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0568286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1.16KB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资料
导论
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1.方法:
2.方法论:
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以形形色色的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关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依据其层次高低的不同可分为:
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3.社会科学方法论:
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文化的分裂会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再也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共同就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开展认真的讨论。
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只了解一种文化,因而会使我们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
”
——[英]斯诺:
《对科学的傲慢与偏见》,陈恒六、刘兵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译者序,第5-6页。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1.马克思主义之前的社会思想理论,都有一定地位作用,但因狭小生产规模+剥削阶级的偏见,导致其在不能在总体上给社会历史以科学说明,即便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一旦踏入社会历史领域,马上就变成历史唯心主义。
2.19世纪中,马恩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吸收人类数千年的思想认识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并科学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据此说明政治、法律、哲学和宗教观点,即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唯心主义就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被驱逐出去。
达尔文:
自然界的规律——马克思:
社会历史的规律。
4.马克思从实践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认识视野应该“从天上回到人间”,聚焦于现实生活。
因而,认识的出发点应该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的生产和生活是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由此才产生了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产生了市民社会、国家关系和意识形态。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形态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的缺陷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
列宁论唯物史观的意义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成果”“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使“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么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
”——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具体包括: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和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
构成一个科学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
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基本的原则和合理途径,并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按人类社会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以理论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更新不断达到对人类社会本来面目的真理性认识,认识论上,坚持实践标准;历史观上,坚持生产力标准;价值观上坚持人民利益标准。
2.主体性原则:
从人追求真善美的内在要求出发,在真理性认识、公正性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认识与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强调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系统,期间各种现象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因而主张把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统一的大系统中,在更宏大的背景下,考察人类社会的运动,把个人与社会,部分与整体,要素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4.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把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放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放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放在与其相关的其他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联系中去认识去理解、去评价。
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
5.发展性原则:
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各项社会改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因而主张,在社会运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和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不但要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而且还要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兼具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严格的科学性,是对人类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批判继承,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科学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主体与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个人与群众等范畴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地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为人们正确分析和认识人类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二)正确对待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等不同流派。
1.科学主义:
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2.人文主义:
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个体主义:
认为个体及其行动是社会运动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主张从个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4.整体主义:
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5.结构功能主义:
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方法论层次
方法论(Methodology)
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科学具体学科方法论
——袁汪洋: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与出路》
“不言而喻,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理论之所以可能,首要的条件是刻画社会科学在对象、工具和方法诸方面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独特性质。
”
——马克思.韦伯著、韩水法、莫茜译:
《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实证主义(positivism)
作为一种曾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方法论观点,实证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经典实证主义、工具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三个阶段。
孔德和涂尔干的观点代表的是实证主义发展的经典阶段;工具实证主义(instrumentalpositivism)是实证主义发展到20世纪40-60年代的新的表现形式,扎斯费尔德是其代表;20世纪70年代,实证主义进入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时代,主要代表有华莱士、乔纳森.特纳和亚历山大等。
非实证主义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出现的非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代表主要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评理论、建构主义等。
西方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理解”方法的人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后来,韦伯继承与发展了“理解”方法,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象学方法的提出者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批判理论又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若、马尔库塞、弗罗姆、哈贝马斯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主张科学知识跟其他知识形态并无本质的区别。
——王蔚:
《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评述》
价值中立论
价值中立论是在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个人成见,不做价值判断,客观地研究事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实证主义的价值中立论,认为社会科学只能陈述事实,不能做价值判断;
第二,马克斯·韦伯系统化了的价值中立论,一方面反对把价值完全逐出科学之外,同时坚持社会科学家必须保持价值中立;
第三,当代西方的价值中立,把真理和价值,科学和意识形态完全对立起来,并以前者反对后者,借以否定和攻击马克思主义。
价价中立论的根本错误在于:
1.在社会科学领域,价值中立是根本不可能的;
2.它在理论上割裂了真理和价值、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3.它会导致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
是人为了解决自身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
(2)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3)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实践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理论的价值
能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实践的发展。
2.理论工作者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
“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
——毛泽东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爱因斯坦
“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
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
——毛泽东
2.社会科学工作者
不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要有社会担当意识、历史责任意识,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问题的挖掘和确认比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对一个决策者来说,用一个完美而优雅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比用较不完整的方案去解决一个正确的问题大得多。
”
——[美]J.S.利文斯顿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思想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提出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人的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一个新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
--邓小平
2.怎样总结与概括经验?
