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docx
- 文档编号:30520785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4.68KB
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docx
《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
33道西方经济学证明题
1,(有图,暂缺)
2,证明线性需求函数Q=f(p)上的任意两点的需求弹性不等
3,应用数学方法证明蛛网模型的三种情况
4,论证消费者均衡条件为:
MU1/P1=MU2/P2
5,如果预算线给定,一条无差异曲线U(Qx,Qy)与其相切,试证明切点E的坐标为最优商品组合,切点E为消费者均衡点。
6,证明:
MRS12=MU1/MU2
7,证明: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8,证明Q=A(a)K(b)。
(A,a,b为参数)具有规模报酬的三种性质。
注:
这里的(a),(b)是A,K的a,b次方的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打`~~
9,证明MPL与APL相交于APL的最大值点处。
注:
L为两者的下标。
10,证明:
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11,证明:
ARTS(LK)=MP(L)/MP(K)。
注:
括号中为下标。
下面不再做解释。
12,证明厂商在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的条件是:
MP(L)/MP(K)=w/r
13,证明AVC和MC曲线为AP(L)和MP(L)的一种镜像。
14,证明垄断厂商的MR曲线总是小于AR曲线,且斜率是2倍的关系,既MR曲线平分由纵轴到需求曲线d的任何水平线。
15,证明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为:
MR=P(1-1/e) (e弹性)
16,证明收益,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为:
dR/dP=Q(1-e)
17,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大的市场降低价格以使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
18,垄断竞争厂商长期均衡时,LAC必定与d曲线相切的切点:
同时也与MR与LMC的交点处在同一条垂线上,即Q相同。
19,证明在生产技术相同的n寡头垄断企业组成的古诺模型中,行业供给量等于市场容量的n/(n+1)
20,证明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
VMP=w
21,如果生产函数Q=Q(L,K)为一次齐次函数,则Q=L*δQ/δL+K*δQ/δK
注:
*为乘号,δ,为微分符号。
22,证明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MRS(A)xy=MRS(B)xy
23,证明三部门经济中转移支付乘数为:
β/(1—β)
24,证明,固定税制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为1
25,证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四部门经济相应的乘数更小。
26,证明财政政策乘数dy/dg=1/[1—β(1—t)+dk/h]
27,证明货币政策乘数dy/dm=1/[1—β(1—t)*(h/d)+k]
28,证明宏观经济学中的总需求函数Y=f(P)(Y:
总需求,P:
价格水平)的斜率为负数。
29,证明哈罗德模型的基本方程:
△Y/Y=s/v
30,证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k=sy—(n+δ)k
31,证明,当δ=0时,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表示为△k=sy—nk
32,证明,黄金分割律的表达式为f`(k*)=n
33,证明,G(Y)=G(A)+αG(L)+βG(K) 括号中为下标。
西方经济学典型问题完美汇总
供求变动的影响因素各是什么?
(1)需求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②消费者的偏好;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2)供给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影响因素:
①生产技术水平;②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价格;③相关商品的价格;④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预期、政府政策等。
运用供求分析说明:
“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为什么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要限制石油产量?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获得丰收不仅不能使农民从中获益,反而还会因为粮食价格的下降而导致收入降低。
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
在丰收年份,需求量增加所带来的收益增加不足以弥补价格下降所造成的收益减少,结果是农民的总收益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下降,即增产不增收。
同理,石油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在石油的需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限制石油的供给,会使得石油的价格将上涨。
总收益增加。
若不限制石油供给,供给增加将导致油价下降,造成损失。
故要限制石油产量。
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试利用基数效用论加以说明?
