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课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553124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62KB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课程教案.docx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课程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课程教案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荆州古城文化精选》课程教案
专业:
班级:
教师:
曾艳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
第三章 三国与荆州化
(一)
学时
2
教学目的
掌握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的状况以及曹操、孙权、刘备的基本情况。
了解荆州为什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材分析
重
点
曹操、孙权、刘备的政治力量、军事实力、最后结果等。
难
点
荆州为什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学方法
讲述
教学手段
提问、解答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第1---2课时
1、三国政治集团背景,状况如何?
2、荆州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3、刘备为何借荆州?
教研室主任检查签字
学生讨论议题:
1.三国文化与荆州古城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对古老的荆州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吗?
2.曹操、孙权、刘备各自的性格特征怎样?
作
业
简述荆州为什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课题:
三国与荆州文化
(一)2学时
目的:
掌握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的状况以及曹操、孙权、齐备的基本情况。
了解荆州为什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重点:
曹操、孙权、刘备各自己的基本情况、军事实力、最后结果等。
难点:
荆州为什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学方法;讲述
教学手段:
提问、解答。
教学进程:
第1---2课时
1、三国政治集团背景,状况如何?
2、荆州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3、刘备为何借荆州?
一、三国时期政治集团的状况如何?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
东汉末年,灵帝无能,朝纲败坏,致使宦官弄权。
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公元184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大起义,响应的百姓多达50万,义军所到之处,官军望风而逃。
起义猛烈地冲击了东汉政权腐朽的统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去世,少帝刘辩即位,其母何太后听政,后朝廷引董卓入京,本为匡扶社稷,实则引狼入室也。
其荒淫无度,专横跋扈,以杀人毁宫为乐。
董卓的暴虐使得中原哀声震天,人神共愤!
十八路军阀共举义兵,推袁绍为首,联名伐卓。
可惜"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蒿里行》曹操)除了孙坚(孙权之父)和曹操在前线奋力作战外,其余诸侯你观我望,迟疑不前,皆各怀鬼胎,想借此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好为日后称霸中原奠定基础,"大失天下之所望"(曹操语),终于爆发内乱,从此,又一次长时期的军阀混战开始了,这使得腐朽的东汉政府更加摇摇欲坠、名存实亡。
经过几十年的斗智斗勇,逐渐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
二、曹操、孙权、齐备为何成为三大枭雄?
1、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事之奸雄
曹操,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开创了建安一代风气。
而曹操更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作为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千百年来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
所以历来赋予了曹操很多个性化的词汇:
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而又多面的人物。
所以,世人不称他为"英雄"而称他为"奸雄"!
曹操出生、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
他的父亲曹嵩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并且是宦官中的大官,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所以曹操少年时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
少年时代的曹操是个顽皮之徒,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没人能管束他。
到了20岁被推举做了一名郎官(也就是皇帝的侍卫)。
公元184年,曹操奉命讨伐黄巾义军;189年由于不愿意附从把持朝刚的董卓,逃出国都,参加了反叛董卓的团体。
在天下一片混乱的情势中,凭他的才能暂露头角,终于在黄河流域一带,奠定了自己的势力。
200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从此在北方确立了霸权地位。
208年曹操又起兵进攻东吴,不幸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使得暂时搁浅统一天下的宏愿。
但当时曹操仍拥有大片的江山。
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他挟持汉献帝(刘协),演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幕-----"挟天子以令诸候",掌握了朝政大权。
220年征战了一生的曹操一病不起,这年他六十六岁。
