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507513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12
- 大小:82.70KB
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docx
《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子房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
数一数
课型
主课型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陈时顺
主题
教科书P2-3
教材分析
教材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物体,各种物体的个数都不相同,分别为1~10个。
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相应的点子图。
每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是从综合场景里分离出来的。
点子图表示物体的数量。
学生分析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材选择儿童乐园的一些场景,组成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是观察场景,了解里面有些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并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
通过这些活动,初步感受“看”和“数”能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是学习数学的方法。
同时,在活动中进行初步的常规教育。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数一数,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
难点:
从具体实物过度到抽象的点子图。
设计理念
1.组织学生观察。
场景图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的各种物体及其数量和位置,都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
有些物体数量较少,有些物体数量较多;有些物体比较集中,有些物体比较分散;有些物体容易看到,个别物体有较隐蔽的部分。
观察和交流是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活动。
容易兴奋但不能持久是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他们的观察比较粗糙,往往看了一些物体就不再关注其他物体;在交流的时候不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不善于倾听同伴的发言。
因此,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指指这些物体在哪里。
带领学生经历“从整体到部分”“从粗略到细致”的观察过程,不但了解图的内容,而且学习观察的方法。
要组织学生交流,相互倾听和相互补充,使观察的效果更好,还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学习常规。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十幅小图都是从场景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尚未进行认数教学,暂时不宜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二是几个物体画几个圆点,圆点与物体的个数相同,渗透对应思想;三是圆点能且只能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
这种初步的抽象,对后面的认数十分重要。
前三幅小图,物体及圆点都已画好。
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圆点表示什么意思”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圆点的作用。
这样,在飞机、蝴蝶、鸟下面画表示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根据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说出小图中的物体,只要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这样的几个,不要求学生画这些物体。
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观察。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儿童乐园里玩吗?
老师前几天就去了儿童乐园,还带回来一张图片呢,你们想看一看吗?
(出示图片)
带领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教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数图上的物体个数
同学们,儿童乐园里非常热闹,在照片中,你能看到什么?
能告诉大家吗?
谁能告诉大家,照片中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说清各种物体在图中的位置。
)
总结:
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阴,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看!
他们笑得多开心呀!
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
2.提问:
图上画了滑梯、秋千、木马等东西,还画了人、鸟、花等,你能数出每一种有多少个吗?
(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数,并指出在数较多的物体时,可以数一个轻轻地划掉一个,防止遗漏。
)
师启发:
小朋友,你能说出XXX有几个吗?
(对于说的又快又准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学生喜欢先数什么就让他们说什么,不要限制先数哪一种,保持学习热情。
对于比较难数的数目,要引导学生有次序的数,防止重复或遗漏。
如果有学生数的角度与书上不同,只要合理教师也应该加以肯定。
)
3.总结方法。
(1)开展讨论:
怎样数数又对又快?
(2)小结:
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作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
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我们再来数一数图上物体,看谁数的最快
4.用点子图表示个数。
提问: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哪些符号表示?
讨论:
我们就先用点子来表示吧!
有1个滑梯就用1个点子表示。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
为什么?
(出示点子图)怎样表示木马、小飞机、蝴蝶、小鸟、气球的个数?
(出示点子图)
探索:
图中什么物体的个数可以用7个点子来表示?
8个点子呢?
怎样表示气球的个数?
(自己在书上画好)10个点子表示什么?
(一个一个让学生完成)
三、联系生活,进行实践
1.送小礼物
说明:
只要完成纸上的题目就能得到一个小礼物。
题目:
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
2.找数活动
(1)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和小朋友身上藏着多少个数?
(2)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藏着多少个数?
过渡:
不但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很多数,其他地方也到处充满着数学。
今天回家就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四、总结提升,激发学习责任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望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能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数学,与数学交朋友,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找一找自己家里藏着多少个数。
教学反思
子房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
比长短、高矮
课型
主课型
课时数
1
教师
陈时顺
主题
苏教版第一册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学生分析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客厅全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设计理念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
“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
“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
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
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
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
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
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
这1.突出比较的方法。
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
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
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
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教学策略
1.突出比较的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1.突出比较的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去作客,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
)揭示课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与谁比长(高)或谁与谁比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通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
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
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等等。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慌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的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慌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
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教学反思
子房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
比大小、轻重
课型
主课型
课时数
1
教师
陈时顺
主题
苏教版第一册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分析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活动,也是常用的学习方法。
人们在认识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时候,经常把这一事物或现象和其他事物或现象进行对照,寻找异同,从而认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单元让学生开展简单的比较活动,经历并体验比较的过程,学习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数学教学作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学生分析
教材把学生带进熟悉的活动场景,里面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主要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设计理念
1.突出比较的方法。
学生在幼儿期间的生活中,经常遇到比两个物体的长短、轻重等实际问题。
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的结果,比较的过程往往是模糊的。
本单元教学的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并学习比的方法。
如,比两根跳绳哪根长,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
比两个小朋友谁长得高,两人要站在平地上,背靠着背。
又如,比柿子和石榴哪个重,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在支架的两端,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作出判断。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并体会方法的合理性。
在比两根绳的长短时,可以先说说自己打算怎样比,再看看教材图中是怎样比出哪根绳长的,还要想想在小朋友跳绳的时候能比出哪根长吗;在比两人身高的时候,要观察研究图中是怎样比出哪个小朋友长得高的,体会都站在滑梯上不容易看出谁高。
要看懂图中是怎样比出柿子和石榴哪个重的,思考如果没有支架只凭观察行吗?
