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docx
- 文档编号:30561514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51KB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docx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6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全景观察
201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对高考作文特点作评介时首次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他指出:
“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今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语文学习》2015年第8期)于是,使用全国课标卷考区的老师根据这一提法,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加大了此类作文命题的设计和训练力度。
但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和迷惘: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怎样界定?
它与原有的新材料作文有哪些区别?
审题和写作时有什么特殊要求?
作文评价的原则和尺度会有哪些调整?
为了对高考作文题型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作文备考训练的精准度,我们有必要对“任务驱动型作文”作全方位的审视,对概念提出的背景、题型的显性特征、审题的基本要领和复习备考的策略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
任务驱动型作文提出的背景
“任务驱动作文型作文”是受近年来风行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启发而提出的。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
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课程计划,在高校中提出了“适时教学”的概念。
所谓“适时教学”就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
1996年英国语言学家简·威廉斯在她的《任务学习法概览》一书中对任务驱动学习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和原则作了系统阐释。
国内对“任务驱动型”学习模式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开始更多的是对国外有关理论的评介,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由于“任务驱动”是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认知程序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国最早作尝试实践的是信息技术学科。
随后,一些具有实验操作要求的学科也相继跟进,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
语文学科面对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因缺少契合点显得热情不高,最先试水的多为职业学校,而从事普通教育的语文教师们始终持一种观望和谨慎的态度,偶见几篇提及任务驱动型学习的文章,也大都是止于浅表,言之不详。
自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对命题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1977年到1998年最常见的题型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1999年“假如记忆能够移植”出现以后,话题作文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虽有拓宽学生写作空间、易于展示学生写作个性的优点,但作为选拔性考试所必有的区分度和考查效度却大为降低,于是,在2006年前后,又出现了“新材料作文”这一提法,试图将原有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捏合在一起,既体现对材料的应有尊重,又保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其实质就是想在限制与反限制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当经过几年的命题实践之后,新材料作文命题也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
一是立意的不确定性使作文的评分变得非常困难;二是许多作文的审题成了猜谜语,有的纯粹就是枯燥的哲学命题。
考生面对没有具体写作指向的题目,就像手里拿着一个没把的葫芦,感到迷惑茫然,无可措手。
如:
2014年江苏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2014年上海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这类题目一方面极具开放性,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因过于抽象而与现实生活相疏离,并且很难避免宿构和套作。
如何在保持其优点的情况下消除其弊端,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困惑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尝试在材料后面增加一些导向明确的任务指令,使考生在写作时有一个更具体的生发点和支撑点,自然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笔者揣想,上述分析应该是张开老师在2015年试题评析中提出“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背景和缘由。
对“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理性思考
“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从概念上来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应属于新材料作文的一种,而其中的“任务驱动”则是在原有的新材料作文基础上新增的一个属性。
眼下为有些学科所提倡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总体任务与多个子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哪些知识点,并指出哪些是重点、难点,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实际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
