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17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化学理科.docx
- 文档编号:30553402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10.45KB
蓟县17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化学理科.docx
《蓟县17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化学理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蓟县17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化学理科.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蓟县17第一学期期中高二化学理科
蓟县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化学试题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
第I卷选择题
20个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天然气、石油、煤等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因此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①可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得到氢气作能源②可用酒精作燃料③砍伐树作燃料④应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
A.①B.②和③
C.②和④D.④
2.在下列平衡体系中,保持温度一定时,改变某物质的浓度,混合气体的颜色
会改变;改变压强时,颜色也会改变,但平衡并不移动,这个反应是
A.Br2(g)+H2
2HBrB.2NO+O2
2NO2
C.N2O4
2NO2D.6NO+4NH3
5N2+3H2O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一定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B.活化能越大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热数值也越大
C.反应热的产生是由于生成物与反应物的总能量不同
D.放热反应是由于反应物键能总和大于生成物键能总和
4.某实验小组学生用50mL0.50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的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
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图条件下实验过程中没有热量损失
B.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固定小烧杯
C.图中实验装置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
D.若改用60mL0.50mol/L盐酸跟50mL0.55mol/L的NaOH溶液进行反应,从理论上说所求反应热相等
5.已知:
C(石墨,s)=C(金刚石,s)△H>0,
P(白磷,s)=P(红磷,s)△H<0。
根据上述信息推论正确的是
A.前者为放热反应 B.红磷的能量比白磷低
C.红磷比金刚石稳定 D.上述变化都为物理变化
6.在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
2A(g)+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3mol,在前10s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12mol/(L·s),则10s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A.0.6mol B.1.2mol C.2.4mol D.1.8mol
7.对于某平衡体系,下列措施一定会使平衡移动的是
A.升高温度 B.使用催化剂
C.改变体系压强 D.改变各组分浓度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持续加热才能维持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中和反应放热说明水和盐的总能量高于酸和碱的总能量
C.C(石墨,s)+1/2O2(g)=CO(g)△H=-110.5kJ/mol,则石墨的燃烧热为110.5kJ/mol
D.1mol/L醋酸和1mol/LNaOH溶液中和所放出的热量小于1mol/L盐酸和1mol/LNaOH溶液中和所放出的热量
9.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N2(g)+3H2(g)
2NH3(g),若将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加到原来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是
A.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NH3的质量分数增加 D.平衡不发生移动
10.在一定温度下,向aL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气体和2molY气体,发生如 下反应:
X(g)+2Y(g)
2Z(g)。
此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X、Y、Z的浓度之比为1︰2︰2
D.单位时间消耗0.1 molX同时生成0.2 molZ
11.下列措施或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新制的氯水在光照下颜色变浅
B.H2、I2、HI平衡混合气加压后颜色变深
C.在合成氨的反应中,降温或加压有利于氨的合成
D.Fe(SCN)3溶液中加入6mol/L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12.过程的自发性的作用是
A.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
B.判断过程的方向
C.判断过程发生的速率
D.判断过程的热效应和熵变
1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H<0。
右图是该反应化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推断在t1时刻突然变化的条件可能是
A.催化剂失效B.增大容器的体积
C.降低体系温度D.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14.可逆反应aA(g)+bB(g)
cC(g)中,物质的含量A%和C%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在T1、T3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B.该反应在T2温度时达到过化学平衡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升高温度,平衡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
mA(g)+nB(g)
pC(g)。
如图表示在不同时间t、温度T、压强p与反应物B的百分含量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2>T1P1>P2m+n>P△H<0
B.T1>T2P1<P2m+n<P△H>0
C.T1<T2P1<P2m+n<P△H<0
D.T1>T2P1<P2m+n>P△H>0
16.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随压强增大而增大的是
A.CO2(g)+2NH3(g)
CO(NH2)2(s)+H2O(g) △H﹤0
B.CO2(g)+H2(g)
CO(g)+H2O(g) △H﹥0
C.CH3CH2OH(g)
CH2=CH2(g)+H2O(g) △H﹥0
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H﹤0
17.250℃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H=+56.76kJ/mol能自发进行,其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
18.金属钾和金属钠的金属性相近,但K比Na略强,当利用金属钠与KCl共熔制金属钾时,发现钾与钠的共熔体难以分离,如调整温度到一定程度,则可利用钠与KCl反应制取K,下面是四种物质的熔沸点:
物质
K
Na
KCl
NaCl
熔点(℃)
63.6
97.8
770
801
沸点(℃)
774
882.9
1500
1413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推知用Na与KCl反应制取金属钾的适宜温度是
A.低于770℃B.高于882.9℃C.850℃D.1413~1500℃
19.某温度下,CO和水蒸气各1mol在密闭容器中反应:
CO(g)+H2O(g)
CO2(g)+H2(g)。
达到平衡后,测得CO2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达到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
A.等于0.6molB.大于0.6mol小于1mol
C.等于1molD.大于1mol
20.反应:
①2PCl5(g)
2PCl3(g)+C12(g)②2HI(g)
H2(g)+I2(g)
③8NO2(g)
N2O+3N2O5。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均为a%,若保持各反应的温度和容器的体积都不改变,分别再加入一定量的各自的反应物,则转化率
A.均不变B.①增大,②不变,③减小
C.①减小,②不变,③增大D.均增大
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第Ⅱ卷
本卷共5道题,共60分
21.(14分)完成下列问题。
Ⅰ.
