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docx
- 文档编号:30564204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0.28KB
明清时期.docx
《明清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时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912)
一、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1368-1644)
1、明朝的建立:
(1)时间:
1368
(2)人物:
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
南京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废丞相,权分六部,部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A、原因:
(A)历史:
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权的行使;(B)根本:
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B、影响:
(A)高度集权;(B)政务繁杂,集于皇帝一身
(2)设立内阁制度
A、原因:
(A)历史丞相专权,妨碍皇权;(B)现实废除丞相,政务繁多;(C)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B、演变:
(A)太祖:
殿阁大学士;
(B)成祖:
设内阁(内阁制度创立)
(C)宣宗:
内阁票拟,皇帝批红;
(D)神宗:
相权尽归台阁
C地位和权限;
(A)权:
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B)限:
三个始终;一个牵制;
(2)废行省,三司分权;
A、承宣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B、提刑按察使司:
司法和刑狱;
C、都指挥使司;军政;
(元行省:
中央-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御史台:
最高监察机构;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地方-行省)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东厂、西厂
3、明朝的灭亡:
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1644李自成进北京
(二)清朝(1644-1912)
1、清朝的建立:
(1)时间:
1644;
(2)人物:
顺治;(3)都城:
北京;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中央:
A、清初;内阁+议政大臣会议+南书房
B、雍正;设立军机处
(A)目的: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
(B)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特点;简,速,密;
(D)影响;专制顶峰;效率提高;
(2)地方;密折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抽空)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清朝的疆域:
东到太平洋,西跨葱岭(帕米尔高原),北接西伯利亚,南包南海诸岛,东北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
(秦代;东到大海,西到陇西-新疆:
前60年西域都护,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西藏:
元代宣政院辖地;台湾:
元澎湖巡检司)
(清代丧失;香港-三个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界址专条》;澳门-1899;外兴安岭《瑷珲条约》;库页岛《北京条约》,巴尔喀什湖《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台湾《马关条约》,西南“麦克马洪线”,西北其他的一些条约)
(2)斗争活动
A、西南:
平定三藩之乱(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改土归流;
B、东南:
施琅进入台湾;台湾府的设立;
C、东北:
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
D、西北:
平定准噶尔分裂叛乱势力和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势力;
;
(3)治理政策:
A、基本原则:
尊重信仰、笼络上层、大集小放、因地制宜;
B、具体措施:
(A)理藩院:
a.地位:
与六部相同;
b.职能: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蒙古事务-新疆西藏各项事务)
(B)特殊重视;交通建设、军事防卫;
(C)改土归流
a.含义:
废除土司,改派流官;
b.历程:
元:
设土司-明:
部分改土归流(永乐:
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清:
雍正大规模推行,乾隆大部完成(前提条件;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c.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当地落后封闭和割据纷争的状态,啊民族整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1、重农抑商政策;
2、明代优良品种的引进(新航路开辟之后:
玉米、烟草等)
3、赋税改革:
(1)演变历程:
A、春秋:
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B、秦代:
令黔首自实田(全国范围内承认土地私有)
C、西汉:
编户齐民制度(基本定型:
人头税重,田亩税轻)
D、北魏:
租调制(前提:
均田制)
E、唐代;租庸调制(前期:
基础是均田制,特点是纳庸代役);两税法(后期:
前提是土地兼并,特点是两税两收,户税和地税)
F、宋代: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北宋中期,王安石改革)
G、明代:
一条鞭法(明中后期:
张居正改革,征收货币地租)
H、清代: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摊丁入亩”(雍正:
“地丁银”,废除人头税)
(2)主要趋势
A、征收标准:
人丁为主——土地为主
B、征收形式:
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为主;
C、征收程序:
繁杂——简单
D、人身依附:
紧密——松驰;
E、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不断加重;
(3)原因:
A、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C、家民的反抗斗争;
(4)影响;
A、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
C、扩大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加重人民负担,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E、劳动者有较大的自由性,有利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4、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A、原:
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B、奴:
井田制;
C、封:
封建土地私有制
(A)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2)土地兼并问题:
A、表现:
土地高度集中;
B、原因:
(A)根本:
封建土地私有制(许土地买卖)
(B)地主疯狂的兼并活动;
(C)政府政策的助长;
(D)生产力的发展;
C、后果:
(A)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B)恶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激化阶级矛盾;
(C)明清时期阻碍商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解决方案:
(A)中国:
