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30545342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46KB
伤寒复习题.docx
《伤寒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复习题
选择使用,当时我是没怎么看这份东西
《伤寒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坏病:
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合病:
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你为合病。
3、口不仁:
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4、系在:
系:
联系。
涉及之意。
5、虚烦:
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燥。
虚:
非正气虚。
指无形邪热扰于胸膈,引起的烦燥。
6、固瘕:
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欲结积的疾患,其特征为大使初硬后溏。
7、旦日:
明天。
8、消渴:
口渴大量饮水的症状。
9、时瘛疭:
瘛:
收缩,疭:
舒缓。
时瘛疭,是指阵发性肢体抽搐。
10、周时:
指一日一夜,即24小时。
11、奔豚:
证候名。
气从少腹上冲犹如豚之奔而得名。
12、水逆:
指饮邪内停,水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而饮入则吐的一种证侯,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13、并病:
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
14、晬时:
即周时。
一周十二个时辰,即24小时。
15、寒格:
指上热下寒相格拒。
16、下利清谷:
清:
入厕之意。
下利清谷即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二、判断题
1.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主之。
(×)
2.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
3.桂枝加芍药汤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
”(√)
4.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
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太阳。
(×)
6.黄连汤证的病机是中焦虚寒。
(×)
7.少阴热化证的病机是肾阳虚衰,心火独亢。
(×)
8.干姜附子汤的服法是顿服。
(√)
9.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
10.自利而渴者,属太阴。
(×)
三、简答题
1.伤寒的涵义。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难经·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热,有热病,有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伤寒有五”中的“伤寒”。
其与西医学中伤寒杆菌引发的伤寒不同。
2.简述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症、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汗出,头项强痛而恶风寒,脉浮缓,舌红苔薄白。
病机:
风中肌腠,卫强营弱。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症见:
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舌红苔白。
病机:
卫闭营郁。
治法:
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3.何谓坏病,其处理原则是什么?
所谓坏病是指由于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处理原则是: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对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小柴胡汤使用原则: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本条揭示了以主证为切入点进行诊断,以病机为中心进行辩证的灵活的辩证思想。
5.五苓散证、猪苓汤证病机及治法点有何不同?
五苓散的病机是表邪未解,随经入里,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宜:
化气行水,兼以解表--表里双解;猪苓汤的病机:
阳明下后,津伤邪热未去,水热互结于下焦。
治宜:
养阴润燥,清热利水。
6.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有何不同?
上四方皆可治喘,但病机症状却各异:
麻黄汤所治之喘症见喘无汗,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紧。
其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所治之喘症见喘,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
其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兼肺寒气逆;小青龙汤所治之喘症见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
其病机为:
太阳表实,寒饮犯肺;麻杏石甘汤所治之喘证见喘,咳,汗出,口渴,苔黄脉数。
病机为邪热壅肺,肺失宣肃。
7.结合方药组成,分析三承气汤证的主症及证候特点。
调胃承气汤由大黄四两,芒硝半斤,甘草二两组成;小承气汤由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二两组成;大承气汤由:
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组成。
三方所治主证共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便结,腹满,舌苔黄。
调胃承气汤的证候特点为里热但不甚实,虽有结滞,大便尚未至结硬。
腹满一般较轻,疼痛拒按,伴见心烦,口渴,甚或谵语;小承气汤的证候特点:
大便硬,尚未至潮热,里热不甚,但已成实。
腹胀满较重,伴见心烦甚或谵语,以痞满为主,燥坚不甚;大承气汤证为热甚而实,大便硬,发潮热或燥屎已成者,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伴见心烦不解,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而谵语不止,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舌苔老黄,或焦躁起刺,痞满燥实俱重。
脉象:
沉实或沉迟有力,小尺滑而疾,大尺沉实或沉而有力。
8.葛根芩连汤、葛根汤、桂枝人参汤均治疗下利,其症候特点有何不同?
