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修改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569125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79KB
案例修改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docx
《案例修改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修改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修改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
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研究
——《春》的教学实践
一、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阅读实践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尝试和体验,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基础较差,与其他许多兄弟学校一样,由于应试的原因,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主体倒置的现象,气氛沉闷,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
其结果是:
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学生厌学情绪较明显。
因此,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一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成功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①
二、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含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要具有高度的学习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习者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收集哪一类资料、可以从何处去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前人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他的探索过程是怎样的等等)。
①在背景中,作者似乎想表达开展语文自主学习的原由,但是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
前后两段的意思没有得到很好地连贯,前一段突出阅读时的“亲身尝试和体验”,后一段提到了“自主学习”,前后不一致。
第二段中作者先指出了班级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而后又发表了有关自主学习的观点,前后之间也没有因果联系。
(二)关于中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
中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个体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
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品德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必需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即充分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演角色和主动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以“趣味”、“新奇”、“情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来积累语言,学会质疑、辩论,以求创新。
还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自能”状态,以达到自主学习。
②
三、朱自清《春》的教学过程
(一)教学意图
春寒虽然料峭,人们也未曾脱去冬衣,但自然界的万物,已悄悄然地伸展它们的身姿,预示着人们:
春天即将到来。
③看到班中的同学这几天正兴致勃勃地吟诵春天的美文佳作,我忽然来了灵感,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被人传诵的歌颂春天的美文佳作,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通过生动准确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让学生好好读读、赏赏。
④但接着我又开始琢磨:
假如按照老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地对每幅画面作细致地讲解,显然有悖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⑤
(二)课前准备
带着这样的思索,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这几天老师看到你们津津有味地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老师有一个想法,今天回去再寻找一些经典的描写春天的好
②这一小节,作者重点解释了“自主学习”和“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含义,从整体上看,这一节的内容与案例的整体内容不相协调,而作者所解释的内容比较宽泛,观点不集中,与下面叙述的《春》的教学实践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
③这一句很突然,在文中很不协调。
④作者说“我”突然来了灵感,然而这一灵感是“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让学生好好读读、赏赏”。
这哪里是灵感?
在这里,作者其实没有真正表达出自己的教学意图,也没有清楚地点出自己的教学思路来。
⑤这一段话与上面有重复。
诗,然后写一段歌颂春天的话,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写出春天的特点。
明天上课时交流,看哪个同学写得最好。
”听到这一作业,教室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兴趣盎然……⑥
(三)情景创设
第二天上课开始后,我要求学生交流昨天的作业。
但有一个要求,被抽到的同学,每人不超过三十秒。
于是,一个个走上讲台,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地朗诵自己写的内容。
底下的同学也饶有兴致地听着。
几个同学的朗诵结束,我及时地进行表扬,以此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及时引入课文:
“刚才几个同学的朗诵生动精彩,今天我们来看看来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我们来和他比比看。
”同学们又是一阵窃笑:
“肯定比不过。
”“是吗?
那么我们来找找差距。
”⑦
(四)及时激趣
阅读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样将春天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找出你喜欢的画面,说说你的看法。
(独立思考后可以讨论)这个问题既要从文章描写的语言文字上去探讨,又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述;既要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又要展现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学习。
⑧
刚开始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课堂鸦雀无声。
但不一会儿就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后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
看到这里我心中一阵窃喜,这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想必待会儿的发言一定精彩,因为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发言。
首先一个胖胖的男生开始发言了:
“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
一个‘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春天来了,万物苏醒了,小草也耐不住寂寞,从土里长出来了。
”(同学们发出了一阵笑声)一位学生紧接
⑥这一段文字中,有几处表达不清楚的地方,如“老师有一个想法,今天回去再寻找一些经典的描写春天的好诗”,“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写出春天的特点”。
⑦这一段的描述过于简单,说是创设情境,但没有表现出具体的情境来。
⑧这一句的意思很混乱,表述上也有问题,可以改为: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既需要从文章描写的语言文字上去探讨,又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
”
着说:
“我也喜欢小草,不过我更喜欢作者所写的‘……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在草地上孩子们的活动,各种各样的姿态。
嗨,瞧他们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玩得多开心,我也真想去好好玩一下。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来被称为“善言者”的小胖墩带了一个好头。
对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我及时地加以赞扬。
尤其是肯定了同学对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分析。
对于这么好的句子,这么美的意境,我们当然不会错过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进一步体会春天的“美”。
⑨
因为有了前面的范例,同学们的发言更加踊跃。
一个同学说:
“我最喜欢春风,因为作者把它写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最温柔的,这个比喻句使我感受到了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温馨和喜悦。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
这幅画中作者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的诗句把我们带进了诗的美妙意境。
学生们兴趣高涨起来了,他们把所找到的美丽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作了不甘示弱的精彩发言。
比较挑剔的同学还对其他同学发言的不到之处,进行了指正补充。
作为老师的我在学生点评时,适时地作了某些方面的归纳总结。
现在我们来看看你们写的“春”和朱自清写的“春”差距在哪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相视而笑。
接着有同学开始发言:
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的文章就是缺少这一点。
还有同学说:
作者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写“雨”,把它写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我们可写不出。
跟着学生的发言我追问了一句,那我们为什么写不出呢?