①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大小可以用基数加以衡量,并且是递减的。
②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会以货币的边际效用λ为标准来衡量增加商品消费的边际效用MU,以便获得最大满足。
若MU/P>λ,消费者就选择消费商品;若MU/P<λ,消费者则选择消费货币。
因此,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MU/p=λ。
它表示,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消费者购买任意一种商品时,每单位货币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同,恰好等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③上式意味着,如果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比如提高),那么消费者选择的该商品的消费数量也会随之变动(减少)。
这说明,价格与消费者的需求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试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
(1)序数效用论认为:
效用大小可以排序,并满足完备性、传递性、连续性和不饱和性等公理假定。
(2)用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偏好。
无差异曲线指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性质:
①不相交;②有无数条;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边际替代率递减)。
(3)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时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进预算约束线分析。
(4)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约束下消费者实现的效用最大化。
这一均衡点可以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的切点表示:
RCS1,2=P1/P2P1X1+P2X2=m
即:
当消费者根据偏好决定的两种商品的相对价值恰好等于两种商品在市场上的相对价值时,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
对正常物品而言,为什么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请运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正常物品,是指随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消费数量也增加的商品。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就正常物品而言,这两种效应的变动方向是一致的。
即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也会增加其消费量(收入效应)。
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
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
在图形上,即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何为吉芬商品,其需求曲线形状如何?
试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1)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其消费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
(2)商品价格变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在保持总效用不变前提下,通过改变商品组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量(替代效应);同时,由于价格下降使得实际收入增加,消费者又会减少对这类特殊低档品的消费量(收入效应)。
总效应就是这两种效应的加总。
就吉芬商品而言,其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即随着价格下降,消费量减少。
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左上方倾斜。
单一和多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如何确定的?
其间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一种可变要素的投入区间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为投入量由零到平均产量最大;②为由平均产量最大到边际产量为零;③为边际产量为负值。
在①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使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变动要素的投入量确定在这个区间。
在第③阶段,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零,这意味着变动投入的增加使得总产量减少。
而在第②阶段,虽然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小于其平均产量,但却能够增加总产量。
故,第②阶段为合理投入区域。
为什么边际技术替代率会出现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维持产量保持不变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边际技术替代率服从递减规律。
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各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度的,故,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它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会不断减少。
试说明短期总产量曲线与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短期总产量曲线表现为一条先增后减的曲线。
受总产量曲线的支配,短期总成本曲线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二者之间存在着对偶关系。
根据定义:
边际成本MC=rL/MPL平均成本AVC=rL/APL可知,厂商的边际成本与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这就意味着,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下,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先增后减,从而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一定是先减后增的,即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呈现U形。
而且,由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故平均成本一定与边际成本相交于平均成本最低点。
总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
由于边际成本是先减后增的,且反映了总成本增加的速度,因而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减阶段,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相反,总成本曲线在边际成本递增阶段,增长速度加快。
为什么说厂商均衡的一般原则为什么是MR=MC?
(1)经济学中通常认为理性厂商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
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厂商在进行决策时都试图使得MR=MC,即增加一单位决策量时,所增加的收益等于所增加的成本。
经济学中通常称这一原则为利润最大化原则。
(2)利润最大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单位的所有决策选择。
(3)以完全竞争厂商的产量选择为例。
厂商提供产量一方面会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也要付出成本。
在既定价格下增加产量,如果MR>MC,意味着增加这一单位产量能增加总利润,厂商就会把它生产出来。
直到MR=MC。
