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x
- 文档编号:30559008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21KB
《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x
《《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合欢树》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合欢树
高一语文备课组备注
?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
教学课时
三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
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2014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
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生平介绍: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1
(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参考资料:
史铁生(1951-)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
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
1972年因病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
1974年到1981年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自1985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运,略带哲理玄思,揭示人与生俱来的局限是能力与愿望之间的永恒距离,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
写作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吸取了现代主义的因素。
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14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史铁生
刘锡庆
他(史铁生)中学时即去延安地区插队,后患病回到北京,因残疾而坐上轮椅,失去了一个健康人所有的物欲,却获得了精神空间自由自在的驰骋和天上地下的思考求索。
“坏事”变成了“好事”——使他成了一个难得的优秀作家。
他曾说:
“敢于背地里毫不规避地看看自己,差不多就能算得圣人。
”他审视自己,审视人性,都是相当严苛的。
他自登上文坛就被认为是个“小说家”。
但我个人认为:
他更多地是一个散文家。
他的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虽然当“小说”发表了,叫“第一人称散文化小说”,其实那篇东西就是地地道道的散文。
《我与地坛》也一样,但杂志编辑却按“散文”将它发表了。
这一发,了不得了,立即轰动文坛。
《我与地坛》的确很好,它写出了作者真切的生命体验,2备注
表现了灵魂的自我拷问和人性反省的空前深度!
这是过去散文里前所未有的。
文学一向以“质”而不以“量”取胜——你不要看《我与地坛》只是一篇作品,那可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个新高度,比成百上千篇一般化的东西要高得多!
除了《我与地坛》外,他还有一些作品也是别开生面的,如《合欢树》、《黄土情歌》、《好运设计》等,都值得一读。
(节选自《当代散文漫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备注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
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1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提示:
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
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⑵归纳母亲的形象特点。
母亲:
“年轻”、“聪明”、“最好看”、爱美、爱生活⑶母亲对“我”获奖持什么态度?
故作轻慢、警戒勉励
⑷说说此时的“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我”:
对母亲不理解,“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怄气。
2.20岁时“我”双腿残废后
⑴诵读第2、3自然段。
⑵说说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①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语言描写)②鼓励“我”好好写作:
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
”(语言描写)
③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⑶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母爱?
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爱。
⑷这时候,你会想起哪些颂扬母亲的故事和诗文?
(学生交流)
故事:
孟母三迁、欧母教读、岳母刺字?
?
诗歌:
冰心《纸船》、孟郊《游子吟》、泰戈尔《仿佛》?
?
名言: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结合。
——泰戈尔【印度】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意大利】
母爱在女人心中是一件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东西,就像是生命的一大要素。
——巴尔扎克【法国】
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全文。
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2
⑸“我”对母亲又是什么态度?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3.30岁时小说发表
⑴“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母亲却因操劳而早逝,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理解了母爱的伟大,深深思念母亲的同时又满怀深深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⑵读读下列诗文,进一步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之情。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4备注
老舍《我的母亲》:
“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
“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
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
四、理解“合欢树”所寄寓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一)阅读第4-12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并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同学根据下列提示,简要叙述合欢树的由来。
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合欢树的来历以及母亲悉心培育它的过程?
