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598213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27.49KB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docx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1.而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
(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
(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
(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
(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10)名词,通“能”,才能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11)限止语气,罢了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12)表递进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而: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
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而:
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
而:
____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
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而:
______________
(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而:
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词,表因果“因而”
(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何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祭十二郎文》)
(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6)作动词,译为“呵问”
(7)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1)(2019·北京卷)不亡何待
何: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
何:
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
____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何:
______________
(5)(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
______________
(6)(2016·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
__________________
(7)(2015·四川卷)何滞(困难)而不通,何远(远大目标)而不至邪何:
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2)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3)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4)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5)疑问代词,为什么(6)疑问代词,什么(7)疑问副词,怎么
3.乎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7)介词,相当于“于”
(1)(2019·北京卷)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乎: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乎:
______________
(3)(2018·江苏卷)嗟乎!
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
乎:
______________
(4)(2017·天津卷)众会乎坐,不问不言
乎:
______________
(5)(2016·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
______________
(6)(2016·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乎:
______________
(7)(2015·湖北卷)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
乎: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助词,表语气停顿
(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3)助词,表反问语气,吗(4)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5)助词,表反问语气,吗(6)助词,表揣测语气,吧(7)表感叹语气,啊
4.乃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为”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
(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1)(2019·全国卷Ⅲ)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乃: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乃:
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乃:
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______________
(5)(2016·山东卷)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副词,表判断,是
(2)表顺承,于是、就(3)表顺承,于是、就
(4)副词,表判断,是(5)表转折,却、竟然
5.其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那些”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5)指示代词,表特指。
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其可怪也欤!
(《师说》)
(6)副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难道”“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7)表示揣测语气。
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8)表示祈使语气。
译为“应当、一定”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9)表示商量语气。
译为“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11)表示假设关系。
译为“如果,假如”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静女》)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2019·北京卷)其孰能知之
其: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其为人所重如是
其:
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Ⅱ)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
其:
__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
______________
(5)(2016·山东卷)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其: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
(2)第三人称代词,他(3)第三人称代词,他的(4)指代第三人称,他们(5)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6.且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1)副词,译为“将要”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3)副词,译为“暂且”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1)(2019·北京卷)且所谓者天事乎
且:
______________
(2)(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且:
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且:
______________
(4)(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
且: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副词,译为“况且”
(2)副词,译为“暂且”(3)副词,译为“将要”(4)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宪问》)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1)(2019·北京卷)若国亡,不过十年
若:
__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若挟天子保许昌
若:
____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
若:
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
若: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像这样”
(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3)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4)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所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1)(2019·全国卷Ⅲ)妾不知其死所矣
所: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父为郭氾所害
所:
__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
所:
______________
(4)(2017·天津卷)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所:
______________
(5)(2017·浙江卷)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所以: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哪里
(2)表被动(3)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4)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5)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为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1)介词,读wè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2)介词,译为“给,替”
(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介词,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
(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5)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问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6)动词,读wéi,“是”,表判断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
(7)译为“做”“担任”
(1)(2019·全国卷Ⅰ)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为:
____________
(2)(2018·天津卷)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为:
____________
(3)(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为:
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Ⅱ)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为:
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Ⅱ)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为:
______________
(6)(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为:
______________
(7)(2017·天津卷)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为: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做
(2)动词,担任(3)动词,做(4)动词,担任(5)介词,译为“给,替”(6)语气助词,读wé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7)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10.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逍遥游》)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1)(2019·江苏卷)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焉:
__________________
(2)(2017·天津卷)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焉:
___________
_______
(3)(2016·全国卷Ⅰ)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焉: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助词,表陈述语气,了、啊
(2)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3)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
11.也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阿房宫赋》)
(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逍遥游》)
(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1)(2019·北京卷)则又吾所不识也
也: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也:
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Ⅲ)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
也:
______________
(4)(2017·全国卷Ⅰ)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也:
______________
(5)(2017·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也:
______________
(6)(2017·浙江卷)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也:
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4)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5)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6)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12.以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苏武传》)
(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
(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荆轲刺秦王》)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
译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译为“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14)复音虚词,“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译为“以……为”,即“把……作为”
(15)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认为
(1)(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
以:
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Ⅰ)一旦以罪见黜
以:
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卷Ⅰ)诸葛诞以寿春叛
以:
__________________
(4)(2018·全国卷Ⅱ)在郡何以为理
以:
__________________
(5)(2018·全国卷Ⅱ)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以:
__________________
(6)(2017·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以:
______________
(7)(2017·全国卷Ⅰ)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以:
______________
(8)(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以:
______________
(9)(2017·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何以:
______________
(10)(2017·浙江卷)(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以:
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介词,用
(2)介词,因为(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5)介词,用(6)介词,表处置,译为“把”(7)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8)动词,认为(9)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译为“用什么”(10)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3.因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1)副词,表顺承关系,译为“就”“于是”
(2)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2)副词,趁机
(3)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
(《国语》)
(3)介词,趁着,趁
(4)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4)介词,依照,根据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介词,凭借,依靠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经由,通过
(7)因噎废食(成语)
(7)介词,因为,由于
(8)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8)动词,沿袭
(9)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
(9)动词,依顺,顺着
(10)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连词,接着,继而
(1)(2019·全国卷Ⅱ)因攻其军
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18 文言 虚词 详解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