相反,如果MR 可见,只有在MR=MC时,厂商才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此时,厂商既不增加生产,也不减少生产。 简要分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或长期)均衡? (l)短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每个厂商都是价格接受者,因而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 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进行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条件是p=MC。 对应于上述条件,完全竞争厂商可以处于获得超额利润、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状态的均衡。 当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时,厂商生产要比不生产损失更大,这是厂商停止营业点。 对应于高于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市场价格,厂商会在边际成本曲线上确定相应的供给量。 因此,平均可变成本之上的边际成本曲线是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并且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递增,因而厂商的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长期均衡。 在长期中,厂商将不断调整固定投入的数量,使得在每个产量下,生产规模都是最优的。 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将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与短期中的行为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选择最优产量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同时,由于长期内厂商没有固定成本与不变成本之分,因而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厂商才提供供给;否则,厂商退出该行业。 同时,在长期中,行业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假定厂商的进入和退出不影响单个厂商的成本,则行业中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只影响到市场供给,从而影响到市场价格。 如果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厂商获得超额利润,那么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 结果将使得市场价格降低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p=LMC=LAC。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行业供给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由于长期中存在着厂商的进入或退出,因而厂商的长期均衡要受到行业调整的影响。 (1)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随着厂商数目从而产量的增加,如果行业中单vvv个厂商的成本降低,则称该行业存在着外在经济;相反,则称存在着外部不经济。 (2)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假定行业中单个厂商的成本不随厂商的进入和退出而改变,再假定行业中所有厂商具有相同的长期成本,这样,在长期内,所有厂商都会至少获得超额利润,因为,否则,厂商就会退出该行业。 然而,如果一个行业长期内存在着超额利润,势必会引起其他行业中厂商的进入,结果会使市场价格降到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为止。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P=LMC=LAC。 如果整个行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动,那将导致原有的均衡被打破。 但由于单个厂商的成本并不发生改变,因而最终结果只是厂商的数目增减而已。 因此,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决定的水平曲线。 (3)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假定最初厂商和行业均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此时出现行业的市场需求增加。 结果将会导致市场价格提高,使得每个厂商都获得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驱使其它厂商进入。 行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最低点升高。 这样,由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决定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4)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如果行业中存在外在经济,结果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评述垄断竞争理论?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之间而又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其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四点: (l)大量的厂商生产有差异的替代品; (2)每个厂商市场份额很小,其行为不会引起其他厂商的报复; (3)厂商进入或退出生产较为容易; (4)行业中存在着模仿。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由于产品差异,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即通过改变生产产品的数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垄断竞争厂商面临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 但在该市场上,代表性的垄断竞争厂商有两条需求曲线。 第一条是厂商的市场份额曲线,即在所有厂商同样改变价格时代表性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用D表示。 而另一条需求曲线d表示垄断竞争厂商改变其自身产品的价格,而其他厂商都保持价格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较之需求曲线D,厂商“自身”的需求曲线d更为平坦,从而二者相交。 在D与d相交时,垄断竞争厂商的选择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一致,从而表明垄断竞争市场的供求均衡。 垄断竞争厂商将会依照于上述收益曲线来决定最优的产量和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理论分析是以产品差异和自由竞争为条件的。 在理论分析中很少涉及到生产集中的后果,因而也就不能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一种表现的垄断现象的深刻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此外,把产品差异为特征的垄断与生产集中所导致的垄断混为一谈,使得垄断竞争分析并不具有一般性。 不过也应该看到,对于垄断竞争对竞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垄断的消极作用的分析是有意义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如何对寡头市场上的价格较少变动作出解释的?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是用于寡头市场行为分析的一个理论模型。 这一模型假定,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当一个寡头厂商提高价格时,其他厂商将不会跟随,但若它降低价格,其他厂商也会如此。 结果,单个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折弯点。 对应于一条折弯的需求曲线,寡头厂商得到自身的边际收益。 通过此边际收益,厂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产量,并在需求曲线上索要价格。 与通常厂商不同的是,折弯的需求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曲线在折弯点处不连续,如图2—8所示。 厂商将继续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决定最优数量。 但是,我们注意到,当边际成本恰好与边际收益在边际收益的断点处相等时,只要边际成本的变化不超过一定幅度,就不会影响厂商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这样,该模型对寡头市场的价格稳定性给予了充分的说明。 折弯的需求曲线模型的缺陷是没有说明最初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简要说明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与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市场上有众多的厂商和众多的要素供给者,他们都按照既定的要素价格选择最优的要素使用量和供给量。 在产品市场上,厂商也是完全竞争者,即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厂商决策的依据。 就厂商而言,厂商选择要素使用量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即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 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vvv格,即VMP=p×MP 从要素的“边际成本”考察,由于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所决定,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因此增加一单位的要素所增加的成本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由此可知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 VMP=p×MP=r式中: r为要素的价格。 对应于由市场所决定的要素价格r,厂商选择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而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因而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递减,即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为什么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加以说明。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指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最初劳动的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量反而逐渐减少的情况。 