沉默了一会儿,平时写作较好的一位同学说:
可能是我们缺少观察和缺少想象力。
我及时地为这个同学鼓掌,引来了一片掌声。
从文章的阅读谈到了文章的写作,既领悟了作者笔下的荚春,又启发了学生对怎样把文章写好的思考,可谓
⑨这一句的插入,割裂了教学情节的连贯性,对于教学情境的表达也没有什么帮助。
由此,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些教学情节,尽管在教学实际中是真实发生的,然而不一定都要写到案例中去,要根据案例内容表述的需要来确定是否需要写,与案例主题无多大关联的教学环节都不必要写进去。
收获不小。
接着我又问,“春天是如此之美,我们在这美的春天里该做些什么?
”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有的说要珍惜时间,有的说在一年的开头要好好做个计划……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潜在的“向上”力,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
短短的一堂课在同学们的热烈发言中结束了,面对这些“热情”的孩子,还须老师去精讲细析吗?
四、课后反思
回顾这堂课,对照新《语文课程标准》,难道这不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
教师在教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文中朱自清笔下的几个画面,文笔清新、优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挖掘出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
1.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教材,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获得情感、智能等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居主体地位,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当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能产生实效。
2.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活动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实践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
3.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
在课堂上应寻求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⑩
分析:
⑩课堂反思比较空泛,没有抓住主要问题来反思,只是讲了一番自主学习的道理,有些道理与本案例的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如“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等。
在反思中,作者又运用了一些新概念,如“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等,这些概念的运用,造成了思路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主要观点的表达。
1.主题不够明确、突出。
作者花了比较多的篇幅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在反思部分,讨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问题,然而,这些论述与本案例的主题内容——《春》的教学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两者之间有些脱节;另外,案例中有许多地方是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的,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实践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尝试和体验”,而课的本身体现得比较多的也是如何让学生进行主动的阅读。
据此,可以把案例的主题作一下调整,缩小原来主题的范围。
2.段与段之间缺乏衔接,叙述的层次不清晰。
如在第一段“问题的提出”中,作者主要是要说明什么,不太清楚,而且这一段与下面的内容没有内在地联系;所以,从整体上看,案例的内容显得比较分散,比较零乱,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把它们串联起来。
3.案例的过程显得比较单一,缺少生动性。
这主要原因在于:
①缺乏生动的情景描述。
有些课堂情景的描写,缺乏真实性,有虚张声势的味道;②教师的教学语言显得较为贫乏,教师的行为举止比较单一,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活动方法、手段,也缺少一定的亮点;③作者在针对教学情节的叙述中,缺少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叙述,尤其是自己的教学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想法等没有表述出来,因而使案例内容显得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深度。
4.句子表达不够通顺,有许多地方用词不够确切,出现了一些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修改意见,作者对原案例进行了修改。
下面是修改以后的案例。
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中学语文《春》的教学实践
(作者)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是我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有时候,我想给学生多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多表现表现,然而常常是学生不领我的情,课堂中出现沉闷的气氛,这不知是由于学生已养成了依赖于听老师讲解的习惯,还是由于我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着问题,总之,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使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最近,我翻阅了一下新《语文课程标准》,其中有一段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它是这样写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反思我的教学实践,也许真是像上面所说的那样,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也许是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主动性的原因所在。
接下来,就要上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了,这是一篇被人传诵的歌颂春天的美文佳作,文章抓住春景的特点,通过生动准确的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我琢磨着:
假如按照老的教学方法,有条不紊地对每幅画面作细致地讲解,显然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那何不在学生阅读的方式上作一些改变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酝酿起这节课的教学方案。