曹操死后的十个月,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了魏朝。
<<三国演义>>前言中写到:
现在说奸贼曹操是篡贼曹丕的儿子.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不用说曹操为曹丕的篡汉扫清了道路。
曹丕做了皇帝,即追称他的父亲为武帝(现在一说到古代帝王,绝对少不了曹操)
2、孙权-----子承父业,善治国用人。
三国时第二大割据势力孙权集团。
据《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记载,孙权十五岁被举为孝廉,孝是孝子,廉是廉士。
一个人如果被举为孝后廉,他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就像现在有了一个学历,就可以考公务员一样。
孙权随父兄(孙坚、孙策)征战,建立了江南东吴政权,称为吴大帝,治国有术,用人不疑,"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情",其借父兄之力,极善治国用人,故能"割据江东,国险民附",曾用周瑜大败曹操于赤壁,用吕蒙擒杀名将关羽,用陆逊击溃刘备于彝陵,三国时数次重要的历史都由他编写。
孙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父兄。
其父孙坚南征北战,打出了威望;其兄孙策,南征北战打出了地盘。
江东六郡基本上是孙策平定的。
孙策自十八岁领兵,自二十六岁身亡,短短七、八年间打出了江南半壁江山。
这份基业,他自然不会轻易与人。
他选定的接班人便是孙权。
孙坚阵亡时,孙策十八岁,孙权十一岁,另外两个兄弟年纪更小。
孙策把孙权带在身边,让他耳濡目染学习军事政治,临终前又把权力交给他,更为他留下了一片基业、许多良臣。
也给江东集团今后的政治路线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要以所谓"守成"为基本国策。
在守成的前提下图谋进取。
这个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当时官渡之战犹酣,曹操,袁绍雌雄末决,各路诸侯心怀鬼胎虎视眈眈。
这个时候已有一定规模的江东集团作为后起之秀,既然一时半会还没有那么大一只"胃"把他们都"消化"了,那就只能保江东而观成败,即先巩固成果,同进等待时机,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所以说孙权集团可谓三国中最精明的,也可以说是最不守信用的。
西蜀虽弱,态度却向来鲜明,一直以来都是北向抗曹,地寡人稀,还屡伐中原;曹魏自不用说,谁打我,我就打谁,身为大国,故而长期处于同时对抗两国的局面,往往顾此失彼。
而东吴呢,唯利是图,只看有没有好处,谁对他有利他就立刻倒向谁,态度一直模糊不清,脚踏两条船。
另外孙权也有一些弱点,譬如他在人才的渴求方面,不能做到"海纳百川",曾经因为庞统貌丑心中不喜不愿吸纳,对于外来的人才总抱着相对排斥的态度,这对东吴的发展有害无利。
另外,孙权的进取心也不如曹操,总是以长江之险固而自守,偏安一隅。
还有,通过翻阅史料可知,三国时发生在东吴的农民起义居然比魏、蜀两国的总和还多,南越一直不满孙权暴政,曾多次组织反抗,特别是山越族人多次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迫使孙权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境安民上,而薄弱的经济基础,又使得吴国不得不实行三国中最重的苛捐徭役杂税,弄的民不聊生。
这样的君主显然也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那么鼎足之下割据西蜀的一方势力又最为弱小的刘备集团,他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3、刘备-----有帝王之志,无用武之地。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
221年称帝,定都成都,次年在吴蜀之战中败北,不久病故。
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论其出身,虽然自称皇室宗亲,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然而在史书上已无宗系可考究.在门阀观念极为重要这一点上,刘备显然远远无法与曹操、孙权、袁绍等等这样一些官宦世家的出身相比。
而要取得成就,就要吸引人才,尤其是在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名士大族,而在那个时代,"不惟君择臣,臣亦择君",可想而知象以刘备为中心的军阀对于中原地区的大族名士又怎么会有吸引力呢?
真正吸引这些大族名士的是曹操、袁绍、孙权这样的人物。
刘备出道的时候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外,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
刘备初起兵的时候虽然也得到过财团的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
但刘备参加讨伐黄金军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河北省定县的县尉官职,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局长。
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要向别人借兵。
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
后来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失去了。
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
"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
"所以说,刘备有英雄志、有英雄气、有英雄魂、有英雄义、就是没有英雄地(自己的地盘)。
在长期的没有根据地的运动战过程中,刘备集团自身也是比较自卑的。
那么,在缺少名士大族支持的情况下,刘备又是怎样拥有西蜀之地,并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呢?
刘备集团自打组建以后,四处流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真可谓几经波折,直到赤壁之战前夕,刘备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在隆中定得三分之策。
后再次被曹操打得大败,穷途末路之时,与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打败盛极一时的曹操,并从孙权手中借得了荆州,又依靠刘璋的手下张松、法正等的叛变以为内应,轻松谋取益州,才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确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后进位汉中王,随后称帝.