三方均可治下利,但其所治之下利证候不同,葛根芩连汤证是由表邪内陷大肠,肠热气逆所致,以下利热臭灼肛为主证,伴见喘而汗出,或兼表证不解;葛根汤证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主证,兼见下利,属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其下利清稀量少,间或有肠鸣腹胀;桂枝人参汤所治之下利是由太阳表证未解屡下伤及脾阳,而表未解,所致里寒夹表证发热的下利,证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
9.桃花汤与白头翁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其症候特点、病因病机有何不同?
白头翁汤病机为湿热壅滞大肠,肝气疏泄失常,证见下利便脓血色鲜,伴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发热口渴,舌红苔黄,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桃花汤证病机为脾肾阳虚,下焦不固。
证见下利脓血色暗,伴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治以温涩固下。
10.厥的病理及主要症候表现是什么?
厥的病机:
阴阳气失去相对平衡,不能相互贯通,表现为手足厥冷。
四、论述题:
1.试分别举例说明桂枝、大黄在《伤寒论》方中的三种不同功效。
桂枝:
在太阳中风证中用其辛温之性,解肌祛风;在心阳虚奔豚证中桂枝加桂汤取其温通心阳,平冲降逆之功;在脾胃阳虚证之苓桂术甘汤证中温阳化气而藏利水之功;在桂枝附子汤中取其祛风,温通经络之功。
大黄:
在三承气汤中若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在桃核承气汤中取其活血化瘀之功;在茵陈蒿汤中除瘀热;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泻热和胃开结。
2.请说出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真武汤证、苓桂术甘汤证、黄连阿胶汤证、当归四逆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及方药组成。
大青龙汤证见: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
表闭阳郁;治法:
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方药: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
小青龙汤证见:
干呕,发热而咳,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
表寒内饮;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
小青龙用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真武汤证见:
头眩,心下悸,身昀动,振振欲擗地,或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病机:
肾阳虚衰,水气不化,水泛全身;治法:
温阳化气行水:
方药: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
苓桂术甘汤证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病机:
脾阳虚,水停中焦。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化饮。
方药: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二两炙。
黄连阿胶汤证:
心中烦,不得卧,临床还可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少阴肾阴不足心火亢盛。
治法:
育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药: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当归四逆汤证:
手足厥逆,脉细欲绝。
病机:
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词解
1.五常:
即五行。
(解释五行)
2.风气:
指自然界正常的气候。
3.客气邪风:
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
4.干忤:
忤,违逆,抵触;干忤,此指干犯。
5.千般疢难:
疢难,此指疾病;千般,言其多也。
句意,指所有疾病。
6.龂齿:
指上下牙齿相磨切磋有声。
7.湿痹:
痹,闭也。
湿痹指湿邪注流关节,闭阻筋脉气血。
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8.暍病:
夏季感受暑邪,以发热、自汗、烦渴、尿赤、少气、脉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9.百脉一宗:
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
宗,本也,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
10.声暍:
说话声音嘶哑。
11.百合病:
是因为情志不遂郁而化火,或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致心肺阴虚内热,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异常,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可能与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有关。
12.狐惑病:
因湿热内蕴,感染虫毒等所引起的眼赤、咽喉及外因溃烂,且多兼有狐疑惑乱精神不安之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病相近。
13.血痹:
是由气血虚弱,外感风邪,血凝于肌肤而引起的肌肤麻木不仁的一种病症。
14.虚劳病:
是以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为主要病理过程的一类慢性虚衰性疾病。
15.平人:
