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镇体系.docx
- 文档编号:30596668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6.97KB
四川省城镇体系.docx
《四川省城镇体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城镇体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城镇体系
一、城镇化现状
1.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004年四川省实现GDP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4.2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690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8亿元,增长10.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5%、57.9%和32.6%。
2.现状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和结构特点
总人口变化情况:
2000年全省总人口为86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5年为9.87‰,2000年为5.0‰。
全省人口出生率继续回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3‰以下。
城镇人口:
2000年四川非农业人口比重为18.61%,城镇聚居人口比重为26.44%。
3.城镇体系现状特征及问题
城镇空间布局特征
受自然条件和现状城镇发育程度影响,除西部山区以外,城镇化水平东西差距较大。
位处中西部地区的成都平原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条十较好,城镇发展速度快于盆中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
盆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33%,但集聚了全省约92%的城镇,其中成都平原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38.5个县镇、1.8个城市,是全国五大城镇密集区之一。
城镇空间分布形态以成都为中心,并受重庆影响,沿宝成、成昆、成渝、成达铁路和相应国道、省道以及长江呈放射、串珠状分布,初步形成江油-成都-乐山,成都-内江-泸州两个城镇带和成都、川南两个城镇密集区。
城镇发展特征
城镇个体发展速度与其规模成正相关,并受产业结构和地域条件影响较大,但近年来中等城市发展快于建制镇、小城市和特大城市。
城镇规模、等级序列不完整。
全省1822个城镇中,有特大城市1个、中等城市12个、小城市19个、县城126个、其他建制镇1664个,明显缺乏50-100万人的大城市,城市首位度达4.4。
小城镇数量多,但规模小,实力弱,质量差。
建制镇发展快,中等城市数量偏少。
2000年全省有建制城镇1822个,其中设市城市32个,建制镇1790个,平均每270万人、1.52万平方公里有一座城市,平均每4.8l万人、27l平方公里有一个建制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8-2000四川城镇规模结构变化一览表
城镇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综合功能较差。
市政基础设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普遍存在能源紧张、供水不足、交通拥挤、居住水平低、文化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差等。
城镇职能现状
区域性的综合性城市,成都;
地区性的综合性城市,包括绵阳、广元、德阳、雅安、乐山、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南充、达州、西昌、攀技花和遂宁等;
地方性的综合城镇,包括巴中、广安、康定、马尔康和绝大多数县城等。
影响城镇化滞后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对滞后发展的城镇经济使得广大城镇不能有效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
2000年全省非农业人口为1565万人,占总人口18.61%,低于全国平均世平,居各省市区倒数第6位。
城镇人口机械增长比率低,波动大,出省人口流动减缓了本省城镇化进程。
1989年到2000年,四川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平均每年约71万人,仅占城镇人口5%左右。
4.现状城镇建设用地状况
人均用地少,全省城镇人均用地79.2平方米/人,其中城市为72.2平方米/人,县城为81.5平方米/人,其他建制镇为88.2平方米/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大中城市,特别是现有旧城区,人均用地严重不足,如宜宾旧城区,人均用地不到50平方米。
而小城镇,特别是平原地区建制镇,用地指标普遍较高,有的超过100平方米/人。
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用地结构比例失调。
房地产开发用地、工业用地等指标偏高,而城市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偏低,在新区及经济开发区尤甚。
二、城镇化战略
1、城镇发展基本策略
以集约、高效和提高质量为中心,努力提升成都特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把成都市建成西部战略高地;加快培育大城市,着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形成;在积极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基础上,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镇。
●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建制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镇功能,加快全省城镇化步伐。
●抓“大”(特大、大城市)、促“小”(小城镇)、带“中间”(中小城市),逐步完善规模等级序列。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建立优势产业。
特大、大城市注意综合发展,中小城镇强调专门化特色。
●针对区域差异,配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发展开取多元化战略,逐步形成点:
线、面结合,双向循环与交流的空间结构体系。
其中成都平原采取网络带动、域面推进,盆地东部采取轴向扩展点面结合,盆地西部采取以点为主、点轴结合。
●立足六大经济区,重点扶持各区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发展分区城镇体系。
城镇发展时序战略
1)近期:
近期(2005年前),“突出重点、打好基础”,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重点提高完善成都大都市综合功能,发展绵阳、攀枝花和自贡为大城市,建设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
同时,逐步开发川南、攀西地区,建设一批重点小城镇。