刘备还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在刘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会争取人心,虽然可能有许多是因为迫于政治需求而不得不做的。
譬如赵云于万军当中杀操数十员上将,救得阿斗回,奉于刘备,备接过,掷之于地曰:
"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身怀绝技而曾在公孙瓒、袁绍等处失意的赵云似乎突然之间找到了知音,遇见了明主,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
"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也许就是那一摔,把阿斗摔得痴呆了,弄得刘备好不容易拼出来的基业又迅速地被阿斗葬送出去。
再如刘备彝陵惨败,无颜回都,退于白帝城,忧病将逝,遂托孤于诸葛亮,表现出了对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将诸葛亮的心彻底地征服。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光辉年月,但刘备特殊之处就在于白手起家,他所倚靠的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中山靖王刘胜",一步步开始实现他夺取天下的计划。
三、荆州为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
纵观古代军事地理,会发现其格局是一盘棋局。
整个棋局的中心枢纽乃是荆州。
荆州居于长江中游,联系着上下游。
山脉是险,江河为道,实为古今以来的用武之地!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诸葛亮语),它的重要性还不止地理位置。
经济上:
钱多粮足,以为补给;政治上:
江南才俊,多如牛毛;军事上:
人口密集,以兵为源。
分析荆州的军事、地理你会发现:
整个荆州包含甚广,然而要谈荆州,必不可少谈到它的三大重镇:
襄阳、江陵、江夏。
这三大重镇成鼎足之势,撑起了荆襄的局面
襄阳:
位于南阳盆地,连接汉水、长江,东进,西入皆可。
而向北则直逼宛,威慑曹魏。
关羽就曾使曹操有迁都的意念。
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
江夏:
位于长江中下游,众多河道的交错使它成为长江的水运交通中心。
东吴地处东南,以水军为主,就这一连接东南水运的要塞,对于东吴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江陵:
位于江汉平原,虽襄阳乃是荆襄的枢纽,然而江陵却是联系襄阳与江夏的要道,处于中心地位。
荆州失则失荆襄。
荆州对于东吴的意义好比汉中之于蜀,宛之于魏。
东吴取荆州后,就使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且不论它是否有能力完全发挥荆襄的作用或者是否有能力守住
看看蜀国:
早在隆中时,诸葛亮就将蜀汉的兴亡悬于荆州之上。
而荆州的意义对于蜀汉又如何呢?
所以下面的问题要讲讲刘备为何借荆州
四、刘备为何借荆州?
怎样借得荆州的?
于地理位置的缘故,荆州能够积聚天下的目光,世之才士皆出于此。
单说荆州,它的战略性,以及物资、人口等在全国数一数二,荆州在全国的号召力可谓无出其右。
整个刘氏集团最强盛的时候也就是荆州被东吴夺取前。
有荆州一地,北可拒曹魏,借汉水而上,经略中原,后图北方;南可却孙吴,阻断长江漕运,势压东南。
它本身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
荆州有着益州所不能比拟的影响力,因为有了荆州,蜀汉在全国的地位得到提升;一旦失去,地位也会为之下降。
后来荆州被夺,在不影响蜀吴联盟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夺回。
荆州的失去,对蜀汉和东吴都影响巨大。
在政治上,从此东吴便没有了在对蜀汉外交上的讨价还价,蜀汉等于丢了个包袱,换取了外交上的平等;然而没有了荆州,蜀汉等于少了半壁江山,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大降,失去了威慑天下的资本,损失不可计算。
在蜀汉后期,诸葛亮屡次出兵伐魏未果,徒使国力消耗,人口锐减。
(这么多年,人口仅仅增长了四万……太少了。
) 而荆州的人口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很多的,如果有荆州一地,那么,对于蜀汉的帮助必然无比巨大。
古代战争是非常消耗人口的,不但兵源需要足够的壮年来补充,而且后勤、生产等也需要足够的人力来支持。
没有足够的人,根本就不能够支持长期的消耗战。
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分荆州之宜都、武陵、零陵、南郡四郡之地(蜀分南郡,立宜都郡,江夏、桂阳、长沙三郡为吴所得)。
四郡人口总数为:
南郡汉置。
统县十一,户五万五千。
零陵郡汉置。
统县十一,户二万五千一百。
武陵郡汉置。
统县十,户一万四千。
宜都郡吴置。
统县三,户八千七百。
从以上就可看出当时荆州在蜀人口所占的地位
可见,人口乃是长期战争的保证。
从这方面来看,荆州的失去,对蜀汉的打击是巨大的。
失去荆州,使蜀汉的人才难以为继,缺乏了治国之人;同时,使人口锐减,也就减弱了蜀汉支撑战争的能力。
第1--2课时板书提纲
一、三国政治集团背景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大枭雄孙权----子承父业、善治国用人
刘备----有帝王之志、无用武之帝
二、兵家必争这地
三、刘备为何借荆州
课题:
三国与荆州文化
(二)2学时
目的:
了解孙权为何讨荆州屡讨不回、关羽怎样失去荆州以及三国时期重大的战争情况。
重点:
孙权讨荆州与关羽失荆州。
难点:
改写历史的三大战争。
教学方法;讲述
教学手段:
提问、解答。
教学进程:
第3---4课时
1、孙权讨荆州为何屡讨不回。
2、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
(1)官渡之战。
(2)赤壁之战。
(3)夷陵
3、三国时期重大三次战役。
之战。
一、孙权讨荆州为何屡讨不回?