指从外形看来,好像无病,其实是内脏气血已经虚损的人。
16.虚烦不得眠:
指心中有郁郁而烦,虽卧而不得熟睡。
17.阳微阴弦:
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
18.白汗:
白通魄,白汗又称魄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
19.肝着:
是肝变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临床以胸胁胀闷,甚则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0.肾着:
由于寒湿之邪痹着于肾之外府腰部,所产生的以腰部寒冷困重甚至病痛为主的病证。
21.聂聂幼:
聂聂,木叶幼貌,指幼而轻微。
22.苦浊:
苦作病解,浊指湿热。
23.胃反:
反复呕吐。
24.杯:
一般指血紫而暗的淤血。
又作癓痼的互辞。
25.少腹如扇:
形容少腹冷有如风吹的感觉。
26.疞痛:
腹中拘急作痛。
(读xiu时,指绵绵作痛)
27.胞阻:
怀孕期中下血,同时出现腹痛,或称胞漏。
28.转胞:
胞同“脬”,即膀胱,转胞,病名,是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有似膀胱倒转故名。
29.炙脔:
肉切成块名脔,炙脔即烤肉块。
30.梅核气:
病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对饮食一般无妨碍,还可伴有胸闷叹息等症。
多由情志不畅,气郁生痰,痰气交阻,上逆于咽喉之间而成。
31.脏躁:
是由脏阴不足,虚热躁扰所致,以精神恍惚,悲忧欲哭,频作之神,神疲乏力为主症的病证。
32.陷经:
指经气下陷,下血不止。
33.胞系了戾:
胞,即“膀胱”;系,同“缭”;戾即“逆”。
指膀胱之系缭绕不顺。
方药组成
1.小青龙汤:
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甘草、细辛、桂枝、半夏。
2.越婢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3.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五味子、半夏、大枣。
4.附子粳米汤:
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5.大建中汤:
蜀椒、干姜、人参、饴糖。
6.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
7.旋覆花汤:
旋覆花、葱、新绛。
8.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蜜。
9.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
10.己椒苈黄汤: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蜜。
11.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芍药、干草、蜜。
12.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枳实、豉
13.黄土汤:
甘草、甘地黄、白术、附子、阿胶、黄芩、吐心土。
14.柏叶汤:
柏叶、干姜、艾、马通叶。
15.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大枣。
16.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17.茯苓泽泻汤:
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
18.橘皮汤:
橘皮、生姜。
19.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20.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桃仁、瓜蒌仁、芒硝。
21.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蜜。
22.栝蒌仁麦丸:
栝蒌仁、茯苓、薯蓣、附子、瞿麦、蜜。
1.试述仲景治未病的原则
仲景治未病的原则有二,即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包括治未病脏腑和及早治疗,原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依据五脏相克规律,肝木克脾土,脏腑受邪得病,应当知道肝病传脾,注意调补脾脏。
此即体现了仲景治未病的原则。
2.杂病的治则
(1)虚实异治原则: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虚症误用泻法,使正气更虚,谓之虚虚;实证误用补法,使病邪更盛,谓之实实。
这种虚当实泻,实当虚补的错误治法,易使病情恶化。
故当辨清虚实,虚则补其不足,实则泻其有余。
(2)表里同病时的先后缓急原则:
依据正气强弱及病情轻重缓急,决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
(3)痼疾加卒病的先后缓急原则:
“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卒病初入,易治,痼疾难除。
(4)攻所合的原则:
外来无形之邪侵入人体,往往与有形之邪相合致病,攻逐有形实邪,实邪清除,无形之邪失去依附,则邪去病愈。
(5)治未病的原则: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痉病、湿病的辨证治疗,既病防变。
痉病辨证:
柔痉,发热、汗出、恶寒、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
解水祛邪,润燥缓急(栝蒌桂枝汤);
刚痉,太阳病、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不得语。
温经散邪(葛根汤);
里热痉病,胸满、口噤龂齿、脚挛急、卧不着席。
攻下实热,急下存阴(大承气汤)
湿病辨证:
头中寒湿,身痉、发热、头痛、鼻塞、气喘、脉大。
(纳药鼻中);
寒湿在表,身烦疼、无汗。
发汗散热、温经止痛(麻黄加术汤);
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解表化湿(麻杏苡甘汤);
风湿兼气虚,身重、汗出、恶风、脉浮。
益气除湿(防已黄芪汤);