这一教学模式大致包括任务设计、任务探索和任务评价三个环节。
如果将其套用在写作教学上,三个相对应的环节应是命题设计、写作实践、作文评价。
原有的新材料作文的题目大致上包含材料和写作要求两个构件,只要在其中加上一个相对明确的任务指令,也就演变为所谓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对任务设计有着如下要求:
一是任务要明确,指向清晰,重点突出,描述具体;
二是任务要科学合理,与考生能力和认识层次相契合;
三是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求清楚,程序合理。
反观2015两套课标卷作文命题的任务指令并未充分体现这些特征。
课标卷1中“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一任务指令,最明确的信息就是指出了写作的对象、文体;而课标卷2中“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一指令,明示信息更少,只是强调了选择原则。
这两道作文命题的所谓“任务指令”其实就是一般性的写作要求。
如果说2015年全国课标卷作文就是严格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话,那么这并非颠覆性创新,因为在以前的高考作文题中这种“任务指令”早就出现过。
如:
1984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
1985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
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从上述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可以看出,2015年高考题中所谓的“任务指令”,其实早已有之,而1985年试题中的此类指令更为明确具体。
2015年课标卷的作文命题被当作“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典型例证虽然有点草率,但其意图和导向却是有积极认知价值的。
近年高考作文命题虽然提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致力于触发学生的真实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但作文题本身却走向了这种愿望的反面,不少题目越来越玄奥空洞,不接地气,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视野相距甚远。
有些作文材料不是从当下发生的生活现象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而是围绕一个哲学内核虚拟出来的,试图让学生采用演绎式思维去生硬地到生活中去寻求例证,学生在作文中就难免说空话、说套话、编假话、用俗例。
要想实现“避免高考作文中套作宿构”的愿望,单靠增加一个任务指令是不够的,必须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形式作全面的改革。
从思维方式上讲,我们不能先借助材料传递给学生一个模糊的哲学原理(大致相当于作文的“立意”),然后让学生从这个一般性原理出发,经过演绎思维,在生活中找出例子,来阐明或验证原理的正确性;而是应该从生活中寻找富有典型性的现象,让学生运用归纳式的思维方式,从生动真实的生活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
从材料的选用上讲,首先要真实可靠,符合生活逻辑,不能脱离生活真实而生编硬造;其次要设置具体的情境,能够触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再次要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让学生易于从中发现有认知价值和规律性的东西。
从设题方式上讲,要体现选择性,尊重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写作的指向要明确,要求要具体;对写作程序要求应清晰条理,任务指令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要在原有的新材料作文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革,使之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易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才华,加强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研究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我所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与2015年新课标卷的作文形式不同的,它应该更情境化,更具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我认为下面的两个例子都是我们今后研究设计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很好参照。
→英国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两份材料:
一篇是文字材料,题为《是音乐,但伤听力》;另一篇是一组关于立体声、盒式录音机、电池、印刷电路板以及有关各种名牌、型号耳机的鉴定等图文说明书。
读后要求从下面四个问题中选答问题。
1.约翰史密斯想要一个“walkman”电子玩具(“walkman”就是国内曾一度流行的“随身听”),他请祖母给他买。
但是,祖母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因此约翰史密斯必须给祖母写封信,向她正确地解说什么是“walkman”,它如何工作以及买哪一种好,请使用上面提供的两组材料去写信(此题必做)。
2a.你想周末在一家电子商场干活儿,老板要会见你,你必须知道有关“walkman”的情况,老板才相信你适合干这项工作。
当顾客选购“walkman”时,他们应该知道哪些有用的信息。
2b.假如你家需要3件技术产品,你选择哪几种?
为什么?
2c.想想你最喜欢买到什么(也许是设备服装或玩具)。
给你的朋友或亲属写信,详细说明它们是什么,在哪里能买到以及你买它的原因。
→德国的一组以“一次自行车障碍赛”为内容的作文题型设计
1.考虑以下问题:
①参加比赛者的范围、年龄和对所用自行车的要求应该是什么?
②整个赛程包括哪些障碍物?
障碍物的衔接顺序,通过障碍物的要求是什么?
怎样确定优胜者?
2.填写下列公告的空白:
自行车障碍赛公告
时间:
1976年6月25日下午3:
30开始。
地点:
火车站街184—192号居住区大院。
参加条件:
赛程说明:
比赛优胜者确定办法:
奖品:
比赛筹备组:
1年级甲班学生K?
朱夏尔、M?
克劳斯、F?
克莉斯塔、L?
加毕。
3.给年轻人的家庭、退休了的老夫妇、面包店老板各写一封信,写信时考虑以下问题:
①年轻的父母、老年人、商人喜欢孩子们怎样对他们说话?
②年轻的父母有和我们年龄差不多的孩子,老年人习惯了清静,面包店不在比赛场附近,老板对噪声并不介意。
针对不同的情况、思想,信里该写哪些内容?
怎样写才能促使他们赞成你们的比赛活动?
③用哪些词语来作自我介绍,怎样写结尾的寒暄话和祝颂语。
4.下面是两份书信的草稿,分析一下这样写有什么毛病,考虑应该怎样写才好。
5.根据克莉斯塔的录音和加毕的笔记,思考以下问题:
①比赛的时间、地点、参加者和目的是什么?