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在既定时间约束条件下对获取收入和消费闲暇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结果。 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与消费商品一样,消费闲暇也可以获得效用。 不同的商品和闲暇时间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满足可以由一系列的无差异曲线加以表示。 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 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消费者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使效用满足为最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商品的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这样,只有当劳动者每单位收入获得的收入购买商品获得的边际效用与每单位收入用于闲暇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才处于最优状态。 结果,对应于任意的工资率,消费者决定闲暇消费,从而决定劳动时间。 因此,由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可以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之所以出现向后弯曲的形状,源于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强度。 假定消费者消费的商品及闲暇都是正常物品;但与其他商品不同,当涉及到闲暇这一特殊商品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方向相反。 由于工资率反映了闲暇的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闲暇的相对价格提高,因而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而用其他商品的消费予以替代,以便实现相同的效用满足。 结果,闲暇时间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同时,工资率提高也产生收入效应,即工资率上升意味着劳动时间不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 这样,随着工资率提高,消费者会增加所有商品,包括闲暇的消费,即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时间减少。 由此可见,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对闲暇,从而对劳动时间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因而二者的强度决定了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 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 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如果原来的工资即闲暇价格较低,则此时的劳动供给量较小,工资上涨的收入效应不能抵消替代效应;但如果工资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此时劳动供给量也相对较大,则工资上涨引起的整个劳动收入增量就很大,从而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这就是说,当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 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因此,当工资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向后弯曲。 (画图说明。 ) 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产品卖方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 劳动的供给来源于劳动者,而劳动的需求来源于生产者。 劳动这种要素的价格是市场均衡的一个价格,但它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 为了简单起见,假定市场的不完全因素来源于生产者。 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劳动的供给是消费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进行最优分配的结果。 首先,消费者需要消费商品,也需要休息,前者是对收入的消费,而后者则是对闲暇时间的消费,它们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效用。 其次,消费者可以使用的时间是既定的,比如每天只有24小时,这构成了消费者的约束条件。 这样,消费者的最优化行为可以表述为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对应于既定的劳动价格,当消费者在每单位货币购买消费品和闲暇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处于最优状态,此时决定劳动的最优供给量并由此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一方面,随着劳动价格上升,消费闲暇时间相对昂贵,替代效应的结果是消费者增加劳动时间而减少闲暇;另一方面,劳动价格提高又意味着消费者收入增加,收入效应的结果使得消费者同时增加所有商品的消费,包括闲暇,从而劳动数量减少。 因此,当劳动价格提高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否则,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通常认为,在工资率较低时,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只有当工资率很高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故理论分析中把劳动供给曲线视为向右上方倾斜。 再从劳动需求方面考察,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源于引致需求,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因此,其决策准则是所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必须相等。 这一点也适用于厂商对要素使用量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即边际产量与价格的乘积。 这是因为,增加一单位要素可以增加的产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而这些产量以不变的产品价格出售,所以,增加该要素一个单位给厂商带来的收益就等于边际产量乘产品价格,即VMP=p×MP 同时,增加一单位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该要素的市场价格,因为它不随厂商使用要素数量的多少而改变。 由此可以知道厂商的使用要素利润最大化原则表现为VMP=p×MP=r 式中: r为要素的价格。 随着要素价格r的变动,厂商根据这一条件选择最优要素使用量,因此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构成了厂商对该要素的需求曲线。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量MP服从递减规律,因而要素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 如果厂商是产品市场上的卖方垄断者,它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产品市场需求曲线,因而其增加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边际收益)不等于而是小于价格,因为增加这些产量会导致所有产量的价格下降。 这就是说,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要素的边际产量之积,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它小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 从要素的成本方面来看,由于厂商在要素市场上是一个完全竞争者,故要素的边际成本仍为要素的价格。 这决定了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MRP=MR*MP=r 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的边际收益MR服从递减规律,因而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 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决定要素价格和数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完全竞争市场和产品卖方垄断的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于要素的需求,即前者由边际产品价值决定,而后者则取决于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相比而言,在卖方垄断条件下,由于厂商面对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其产品的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曲线,故其对要素的需求曲线要低于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 在同一要素供给条件下,卖方垄断条件下决定的要素价格更低,要素使用量更少。 以劳动市场为例,分析比较完全竞争与要素买方垄断条件下的生产要素价格决定。 劳动市场由劳动的供给和劳动的需求两方面构成。 劳动的供给来源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3 西方经济学 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