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导游词修订稿.docx
- 文档编号:30592170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32KB
天一阁导游词修订稿.docx
《天一阁导游词修订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一阁导游词修订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一阁导游词修订稿
WEIHUAsystemofficeroom【WEIHUA16H-WEIHUAWEIHUA8Q8-WEIHUA1688】
天一阁导游词
天一阁导游词
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
各位游客:
大家好,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景区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为万平方米,因馆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古籍而享誉海内外,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
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人文旅游胜地,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雄踞大门两侧的是一对清代石狮。
木结构大门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建筑,门厅外侧有一匾,书“南国书城”四个字,这是由着名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
大门两旁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犹难。
”是着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于1981年到访天一阁时留下的墨宝。
此对联书体为钟鼎文,上联意为天一阁藏书历史悠久,以后还将长久的留存下去,下联出自明末清初着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之后的感慨。
黄宗羲,字梨洲,号南雷。
被后人誉为中国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黄宗羲以他的人品、气节成为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第一个“外姓人”。
黄宗羲登上天一阁之后便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感叹。
从他的感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书楼建立和保护过程的艰辛以及范氏子孙坚守藏书护书长久不衰的操守、气节和意志。
进入天一阁,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座铜像,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
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
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岁的他考上进士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
据文献记载,他敢于冒犯权歼,勇于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
然而,使他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一座藏书楼。
范钦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书大都以宋元以来刊本、抄本与稿本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
范钦藏书与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他比较重视明代人的着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的收藏成为阁藏特色。
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种,超出《明志》着录,现存明代方志有271种占全国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内外孤本,近年已陆续影印出版,现代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曾这样评说天一阁藏书的历史功勋:
“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
”
范钦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藏书,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较有规模地进行收藏应该是在他致仕回乡之后,范钦号东明山人,故此归里后初建的藏书楼以他的号命名为“东明草堂”,这只是早期的雏形,收藏有限,规模和保管条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书楼作为自己解职归里后的第一要务来考虑。
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天一阁藏书最丰时达到7万余卷,为了防止藏书的失散,范钦和他的后代是颇费苦心的,藏书楼建成后,范钦因古人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便引以为名,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
他去世前,又嘱咐子孙: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遵从他的遗训,后代曾制定过严格的藏书楼族规。
然而,四百年间,天一阁历经浩劫。
几经浩劫至1949年已减少了五分之四,只剩下一万七千卷。
1949年以后,天一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人民政府设立了管理机构,多次拨款维修缮饰,使天一阁百废待兴,生机勃发,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天一阁的藏书已增至30万卷,成为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
范钦铜像后面是气势非凡的《溪山逸马图》,当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曾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的力作,馆内的堆塑,绝大部分是他的作品。
图上八匹骏马在溪边嬉戏嘶鸣,栩栩如生,有很强烈的立体感。
雕塑的工序快捷但又复杂,曲线明朗、立体,泥土中掺杂环氧树脂又起到坚固的作用。
可惜,这样的传世佳作现在已不多见了。