一天,我兴冲冲来到教室,偶尔看到班中的几位同学正兴致勃勃地吟诵春天的美文佳作,我忽然来了灵感,对教学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教学这篇课文的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一个回家作业,“这几天老师看到你们津津有味地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文,老师有一个想法,今天回去再寻找一些经典的描写春天的好诗,然后写一段歌颂春天的话,要写出春天的特点。
明天上课时先进行交流,看哪个同学写得最好。
”布置完这一作业,教室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愁眉苦脸,有的兴趣盎然……
第二天上课开始后,我要求学生交流昨天的作业。
但有一个要求,被抽到的同学,每人交流时间不超过三十秒。
于是,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有模有样、有声有色地朗诵自己写的内容。
一个同学说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来了,我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万物也渐渐地苏醒了。
”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天来了,那细柔的春雨滋润着万物,使大自然变得美丽如画。
”……一个个同学激情洋溢地描述着春天的美丽,底下的同学也饶有兴致地听着。
几个同学的朗诵结束,进行了一番点评,对讲得好的同学进行了表扬,以鼓励他们的兴趣。
然后引出了课文。
“刚才几个同学用精彩的句子描绘了春天,下面,我们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我们来和他比比看”。
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笑了起来,“那我们肯定是比不过的”。
我笑了笑说:
“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描绘好在哪里?
”
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完全文后思考这样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将春天的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并找出你喜欢的画面,说说你的看法。
可以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间进行讨论。
我想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既需从文章描写的语言文字上去探讨,又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进行阐述。
给了学生一个比较宽阔的阅读分析的空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分析,可以展现学生自己的看法。
刚开始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课堂鸦雀无声。
但一会儿就有人开始窃窃私语,后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
看到这里我心中一阵窃喜,这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想必待会儿他们的发言一定精彩。
过了一会儿,学生开始发言了。
一个胖胖的男生首先站起来说:
“我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小草‘嫩嫩的,绿绿的’。
一个‘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春天来了,万物苏醒了,小草也耐不住寂寞,从土里长出来了。
”这个胖男生在说到“从土里长出来”时,用手比划着,他那拙笨的动作,引起了学生一阵笑声。
向来被称为“善言者”的小胖墩带了一个好头。
一位学生紧接着说:
“我也喜欢小草,不过我更喜欢作者所写的‘……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在草地上孩子们的活动,各种各样的姿态。
嗨,瞧他们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玩得多开心,我也真想去好好玩一下。
”这位学生的发言,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对于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我心里暗暗感到高兴,我对同学的发言作了肯定,特别指出了同学能对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作较为正确的分析。
因为有了前面的范例,同学们的发言更加踊跃,一个同学说:
“我最喜欢春风,因为作者把它写成‘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最温柔的,这个比喻句使我感受到了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温馨和喜悦。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
“这幅画面中作者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引用的诗句把我们带进了诗的美妙意境。
”
这时班中的一个被称为“学者”的同学站了起来说:
“我比较喜欢最后一幅画面,你看这画面中,有孩子在放风筝,也有老人在锻炼身体,一个个赶趟儿,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且文中还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画面中的这些人,不就是趁着一年的开头,在做着一年的打算吗?
”
这位同学的发言正好切合了我的教学思路,我及时抓住他的话题,问同学们对他的发言还有没有要发表看法的。
我这样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欣赏春天美的同时,要懂得珍惜时间。
显然,随着同学们的进一步讨论,对这一问题都有了认识。
随着学生热烈的发言,课堂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涨,一些平时不太愿意发言的学生今天也纷纷发表了意见,他们从文章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画面,用也许是不太流利的语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比较挑剔的同学还对其他同学发言中的不到之处,进行了指正补充。
我在点评时,对某些方面的问题适时作了归纳总结。
顺着学生的讨论,我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刚才,我们部分同学读了自己描写春天的句子,我们又认真阅读了朱自清先生描绘春天的文章,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你们写的‘春’和朱自清写的‘春’差距在哪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相视笑了起来。
接着有同学开始发言:
“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给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的文章就是缺少这一点。
”
“作者还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写‘雨’,把它写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我们可写不出来。
”
“那我们为什么写不出呢?