2)中期(2005年至2010年),“两头推进、网络发展”,采取“点、线、面结合发展”模式,在近期继续发展基础上,培育南充、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和内江等为大城市,建设成广、成攀、成泸城镇点轴发展带,发展成达城镇点轴发展带,开发长江经济走廊,并在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实施据点开发,发展建设各区中心和副中心,从而带动次级轴线和相应城镇发展。
3)远期(2010年后),“协调有序、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将逐步全面进人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随区域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成都市全面进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和川南城镇协调发展,二级中心和其他大城市成为区域的骨干,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六个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不同的等级层次和地域范围全面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职能明确、特色突出、动态平衡、稳步协调的省域城镇网络体系。
2、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规划
3、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总述:
以“K”字形放射状轴线为骨架,形成“一核”、“三区”、“四轴”的城镇空间网络结构。
●“一核”,即成都都市核;
●“三区”,即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川南城镇密集区;
●“三区”,即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川南城镇密集区。
4、产业与城镇发展关系:
主导产业布局:
1、水电产业,加快金沙江、雅碧江和大渡河水电资源的滚动开发,建设溪格渡、锦屏、瀑布沟等电站,建成国家水电能源基地。
2、电子信息产业,以成都、绵阳等一、二级中心城市建立消费型、投资型和基础型三大类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3、机械冶金工业,川南的攀枝花为中心开发建设的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工业,建成我国重要的特种钢基地和钒钻等新材料基地;以成都、德阳、自贡、泸州等为中心的工程机械、发电设备、运输机械、重型机械、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机械设备和日用电器等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基地。
4、食品饮料工业:
依托成都平原中小城镇、川北、川东得地区中心城市和广大中小城镇积极发展食品饮料工业,开发川西山区特色农副食品。
5、化学医药工业,主要以川中、川南为中心,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盐卤化工、硫磷化工和精细化工、石油化工。
6、旅游业,依托成都旅游枢纽基地,以广元、乐山、自贡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战略产业布局:
依托绵(绵阳)成(成都)乐(乐山)城镇走廊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技术、航空航天、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
重点抓好成都、绵阳、自贡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培育乐山、德阳等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办好一批高校科技园区。
5、城乡协调战略:
无
6、相关引导政策:
三、城镇发展规划指标
1、城市化水平预测指标
2020年社会经济目标: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多数地区初步实现现代化。
总人口控制在10155万人以内,国内生产总值达2.4万亿元,人均约2.4万元/人。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
48:
44。
2020年城镇人口预测:
2000年四川城镇聚居人口约2223万人,根据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城镇实际居住人口在2005年为2790万人左右,2010年为3774万人左右,2020年为5000—5500万人左右。
城市化水平预测:
预测四川城镇非农业人口比重在2005年为25%左右,在2010年为30-32%,在2020年为42-45%。
相应的城镇聚居人口比重在2005年为30-32%,2010年为38-40%,2020年为50-55%。
2、城镇人口规划及特征
2020年四川城镇及人口规模规划
3、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
城镇总用地标准:
参照国家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现状,取中、下限。
即在山地丘陵一般地区取国标I-II级指标;在平原人口稠密地区取国标II-III级指标,并以II级为主;在山地丘陵人口稀少边远地区取国际II-III级指标。
同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与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之差,不得超过15平方米。
分区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分规模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城镇外来人口的用地标准:
人均建设用地可按常任人口的60%计算。
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城镇人均社会服务设施用地指标一览表
4、空间资源发展指标
土地供需平衡指标
2020年城镇土地供需平衡表
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标:
预计2010年全省城镇用水量167亿立方,人均440升/人·天。
成都平原供水:
在岷江上游修建紫坪铺水库,建立上游水源保护区,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内江地区城镇用水主要工作:
取消和限制沱江上游污染大、规模小的造纸、化工等乡镇企业的发展,防止水土流失。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根据各类景区的价值含量、敏感性及其生态环境等,将其划分为5个层次的保护地带,规划选择相应的开发与保护模式,即一级特别保护区,应严格控制或完全禁止游人进入或使用;二级自然保护区,容许进行某些少量原始的适于荒野经历的游客活动;三级自然环境区,可以进行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四级娱乐区,可以容纳各种教育活动和娱乐机会有关设施;设五级服务管理区,可以进行较大规模的旅游设施建设。
5、环境发展及控制指标
环境发展总目标:
2010年城镇饮用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率65%,气化率70%,汽车尾气达标率85%,绿化率35-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65%,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5%,区域森林覆盖率35%,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稳定在II级,出川江水基本达到国家II类水质标准。