这座清代建筑,是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
之所以取名为东明草堂,是因为范钦号“东明”。
据说当时随着藏书量的增加,东明草堂已容纳不下更多的书籍,另一方面怕住宅区引起火灾要涉及只一墙之隔的草堂,于是范钦决定重新建造藏书楼,使书籍得到永久的保护。
此后,东明草堂便作为范钦的私人会客室。
正对东明草堂的围墙上又是一幅堆塑作品:
“獬豸”。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
据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
追随在中国首任“大法官”皋陶左右,能辩明善恶忠奸、是非曲折,遇到不平,则用角抵之,是最好的法官助手。
它是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对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继承。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东厅,是其家族的生活区域,故居处于高墙围绕的天一阁藏书楼外,让生活区域和藏书区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走进范氏故居,我们看到的是范钦70寿辰的画像,根据他所穿官袍补服的图案断定为三品武官的着装。
这是范氏世系表。
范宗尹为迁甬落户的第一代,范钦是范氏的第十六世子孙,生有两个儿子:
范大冲和范大潜。
范钦临终前立下遗嘱:
代不分书。
于是将遗产分为两份:
白银万两和一楼藏书。
大儿子范大冲继承了所有藏书,并继续完善藏书制度。
致使藏书历经十三代相传保存至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范钦曾立下许多严格的家规制度,如“烟酒切忌登楼”,“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外放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
这种互相制约的做法,防止了个人占有和轻易许诺外人入阁,避免了书籍的分散和流失。
也是藏书能历经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为使游客对藏书楼有直观的印象,利用范氏故居的狭小空间我们将天一阁藏书楼的布局恢复至此。
书楼的中上方悬挂一匾,“宝书楼”三字为明代宁波郡守王原相所书。
整个房间以书橱的形式相隔成六开间。
书橱前后都有门,起到通风祛霉的作用。
“宝书楼”匾下方的书橱与众不同,不但体积比众多的书橱大,且外观绘有两条龙纹,原来公元1772年清乾隆皇帝要修编四库全书,范氏八世孙范懋柱进呈了638种珍贵的典籍,乾隆帝为嘉奖天一阁,御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又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套。
不但如此,为庋藏四库全书,乾隆帝又特命杭州造织寅着来察看天一阁,开明丈尺,绘图呈览。
仿天一阁的形制建造了七阁。
由此,使天一阁名满天下,盛誉海内。
范钦辞官归里后全力投入到藏书的搜集和整理,随着藏书的不断增多,也为了远离火源,使藏书得以永久保存,范钦曾动了不少脑筋。
他总结并借鉴了历代藏书楼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离他家不远处的丰坊万卷楼不慎失火,触目惊心,教训深刻。
因此,他首先注意书楼的防火安全。
于是便有了独立收藏书籍的楼阁—天一阁。
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开始,至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有关天一阁藏书楼命名的由来,虽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从众多文人的传记及乾隆皇帝的御笔中,得以知晓天一阁命名的由来及藏书楼格局的独特之处。
据说范钦是受到元代文人揭文安公所写的《龙虎山天一池记跋》影响,取其四字:
“天一生水”。
而“天一生水”之说在我国最早的占卜学说《周易》(又称《易经》郑康成注)里便有注解:
“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
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
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这阴阳五行之说颇为玄奥,一般人不易理解。
后人便把它概括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而此种说法最早见于高宗弘历的《文源阁记》,其记云:
“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
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
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
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
从《文源阁记》中不难看出乾隆皇帝为庋藏《四库全书》对二百余年前的天一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大加赞赏。
天一阁的建筑初看极为普通,与江南一般民居别无区别。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范钦有意将藏书楼的两层木构建筑寓为天与地。
不但依据古书上“天一生水”的说法,取“以水制火”的意思,移“天一”两字命阁,而且还取“地六成水”的意思,来进行书楼的布局设计。
他打破一般建筑物忌用偶数的格局,把书楼分建六间,东西两旁筑起封火墙;在楼下中厅上方的阁栅里,绘了许多水波纹作为装饰;楼前还凿一池以备蓄水防火,这些都充分反应了他期望书楼免于火患的愿望。
说来也怪,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未曾引起过一次火灾,成为中国藏书史上的一大奇迹,为皇家和民间私藏所仿效。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藏书楼建成百年之际,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在阁前设计建造了园林,用海礁石堆积起来的假山有“九狮一象”、“福禄寿”等造型,体现了建造者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也为宁波独特的园林艺术提供样板。
下面我们进入天一个博物馆的第二个参观区域:
以东园为主的园林休闲区。
民国十六年至二十年(1927年-1931年),宁波拆毁城墙时,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
有识之士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者加以珍藏研究,其中以马廉先生访求最勤,因所藏多为晋砖,故将其室命名为千晋斋。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马廉先生将其收藏的晋砖数百枚捐赠给天一阁,1959年天一阁将古砖迁入新征购的天一阁东墙外平房,亦以千晋斋命其名,数十年以来,凡有古砖出土,或藏家馈赠,亦存入千晋斋中。
1949年以后,由于国家对文物、图书的重视,加之人民对新中国的信赖,许多收藏家纷纷将私人所藏的文物图书捐献给国家。