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
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
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
所以,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的象征。
3.母亲逝世后,作者对于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有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颗小树忘记了”、“没料到那颗树还活着”——搬了家,忘记了合欢树,遗忘在记忆的深处,不愿提起。
⑵很少再去小院,“不愿意去那个小院,推说手摇车不方便”。
在大院中听邻居说合欢树开花了,劝他去看看,但是“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想起了合欢树,但是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怕看到合欢树又想起母亲来,勾起自己无尽的悲伤。
⑶时间久了,自己的心情平静了,“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自己很想看看合欢树,看看母亲住过的小屋,看到母亲生前的事物让我感觉母亲好像并没有离我远去,母亲似乎就在身边。
所以“悲伤也成了享受”。
所以,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二)启发学生自主体会,自由发言,说说合欢树在自己心5备注
中还有什么丰富的情感内涵。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合欢树=当年母子“合欢”的人间见证,是母亲恩泽的一个生命。
合欢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五、结束语
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史铁生
六、作业
2.背诵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
3.用一段短文,抒写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第三课时备注
一、佳作欣赏
1、《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张洁
2、《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名人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法国】
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冈察洛夫【俄罗斯】妈妈,你是母亲、知己和朋友的完美合。
——泰戈尔【印度】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意大利】
二、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6
第五课合欢树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捕捉细节、品味细节,体验母子深情。
2、通过语言的品味,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人时所起的细致、传神的作用,体会作品平淡深沉的风格。
3、通读全篇,理解合欢树在文中所起到的象征作用,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重难点
1、重点:
品味细节描写的作用。
2、难点:
结合全文内容,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史铁生的坎坷经历。
2、请学生说说他们读过的《秋天的怀念》。
学生交流,各自对《秋天的怀念》的印象,读完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教师朗读课文。
2、文章叙述了哪些事情?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体验情感
思考:
作者用很淡然的口吻记叙了许多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掩饰的深情。
请找出一些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感情?
学生圈划出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品味语言,小组交流。
四、教师点拨,品味重点细节,体会文章风格
1、在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细节是最能传情达意,打动人心的,在本文中,情感内涵丰富的句子大都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请重点品味细节描写的内涵。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3、传神细腻的细节描写使得文章具有怎样的风格?
学生1、朗读细节描写的部分段落。
2、品味重点细节的内涵,课堂交流。
3、体会文章平淡质朴、隽永深沉的风格。
五、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1、文章几次写到合欢树?
合欢树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怎样的内涵?
合欢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令作者动情,令读者动容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细节,更因为母亲将母爱的内涵诠释地丰富而深刻,请说说文中的母爱具有怎样的内涵?
六、作业布置
1.说说下列句子的内涵。
⑴30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⑵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⑶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2.课外阅读史铁生的一些作品,摘抄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选择其中一篇写一份读后感。
合欢树读后感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合欢树》。
文章以平淡的语气陈述了昔日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内心难以掩饰的愧疚。
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有笑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泪,有欢乐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痛苦。
但她为了儿子的志向,无怨无悔的耗尽了余生。
儿子终于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时母亲已经不在了,余下的除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眷恋——还有那棵顽强的合欢树。
母亲的爱,母亲的自责,母亲的愧疚,多年以后儿子才想明白,可惜已经太迟了——“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回首往昔,固然母亲没有好好的倾听儿子的心声,但儿子不也一直跟母亲怄气吗?
小时候装不在意气母亲,残废后对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亲加倍的担忧。
母亲去世后搬家,那是因为悲伤。
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儿子的歉疚。
因为歉疚,儿子甚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那棵曾经寄托了母亲希望的合欢树。
更加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的没勇气,最终变成了不可能——“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因为遗憾,所以悲伤。
有一种悲伤只属于当事人——“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有一种故事无须他人知晓——“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
它在成长,他在成长。
因为她的爱,不断的成长。
那棵不断成长的合欢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
还有那个不哭不闹的小孩,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树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
只是,我不明白。
也许我所写的东西有些语无伦次,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东西。
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那些可爱的邻居,依旧喜欢他,依旧像原来一样照顾他,却无人提及她,怕他伤心。
后来有人说那棵合欢树开花了,心中也随之泛起涟漪。
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
但其实,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论是苦还是甜,是哭还是笑,不求回报,因为她是母亲。
早早离开的母亲,你,还好吗?
