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docx
- 文档编号:30564959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58.18KB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docx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消除人的本质自私论的影响;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观,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履行对祖国、对社会的崇高责任。
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错误的人生目的。
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奉献与索取、幸福与不幸以及生与死等人生课题,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教学重点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2.如何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挫折
课时分配
2学时
基本教学内容
一、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一)人的本质
(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三)人的本质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二、人生目的的确立
(一)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二)摒弃错误的人生目的
(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三、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人生态度的内涵与类型
(二)正确对待人生境遇
(三)新世纪新阶段对人生态度的要求
教学方法
讲授
导言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
“没有思考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1.女大学生陈果青春美丽,前途光明,因信法轮功而自焚;
2.北大学子身残志坚,发奋学习;
3.一大学生因迷恋电子游戏导致多门功课不及格而降级……
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
但是,每个人的人生却呈现极其不同的景象:
有的人高尚伟大,有的人庸俗平凡,有的人善良美好,有的人卑鄙罪恶。
同学们,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能不能对自己说:
我为自己没有虚度年华而自豪,我为自己没有碌碌无为而骄傲。
人是唯一能够追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当我们在世界上匆匆跋涉而过的时候,不禁要问:
人生究竟是什么?
人到底为什么活着?
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
●题目
一、科学把握人的本质
早在古希腊神话的“斯芬克司之谜”(TheWordofSphinx)中就已有了对人是什么的思考。
资料“斯芬克司之谜”
相传,古希腊有—个女面狮身的怪兽,名字是斯芬克司。
它盘踞在路口,向过往行人提出种种质询,谁若是回答不出。
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吞进肚里。
这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外地来的年轻人经过这里,斯芬克司故意难为他给他出了一个很难破解的谜语:
“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傍晚用三条腿;而腿最多的时候正是它最软弱的时候?
”
俄狄浦斯猜中了这个谜语,于是斯芬克司大叫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俄狄浦斯的答案是这样的:
当人幼年的时候,要用四肢爬行;等长大了,就能站起来用两条腿行走;到了老年,行走不方便,就要加上一条拐杖,因而变成三条腿。
幼年是人一生最软弱的时期,所以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人。
几千年前,在古希腊阿波罗庙宇上赫然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神谕。
名曰“神谕”,实则凝聚了古希腊人的智慧。
它是人类要求认识自已,并且掌握自身命运的一种象征。
(一)人的本质
●题目
18世纪的思想家卢梭认为:
“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每个人是否在选择走一条真正人的生活道路,取决于对人本身的认识。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这个问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极有价值的思想,它帮助我们揭开人生之谜。
1.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对人的本质的描述
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
人性,是指人的属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矛盾的规定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与人相区别的特质。
人的本质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对人的本质的讨论。
孔子认为人性是“仁”,就是所谓的“爱人”《论语·颜渊》,这种思想的内容就是从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来把握人的本质。
告子认为:
“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认为人与生俱有的东西是“性”,性的内容是食和色这样的生理本能。
孟子则反对告子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与动物不同,其区别在于,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高尚追求和行为准则,这就是“仁义礼智”。
人的这种高尚的行为准则通过人与生俱有的“四心”表现出来,即“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把这四种道德归之与人的内心油然而成,是把人的先验的道德属性作为了人的本质属性。
荀子与孟子一样,认为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不同,人需要伦理精神的支撑,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不同,他主张人性本恶,“生而好利”。
虽然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问题上孟荀各执一词,但是二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都主张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生更高尚、更有意义。
在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上,二人有所不同,孟子通过内在的自觉来张扬人的道德精神,荀子通过外在的教化来张扬人的道德精神。
在西方,最早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对理性问题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或者说,人是理性动物。
古希腊哲学家中对人的本质回答最为深刻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人手,并从社会动物、政治动物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
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从希腊晚期到古罗马,对人的本质的探索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最终走向中世纪神学,在上帝的羽翼下规定人的本质。
近代文艺复兴主义者倡导人文主义,讴歌人的理性、精神、欲望、爱情及人本身,把人从虚幻的上帝那里又拉回到现实中来,但是他们对人的本质界定模糊不清,其深刻性不如亚里士多德。
在文艺复兴之后,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丰富多彩起来,许多思想家对人的本质做出过具有特色的论证,其中最有深度的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黑格尔把人视为绝对精神的客观外化,其本质是劳动。
而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中,人则是感性的自然存在。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是一种主流倾向,人本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体现出非理性主义色彩。
叔本华的“生活意志”、“生殖意志”,尼采的“强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都是人本主义思潮在这一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而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斯金纳站在“人性科学传统的反动”的立场上,尖锐批评传统人文主义科学的“自主人”的概念,主张以科学的技术分析来定义人;马斯洛对斯金纳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从动机和需求层次论上来探索人的本质。
总之,在人类的跋涉之旅中,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人的实质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表述,闪耀着多彩的思想火花。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这些论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有的甚至是荒谬的。
●题目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他们汲取了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创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科学地概括了人的本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理构造和自然本能。
例如,发达的头脑,灵活的四肢,直立的躯干;人饿了要吃食物,冷了要增加衣服,疲乏时休息,遇到危险要躲避或反抗,发育成熟了要找配偶等等。
这些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先天具有的本能特征。
人之所以具有自然属性,是由于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高等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果。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没有自然属性,人类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但在考察和研究人的本质时,却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
这是因为自然属性虽然是人的存在所不可缺少的,但决定人之为人和人的本质的,不是人的肉体组织及其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属性。
例如,动物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时,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环境,而人和自然界发生关系时,不仅能适应自然。
而且能够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再如,在遇到危险时,动物只能本能地反抗或逃遁,而人遇到危险时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但当情况特殊时,人能够在道义、责任的约束下行动,把利让给别人,把危害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可能留给自己。
社会属性是人独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人之所以具有社会属性,是由于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定的实践活动。
正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主要包括劳动、语言、思维等几个方面。
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如果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是人的本质,就会把人等同于动物,把人的需要等同于动物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
“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
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4页)不能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定义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个问题只有从人们的实践中,特别是生产劳动中.从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必然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得到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论述,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段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经典表述,也为考察人的本质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那么,怎样理解这一论断的科学含义呢?
