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557726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6.59KB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docx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
》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
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
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
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
其创作主张:
“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
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
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
代表作家:
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36.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
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简答题
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
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
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
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
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
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可惜他生不逢时。
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
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
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
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
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
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
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
《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
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
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
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38.简析戴望舒在抗战爆发后诗风的变化。
他诗风又一转变从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开始。
诗风新变表现在从抒写个人感伤情绪转为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交汇在一起,写出了一些具有强烈爱国精神和沉雄悲壮的诗。
《狱中题壁》写于被日军侵占后的香港狱中,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深深仇恨”和对自由、阳光的无比热望和向往,表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必胜的乐观信念。
《我用残损的手掌》以“繁花似锦”的过去和“血和灰”的现在作鲜明对照,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并寄深情于那“辽远的一角”坚信那是代表着敌人永远无法侵夺的新生的“永恒的中国”。
《偶成》表达对光明的确信。
这些诗都写得明朗而有深情。
艺术上,这类诗从内容到创作方法,已属于现实主义,表明他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皈依。
在诗体形式上,大都押韵,讲究章法句式,在较高层面上从散文化的自由体向新格律体回归。
39.简析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爱玲出身于前清官宦大族,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充满暴虐和摧残,这使她较早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规定了她后来小说创作的基调。
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张爱玲放笔描写沪、港洋场上中层华人家庭中情欲的幽灵的猖獗、黄金的魔影肆虐和由此而出现的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从小说中走出来,展示出一个畸形扭曲的、苍凉没落的、又是习见为常的世界。
在张爱玲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燃烧着外国现代派常见的题材的沉香、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等,处处显出作家的主情主义倾向。
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婚恋为题材,表现她的纯洁真挚的两性之爱的崇高和金钱社会对人类感情生活的侵蚀。
《金锁记》直接抨击了买卖婚姻,《倾城之恋》与写了婚姻苦涩的算计,《沉香屑——第一炉香》、《留情》等许多作品都描写了金钱社会中千疮百孔的两性之爱和寡情淡味的地夫妻生活,而对这些,张爱玲感到无限的苍凉。
总之,苍凉、奇异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同时,她的小说又是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
40.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1)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悲哀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些受过现代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异国日本饱受民族歧视,如《沉沦》中的主人公,或在国内受社会的压迫被世人遗忘,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
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
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以留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
《沉沦》主人公在投海自尽前,迸发出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的呼声,表达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歧视进行了血泪控诉。
这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验。
3)性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
这种性的描写,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第一,具有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意义。
人的情欲,人对于异性的渴望要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以肯定。
封建礼教道德把情人视为卑鄙的可耻的罪恶的,这是违背人性的、虚伪的。
郁达夫对于性的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而是以直率坦诚的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主要,表说
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
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
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
(3)小说情节结构模式为“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A、“看与被看”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由此构成二元对立。
在这类小说中,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有位隐含的作者在看:
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另一类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
在这类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B、“离去--归来--再离去”也称为“归乡”模式。
在这一模式的小说中,叙述者在讲述他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一个复调。
(二)“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鲁迅的呐喊彷徨所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既是自觉地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结果,也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借鉴中国传统文学(包括传统小说)艺术经验的结果。
2、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认为社会只有在这种不断批判中才得以进步,要求人的个体精神独立与自由,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
这种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和尖锐性,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他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
他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他的“推背式”的思考方法,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他的杂文思维是非规范化的。
常另辟蹊径,别出心裁,打开全新的思路。
他杂文的犀利刻毒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
(三)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可以说是他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
他不对某人做出全面评价,而是将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抓住具有普遍意义的某一点,而有意排除了为这一点所不能包容的某人的其他个别性,特殊性,从中提炼出一种社会类型,“没有私敌,只有公仇”。
(四)杂文的主观性
他的杂文是由某一外在客观人事引发的,但它所关注与表现的,却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反应。
一切客观人事都是要通过他主观心灵的过滤折射,才成为他的杂文的题材。
读者能够透过杂文里的描述与抒写,看到活生生的他。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杂文的语言是自由无拘而极富创造力的。
自如地驱遣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这都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
3.以《小二黑结婚》为例,论述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
赵树理熟悉农村,热爱农民,用自己的小说创作表达农民的情绪、利益和愿望,其作品以不同角度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村最伟大最深刻的变化,堪称中国农村变革的一面镜子。
如《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进行斗争的故事,热情歌颂了新一代农民努力战胜农村中猖獗的恶霸势力和顽固的封建传统思想,揭示了中国农村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
小二黑和小芹在爱情上的胜利是当时农村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其意义早已超出爱情本身,而显示了新政权建立后农村意识形态的发展与进步,这正是农村的深刻变革之一。
又如《李有才板话》通过对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曲折过程的描写,极有典型性地表现了中国农村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和深刻变化。
小说主人公李有才体现了先进农民的集体智慧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总之,赵树理不仅写出了农民政治经济翻身的重要,更写出了农民思想上翻身的重要。
赵树理的小说是继鲁迅之后,农村题材小说的又一块里程碑。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赵树理的小说显示了异常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
首先,赵树理继承了传统小说中描写人物重行动、忌静止刻画的特点,让人物在活动中间去表现自己的性格。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形象塑造,无一不放在动态的农村社会斗争中来完成,无一不与各自独特的而又各具社会普遍性的活动紧密相关。
其次,赵树理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曲折性、首尾呼应,既适应群众欣赏习惯,又不像旧章回小说那样刻板僵硬,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五四”白话小说的民族化。
《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都体现了这方面的成就。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是大众化、通俗化的。
在《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中,作家都大量使用经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不仅人物语言是口语化的,而且作家的叙述语言也是口语化的。
他把生动的农民口语引入到现代文学语言的领域,不仅丰富了文学语言,而且对推进现代汉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总之,赵树理小说熔艺术性和大众性于一炉,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并对后来的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4.《雷雨》中蘩漪要周萍记着:
“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侮”,并且警告周萍:
“小心!
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由这些台词联系全剧,分析蘩漪的思想性格及形象意义。
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悒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
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他聪明美丽、有个性,她说:
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
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她的个性尊严。
就在周家这封建牢笼中,她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
她悒郁乖戾、极端而尖锐的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
三年前,周萍从乡下出来,还带着乡野土气,痛恨周朴园的专制,对她说“原她死,就是犯灭伦的罪也干”这带有引诱性的话,燃起她的被压制的情热。
作为一个女人,尤其是她这样热情而有个性的女人,她需要爱、能爱,“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顶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兽的斗”她不顾一切的把自己的一切;身体、性命、名誉交给了周萍。
但是,日子一第,周萍从恨父亲变为佩服周朴园,悔恨和她的关系,她要摆脱她离开周公馆。
她的性格,不能忍受父子两代人的欺负,不能再忍受独自在郁闷死人的周家生活,她要做一次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尖锐的、不顾一切的,她是《雷雨》中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在《雷雨》中,是她以最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慈善家的伪善面目;是她对专制暴君周朴园进行一次又一次下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是她甚至当着自己的新生儿子周冲以及众人的面,公开自己和周萍的关系,发出“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的人性呼声,控诉“阎王”周朴园和“监狱似的周公馆”她这种不顾一切的行为是被带的,因为她知道周朴园罪恶的底细,后所以他说蘩漪有精神病,还要人人都看她是疯子,蘩漪说“最后铁链锁着我,那我真就成了疯子了”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也彻底粉碎了周朴园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
蘩漪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有崭新的时代内容。
蘩漪是另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
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钱理群版)
1.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
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
答:
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
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
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文学 十年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