风湿兼表阳虚,身烦疼、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通阳化湿(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风湿表里阴虚,骨节疼烦、挈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
祛风散塞除湿(甘草附子汤)。
4.百合病的主证、主方。
主证:
欲食不食,欲卧不卧,精神恍惚,欲行不行,欲饮食或有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主方:
百合地黄汤——百合,生地黄汁,泉水。
5.历节病的证治。
(1)风湿历节: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嬴,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历节:
关节疼痛,不可屈伸——温经散寒除湿——乌头汤。
6.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药组成。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大两大枣十二枚
7.阴阳两虚虚劳的辨证治疗。
(1)虚劳失精:
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脉击极虚芤迟或芤幼微紧——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阳固摄。
(2)虚劳腹痛:
虚劳里急,季。
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建中气、调阴阳。
(3)虚劳腰痛: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益气补肾。
8.酸枣仁汤的组成。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9.以小建中汤或肾气丸为例谈谈仲景异病同治的思想。
肾气丸
在《金贵要略》中可治疗:
(1)虚劳病的“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2)痰饮病的“短气有微饮”;(3)消渴病的“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4)妇人杂病的转胞“妇人饮食如故,烦热不得眠,而反倚息”,“不得溺”等病症。
虽主治病症不同,但病机皆与肾阳不足有关。
故均用肾气丸治疗,体现了张仲景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
小建中汤
在《金贵要略》中可治疗:
(1)虚劳病的“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2)黄疸的虚黄“男子黄,小便自利”;(3)妇人杂病的腹痛“妇人腹中痛”等病症。
虽主治病症不同,但病机皆与中焦脾虚有关。
故均用小建中汤温中补虚来治疗,体现了仲景异病同治的学术观点。
10.肝气奔豚(肝郁化热)的辨证治疗。
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疏肝清热、降逆平冲、缓急止痛——奔豚汤
11.胸痹的主证、主方。
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豁痰开胸,通阳行痹——栝蒌薤白白酒汤。
12.寒疝的定义、历节的定义、奔豚气的定义。
(1)寒疝:
是以腹中寒气攻冲作痛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阴寒性腹痛病症。
疼痛部位多在脐周,疼痛虽阵发性,由于疼痛剧烈,常伴手足逆冷,出冷汗等。
(2)历节:
因肝肾气血亏虚,外感风寒湿邪而致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甚至僵硬不得屈伸为主证的疾病。
(3)奔豚气:
以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阵发性发作的病证。
13.痰饮病的分类、主证、主方、
痰饮:
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苓桂术甘汤——温阴化饮、健脾利水。
悬饮:
咳唾肋下引痛——十枣汤——攻破逐水。
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
当汗出不汗出,身体疼重——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木防已汤
14.痰饮病的治疗大法。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病形成,因肺、脾、肾三脏阴气虚弱,失却调节排泄水液的功能。
使用温药之意,一为肺脾肾阳气亏虚,以温药振奋阳气,促进气化;二则饮为阴邪,得阳则化。
和之在治则方面指痰饮病为本虚标实证,不能专事温补,必配行消等法。
如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在治法方面指与机体自然抗邪趋势相合,因势利导,就近祛邪外出;在用药方面指专补碍邪,过燥伤正,故温不可太过。
15.妊娠腹痛的辨证论治。
(1)阳虚寒盛:
腹痛恶寒,少腹如扇,其胎愈胀,脉弦发热——温阳散寒,暖宫安胎——附子汤
(2)肝脾失调:
腹中痛,小便不利,足跗肿胀——养血疏肝,健脾利湿——当归芍药散
(3)冲任虚寒:
腹中痛,漏下,喜温喜按,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温外冲任,固经止血——胶艾汤
16.哕的辨证论治。
(1)胃寒气逆:
干呕哕,手足厥——橘皮汤——望气和胃
(2)胃虚有热:
哕逆——橘皮竹茹汤——清热补虚
(3)实滞内结:
哕而腹满,前部不利——利其小便;后部不利——利其大便
17.吐血的辨证论治。
(1)虚寒吐血:
吐血不止,兼面白。
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脉虚——温中止血——柏叶汤
(2)热吐衄:
吐血,兼心烦不安,口干舌燥,小便黄赤,舌尖红,脉数——凉血止血——泻心汤
18.下血的辨证论治。
(1)虚寒便血:
下血,先便后血。
兼便溏,腹痛喜按,血色暗淡,面色苍白,舌淡,脉虚——温中健脾止血——黄土汤
(2)湿热便血:
下血,先血后便。
兼下血鲜红,或有脓,大便不爽,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利湿,活血祛淤止血——当归赤小豆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