记得荆州最初是刘表所占,刘表死了以后,转了几圈,虽说曹操也占了一段时间,但最后还是刘备占了?
孙权是不是从始至杀关羽以前也没有占过呢?
既然没有占过,为什么还一个尽的要刘备还呢,这"还"字从哪里讲的呢?
荆州问题很不简单。
为何孙权肯把与曹仁恶战一年多才夺取的江北,荆州借掉,还嫁妹妹给刘?
----这是一笔大交易。
孙权听从鲁肃的劝说,暂借荆州给刘备,本是从联刘抗曹大局权宜之策,借出后自然得讨还;在刘备心里,立足荆州是其生存发展的关键,荆州借到手后根本不想再归还。
借与讨,还与不还,都关系到双方切身利益,必然会为此发生争斗。
鲁肃劝孙权借出荆州,本为吴蜀和好共同对付曹操,如今借出去了讨不回来,双方要兵刃相见,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到益阳后,他邀约关羽由双方将领身带佩刀相会,跟关羽对话,以谴责刘备失信行为。
鲁肃认为,事到如今,最好的办法是说服、开导。
他不顾部下劝阻,冒着风险要跟关羽相会,还是希望都能以共同抵抗曹操这个大局为重,不要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
在跟关羽单刀会面时,鲁肃义正辞严责备刘备的忘恩负义行为,说得关羽无话可答。
正当双方剑拔弩张、行将动武的时候,从蜀地传来了曹操将要攻取汉中的消息。
汉中若被曹操占领,势必威胁到益州安全。
刘备恐怕失去益州,只好妥协让步,派使者向孙权求和。
孙权派诸葛瑾答复刘备,愿意再度和好。
于是双方以湘水为界,分割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属刘备。
这一结局,对双方来说只是个暂时的折衷办法,斗争必然还会继续。
特别是当东吴对蜀方针发生重大改变之后,双方对荆州的争夺更达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这同鲁肃的存亡有着很大的关系。
公元217年,鲁肃病故(年46岁),东吴很快将联蜀抗曹方针改变为联魏谋取荆州,终于把荆州夺了回来。
孙权在取得荆州后评论周瑜、鲁肃和吕蒙,充分肯定了鲁肃为他谋划帝王霸业大计和促成他下决心抗曹的重大功绩,同时指出鲁肃劝他借出荆州,从孙、刘两家的切身利益来说,总有一得与一失,但从联合抗曹的角度看,孙权也还是得大于失。
而且,借荆州与三国鼎足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对刘备来说,鲁肃一直是个大功臣。
如果当初没有鲁肃劝说刘备联合孙权抵抗曹操,没有鲁肃劝说孙权借出荆州就不可能有历史上的刘备。
鲁肃在促使三国历史形成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功臣。
二、关羽为何失荆州?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位枭雄都早就垂涎于此。
所以,当刘备夺得此地之后,欣喜若狂,把它视为兴复汉室的大本营之一。
待到他统军入川时,便欲用关羽留守这一重地,
应该说,这一安排本身没有错。
以关羽的自身条件论,在众将中当是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因为他无论忠、勇,都是众将中最为突出的。
只是他有一个很严重的弱点,那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刘备称汉中王后,封他为前将军,同时,封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关羽对此很不满,费诗奉命将敕令送交他时,他竟拒不接受,还口出狂言:
"大丈夫决不与老兵(指黄忠)同列!