院子里的合欢树开着花,今年,也开着花。
你看到了吗?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
两课时
建议一采用对话教学法:
本课线索清晰,通过诵读,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大意。
所以本课教学可以采用对话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深意。
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
1.史铁生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他的写作和他的经历不可分割,他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正如他自己一样也有一个“涅槃”的过程,所以要理解他的作品应先了解他本人,因此在学习本文时应让学生预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他的《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作品。
2.对于课文前半部分,学生都很容易理解,所以可以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去阅读和思考,通过问题的解决初步感受母爱和把握母亲的形象,而对于课文的后半部分,学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通过对句子的分析和适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合欢树”的深层内涵,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母爱和母亲的形象。
3.母亲是每个人都脱口而出的话语,母爱似乎也是每个人都能明白的感情,但对于真正的理解母亲和能够在细节中感受母爱的能力未必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所以学习课文后可以进行课外延伸,通过阅读张洁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或观看同名电影,再和此文比较,同是带有淡淡忧伤的文字,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挚爱和深深的怀念,借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爱,感悟爱,并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悔恨。
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以“我和我母亲的故事”为主题进行说话和写作练习。
示例:
一、导入
从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引入课文,并朗读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导语:
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他“体验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就是史铁生。
大家看过了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了吧,(可请同学简单讲述看后的体会和感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合欢树》。
二、整体感知全文
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课文思路;并请同学大致讲讲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然后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1.文章哪些地方比较集中写了母亲,最能体现母爱的内容是什么?
2.在这些段落中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找出相应语句。
3.从以上这些事例中我们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所付出的是怎样的一种母爱?
请概括。
(学生自读后能够在文中找到相应答案,只要意思对就可以,不强求固定答案,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思考。
)
四、通过对文中第5自然段文字的朗读,联系前文及作者经历,分析理解作者这个时候对母亲的情感。
提示:
因为作者之前还年轻,加之自己的遭遇,所以不理解母亲,还和母亲怄气,而这时,开始理解母亲的苦心,也开始理解母爱的伟大,所以对母亲有愧疚之情。
五、启发学生对文章做更深一层的探究和理解。
教师提问:
文章题目是“合欢树”,可文章前半部分都在写自己的母亲,文章哪里才开始提到合欢树,母亲和合欢树有联系吗?
六、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后半部分进行研读,理解合欢树的内涵,再从更深刻的角度理解母爱和把握母亲的形象。
1.课文哪些地方写到合欢树?
2.母亲是怎样照料合欢树的,她对合欢树的态度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想法?
和作者有关系吗?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3.作者对合欢树是什么态度?
几次不同的态度表明了作者内心怎样的变化?
4.合欢树是一种植物,在此文中是应用了象征的手法,那合欢树在文中的意义是什么,它象征了什么?
(可简述合欢树的传说,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以上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不强求统一答案,如果学生能在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对
文本有更独特的理解,那更可贵了)
七、教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1.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或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
2.从两部作品中感受母爱的细节体现与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讲述。
3.从作品回到现实,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母亲为自己所做的点点滴滴,请同学自己讲述或写作。
4.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发现爱并珍惜亲情和学会感恩。
建议二:
采用比较阅读法:
本课内容与《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有很多相似点,所以可以将本课与《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可从课文的主题、情感、人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感受深厚博大的母爱和作者贯穿在这两篇文章中的深深的遗憾,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体会并珍惜父母亲人的爱,不要留下遗憾。
建议一课时。
教学过程建议:
1.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对作者及另一文本有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⑴查阅史铁生的资料,了解作者本人。
⑵阅读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2.学生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可将比较的角度分给各个小组完成,然后再由小组推荐发言人来对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作好引导和归纳。
3.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比较的角度,分别是从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从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从文章的人物进行比较,从文章的语言及风格进行比较,然后让每个小组讨论后推荐一名同学对本组讨论的成果进行讲解,其他组的同学可补充,教师要作好引导和点评总结。
4.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是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珍惜亲情。
示例:
一、导入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目标。
二、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对《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这两篇文章有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三、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并安排和布置每个小组比较的角度以及引导学生怎样比较。
1.第一组:
从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
虽然两篇文章都写了母亲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情感和思念,但文章在主题的表达上还是有侧重,教师可从合欢树和菊花的象征意义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主题的不同。
2.第二组:
从文章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
《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欢树 读书笔记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