其时的天一阁,已由国家予以管理,加之其深远广泛的文化影响,成为宁波藏书家乐于捐书的去处和宁波私家藏书的汇聚中心。
1962年4月,冯贞群家属将伏跗室藏书十万余卷捐出,由天一阁接受入藏。
冯贞群先生曾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
伏跗室藏书多为故家旧藏,乡邦文献收藏甚富。
1979年8月,朱鼎煦家属将别有斋十余万卷藏书和一千七百余件字画捐赠给天一阁。
朱鼎煦曾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别有斋所藏有明代方志、清初禁书等。
另外,收藏名人家谱也成为天一阁藏书的一大特色。
家谱,是一种仪表谱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袭繁衍及其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
天一阁现藏家谱500余件,其来源有三方面:
一是阁藏旧谱,如《苏氏谱》和《庐陵曾氏家谱》;二是鄞县通志馆移交;三是1949年以后从废纸店、旧书铺陆续收购,特别是“文革”期间抢救的大批家谱。
天一阁收藏家谱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域性强,绝大部分为聚居宁波地区和鄞县的氏族家谱,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木刻版家谱;三是本地世家大族和工商世家的家谱。
“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曾于1984年10月30日参观天一阁,当天一阁工作人员出示旧藏的镇海《横河堰包氏家谱》时,包先生的激动之情无以言表。
家谱中记有包玉刚先生夫妇二人的生日,表明包玉刚诸兄弟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孙,包玉刚先生在天一阁找到了自己的根。
天一阁收藏家谱在动员全世界“宁波帮”建设家乡方面发挥了极好的作用。
现编有《天一阁家谱目录》,此目录按国家档案局、教育局、文化部关于编制《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要求编写,收录阁藏书家谱403件,1982册。
此目录被编入《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宁波市志外编》,为外界提供了阁藏家谱的基本信息。
所以说,现藏古籍三十余万卷的天一阁博物馆藏书,实际上是由宁波地区藏书之家的藏品重新构建而成的。
千晋斋陈列说明以范氏天一阁为代表的私家藏书百川归流,说明我国藏书家钟爱典籍、化私为公的博大胸怀,为保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藏书文化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东园是80年代新建的园林。
四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明代尚书闻渊的住宅花园。
东园于1959年政府下令开始翻土绿化,1982年开始续建,由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设计。
整体布局围水构筑,凿有大池塘,为“明池”与“东园”结合起来就是范钦的号“东明”,以此来纪念这位天一阁的创始人。
前面的石头亭子叫“百鹅亭”,明万历年间的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上,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相传当时祭天、祭地、祭祖时要杀一百只鹅,故称为百鹅亭。
东园中又一座清代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
凝晖堂。
利用这一空间我们将诸多明清时代名人名家的书法帖石陈列于此,来到这里犹如步入了书法的艺术殿堂。
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丰坊所书草书《砥柱行》,堪称镇堂之宝,而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更是以其石刻临摹水平让游客所赞赏。
穿过前面的假山,我们就到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麻将经历了历史的许多演变。
最早源于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
将麻将纸牌改造成现代麻将的式样是宁波人陈鱼门,他在咸丰年间完成了麻将的改造。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建立在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家族祠堂------陈家祠堂上特别有意义。
陈家祠堂建于清朝末年,也是目前宁波地区保护得较为完整的四家祠堂之一。
里面陈列的是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用不同材质而制成的麻将。
走过用麻将铺成的这条路,在屏风后面便是“三缺一”的铜像。
坐在中间的这位就是麻将的发明人陈鱼门。
道光29年即公元1849年进士,由此直至担任内阁中书,加三品衔。
他常常与英国领事、总兵等洋人周旋,以玩纸牌为乐。
其间他深感纸牌有诸多不便,于是改之为竹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共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发,白花为白板,老千为红中,名“三箭”各四张。
由此相成了当今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
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博戏的继承和发展,其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南北。
宁波在五口通商后,各地海船多聚集于此,其繁盛远超上海,各地商贾云集,把玩麻将者众多,流传全国。
至民国年间,麻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普及。
当时不论烟馆、茶楼、旅店,都设有麻将。
天平天国期间,陈鱼门主持善后局,负责筹款,与英国驻宁波领事夏福礼等人关系密切,常以打麻将为交际手段,麻将遂由中入西。
最早传入麻将的国家是美国,其麻将牌与中国麻将的区别就是多一些英文字符。
据有关资料记载:
日本有3000万麻将爱好者,麻将俱乐部或麻将店达5400多家。
2001年6月17日宁波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开馆之际,日本友人大力支持,有200余位麻将协会会员专程前来参加开幕式,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麻将是由宁波人陈鱼门整合发明的,因此与宁波文化关系密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麻将的众多术语与宁波方言和航海有密切关系。
麻将中的主牌------索子牌源于海船上的缆绳和渔网;筒子牌源于海船上盛水和盛饭的桶;而万字牌源于船家对财富的渴望。
东南西北风牌,源于船家对气象和风向的一种测试。
还有一些术语,如“碰”----两船相撞曰“碰”,“停”----船靠岸曰“停”,为什么将这种娱乐称为“麻雀”?