园林绿化指标
绿化建设指标一览表
给排水建设指标
给排水工程建设指标一览表
能源消耗指标
能源消耗指标一览表
6、分区管制要求
1)大都市区
城市建设发展区:
注重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处理好新区与旧区的关系,处理好城郊结合部用地功能与建设管理的关系。
在城市旧城区改建中,要特别注重完善其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尤其是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增加城市绿地和开敞空间,改善旧城区环境质量和交通拥挤状况。
城市建设控制区:
理好城市建设发展区内部交通与外围城镇的交通联系,中心城区的功能布局要与周围城镇的发展统一考虑,合理安排,并按成都市因层式的空间结构要求组织城乡关系,包括生态空间、开敞空间、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以及非农产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协调。
农业及林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保持在8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城镇密集地区
城镇建设发展区:
注重相邻城镇用地布局之间的关系,在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中要对城市的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城镇之间的隔离绿地等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区域性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处理好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
城镇宜采用组团形态,防止城镇沿交通干线呈“线状”布置。
城镇建设控制区:
突出连绵区和城镇群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田保护区的控制,发挥农业生产空间在其中的生态功能。
农业及林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保持在9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3)(丘陵地区)独立城镇发展区
城镇建设发展区:
成为非农业用地集中地,提高城镇用地的集聚效益和城镇设施的集中建设水平。
城镇建设控制区应体现以自然环境和绿色植被为基调,烘托山区城镇风貌和成为山区资源的开发基地。
农业及林业用地占总用地比例保持在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
4)农业生产区
非农产业用地应向区内中小城镇集中,以提高用地效益和产业的集聚效益。
撤村并点的村庄和进城农民的农宅要“退宅还耕”。
各地在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中应划定农田保护区、非保护区农田和非农发展建设用地的范围,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建设措施。
对乡镇企业污染应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村镇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5%以下。
农村户籍在册人口人均非农建设用地控制在120-130平方米,个别地区最多不超过150平方米,非户籍在册人口不安排非农建设用地。
5)环境控制保护区
林区: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有旅游度假功能的森林公园森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以下;非旅游区的林业生态区,其开发宠设用地占总用地的0.1%以下。
自然保护区:
省共有九寨沟、白河、铁布、唐家河、小寨子沟、卧龙、大风顶、喇叭河和蜂桶寨九个各类自然保护区。
有旅游度假功能的自然保护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0.5%以下;限制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0.1%以下。
风景名胜区:
全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4个。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应控制在0.5%以下。
特殊功能地区:
可设置取水、储水、海水等供水设施,渔业水产设施、林业设施和一定旅游设施等,绝对禁止工矿企业、房地产开发等项目的侵入。
有旅游度假功能的环境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2%以下;非旅游区的环境敏感区,其开发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1%以下。
严格控制临公路建设的面宽,以不超过1000米为宜。
临路建设地段之间的间隔至少应在5-10公里以上,作为农、林、水产用地和空地划为绿化隔离区,严格限制建设开发,从而保障城市与自然有最大的接触面,较好地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获得高品质的环境质量。
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综合交通系统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保证成都至二、三级大中城市最大时空4-5小时,各城市经济区内主要城镇最大时空1.5-2小时。
综合交通规划策略:
大都市区应突出辐射型和口岸型的交通体系建设,城镇群应突出内联型和外通型交通体系建设,城镇连绵区和点轴发展带应突出通道型和走廊型交通体系建设,城镇点状发展区应突出接轨型和易达型交通体系建设。
同时,加强与重庆市交通网络的衔接。
重点建设以成都为中心,以广元、达州、内江、南充、宜宾和沪州为二级交通枢纽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线路及设施规划:
1)铁路建设:
改善出口通道,包括北边2001年前建成宝成复线,南边2010年前建成内昆、隆黄铁路,东边2010年前建成达万铁路和遂渝快速铁路。
同时,2010年前完成改造襄渝、成昆、成渝铁路。
加强内部联系,2010年前后建成广渝线、峨自线、峨宜线、金筠线、乐南线和广达线,并改造其他地方铁路支线。
2)公路建设:
按照“内联市县,外接周边,通江达海”要求,重点实施“通达、联网、通乡”工程。
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加强中心城市之间的联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二级大中城市为依托,并与其他中小城市以一、二级公路相联系的公路网络。
建设成都-绵阳-广元(姚渡至甘肃)(2010年前)、成都-雅安-攀枝花(田房至云南)(2010年前)、成都-遂宁-南克-广安(邻水至垫江)(2010年左右)、逆宁-内江(2010年前)-宜宾(水宫至云南)、隆昌-泸州-古蔺(至贵州)(2010年前)、绵阳-遂宁(2010年前)-重庆(2010年前)、广元-南充-重庆(2010年前)、万源(铁匠垭至陕西)-达州(2020年前)-重庆(2010年前)、南充-巴中(2010年前)、广元-巴中-达州(2mo年前)、自贡-雅安(删年前)、乐山-宜宾(2010年前)、雅安-康定-竹巴笼(至西藏)、成都-汶川-朗木寺(至甘肃)、汶川-马尔康-岗托(至西藏)等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
