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ocx
- 文档编号:30536466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68KB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ocx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资源配置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就是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用途和不同使用者之间分配各种经济资源。
资源合理配置就是以一定的资源消耗来尽可能充分满足各种社会需要,使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
2、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掌握、支配和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一类为自然资源;一类为社会资源。
3、资源稀缺性的含义?
社会对资源的无限需要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总是存在。
资源的稀缺性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在数量上总是有限的,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4、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根据配置方式划分的三种经济模式是什么?
资源配置方式可分为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计划配置三种方式。
相应地,按照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别形成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模式。
5、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或制度属性,却和社会经济制度有紧密的联系。
(2)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一方面,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
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都是由经济体制来实现的。
(3)而经济体制较为灵活,因此,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6、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8、市场机制的含义: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它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联系及作用形式,其基本功能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使经济运行趋近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9、价格机制是最基本的运行市场机制的理由?
价格机制是市场价格与供求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机制:
一方面,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正是在这种联系和波动中,供求趋向平衡,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市场经济运行最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要求与作用才得以实现。
(辨析)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最基本的运行机制?
×
10、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和缺陷。
市场机制的积极作在于:
一是以市场价格信号为调节器,使经济自动协调发展;二是自动按照市场需求调节资源流量与流向,实现产需衔接;三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发挥竞争的优胜劣汰功能,刺激经济效率的提高。
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也有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有:
一是市场调节的事后性和价格信号的滞后性会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会导致严重的收入不均和两极分化现象;三是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和劳务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来加以分配;四是市场配置资源会带来内部经济利益和外部不经济的矛盾;五是市场配置资源不能自动地导向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平衡;六是市场调节有利于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必然引向垄断,从而损害社会经济效率;七是市场调节难以抑制经济“泡沫”的形成或阻止“泡沫”的破灭。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市场经济。
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主要包括:
一是资源配置市场化;二是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和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完善的市场体系;五是经济运行法治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辨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
12、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长期的基本经济制度。
1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是由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
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市场社会化程度不高,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种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要求有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独立所有权的企业充当市场主体,它们的正常动作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3)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从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4)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也要求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实行对外开放,允许和鼓励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我国投资,这就必然形成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14、试论: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趋势。
所谓所有制结构合理化,就是要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制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所有制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必须用生产力标准来评判所有制关系,必须根据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和改善所有制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其发展趋势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经济的绝对数和比重会有所变化,但它将始终占主体地位。
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发展中的比重将有如下变化:
发展速度较快的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会上升。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结构,是从总体上说的,有的部门、有的地区则可以有所差别,因此,各不同地区和不同经济部门各种所有制所占的比重不可能划一的,而必然有所不同。
15、什么是产权:
产权是由社会或法律规定保护的一组财产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机能、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的特征:
一是排他性;二是产权不同于所有权,所有权是完备的产权,是产权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是产权应具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四是产权可以转让或授权他人行使;五是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作用在于帮助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形成一种可以合理把握的预期。
产权界定(明析产权)的内容:
一是产权主体的界定,即谁该拥有一项产权的问题;二是产权范围的界定,即一项产权所包含的财产权利的边界问题。
16、为什么说明确的产权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和前提?
首先,市场经济中的交换实质上是不同产权的交换,而产权界定中的产权主体界定直接地为市场交换创造了前提条件,其次,明确的产权权利范围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逐利性的决定性前提。
最后,明确的产权界定也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平等性特征和自主性特征的物质前提。
17、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辨析题)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经济行为的内容:
包括个人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和就业行为。
个人消费行为是指个人作为消费者在评价、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作出选择并采取实际行动的过程。
这一行为受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偏好、商品自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以及个人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的影响。
个人储蓄行为是指个人可支配收入中不用于当前消费而暂时以各种金融资产(包括货币)的形式保有的那部分个人收入。
这一行为受金融资产的预期报酬率、风险、流动性和期限等因素的影响。
个人就业行为是指个人在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与不工作将享受的闲暇之间进行合理选择的结果。
19;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是交换劳动力的场所,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分类普通劳动者市场和各类专业人员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一是劳动力交换的场所,作为劳动力的供给方与劳动力需求方洽谈和签约。
二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流动和交换实现的。
三是劳动报酬受劳动力市场供求和竞争的影响;劳动者在供求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就业。
四是劳动力的市场配置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一是劳动力经过市场流动,实现社会分工条件下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优化组合。
二是劳动力在各类市场上的自由而合理的流动,对完善企业经营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微观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劳动力的自由择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劳动力市场对贯彻和运用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经济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
(辨析)
20: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的构成:
可以分为两在类: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劳动收入包括:
公有制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获得的劳动报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雇员的劳动收入;城乡居民的其他劳动收入。
非劳动收入包括利息收入、股息收入、利润收入、租金收入等。
21、按劳分配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内容:
是指在劳动产品属于全体劳动者的条件下,社会扣除扩大再生产和社会需要之后,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来分配个人消费品。
包括这样几个内容:
一是按劳分配所分配的既不是全部社会总产品,也不是全部国民收入,而是个人消费品。
二是劳动者在公有制单位中参加劳动,是参与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
三是劳动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是在社会作了若干扣除之后。
原因: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衽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要求按劳分配。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袍低,可供分配的产品还有限,还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而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最后,旧的社会分工还存在,劳动者的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主要谋生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意义:
