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30505429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149.65KB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docx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
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2.1926年,一位父母早亡的电车公司司机结婚时,兄嫂腾出卧房探设礼堂以助其完婚。
新娘日行乘车至新郎居所,并未举行“亲迎”之礼。
在婚礼之时,新娘着红袍、戴凤冠,行三拜之礼。
这反映出
A.年轻人尚未认同西式婚礼B.婚俗状况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C.新旧婚姻观念的尖锐对立D.传统的婚恋价值观趋向崩塌
3.1839年以前,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到19世纪50、60年代,不仅外国人,中国自己也不断创办报刊。
1895——1898年,更出现近代报刊事业的第一个高峰,期间公开发行的报纸多达60余种,范围包括上海、汉口、长沙、桂林、重庆、西安等城市。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A.与社会时政紧密相关B.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
C.多依靠知识分子推动D.取决于西方侵略影响
4.1949年ll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的成立
A.是国人自办邮电通信事业的开始B.说明邮政通信开始囊括中心城市
C.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D.使我国开始与国际邮电事业接轨
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移风易俗的推进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6.下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A.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B.主要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C.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D.有浓厚的崇洋媚外色彩
7.“屌丝、逆袭、淘宝、秒杀、买萌”等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B.民主思想迅速传播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D.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8.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
“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
”这一艺术形式是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
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
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
这些资料说明了()
A.民国成立后,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受西方影响,中国的交通运输业走向近代化
C.受西方影响,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民国时期的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11.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字孟德)。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上海已成为国际大都市
B.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入中国
C.启蒙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D.西式教育取代了中国的私塾教育
12.禁止“良贱通婚”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婚姻制度的最基本的要点,但是在宣统二年颁布的《现行刑律》中,在婚姻类删除了这条。
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婚姻制度变革B.婚姻风俗变革开始在全国推行
C.近代婚姻观念冲击到统治阶层D.法制改革侧重于婚姻家庭制度
13.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说:
“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
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
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
”这一描述实际上反映
A.作者对女子出外做工持反对态度
B.西方工业文明导致传统道德的崩溃
C.《申报》以宣传传统思想为宗旨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
14.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
A.倡导婚姻自由B.反清革命C.工业化政策D.易服、不缠足运动
15.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C.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16.1881年开平矿务局日产煤300吨,运输成为瓶颈,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决定,从唐山矿区到胥各庄码头之间修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火车轨附近就是清东陵,由于担心影响皇陵从而影响龙脉,清廷禁止火车行驶,除非用马和骡子拉。
这说明了
A.守旧思想影响近代化B.工业化冲击殖民地文化
C.推翻专制是当务之急D.民族资本发展举步维艰
思想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回答下列各小题。
17.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家发展演变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孔子创立了“仁”为核心的儒学
B.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话皇权
C.朱熹以“天理”“人欲”之说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D.顾炎武继承了“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18.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不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A.发送电报B.观看有声电影C.拨打电话D.乘坐火车旅游
19.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20.民国时期《申报》有如下记载: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
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该现象反映的是
A.断发易服B.废止缠足C.婚姻自由D.变革婚俗
21.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
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C.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
D.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
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
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A.意味着工作效率的降低B.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C.违背了历史潮流D.体现了现代人文主义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24.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女权主义深受群众喜爱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中西习俗融合已成为时尚D.传统旧俗受到冲击
25.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3.6公斤,比1978年减少59.1公斤,下降32.3%。
这表明当时的北京
A.粮食供应紧张B.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C.农业发展缓慢D.居民工资低无钱购买粮食
26.某历史学者指出:
民国时期,北京知识分子的核心是学者专家、大学教授,而上海文化精英的主流是出版商、报业大王、记者、编辑、民间教育家以及自由撰稿人。
这说明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
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要求:
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
29.社会风俗的变迁往往是历史变革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20世纪2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婚姻自主的潮流,请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建国初期,“着列宁装、讲俄语”成为时尚,请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请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30.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瑗,北宋学者,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
1035年被范仲淹任命为苏州郡学教授,后在苏、湖二地办学。
他在学堂中实行“分斋法”,设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其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讲明六经;治事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
庆历四年(1044年)朝廷建太学于京师,派人“下湖州取先生之法,以为太学法”。
此后,其治学理论及经验编为《学政条约》一卷,供各地教育参考。
——摘编自《北宋教育》
材料二1922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大总统令,其中部分规定如下:
(1)小学课程在较高年级时,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学科;
(2)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3)高级中学施行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4)职业学校之期限及课程,需酌量该地方实际需要情形而定;(5)为健全职业教育,在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员养成科。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1917年初,由史密斯和休士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即《史密斯一休士法案》。
其内容如下:
第一,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方面,强调联邦政府的责任,认为采取新的和必要的服务性措施促进各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其应尽的职责。
第二,在经费的投入方面,每个州都应当为职业教育提供经费,其数额与联邦政府补助费相等。
第三,在公立学校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课程,使普通中学具有升学和就业双重功能。
——戴本博和王天一《外国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斋法”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京政府教育改革的侧重点。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史密斯一休士法案》的主要内容。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有哪些经验可供我国教育改革借鉴?
参考答案
1.A2.B3.A4.C5.D6.C7.D8.B9.C10.B11.B12.C13.D14.D15.B16.A17.B18.B19.B20.D21.D22.D23.A24.D25.B26.D27.B
28.示例一:
流行词汇受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影响,又反映了政治民主化的状况。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革兴起,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成为当时流行思潮。
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约法》,共和、约法、民主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成为流行词汇。
20世纪90年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民主制度建设,村民委员会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二:
流行词汇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又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中国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洋布、洋火成为流行词汇。
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短暂的春天”,实业救国思潮的流行,实业救国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粮票成为购买粮食的票证。
三大改造和粮票成为流行词汇。
1978年改革开放,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了大批专业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专业户、乡镇企业成为流行词汇。
1992年,十四大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纷纷投资股市,股票成为流行词汇。
示例三:
流行词汇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提倡开设议院,兴民权在当时流行。
辛亥革命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成为流行词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思想与科学,提倡新道德,主张男女平等,创造出新词“她”,民主与科学成为流行词汇。
“她”成为流行词汇。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向苏联学习,社会上列宁装流行。
改革开放后,引进外来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流行词汇。
评分细则:
观点明确;论据符合论题每个阶段论述(能正确表述词汇史实和论述各;小结。
)
29.
(1)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历史作用:
有利于民族融合;配合了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政治: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经济: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育:
女子逐渐接受新式教育。
(3)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援助;中国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等
(4)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国家科技的进步等。
30.从地区分布看: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从部门结构看:
以轻工业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从自身力量来看: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从所处经济地位来看:
不占主导地位;
从所处社会环境来看:
由于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31.
(1)特点:
因材施教。
作用:
有利于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为各地教育起了示范作用;
(2)地方有较大自主权;重视学生的职业教育;
(3)主要内容:
各级政府都要承担职业教育责任并保障经费的投入;中学教育应具有职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双重功能。
经验:
因材施教;经世致用;优化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 历史 必修 专题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测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