(1)已知:
重铬酸根离子(Cr2O72—)是橙红色的,铬酸根离子(CrO42-)是黄色的,重铬酸钾溶于水发生反应:
Cr2O72-+H2O
2CrO42-+2H+,溶液为橙黄色,向溶液中滴加少量6mol/L的硫酸,溶液呈________色。
(2)已知:
2NO2(g)
N2O4(g)△H=-56.9kJ/mol。
①一定条件下,将该混合体系置于一个带活塞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推动活塞以减小容器的体积,此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NO2和N2O4混合气体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将该体系升温至100oC,此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某学生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1
2
3
4
5
氢气体积(mL、标况下)
50
120
232
290
310
(1)在2~3min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4~5min时间段反应速率最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__________
(设溶液体积不变)。
(4)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他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蒸馏水B.NaCl溶液C.NaNO3溶液
D.CuSO4溶液E.Na2CO3溶液
22.(14分)Ⅰ.
(1)下图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250C 1.01×102KPa下,1 g氢气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kJ的热量,写出表示氢气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
Ⅱ.设反应:
①Fe(s)+CO2(g)
FeO(s)+CO(g)△H=Q1平衡常数为K1,
②Fe(s)+H2O(g)
FeO(s)+H2(g)△H=Q2平衡常数为K2。
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下:
温度(T)
K1
K2
973
1.47
2.38
1173
2.15
1.67
(3)从上表可推断,反应①是_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4)现有反应③H2(g)+CO2(g)
CO(g)+H2O(g)△H=Q3平衡常数K3。
(5)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K1、K2、K3的关系式K3=;
推断反应③是______(填“放”或“吸”)热反应。
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右移,可采取的措施有:
_____。
A.缩小容器体积B.降低温度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D.设法减少CO的量E.升高温度
(6)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Q1、Q2、Q3的关系式Q3=______________。
23.(10分)某化学反应2A(g)
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
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时间(min)
实验序号
1
10
20
30
40
5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0.50
0.50
2
800℃
c2
0.60
0.50
0.50
0.50
0.50
0.50
3
800℃
c3
0.92
0.75
0.63
0.60
0.60
0.60
4
820℃
1.0
0.40
0.25
0.20
0.20
0.20
0.20
根据上述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800℃时,反应2A
B+D的平衡常数=。
(2)在实验2,A的初始浓度c2=mol/L。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达到平衡时:
v3v1(填“>”、“=”或“<”)且c3=mol/L。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推测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4.(8分)如右图所示将4 molSO2和2 molO2混合置于
体积可变的等压容器中,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如下反应:
2SO2(g)+O2(g)
2SO3(g)△H<0。
该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A时,测得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2mol。
若SO2、O2、SO3的起始物质的量分别用a、b、c表示。
(1)在达到平衡状态A的容器中通入少量O2,体系中SO2的体积分数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若要使SO2的体积分数再变到与平衡状态A相同,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一种即可)。
(2)若起始时a=1.2mol,b=0.6mol,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体积分数与平衡状态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为 。
(3)若要使反应开始时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平衡状态A相同,则起始时c的取值范围是 。
25.(14分)研究NOx、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处理含CO、SO2烟道气污染的一种方法是将二者在催化剂作用下转化为单质S。
已知:
①CO(g)+1/2O2(g)=CO2(g)△H=-283.0kJ·mol-1
②S(s)+O2(g)=SO2(g) △H=-296.0kJ·mol-1
则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和臭氧层损耗的主要气体。
已知:
CO(g)+NO2(g)=NO(g)+CO2(g) △H=-akJ·mol-1(a>0)
2CO(g)+2NO(g)=N2(g)+2CO2(g) △H=-bkJ·mol-1(b>0)
若用标准状况下3.36LCO还原NO2至N2(CO完全反应)的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__kJ(用含有a和b的代数式表示)。
(3)用CH4催化还原NOx也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1=-574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H2=?
若1mol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为867kJ,则△H2=____________kJ·mol-1。
(4)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
CH3OH(g)。
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H______0(填“>”或“<”)。
②实际生产条件控制在250℃、1.3×104 kPa左右,选择此压强的理由是:
______。
高二化学附加题(共30分):
1-4题为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12分
1.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
。
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C.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
2.碳铵在室温下就能自发地分解产生氨气,对其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铵分解是因为生成了易挥发的气体,使体系的熵增大
B.碳铵分解是因为外界给予了能量
C.碳铵分解是吸热、熵减的反应,所以能自发进行
D.碳酸盐都不稳定,都能自发分解
3.已知:
2CO(g)+O2(g)=2CO2(g)△H=-566kJ/mol
Na2O2(s)+CO2(g)=Na2CO3(s)+
O2(g)△H=-226kJ/mol
根据以上热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kJ
B.右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kJ/mol
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4.将V1mL1.00mol/L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NaOH溶液的浓度约为1.0mol/L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5.(18分)完成下列问题:
(1)为减少SO2 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煤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
已知H2(g)+
O2(g)=H2O(g) △H=-241.8kJ·mol-1
C(s)+
O2(g)=CO(g)△H=-110.5kJ·mol-1
写出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洗涤含SO2 的烟气。
以下物质可作洗涤剂的是。
a.Ca(OH)2b.Na2CO3
c.CaCl2d.NaHSO3
(2)汽车尾气中NOx和CO的生成及转化
①已知汽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
N2(g)+O2(g)
2NO(g)△H>0
若1 mol空气含0.8 mol N2 和0.2 mol O2,1300oC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为8×10-4 mol。
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
汽车启动后,汽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
。
②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
2CO(g)=2C(s)+O2(g)
已知该反应的△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
。
③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蓟县 17 第一 期期 中高 化学 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