3)水运建设:
以三峡工程为契机,建设沪州、宜宾深水港和乐山等重要港口。
重点整治长江、嘉陵江、岷江、沱江航道。
4)航空建设:
2010年前扩建成都双流国际航空港,2010年前改造、新建南充、西昌、达州、泸州、宜宾、广元、绵阳、攀枝花、乐山二级机场和九寨沟机场,2020年前新建巴中、康定等三级机场。
2、市政基础设施
区域环境重点工程:
“三江一湖”的水污染防治工程,即沱江、岷江、嘉陵江流域和邓邛海的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三山一原”的自然保护区工程,即贡嘎山、四姑娘山、龙门山和川西北草原自然保护区保护。
“三线一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即江油-成都-峨眉山,成都-内江-隆昌,长江沿线攀枝花-宜宾-泸州和成都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三区一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即川东北片区、川南片区、川中片区和成都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治理。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1)城市滨江堤工程目标:
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长江上游沿岸城市,嘉陵江沿岸城市,涪江、沱江、渠江沿岸城市及部分低畦设防城市,要按城市规划建成沿江路堤工程、建成观赏、休闲、综合治理好的城市防洪堤路工程。
2)城市排水工程目标:
力争到2010年,长江上游断面水质达到二类水体;嘉陵江、涪江和渠江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水体,沱江和岷江干流水质达到三类水体,全省70%城市排水管网截留,40%的城市生活污水要达到一级处理或二级处理。
排水管网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3)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目标:
2005年前全省设市城市垃圾要无害化处理,沿长江、嘉陵江、沱江、岷江的城市2010年前要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其余城市都要有垃圾处理场。
3、能源基础设施
建设包括南木亚河梯级、宝兴河梯级和雅砻江官地(1800Mw)、大渡河瀑布沟(3300Mw)、金沙江溪洛渡(12000Mw)等大型电站。
全省电网以500KV为骨架,220Kv电网覆盖县城以上城镇。
500KV电网自川西南、川南电力丰裕区向川东、川北贫电区输送,并形成环网,同时与西南、西北、三峡和华中等国家电网相联,“西电东送、南电北送”。
天然气重点开发川西新场气田、川西南平落坝气田、川中磨溪气田和川东北涪阳气田等,管道建设主要是形成川内环形干线,并与重庆市管道衔接,支持国家实施天然气东输工程,同时建设兰州至成都输油管道工程。
五、认识和总结
1、对该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认识和总结
上版四川省城镇体系明确地提出了四川省未来城镇发展的三大重点地区,在产业、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这些地区倾斜。
这三大重点地区是:
成都都市区、成德绵乐产业带、川南城市密集区内的大中小城镇。
主要的发展举措有:
其一,进一步强化成都作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具有跨省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科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其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使成都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核心和战略支撑点。
加速绵阳、德阳、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7个中等城市的发展,使其率先跨入大城市行列,从放松人口迁移限制、合理扩张规模、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加强基础建设、强化现代城市功能等方面入手加快城市发展,使其成为四川现代产业与人口的主要集聚地。
其二,强化三大强势地域内大中城市与小城市、小城镇的经济一体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扩展城市化地域。
在提高强势地域内大中城市集聚能力的同时,通过其产生的外部需求以及产业、资本、技术的向外辐射扩散,加速大中城市与周边城镇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将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传递到周边小城镇,使周边小城镇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市、大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扩展城市化地区。
其三,积极引导三大重点地区内城镇的功能组合,构建共享互动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1)积极发展成都、德阳、绵阳和乐山四市之间以通勤流为特征的城际快速交通,开通成德绵城际快速列车,促进成都-德阳-绵阳-乐山城市带的形成。
推动广汉、什邡、绵竹、江油、眉山等城市分步跨进中等城市行列,使成德绵乐地区各类城市的市区地域不断靠拢,逐步发展为城市连绵区。
(2)发展和完善川南城市群:
形成以自贡、泸州、宜宾、内江四个大城市为中心,威远、富顺、隆昌、筠连、珙县等中小城市为结节点的多中心块状型城市群落。
2、与相邻省区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
3、该规划存在的问题
对于四川省城镇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没有说明。
由于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存在人地紧张的局面。
在未来全国产业向东部聚集的20年里,四川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方面的研究不够。
实际上,未来20年四川省人口将呈现流出的趋势,因此这将对本省城镇体系发展带来相关影响。
该体系规划对于四川省的经济核心地区——成绵乐城镇密集地区的规划举措研究不够深入,没有进一步在空间上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形态特征,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时序举措。
该体系对于成南(南充)新型发展走廊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产业引导布局措施;对于成渝铁路沿线城镇的整合发展问题,缺乏产业、环境等方向的配套政策研究。
对于体系中的环境区划仅停留在功能分区管制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研究各流域生态环境和地貌单元特征,提出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
4、其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 城镇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