●内容
第一,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不能从自然属性出发,而应着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从而彻底否定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错误观点。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本质不表现在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而是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即人的“类本质”。
同费尔巴哈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抽象地存在于人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的人的“类本质”,而是表现在现实的、具体的人身上。
因为脱离了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个性的抽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关于人的本质的求解,必须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考察。
第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按照列宁的理解,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
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是指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又可以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等。
这两类这会关系一般是盘根错节、交叉纠缠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
每一个人从他出生的那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人最初接触的是家庭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面的逐渐扩大,进而置身于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之中。
正是在各种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陶冶和制约下,才使一个自然人逐步转变为一个能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社会人。
这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形成过程。
这也充分说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就脱离人类各种社会关系,尽管他先天具有发达的大脑和健全的躯体,但他决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狼孩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
典型事例
1920年发现一个狼孩,在孤儿院经过十多年的抚养,到17岁死前才学会了晚上睡觉,用手拿东西,能听懂几句简单的问话,学会了40多个词,但一直没学会成句说话。
1972年印度发现的3岁狼孩,怕光怕火,用四肢走路,喜吃生肉,白天在角落里睡觉,晚上起来活动,眼睛象狼眼一样发光,午夜后象狼一样长嚎。
经过长期训练,才能用脚走路。
由于他们没有生长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没有有效地开发大脑的潜能,所以他们已经无法融入人类社会,进行人类特有的活动,他们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基本观点,为我们科学地、具体地、分析和认识任何一个人,提供了一把可靠的钥匙。
任何一个现实的人都是社会有机整体的一员。
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
各种社会关系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立体关系网,而每个人就是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上的一个“纽结”。
每一种社会关系都给人以制约、熏陶和影响,这些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合力”,经过个人的内化形成一个人的本质。
一个人的本质又是通过他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所形成的种种属性表现出来。
第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由哪一方面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系统,除了对人的本质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之外或经济关系之外,还包括人们的思想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彼此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和制约。
这个“总和”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的机械的相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具有新的特性的有机整体。
在诸多社会关系中,不是平等的、并列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过程中不具有同等的意义。
一般地说,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主要的,它决定着、制约着其他一切思想关系。
人的本质就是这个有机整体的特性。
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复杂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的本质,必须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总体上去把握,从层次上去分析,从纵横联系上去考察。
从横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分析、考察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全面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党派关系、生产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
以及这些关系中所反映出来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而不能只依据他在某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就轻易给一个人的本质下结论。
从纵的方面讲,就是必须分析、考察与其人相关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解他在这些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然后加以和科学的综合,而决不能把一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地点下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断定为他的本质。
在对社会关系做了纵横等多方面考察之后,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即进行科学的综合,才能得出对一个人的本质认识的科学结论。
名人名言
●名言
一个人,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一部分人,也可能在部分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典型事例
某人,某理工大学教师。
28岁时从国外学术杂志上抄袭文章,获博士学位。
29岁时,如法炮制,抄成副教授。
30岁时,抄成博士生导师。
从国外学术杂志抄袭四篇文章,连续在校报上发表。
还获得过“青年科学家”等奖项。
后来被查出这一系列文章都是抄袭得来的。
某人被严肃处理,一时名誉扫地,成为学术界的“梁上君子”。
第四,人的本质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不是永恒不变的。
马克思主义揭示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也就肯定了人的本质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
人的本质在历史上之所以是不断变化的,是因为人们借以进行生产的生产关系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生产出他们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生产出同他们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同新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改变由这种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随着生产关系及其所决定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改变,人们也改变着自己的本质,使自己成为具有新的本质的新人。
●题目
(二)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人和社会是不可分的。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和交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每一个人与社会之间都体现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个人既依赖于社会,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
社会对个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制约作用。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将是大学生未来走入社会、事业成功的必修课。
个人与社会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存在鲜明的界限与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和界限,使得我们不能把个人与社会完全等同起来。
例如,任何人犯错误都必定有其社会的原因,但决不能因此就不追究个人的责任。
同样,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制约,但决不能因此就不去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1.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
个人对社会具有依赖性,表现在人生的方方面面。
从人的生存看,人的生存能力与一般动物相比很弱,动物所具备的生存和自我保护本能,人类大多不具备,如食肉动物的凶猛、食草动物的敏捷等。
然而,人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却比一般动物高得多。
