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docx
- 文档编号:30551740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185.25KB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
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一剪梅今离别(其一)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
“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代表作品:
《咏怀》《大人先生传》。
2.《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越中览古》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一剪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代表作品: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等。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代表作品:
《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知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
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心翼翼,虚与周旋。
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陶渊明50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如《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大旗。
[知常识]
1.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
五言诗属于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
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
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词牌
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
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名称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3.诗界革命
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它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一、字音识记
1.不能寐(mèi)2.掷人去(zhì)
3.玉簟秋(diàn)4.罗裳(chánɡ)
5.绸缪(chóumóu)6.万钧柁(tuó)
二、词语释义
1.夜中不能寐夜中:
中夜,半夜
2.薄帷鉴明月鉴:
照
3.孤鸿号外野号:
哀号
4.白日沦西河沦:
落下
5.荡荡空中景景:
通“影”,月光
6.欲言无予和和:
音hè,应和
7.日月掷人去掷:
抛开
8.有志不获骋骋:
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9.红藕香残玉簟秋簟:
竹席
10.云中谁寄锦书来云中:
空中
11.一刻既万周既:
已经
12.不许稍绸缪绸缪:
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13.虽有万钧柁柁:
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14.望影倏不见倏:
疾速,忽然
三、名句默写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5.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6.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7.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8.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杂诗十二首》(其二)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鸿雁明月融情于景眉头心头
5.《今别离》(其一)
二、把握文章主旨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2.《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写诗人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4.《一剪梅》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5.《今别离》(其一)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知识。
一、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只是单纯的写景吗?
请简要分析。
答:
提示:
这两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着诗人的衣襟。
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更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分析。
答:
提示:
这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鸿是诗人自喻。
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二、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答:
提示: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答:
提示:
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越中览古》,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越王和将士们当时的心情、神态又是怎样的?
答:
提示:
一、二两句写的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
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
“尽锦衣”三个字,淋漓尽致地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凯旋归来时喜悦得意的神情烘托出来。
6.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
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情感?
答:
提示:
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幻、盛衰无常的慨叹。
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嘲讽。
四、阅读《一剪梅》,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7.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谈谈你的理解。
答:
提示: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请作简要赏析。
答:
提示:
①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
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情感。
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阅读《今别离》(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9.分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提示:
“倏”字写出了船行之速,离人远去之快,烘托出送行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古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
提示:
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写法来表现近代人对别离的新认识。
古人出行,坐车乘舟,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痛不忍别;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风驰电掣,来去无情,离别之际,情何以堪!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人,清风吹拂,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孤鸿、翔鸟的鸣声,再踱身室外。
最后一句,照应首句,以“忧思”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几分凉意的秋风吹拂衣襟,造成一种凄美的氛围。
景中有人,写景是为了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具有艺术效果。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渲染气氛,角度俱全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方面渲染了孤寂、清冷、哀伤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垠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寥廓的宇宙,也是一个缥缈的虚空。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刻画了清冷孤寂的画面。
寥廓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自然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淡的意境中去。
《越中览古》
1.对比强烈,表现力强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一般来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不容易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就能使表达效果大大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可觉凄凉之可叹。
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愈着力,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也就愈有力度。
2.结构独特,挥洒自如
诗人对这首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一剪梅》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
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法排遣,抒写这种相思之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今别离》(其一)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愁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
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素材主题
人生
[课内·提炼]
人生的出口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
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
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
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课外·延伸]
1.旷达的人生
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
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2.名言警句
(1)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
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洛克
(2)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
人生总是直向前行走,从不留下什么。
——刘易斯
(3)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
——茨威格
(4)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
——涅克拉索夫
(5)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运用·点拨]
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孤灯,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时间:
40分钟分值:
49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徘徊不前(huái)须臾(yú)
沦落(lún)纶巾(ɡuān)
B.杳无音信(yǎo)呼号(háo)
顷刻(qǐnɡ)滞留(zhì)
C.纷至沓来(tà)鹧鸪(zhè)
倏忽(shū)玉簟(diàn)
D.未雨绸缪(móu)荒谬(niù)
孤鸿(hónɡ)紫菱(línɡ)
解析:
选D“谬”应读mi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义士还家尽锦衣锦衣:
华丽的衣服
B.归定留滞不留滞:
路途阻塞
C.云中谁寄锦书来锦书:
写在锦帛上的信。
这里代指在外的丈夫写给自己的信
D.不许稍绸缪绸缪:
形容提前做好准备
解析:
选D“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3.下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
B.《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浏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诗歌写了越王勾践灭吴一事。
C.《一剪梅》中词人直抒胸臆,忽而由室外走进室内,忽而又从室内步出室外,愁思忽而“才下眉头”,旋又“却上心头”。
D.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今别离(其一)》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解析:
选C“直抒胸臆”错,《一剪梅》抒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4.名句默写。
(6分)
(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杂诗十二首(其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十二首(其二)》]
(3)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越中览古》)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
(4)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今别离(其一)》]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今别离(其一)》]
二、阅读鉴赏(24分)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咏怀
阮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
“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
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
③松子:
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
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
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
(2)①对比。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顷刻消亡罢了。
②用典。
“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
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
(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③比兴。
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一剪梅[注]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赏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4分)
答:
答案:
(1)“强”有勉强之意。
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
上片的乐景反衬了下片的离情,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1)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4分)
答: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答:
答案:
(1)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语言运用(10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前人有诗说: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
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一 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三 咏怀 八十二 其一 十二 其二 越中览古一剪梅今 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