政府改革(均田制);农民的均田要求(明李自成:
“均田免粮”);资产阶级革命派“平均地权”;中共的土地改革;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土合人家)
(B)世界:
英国的园地运动和拍卖政策;法国雅各派小块出售和《拿破仑法典》;美国《宅地法》;俄国高价赎买份地;和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承认土地私有;
(二)手工业经济:
1、纺织业:
蚕桑、棉花种植扩大;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
2、陶瓷业:
粉彩瓷器;
3、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
明中后,江南(苏州),丝织;
2、标志:
手工工场(新型生产组织形式);雇佣关系(新型生产关系);
3=特征:
缓慢
(1)根因:
麻醉落后的封建制度;
(2)其他:
*注意和西欧重商主义相比较(英国都铎王朝)
(三)商业:
1、商人:
(1)会馆和商帮;晋商;徽商;
2、市场:
商业区相当繁华;
3、都会:
工商业城镇的兴起;
4、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
三、明清的思想文化
(一)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明中后期王阳明
(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背景:
思想=政治、经济
2、李贽:
(1)其人:
出身伊斯兰家庭,受传统束缚少;《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2)其说:
A、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反对盲从孔子,批判孔经;
C、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虚伪和官场欺诈;
D、文学创作上,主张“真心”,反对“摹古”;
(3)结局:
“惑世诬民”
2、黄宗羲;
(1)其人:
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2)其说:
A、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天下之害”)
B、限制君权:
(A)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B)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高考题:
“公天下”)
C、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影响:
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
4、顾炎武:
(1)其:
反宦官,反清;《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其说:
A、经济致用,注重实学,考据先河;
B、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改革弊政,拨乱反正;
5、王夫之:
(1)其人:
思想巨人,哲学顶峰;)
(2)其说:
A、主旨:
“循天下之公”;
B、批判“孤秦、“陋宋”帝王把天下当私产:
(A)横征暴敛,民生疾苦;
(B)帝王独尊,君臣道失;
(C)法制之弊,政治腐败;
(D):
哲学:
气一元论=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强调天地之化昌新+反对天命、神道、道统;
6=唐甄:
(1)其人:
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潜书》;
(2)其说(儒、君、官):
A、儒家可贵定暴除乱安百姓,儒者言功;
B、批判君主专制: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猛烈抨击“官”:
盗臣、民贼,难治;
(2)局限:
A、浅:
没有制度批判;
B、幼:
希望贤明君主;
C、旧:
修齐治平;
*共同之处:
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经世致用;
*影响:
冲击儒学,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
(三)明清时期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的阶段总结(远古——1940)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2070至-221)
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文明国家的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一)政治文明
1、夏:
奴隶制国家初具规模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2、商:
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制度残酷;
3、西周:
奴隶制国家鼎盛和制度完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4、春秋:
奴隶制国家瓦解时期(礼崩乐坏)
5、战国: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变法运动);
(二)物质文明
1、农业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趋于成熟;
(2)土地制度:
原始公社土地公有制-三代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承认土地私有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手工业
(1)地位:
独立的生产部门;
(2)管理:
三代的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的官营、民营、家庭三大形态兴起并发展;
(3)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改进;
3、商业:
商业出现,由“工商食官”到走向民间;
(三)精神文明
1、思想:
百家争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2、文学:
诗歌最具代表性(诗经和楚辞);
3、文字:
甲胄文(成熟文字)——金文(钟鼎)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秦汉(前221年-220年)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文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巩固
1、政治体制;中央集权体制;官傣体制;(秦:
确立;汉;巩固)
2、政治思想:
大一统思想(秦:
法家;汉初:
黄老之学;汉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政治局面: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二)物质文明: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和精耕细作日益成熟;
(三)精神文明
1、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科技:
领先世界(造纸术、地动仪、医学)
3、文学:
汉赋;
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大融合时期;
(一)政治文明
1、南方:
士族制度的兴衰;
2、北方: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民族大融合;
(二)物质文明;
1、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北方破坏与恢复交替,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2、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3、士族经济和寺院经济得到发展;
(三)精神文明
1、佛教和道教发展,冲击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2、带有割据分裂的烙印和民族大融合的特点;
3、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明清 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