人从一个婴儿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成人,需要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他们依赖于家庭和社会提供的生存条件,而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起到“纽带”作用,脱离开社会基础,家庭也不可能为个人提供生存条件。
所以,脱离开社会的个人是难以生存的。
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之后,人与人的联系性更加突出。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密切的社会协作基础上的,社会犹如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机器,不同的部门、行业和个人,只是这个机器的构成部分和螺丝,离开了这个机器系统,这些部件和螺丝是无法独立发挥作用的。
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人的社会性已经突破原来的地缘限制、业缘限制,向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使社会分工和协作更加典型,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总之,社会的发展,使单独的个体适应自然和生产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使人类的整体能力日益提高,从而促使人对社会的依赖性日趋深化。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必然使个人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
因为,社会是历史地形成的共同活动形式的总和,在这种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共同活动形式”中,社会规范是把个人聚合在一起的纽带。
这些社会规范是前人经验积累和当代人选择的结果,它们先于个人,超越个人,与社会共存。
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范一方面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也为人们提供了利益保证。
脱离了社会规范制约的社会是混乱的、无法正常运行的。
人要想融入社会生活,被社会所接受,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2.个人对社会具有能动性
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性,并不否定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离开了个人,也就无所谓社会。
离开了人的奉献,也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
人作为高级智能动物,高度发达的思维使他们一直追求着理想生活和理想社会;人类所独具的认识能力和劳动能力,使他们通过劳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的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们的发展导致社会上层建筑的发展。
总之,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都是由人来完成的。
这些“人”在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
当一个社会中的人充满活力和创造精神时,这个社会就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个人对社会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
个人通过参加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个人通过参加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
个人通过参与政治和精神活动,促进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正是由于个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迹。
应当注意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是双向的,它既可以表现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利益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表现为与之相反的消极作用。
正确看待个人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应该摆正两个问题,第一是不要盲目扩大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是不要忽略个人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尽管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但是人不能自由地、任意地创造历史,人对社会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脱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能动性,忽略和压抑个体活力的社会肯定是死气沉沉的社会。
所以,我们主张激励每一个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使社会充满活力。
3.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社会的进步又必须依赖每个个体的创造和发展。
在当代.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个人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实践,是大学生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的人必经过程,是人与社会关系运作的前提条件。
社会化是人们学会其社会的生活方式并获得个性的社会与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从总体上有两个方面要求:
一方面了解、明确特定的社会规范及其对个体的要求,特别是对不同的角色关系的不同要求,深化角色意识,使角色行为自觉化;另一方面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特定的角色规范,这是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的期待。
这种规范可以是法律的,也可以是道德的,或许是其它特殊的规定。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尽其角色的责任,就失去了该角色的价值和意义。
个人在实现角色扮演过程中,就已经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而支撑角色责任的坚实基础则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运作的理论要求。
责任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对于责任的主观映像和判断。
人们把自己应承担的人生责任的认识转化成为自觉意识之后,就能产生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责任的自我要求即责任感。
人生责任感是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是人生一切创造性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的责任感的形成和培养基于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和成熟,这是培养责任感的心理基础。
其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培养责任感的思想基础。
最后,努力实践,身体力行.这是培养责任感的基本途径。
我们在看待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时,把谁放在第一位,以及由此决定人的不同行为方式。
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个人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就是“个人本位”;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社会利益作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就是“社会本位”。
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是从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还是从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个人本位”都是行不通的。
从理论上看,“个人本位”抹杀了人的社会属性,颠倒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人的社会性,离开社会的个人无法生存和发展。
说到底,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存在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像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从个人和社会二者中必须作一比较和选择时,个人应当从属于社会。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社会是个人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影响着社会,离开了所有的个人,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我们在强调社会本位的同时,还要兼顾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
辩证地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主从论,又要坚持统一论。
坚持主从论,就是坚持个人从属于社会、从属于集体,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以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坚持统一论,就是在强调社会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兼顾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个人与社会的互动公式:
社会发展良好的教育条件个人教育程度的提高
个人素质的提高个人的综合发展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社会发展……
从现实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当她的人民对社会的奉献大于索取的时候,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发展。
而人们只有立足于“社会本位”,他们对社会的奉献才是自觉的、长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树立 正确 人生 目的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