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docx
- 文档编号:30582252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2.30KB
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docx
《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
专题五
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继承与发展
一、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各年级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
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
但1966年以后被迫停用。
十年动乱期间,各地自行制订大纲,编写教材。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是我国惟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根据1978年的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初中英语试用本在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
基于这种情况,1988年,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3年实验使用JEFC的初中生将升入高中,为了解决初高中衔接的问题,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相衔接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这个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目标和要求。
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课时减少,对教学要求和内容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为选修。
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但“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常常对有些地区和学校偏高、偏多、偏难,但对其它的地区和学校则又偏低、偏少、偏易。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在1996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的版本基础上修订的。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
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给予肯定。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其中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按照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整体思路设计的。
2003年4月,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教育部单独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1]
二、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国家把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定为素质教育。
因此,英语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学科,具有双重任务。
既能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教育,又能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
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不断地对中学外语教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中学外语教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需要,这一矛盾推动中学外语教学不断进行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建立新的外语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其对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
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旨在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因此高中课程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智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
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高中英语课程在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同时,又按照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设置相应的教学级别以及相应的语言水平测试级别,为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监测语言水平的标准。
[2]
三、《大纲》到《标准》:
继承与发展
《标准》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
《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学和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编写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标准》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的阐述与《大纲》有很多不同之处。
有些内容是以往的《大纲》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提出来的,有些内容则是新提出来的。
这些不同不是对立的,而是中学英语教育的实践在新的时代中的深入和发展。
《标准》对《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学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标准》与《大纲》的整体比较
1.《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附表6个部分构成;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组成部分。
《标准》与《大纲》的根本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标准》的课程目标对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中,《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等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3]
表1《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高中)
标准
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语言技能等五方面的
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和标准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例)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评价
评价建议(活动举例和评价案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附录
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
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
话题项目表
日常交际用语
功能意念项目表
2.《标准》的创新之处
首次在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教育的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大发展需要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
在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中,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明确提出中学英语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
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根据社会对英语的要求,首次提出在中学阶段实施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分为九个级别。
第二级为小学毕业达到的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达到的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达到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段和年级以及课时安排。
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超过五级要求,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适当降低达标要求。
第八级、第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生设计的目标。
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这是以往的大纲中没有的。
这种课程模式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既体现基础教育高级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
[4]
(二)《标准》与《大纲》课程目标的对比
1.课程目标阐述的角度
《大纲》主要是从语言的用途来阐述英语课程的价值。
因此,《大纲》对英语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的角度来描述。
在《大纲》中,课程目标是以“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形式出现的。
《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许多新的内容与要求。
在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大纲》一般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放在首位,而“标准”则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放在了首位。
《标准》与《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的核心目标。
2.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
在《大纲》中,课程目标的表达,大体是围绕学科知识展开的。
相比之下,《标准》中表达课程目标,是采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陈述的方式。
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
这种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图1课程目标关系图
表2《标准》在课程目标上的发展(高中)
大纲
标准
发展
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条件。
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更加注重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基础上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作为学生整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归属于思想品德教育。
4.体现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3.课程目标的内容
《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但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虽然在教学目的的表述中突破了语言教学的目的,提出了思想情感教育、文化意识教育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但在教学内容中没有具体的表现,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主要以英语的工具性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
《标准》中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
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课程目标的描述
《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描述,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无论是结果性目标,还是体验性目标,都尽可能用以便于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表达。
例如,在知识目标要求中,用得较多的是“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
技能目标要求是“能听懂”、“能理解”、“能表达”,“能阅读”“能写”等方面的具体描述。
《大纲》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标准》同时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通过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与此同时,《标准》还提出了发展性目标,
5.课程目标体系
《大纲》往往是根据学段来设定课程目标。
也就是说,在同一学段的起始年级,所有学生都从同一起点开始学习;在学段的结束年级,所有学生都应该达到同一目标。
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
语言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是保证学生语言学习活动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
《标准》在课程设计上采用了级别课程目标体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
以初中英语课程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提出了六到九级的目标。
级别课程目标体系有利于保证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而且有利于解决我国英语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大目标。
各个级别都从知识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描述性的目标要求。
而《大纲》只是简单地从听、说、读、写、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规定一级和二级目标与要求。
一级目标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的较低水平,二级目标是较高水平。
一级目标和二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相同,而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不同。
[5]
(三)《标准》与《大纲》课程内容的对比
1.课程内容的内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与要求,《大纲》规定全日制高级中学阶段应教学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词汇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与《大纲》相比,《标准》的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表3《标准》与《大纲》在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对比(高中)
大纲
标准
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于表达“教什么”的精确性。
对教学内容的解释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要点。
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依赖教学要点。
表达教学内容采取归纳教学要点的单一手段。
对教学内容的规范注重在能力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对教学内容的解释除了“知识与技能”要求,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展现依据能力目标细化。
表达教学内容不仅归纳教学要点,还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做出明确的区分。
2.课程内容的描述
对课程内容的描述,《大纲》以知识序列为主,而《标准》则是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
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3.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归纳起来,《标准》与《大纲》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相比较,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它注重于表达实施目标的规则,而不是单纯地归纳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它落实了实施内容目标的具体
建议,而不只是列出教学要点,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5]
(四)《标准》与《大纲》课程实施建议的对比
2000年版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专门的实施建议,只是提出了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评价建议。
《标准》则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建议四个方面对实施建议做了具体的阐述。
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1.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包括教学原则,语言技能教学,教学活动类型和教学案例。
有些内容是在《大纲》的基础上加以完善、丰富,有些内容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
从关键词来看,新增加的内容有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中西方文化差异、健康的人生观、终身学习等。
《标准》在对英语课程任务的认识上,特别强调人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跨文化意识以及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原则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是在《大纲》的基础上提出的,内涵更丰富。
教师除了要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
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并且强调教师通过合作与研究等多种形式实现共同发展,而且要努力是自己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标准》在教学原则中,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教学原则中“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则是《大纲》中所没有的。
设置选修课是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关于教学建议,《标准》对《大纲》的突出体现是描述了语言技能教学建议,介绍了教学活动类型和提供了教学案例。
表4《标准》与《大纲》教学建议的对比(高中)
大纲
标准
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外语教育观。
教学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处理好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关系,
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听说读写综合运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语言技能教学建议
听力技能的教学,口语技能的教学
阅读技能的教学,协作技能的教学
教学活动类型(6种)
教学案例(4个)
2.评价建议
《大纲》提出了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形式,阐述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及形式。
《大纲》明确规定考试既要考察学生的英语知识,更要考察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它明确考试的形式并提出口试与听力测试的要求。
《标准》从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及案例两个方面描述了评价建议。
不但提出了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任务与评价形式描述得更全面、更具体。
并指出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应体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特点,如何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及评价依据。
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
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
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
关于评价建议,《标准》对《大纲》的发展最突出的体现是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方法及案例。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与《大纲》相比,《标准》对课程资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英语教学 大纲 课程标准 继承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