"幸亏费诗竭力劝解,他才勉强接受了敕令。
老将黄忠战功累累,关羽尚且如此看待,况对他人乎!
不过,尽管如此,委任关羽守荆州还是对的。
荆州西接东川、东可攻吴国腹地、北可进中原,本来诸葛孔明和关羽一同守备荆州,但无奈于和刘备一起进川的庞统,在落凤坡死于张任的乱箭,于是诸葛孔明动身和刘备会合,在荆州就剩下了关平与马良等人,在刘备顺利拿下西川后,命令关羽继续守备荆州,过了不久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在荆州已成为一方的军阀.于是关羽自己发动了襄樊之战,虽打败于禁,斩了庞德,却中了曹仁的毒箭,后东吴的吕蒙用计成功在荆州登陆,致使关羽大意失荆州并败走麦城。
从而使荆州5郡归了孙权.关羽自己的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害了自己还害了国家,使蜀国丢失了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兵家必争之地.不光是军事方面,在经济方面也大受挫折.荆州之失使蜀汉偏处巴蜀一隅,从而也使《隆中对》中两路并伐中原的构想彻底落空
关羽失荆州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在此补充介绍:
为什么刘备与诸葛亮允许关羽发动这次襄樊之战,并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没有派一人去驻守荆州更没有派一支人马去接应关羽,当时蜀国刚夺取西川,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马岱严颜等人,为什么没有派队伍去支援关羽,难道害怕关羽在荆州做大成为一方霸主(前面已经说了,关羽在荆州已经没人能管得了了),还有一个就是蜀国成立以后,肯定要按功封赏,诸葛亮是不是觉得关羽是他权利路上的绊脚石,刘备和诸葛亮故而借刀杀人?
杀了关羽以后,此时的诸葛亮可以说在蜀国权顷朝野......
三、三国时发生在荆州的重大战役
所谓"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这段历史,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国"。
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三次重大战役,彻底地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历史。
它们是-----以寡敌众的官度之战、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一败涂地的夷陵之战。
1、曹操在官渡之战是怎么取胜的?
公元200年的"官度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
这是一场决定着当时命运和中国前途的战争。
袁绍固然是志在必得,曹操也只能胜不能败。
但是,曹操虽然拥有政治上的优势,军事上却明显地不如袁绍。
那么,在这场战争中,曹操是怎样出奇制胜、以寡敌众、以弱胜强的呢?
战争背景:
孙策已亡,孙权继位。
曹操封之为将军,袁绍大怒,遂起兵攻许昌。
绍军七十万,向官渡进发。
夏候惇发书告曹,曹起兵七万前往迎敌。
战争状况:
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交锋阶段"。
这个时候,双方都在小试锋芒。
袁绍先发制人。
袁军进黎阳,以黎阳为大本营,并派遣大将颜良率先头部队攻击白马,然后又派大将文丑进军延津。
但战争的重点是放在白马。
曹操采用声东击西的谋略,带领部队大张旗鼓地向北挺进,走到延津附近,又突然带领一股轻骑兵突袭白马。
围攻白马的颜良猝不及防,被关羽立斩马下,白马解围。
第二阶段:
七月,袁绍军进阳武。
八月,袁军又向前推进,逼进官渡,安营扎寨东西绵延数十里。
这时曹操也无退路,便也扎营相向。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
就在曹操咬紧牙关决心坚持下去的时候,有三件事使得这场战争进入了转折。
一是"刘备开溜"、二是"许攸叛逃"、三是"张邰反水"。
刘备开溜,袁绍失去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邰反水,袁绍断了臂膀。
第四阶段:
决胜阶段。
张邰一投降,曹操马上抓住机遇,集中兵力,大举反攻。
这时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落荒而逃。
失去了统帅的袁军大溃,纷纷变成俘虏。
官渡之战是当时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从些袁绍一蹶不振,再也翻不过身来。
公元200年五月,袁绍发病呕血而死。
207年不可一世的袁绍家族彻底灭亡。
2、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我国以弱胜强的战争?
公元208年七月~公元208年十二月。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
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入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州古城文化 荆州 职业技术学院 古城 文化 课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