”我紧接着追问了一句。
沉默了一会儿,一位平时写作较好的同学说:
“可能是我们平时缺少观察,也缺少想象力。
”
我肯定了这个同学的回答。
我接着说:
“我们读了朱自清先生写的‘春’,想必大家一定有了新的感悟,对春天的美丽一定有了新的认识,现在老师要求你们,今天晚上回去再去构思这篇文章,题目就是《春天来了》。
老师看看你们这次写的春天比原来写的春天有没有变化。
”
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我想,学生回去以后也一定会兴致勃勃地完成我所布置的作业。
回顾这堂课,我觉得这节课与我以前的课最大不同就在于:
学生说得多,我讲得少,我只是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适当作了一些点评和小结,然而却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先以学生自己感受春天的美,进而来赏析大作家笔下“春天”的美。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深深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美丽景色,领悟了作家清新、优美的文笔,挖掘出了文章的内涵,感悟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既激发了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写作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从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获得了以下的感受:
1.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不一样。
以前,我总觉得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也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千方百计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把阅读的方法细细地传授给学生,对一些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字、词反复地进行分析、讲解,生怕学生不能领会理解,而结果却不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反而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今天的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分析课文,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方法,却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发言热烈,思维活跃,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2.作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阅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每一个学生都积累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都有一定的阅读潜力,如果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那么,这种阅读的能力就会:
漫慢地释放出来。
因此,教师的教学职责就在于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注重从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发学生阅读能力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而不能仅仅考虑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作为每一个有不同生活背景,有不同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的生命个体,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阅读兴趣,也具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即使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也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兴趣,有不同的阅读视角,会获取不同的阅读感受。
正像新《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空间,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而为学生阅读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唯有这样,学生才会充分发挥阅读的主动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读书,并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作者对原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明显的修改主要有以下几处:
第一,调整了案例的主题。
原来案例的主题是“自主学习”,现在改为“主动阅读”,作者把题目改成“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案例的内容都围绕着“主动阅读”这一主题展开,从而使主题更明确,更突出。
根据这一主题,作者对原有的材料进行了取舍,去掉了“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的含义”这一节的内容,也删去反思部分中关于自主学习的讨论。
第二,增加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了课堂教学的情景。
如上课开始时学生的作业交流,原稿中只是作了很简单的叙述,在修改稿中,作者插入了学生交流的具体内容,从而丰富了这一教学情节;再如在描写一个“胖胖的男生”的发言时,增加了对胖男生的动作描写:
“这个胖男生在说到‘从土里长出来’时,用手比划着,他那拙笨的动作,引起了学生一阵笑声”,通过这一细节,增加了课堂情景的生动性;另外,作者在对课堂情景的叙述中,也增加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三,对反思部分作了很大的改动。
先是总体谈了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然后具体谈了三点感受,最后作了总体概括,点出了主题。
三点感受实际上是讲了阅读教学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而这三个问题都与学生的“主动阅读”有密切的关系,也与本堂课的教学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这一反思,更凸现了案例的主题,丰富了案例的内涵。
第四,删除了原案例中的小标题。
原来的小标题在案例中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有些标题用得也不太合适,如有的标题与实际的内容不相符合,有的标题把教学情节给割裂开来了,所以,去掉了这些小标题,可使案例的内容显得更协调一些。
同时,作者调整了有些段落、句子的次序,在段与段之间增加了一些过渡语,并且,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教学情节,这样,使段与段之间有了比较自然的衔接,增加了叙事的流畅性。
第五,在文字的表述上比原来有明显的改观。
改正了原来语句中的一些语法上的错误,在用词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概念,语言的表述比原来清楚、准确。
总体来看,相比于原稿,修改稿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修改稿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整体上看,本堂课对教学情节的叙述还是比较简单,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缺乏一定的新意,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思考缺乏独特的视角,教学过程中缺乏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缺少亮点,所揭示的问题也缺乏一定的深度,没有给人留下能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因此,读者阅读了这个案例以后,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另外,在材料的安排、人物语言的提炼、教学情境的刻画、文字的处理等方面,作者还需作进一步的思考和修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案例 修改 中学生 语文 自主 学习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