原来,船夫看见麻将,以为着已经接近陆地,行将到岸。
麻将是一种游戏工具,用于赌博是极其消极的,赌博的产生与流行,是历史发展消极的反映,为社会中的陋习,不论于人于家于国都是有害的。
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多开发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活动,不断走上健康文明的发展之路。
陈家祠堂的一墙之隔便是闻家祠堂,堂内陈列着天下第一轿——万工轿。
所谓万工轿,就是要花万道工序才能制作成一顶轿。
这顶高贵华丽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重约200公斤,由8人肩抬,另有8人轮换。
其上饰有精雕妆金故事人物等,轿顶中央雕饰重重迭迭的金彩楼台亭阁,称为“五岳朝天”,形成大花帽,“魁星”跃立正中的荷花上,寓意“独占熬头”;亭角是群龙舞顶,飞檐翘角则是凤凰展翅,轿檐四角有一块朱金人物龙头花板,高浮雕姜子牙渭水钓遇文王,文王推辇接子牙。
龙头上悬挂飘逸的彩带。
整座花轿的雕刻漆朱贴金。
浙东女子出嫁时,新娘头戴凤冠,身着霞帔,红灯开道,锣鼓期鸣,迎亲队伍,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好似銮架出宫。
那么为何宁波地区会有如此豪华的花轿出现呢?
传说宋朝“小康王”赵构,为逃金兵追杀,一直到明州(宁波),当地的姑娘用妙计使他躲过了金兵,为了答谢这位姑娘,赵构许诺日后若能重登皇位,一定接她进宫,届时将以她的腰花“布栏”(宁波方言,简便的小围身)为凭,挂在屋檐就行了。
姑娘把这事该素了母亲,多嘴的母亲把这事传开了。
当赵构派使者护送皇家花轿、半副銮架仪仗、凤冠霞帔来接姑娘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挂了同样的“布栏”,使者无法辨认。
赵构也无意查清真伪,只是下了圣旨,特准宁波姑娘出嫁可比公主登记的礼仪,以示皇恩浩荡。
秦氏支祠是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宗的地方,建于1923年---1925年,由甬上富商秦君安出资所建。
据说秦君安是位颜料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受战争影响趋于萧条,产品积压,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了秦君安,半年后战争结束,民族工业迅速复苏,颜料价格成倍上涨,一时间,秦君安变成了甬上富商,为光宗耀祖,于1923年耗银20余万,在月湖之西,建造了这座祠堂,名“秦氏支祠”。
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
整个祠堂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戏台,戏台的三面装着弧形栏杆称美人靠,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
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而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颇具动感,这是宁波小木工艺的绝招。
这个顶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它还有实际的功用。
它像只大音箱,装在戏台顶上,使演员的嗓音产生共鸣而放大,传得更远,音色更动听。
这儿的各类雕饰,造象生动逼真,主题图案贴上了金箔,使整个祠堂耸立在金光簇拥中,这种工艺称朱金木雕,是宁波工艺一大特色,雕饰的内容大多取自于《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小说故事,部分是民间传统的吉祥图案,如喜鹊登梅、福寿双全、龙凤牡丹等。
南园于1996年新建,1998年对外开放的。
园林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
有抱经厅和水北阁两栋清代的主体建筑构成。
水北阁藏书楼主人名为徐时栋,为清代浙东着名的学者和藏书家。
他生活在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年代,所着作品大多散失,所藏图书也一再被毁。
然而他毫不气馁,藏书失而复聚,从烟屿楼到城西草堂,其经历与毅力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罕见的。
再看池西边的又一座清代建筑:
抱经厅。
抱经楼主人卢址,字丹陛,一字青崖。
由于南园占地面积有限,只恢复了卢址的抱经厅,而与之并排的抱经楼未能迁移至此。
抱经楼也是清代浙东地区着名的藏书楼,当年藏书之富,可与范氏天一阁、郑氏二老阁相鼎足。
更与浙西卢氏的抱经堂有“东西抱经”之称。
抱经楼原在宁波市区的东南隅,今君子街十八号,书楼建筑牢固,历两百余年,仍然保持它古朴的风貌。
水北阁、抱经厅的成功迁入,不但使天一阁又增加了一处文化景点,而且因辟为中国地方志珍藏馆而使天一阁的藏书文化能得到延伸。
1999年南园被辟为专门珍藏新地方志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古色古香的江南书城天一阁,神采焕发地站立在宁波月湖之滨,正以自己古雅的身姿,丰富的藏书、悠久的历史,向人们展示出中国藏书史上令人感奋的一页。
天一阁已经不仅仅是它本身了,它成了一种象征,一种标志。
从归属于范钦个人的藏书活动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归属于藏书文化,而且,归属于传统文化的意义越来越凸显鲜明。
因为它艰难而又不断裂地延续至今,故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垂青。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一阁 导游 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