解为暗指那些阻挠变法革新的顽固分子。
诗人登高抒怀,含蓄而又坚定的表现了自己高瞻远瞩,不畏艰险,锐意革新的远大抱负。
本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荀子《劝学》中也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看来站得高,比起站得不高还真有优势。
在学习中,如果你比别人站得高,当然也就会比别人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
可如何方能站得高,绝不像爬上山顶,登上楼顶那样容易。
你的知识积淀要比别人厚,你掌握的方法要比别人好,你的头脑要比别人灵活,你的眼光才能比别人锐利,你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比别人新,你的思想才能比别人深刻。
登高望远,实际上是在利用客观条件为我服务。
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学业上,你要想站得高,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善于总结。
积成知识之山,蛟龙自能生焉。
否则,所谓“登高”不过空谈一句而已。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专门谈论学习的哲理诗。
前两句诗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遗余力,要活到老学到老,不可中途懈怠;后两句旨在说明要了解一事物,光凭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门学科知识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频率翻倍地增长,每个人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全部获取它们,简直不可想象,只能是尽可能的获得。
人生短暂,知识却浩如烟海,确实应该把知识作为一生的追求,随时随地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方能做一个博学之人。
孔子曰:
“朝闻到,夕死可矣。
”
但是,仅仅满足于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社会需要的不是指挥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的建设人才。
赵括自幼饱读兵书战策,不可谓不博学,结果又如何呢?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一定要引以为戒!
五、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一)元好问
窘步相仍死不前,
唱酬无复见前贤。
纵横自有凌云笔,
俯仰随人意可怜。
这是一首论述诗歌创作的诗,对我们大家写文章多有启发。
无论写诗还是为文,都要求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不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表现个人的特性的作家,永远也写不出流传千古的佳作。
很多同学写作文就有一种不好的趋向。
他们盲目地模仿别人优秀作文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技巧甚至是思想感情,形成一种公式化的作文程式。
这种文章,在高考中也许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但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合为文之道的。
艺术的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真”字,失去了“真”便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敢说真话,敢抒真情,勇于表现个性,才是值得提倡的。
不仅写文章,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因循守旧,把陋习当作典范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多有存在。
先贤圣哲怎么说过、怎么做过,我们便可以说、可以做,否则便是“大逆不道”,予以诛伐。
这种弊端陋习而今可以休矣!
古代的文化遗产,先贤圣哲的谆谆教诲不是不能学,关键是态度问题。
我们要“扬弃”,我们要“拿来”,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到自己需要的营养而加以利用。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对于别人的观点、言论也不要鹦鹉学舌,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
动辄“这是老师说的”,“XX就是这样讲的”,只能说明思想的贫乏。
总之,我们反对盲目模仿,反对沿袭陈规陋习,我们提倡表现个性和创新精神。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意可怜。
”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古诗文 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