“想想做做”第1题,要让学生思考比两枝、三枝铅笔长短的方法,在操作中应用并内化比较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之后,提出问题:
“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
”鼓励学生寻找对象进行比较。
如:
石榴树和柿子树的高矮,桌子和凳子的高矮,两条石子路的长短……两根跳绳除了比长短,还能比轻重;两个小朋友除了比高矮,也能比轻重。
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多次经历比的过程,应用比的方法,感受这些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想想做做”里安排了一些略微变式或稍复杂的比较问题,既要应用例题里教学的方法,还要通过推理作出判断。
学生从中既能获得更多的体验,还能受到其他内容的教育。
第2题左边一题,仅看图中两人的脚和头,身高似乎一样。
如果伤员也站在地面上,他一定比女孩高,这就是简单的推理。
另外,学生还能受到爱心教育。
右边一题,小熊比小鹿矮、比小兔高,小熊的下面既不能画“”,也不能画“○”。
学生可以体会高与矮是相对的。
第3题比路的远近是比长短的变式,通过直路近、弯路远,渗透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思想。
第4题右边一题中,支架平衡表示1个红萝卜和3根胡萝卜同样重,得出1个红萝卜比1根胡萝卜重的结论,也进行了简单的推理。
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判断与推理,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别人无法替代。
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发主动思考;组织交流,体会思考过程,帮助学生逐渐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比较物体的长短、轻重,让学生在方框里画“”或“○”,这是用符号表示比的结果。
这1.突出比较的方法。
种方式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比较是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物体之间进行的,结论是相对的。
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出现一些“×比×长”“×比×重”这些完整的语言,有利于学生体会比较的思想,理解比的方法。
不过,要在学生用符号表示结果后,教师有意识地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并且只要求学生听懂。
也允许部分有能力的学生这样表达,而不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另外,“甲比乙长”还可以说成“乙比甲短”,这是一个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前者能得出后者,又是一次推理。
教学时适当进行这样的思维活动是有好处的,也是学生能够实现的。
教学策略
1.突出比较的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1.突出比较的方法。
2.鼓励学生寻找比的对象。
3.适当提升思维的要求。
4.选择适宜学生的表达方式。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
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
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呢?
1、看一看。
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
提问: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
(学生讨论,在小组长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比较交流。
)
提问:
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到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
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
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累谁重。
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介绍支架。
完成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 ,轻的下面画 。
小结:
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题目一、谈话:
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
小花猫说:
“我重!
”四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
”汇报结果,完成第7页相应练习。
2、题目二:
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
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3、题目四:
在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
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
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教学反思
子房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电子教案
课题
分一分
(1)
课型
主课型
课时数
1
教师
陈时顺
主题
苏教版第一册第8页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分析
“分一分”教学简单的分类活动。
分类是把研究对象按某种“标准”分成几部分。
按照某一标准,凡分在同一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同点;凡分在不同部分的物体,都具有相异点。
分类和比较是相随相伴的,分类离不开比较,分类能促进比较。
所以,教材在“比一比”之后及时安排“分一分”的教学。
分类也是认识事物、现象本质特征的思维方法,没有分类就没有整体与部分,就没有加减乘除;没有分类就无法研究几何形体,也无法进行统计。
学生分析
本单元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食品、玩具、书本、动物、交通工具、树叶等。
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特点,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过程与方法
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设计理念
1.例题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类的思想。
例题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其中的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
让学生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并思考这样摆放的好处,从中初步体会什么是分类、为什么分类和怎样分类。
尽管教学中不出现“分类”这个词语,也能实现这种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例题的教学要通过“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食品分别放在三个柜上。
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盒装的其他玩具放在另两层;在书中,童话、数学书、英语书是分开放的;饼干、油、面粉三种食品也是各摆一层。
然后体会为什么这样摆放,对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有什么好处的交流,要充分一点。
2.“想想做做”是有层次地安排的。
“想想做做”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从分类的标准惟一或多样、分成两类或三类两个方面有层次地安排。
前两道题的分类标准都是惟一的,让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同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惟一的。
第1题的标准是题目中明确告诉学生的“在水中生活”,教学时要注意三点:
一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能在水中生活”的意思。
狗虽然会游水,但不在水中生活;青蛙虽然经常在岸上,它能在水中生活。
二是如果有学生不认识的动物,应该告诉他们。
三是圈出有关的动物并校对后,还要让学生说说11个动物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分的;其中一部分动物怎样,另一部分怎样,从而体会分类。
第2题分一分的标准是通过“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加以提示的。
先让学生逐一说说名称和用途,各在哪里行驶,然后思考应该按什么分,分几部分,哪几部分。
在分的时候,可以画不同的记号。
如陆地上行驶的车辆下面都画“”,水上行驶的船只下面画“○”,天空飞行的飞机下面画“△”。
第3题学生可以按形状或者颜色把树叶分成三类,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数学 上册 电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