②比赛的环境怎样?
③比赛的过程、优胜者的比赛情况怎样?
④对比赛的评价怎样?
6.写一篇通讯报道宣传这次比赛,题目自拟。
尽管“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还处于一个初级形态,在科学性、系统性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是2016年高考命题继续沿用这种题型的几率非常大,甚至一些独立命题的省份也会有所仿效,因此,各地考生都应对这种新的命题形式作深入研究。
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大家都已积累了丰富经验,有了较系统的认知,但对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可能还没有太多的写作体验,所以,在这段高考冲刺复习中,应聚焦两者的差异,把握其本质的不同,研制出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
由于在命题中增加了任务指令,对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材料”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所选用材料情境的设计应具体真实,必须易于设置任务,故这些材料一般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材料本身应具有一定的思辨价值,意旨应是丰富多元的,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开阔的思维空间,便于调动不同知识背景和生活阅历的学生的人生体验,展示不同的写作个性;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思维纵深和层次,已达成高度共识的扁平化的材料,难以衡量出学生个体之间思维能力的差异。
但这种开放度又不是无限止的,如果命题中所提供的材料中心过多,彼此间又不相关联,这也会降低写作考查的效度。
2.材料选用注重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指材料所陈述的事件和话题应是当下发生或受到广泛关注的,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材料,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最具认识和思考价值;二是指材料的题旨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材料主体内容可以是历史典故、名人逸事,也可以图画表格、寓言故事,但其核心观点应能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对思考现实问题有所启发。
3.材料的表述准确凝练而易于理解。
由于材料是学生确定作文立意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在表述时语言过于随意,概念使用不严密,意思模糊不清,就会因毫厘之差而导致千里之谬。
另一种表现是,有的材料在表述时语言艰涩难懂,过多的专业性术语或文言词汇,造成审题障碍,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这就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原则,在考查写作能力的同时,又叠加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上述特点虽说也适用于新材料作文,但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时更应注意。
真正能体现张开老师所讲的任务驱动性作文特点的环节还应该是任务指令的设计。
结合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特点、2015年两套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和考试中心张开老师的阐述,我觉得任务指令的设计应突出四个特征,即:
要求具体,指令明确,多元选择,关注“自我”。
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
首先要有将任务的细节交代清楚。
两套课标卷题目中“对以上事情”和“这三人中”是思考的范围及对象,而“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则是写信的对象,这些信息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思考材料的切入点和范围,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情境。
其次,任务指向要明确。
课标卷1的“写一封信”是对文体的界定,明确要求写应用文,但这还不够,同时又要求表明“态度”“看法”,说明书信应以议论为主。
课标卷2的“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也是对文体特征的一种隐性要求,要阐明观点就必须选择议论文体。
其三是要有可选择性。
课标卷1“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体现在书信阅读对象的选择上,课标卷2“这三人中”则体现在观察思考对象的选择上。
其四是应拉近材料与学生的距离,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你认为”“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等信息都是在强调表达自我的思考,要求我手写我心。
一、填空:
答:
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答:
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发生月食。
3、你知道月食的形成过程吗?
通过分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特点,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并不是颠覆性的,只是在原有的新材料基础上对某些方面的要求作了进一步强调,是对原有形式的一种优化。
原来题目的过度开放,降低了作文考查的区分度,让学生无所适从;现在适当加以限制,明确写作指向,更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发挥。
原来学生在作文中习惯说空话、套话,常出现宿构套作现象;现在引导学生表达真实感受,改变了众口一腔、千人一面的状况。
当我们了解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和改革意愿之后,在复习备考时,就无须忙乱恐慌,只要在原有复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下,适度微调,就能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答: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
第三单元宇宙
9、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16、空气是我们生命中生时每刻都需要的地球资源,大气污染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如大气中的飘尘易使呼吸系统发生病变。
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作文 写作 指导 任务 驱动 作文 全景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