一是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二是按劳分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三是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22、按劳分配为什么要通过市场机制或市场竞争才能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决定了按劳分配必须市场机制才能实现。
因为:
一是按劳分配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按劳分配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分配关系,不同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劳动者付出同样多的劳动时间,表现不不同价值量。
通过市场竞争,一方面使每个企业的转化为具体的价值量,另一方面,又使企业或部门局部的劳动时间趋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按劳分配原则得以实现。
二是劳动力的流动和劳动者的竞争是按劳分配实现的重要条件。
三是工资指数与物件指数相联系是按劳分配实现的另一重要条件。
2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关系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不成熟性。
首先,公有制经济关系不是整个社会全部的所有制关系,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将与公有制长期共同发展。
其次,现阶段公有制的形式也是初级的,与此相适应,按劳分配也是不完善的,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内部也不能完全实行按劳分配。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发展,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
一是多种所有制并存,生产资料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就是参与收入分配。
二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要求遵循“投入什么就取得什么报酬”的商品经济原则。
投入什么生产要素,就按一定的标准取得相应的报酬。
24、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主要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建立一系列的管理机构,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经予保障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功能:
一是分散风险功能,即确保劳动者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社会救助。
二是共济功能,即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实现互助共济。
三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功能,并为实现2劳动力的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流动和对其社会化管理创造社会保障条件,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四是稳定社会功能,即这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从而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政策及其作用:
宏观调控政策是一个体系,其中最基本的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
是政府运用财政调节手段,调节经济的原则和措施。
可以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是国家预算。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和财政投资。
财政政策按其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
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主要包括:
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
按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经济衰退,总需求不足,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当经济高涨,形成通货膨胀压力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抵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
(3)、产业政策。
是政府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结构,从而提高供给问题的增长速度,并使供给结构能够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要求的政策措施。
包括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一定的调节手段,鼓励和扶持具有竞争力、高效益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产业结构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优化规律,通过多种手段调节、引导产业结构向优化方向变动和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辨析)产业政策的实施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
政府通过财政、金融等经济标杆,引导企业活动,使企业行为与产业政策的目标一致起来,从而促成产业目标的实现。
26、宏观调控必须遵循的准则:
在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决策中,主体是政府。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和加强行政监督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把政府力量集中在对社会供求总量和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上,放在市场体系的建设和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力量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27、如何实现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宏观决策的科学性是指决策能真正反映经济规律和要求,符合实际情况。
宏观决策的正确性只能来自宏观决策的科学性。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不能以良好愿望代替客观经济规律。
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
三是宏观决策的科学化,还需要决策民主化做保证。
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众和社会听政制度、决策责任制度。
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
2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29、产业结构的含义:
是指以产业划分为基础的生产力结构,是指国民经济总体由哪些产业和部门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为产业结构的均衡度,产灶结构已经达到的阶段和水平称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度。
三次产业的划分:
三次产业=划分是按社会经济活动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的,其基本内容是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次产业;第二大类是指凡对产品进一步加工生产的部门,称为第二次产业;第三大类是指除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以外的行业,称为第三次产业。
一些国家习惯把农业、采掘业称为一产;工业和建筑业称为二产;除一产、二产外的商业服务业称为三产。
三次产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规律性:
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必然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次产业产值比重减少,第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状态。
主导产业的含义:
主导产业是指能产生积极连锁反应,能带动一批相关产业发展的产业。
特点:
一是从社会需求看,主导产业的产品收入弹性高;二是从劳动生产率看,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可能性大;三是从产业关联效果看,主导产业的关联效果比较大,能带动一大批产业共同发展。
基础产业:
是为人们生活和各部门生产经营假造物质条件和营造环境的产业,它包括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
特点:
一是为人们生活和各部门生产经营创造物质基础;二是属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冶金工业、电力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
支柱产业:
是指其产值在现有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
特点:
一是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大,在整个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该产业反映着一个国这或地区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三是支柱产业一般是竞争性产业。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0、贸易平衡、顺差、逆差的含义:
对外贸易是国家之间的商品流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他国或地区发生的商品交换活动,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
一国每年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称为外贸顺差;如果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称为外贸逆差。
对外贸易是对外开放最基本的形式。
31、论述:
我国对外贸易的选择。
(1)对外贸易战略。
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目标、方针和主要政策手段的总体构想。
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对外贸易战略主要有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
进口替代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以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国民经济的发展由国内市场来推动,出口导向又称为出口替代,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我国不能单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原来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资本少,技术低、人均收入少,发展工业困难。
二是进口替代会碰到外汇短缺的难题。
三是单纯的进口替代容易对国内生产保护过头,导致生产成本偏高,缺乏效率的企业普遍存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同时,我国也不能单纯的采用出口导向战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不可能把全部经济都纳入出口导向的轨道,由外需来推动。
因此,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应当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
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的战略,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选择,而就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看,则可以着力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
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一是出口产品在全部产品中占较大比重;二是具有较强的创汇能力;三是经济效益较高,换汇成本较低;四是具有较强的和消化先进技术、利用外资的能力;五是体制和政策有利于出口贸易。
(2)扩大出口贸易。
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外汇收入主要是靠出口取得的,出口的和增长速度决定进口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发展全部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扩大出口必须从多方面努力:
一是积极发展有竞争力、见效快、收益高的出口产业和产品,稳定和扩大出口货源。
二是必须坚持质量取胜的战略;三是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为此,必须尽快实现两个转变:
由主要出口原材料、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和技术产品转变。
四是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五是采取“三来一补”、边境贸易、易货贸易等多种方式扩大出口市场。
六是在国际惯例允许珠范围内,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
(3)搞好进口管理。
一是禁止对国家和人民有害物品的进口。
二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
这是判断进口是否恰当的根本性标准。
凡是我国已能生产并且能供应充足的产品,要限制进口。
尤其是消费品。
应着重进口我国尚不能制造的先进设备,我国尚未掌握的先进技术,我国还短缺的原材料。
三是保持外外汇收支基本平衡。
四是保护本国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委 党校 在职 研究生 入学考试 复习资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