(1)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吸取失败的教训:
既能提高信心和勇气,又对科学抱敬畏之心;
(2)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和现实的经验:
才可以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1.尽管思想理论都有其自身价值,但决不仅限于此,还在于,甚至更在于指导实践。
所以,理论研究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是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抽象出来;并不是自然界和人类要适合于原则,而是相反地,原则只有在其适合的自然界和历史时才是正确的。
”
——恩格斯
2.社会科学工作者
要按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要求,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而不附加外来成分。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毛泽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总结经验,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
——恩格斯
2.怎样调查研究?
(1)要客观
(2)要全面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
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
——列宁
(3)要有重点和代表性。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确定性的含义
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本本
圣人、权威
长官意志
自我感觉
(2)不确定性的含义
不能立即证实
或证伪一个理论
3.二者的关系
关于检验真理标准的各种观点
1.权威标准
2.以个人的意见为标准
3.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
4.有用性
“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
”
——《墨子.贵义》
“万物纷纭,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
”
——(汉)扬雄
(孔子的观点亦非)“万世之至论”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明)李贽
“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美)詹姆斯
诸客观标准
“谚云:
百闻不如一见,未经目击,而以口舍争,以书数传,虽唇焦笔秃无益也”。
——《徐光启集》卷8,《日食分数非多略陈义据以待候验疏》
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
——英国谚语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
”
——毛泽东
Facts∕Actionaspeakslouderthanwords.
——中国谚语
(二)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1.实践不但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包括真理性认识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供新经验供人们进行总结;
(2)实践不断提高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供人们利用;
(3)实践还不断提高着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的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
”
“(每一时代人们的认识)所包含的需要改善的东西,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东西多得多。
”
——恩格斯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信。
要破除迷信。
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
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
——毛泽东
社会科学工作者:
1.重本本,但不本本主义;
2.重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
3.重自己的经验,但不固执己见。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从实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毛泽东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
A.劳动者;B.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C.劳动对象
经典论述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
(劳动者是)“全人类首要的生产力。
”——马克思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
(3)产品分配关系
3.生产关系三要素的作用
(1)指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通过人与物的关系反映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2)指所有者与劳动者及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
(3)指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
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与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1.上层建筑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2.上层建筑的构成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构成。
(2)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3.两部分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又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四)人口系统
1.人口系统
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2.构成要素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3.人口因素的作用
(1)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2)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3)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五)自然环境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
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2.构成要素
(1)自然资源
(2)气候条件
“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提供生活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提供生产资料)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
——马克思
(1)自然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2)气候
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内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1.“(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马克思
2.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含义:
(1)社会是由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
(2)社会系统处在自我运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社会各主要构成要素的作用
(1)生产力
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3)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
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1.社会形态
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的体系。
2.社会形态的类型
(1)经济社会形态
(2)技术社会形态
3.经济社会形态
是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
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地位。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
(三)技术社会形态
1.技术社会形态
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2.按生产力水平,主要可以划分为:
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
3.按产生结构来划分,大致有:
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
4.技术时代和经济社会时代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识社会,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勇于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又要大力提高和发展生产力。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
“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
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
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
”
“(协作是)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
——马克思
(二)结构性原则
1.结构:
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2.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社会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系统的功能也就必然发生变化。
3.马克思研究社会规律时,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
如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就使社会划分为不同形态,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三)层次性原则
1.层次
是系统中不同的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等级关系。
2.系统和要素(子系统)的划分是相对的。
在系统的任何一个层次上,都有组成它的要素(子系统)不具备的性质、功能和规律,因而,每一系统功能的涌现,都不是构成它的要素的性质与功能和简单相加。
所以,不同层次的系统有各不相同的活动规律。
3.科学研究
既要研究既要研究各层次系统的共同规律,还要研究各层次系统的特殊规律。
4.社会科学研究
既以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所有社会系统的共同规律,更要研究不同层次社会系统的特殊规律,才能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最大功能和整体效应。
(四)开放性原则
1.系统的开放性
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 社会科学 方法论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