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564271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76KB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docx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主要包括预习、正确写字、喜爱阅读、使用工具书等习惯。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不断学习,深化理念;激发兴趣,转变观念;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奖赛并行,相扶相成;家校配合,共同促进等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和意义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认为:
“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①英国科学家培根也有两句名言:
“习惯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习惯在人的性格、情感、意识、思想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好的习惯能让人受益一生;坏的习惯,有时会毁掉一个人的一切!
”“习惯是一种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②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明确指出:
“什么是教育?
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决定了它的基本任务,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标》指出: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④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过渡阶段。
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书写潦草,字迹很难看懂;注意力很不稳定,爱做小动作;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便会形成怎样习惯,而且儿童年龄越小,习惯越容易培养。
低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作为低年级的老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
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必将促进学生以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现状
多年来,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每个教师最重视的一个问题,从整体来看,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
怎样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现实原因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高了,他们渴望儿女成材,但他们却忽略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殊不知: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孩子的学习习惯差,最后结果必然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差。
实际上,凡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除生理上有缺陷外),大多是由于无心上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在学校教育方面,怎样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很多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但通常由于我国教育制度及语文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影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成了很多教师没有持之以恒的工作,这往往严重影响孩子进一步学习,这使得切切实实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已是迫在眉睫。
二、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习惯的理论
教育心理学指出,习惯:
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它包含好习惯也包含不良习惯。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良习惯,都有一个形成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人的行为从内心需要出发,向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使人终身受益,相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人的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困难,贻害无穷。
学习习惯:
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反之,如果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还会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语文学习习惯:
是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旦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好的学习习惯靠有意识地一次次自觉练习而逐渐巩固,最终成为自然的行为。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不断培养,良好习惯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最后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而长久地固定下来。
所以,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从而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一种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形成了良性循环后的学生自信心倍增,不仅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喜欢独立、策略地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乃至今后人生的工作效率。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帮助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而学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语文学习理论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学习成效,不仅需要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和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运作。
”⑤在认知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维持、调节以及补偿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良好学习习惯就是属于非智力因素,教师在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这是当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方法
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着重培养以下几种:
预习、正确写字、喜爱阅读、使用工具书等习惯。
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语文习惯时,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预习习惯
古语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可见预习工作的重要性。
低年级的预习指导应低起点,严要求。
随着年级的升高循序渐进。
由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还是以识字教学为主,因此,可以采取“三读法”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基本上要求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和生字词。
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教师可充分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
这样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
2、正确写字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基础。
小学生学习写字的目的不仅在于使他们掌握写字的基本功,写出的字正确规范,更在于培养他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示范是写字教学的先导,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写字的全过程。
从写第一个字“一”开始就要像指导写书法一样,让学生明白写的时候是“按-行-按”,笔势略往上斜。
低年级的孩子可塑性强,有了教师一笔一画的示范,加上田字格的定位,示范教学的效果特别好。
3、喜爱阅读习惯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是阅读习惯的培养,让孩子尽早地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巩固识字的最佳途径。
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1)课堂“四读”:
培养指读、视读、站读、互读,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
(2)课外“三招”:
教师做榜样,教室设展台,交流成习惯,引导学生博览群,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3)亲子阅读:
以书本为媒,以阅读为链,让孩子和家长共同享阅读体验,让学校和家庭一起营造书香环境。
4、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学习语文的“拐杖”,是学生随时可以请教的“良师益友”。
小学生在读书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这时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们养成善于借助工具书(主要是指《新华字典》)来学习的习惯。
我主要从预习课文入手,要求他们通过使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遇到多音多义词、关键词或不理解的字词,我就有意识设计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完成的题目。
这样,学生们在学习实践中,不但得到了工具书这位“良师益友”的帮助,而且感受到了工具书的好处,从而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意识与习惯。
(二)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措施
1、不断学习,深化理念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我们首先必须学习当今时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深化教育观念。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决策者,由教学活动的统治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只有教师真正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彻底抛弃浮躁、功利的培养态度,深入认识习惯养成的长期性与连续性,跟上时代的脚步,在重视习惯养成的基础上更新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开展。
2、激发兴趣,转变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存在于学习动机中,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
学生愿做什么或不愿做什么,几乎全凭兴趣左右。
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因此也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
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
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慢慢地爱上学习语文。
3、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儿童善于观察、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左右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所以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要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应该首先做到。
比如在要求学生写好字时,教师首先要认真、端正地板书。
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端正的板书肯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学生的字迹。
“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也需要教师自己先动笔,做好示范,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方法,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
4、奖赛并行,相扶相成
低年级学生的特征是荣誉感强。
因此在班中引入奖励、竞赛机制,会更好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我在班中开辟了多个比赛项目,如:
“认真读书奖”、“积极发言奖”、“优秀作业奖”等等。
我规定:
胜出的同学奖励“小红花”,一星期内累计十朵“小红花”者,奖励一份神秘的小礼物。
并且,我还把学生的优秀表现通过自制的“小奖状”告知家长,让他们分享喜悦,以之为荣。
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小红花”奖了不少,学生们的学习习惯也渐渐地得到了巩固。
5、家校配合,共同促进
家庭教育极其重要。
振华是我班的一个特殊学生。
一开始,家长对这个孩子是放任自由的,对他缺少爱心,教育简单粗暴,学习上、生活上也是不闻不问。
我想:
这个孩子之所以成绩纪律这样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责任。
于是,我找来他的家长,与她进行了沟通,确立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都将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定为首要任务。
定期电话联系,不定期到校与教师交换情况等等,慢慢地我也发现,孩子衣服干净了、整洁了,上课比较静心了,扰乱纪律的现象少了,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字写得端正了,作业也能尽量完成了。
这体现出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配合的作用。
四、总结与建议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
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
”⑥成功其实很简单,重复的行为就能形成习惯,良好的习惯就能导向成功,所以,成功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地反复地做。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我们坚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上受益匪浅,乃至影响终生。
参考文献
【1】《孔子集语·颜叔子》
【2】转引自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83
【6】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低年级 学生 语文 学习 习惯 实践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