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docx
- 文档编号:30500057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01KB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docx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
对本科院校发展高职教育的思考
摘要:
本科院校作为学科专业和办学层次多样,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办学势力雄厚,社会适应性强,社会契合度较高的办学主体,已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生力军。
在此分析了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
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不少省、市、区在发挥政府举办职业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依靠自身优势,逐步组建了一批以专业为纽带、高等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行业型或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形成了各类学校广泛参与办学的大格局。
本科院校参与举办高职教育,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在我国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建设中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对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日益国际化,高职教育正由单一的职前学历教育逐步转向终身教育,学历与非学历培训结合,教育、培训以及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强化;高职教育生源出现多元化特征,学制趋于灵活,高职教育终身化等为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带来了良机,使得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本科院校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
许多本科院校纷纷强化高职理念与特色,由传统的学院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式转变,注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科院校在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充分的经验,对高职学生的管理能从学生的基本特点出发,摸索出有别于本科学生,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管理和实践新模式,学生党团工作、安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也成为管理过程中最大的亮点和创新。
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经历,将为今后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起到借鉴作用。
(二)制约因素1.制约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瓶颈之一:
管理体制。
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座谈会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开放办学,必须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使之与市场经济活动相适应,使管理有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开展。
要以受教育者为核心,满足校企合作持续开展的需要,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高职学院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落实,高职学院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亟需改变。
许多本科院校未充分下放办学自主权给高职学院,使其在教学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受制于本科教学。
瓶颈之二:
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高职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普遍不合理。
35岁以下的比例较大,约占52%,新设置的高职学院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兼职教师比例低。
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焦虑及职业倦怠。
我国高校专职教师中近50%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高职高专的比例更高。
这种“近亲繁殖”的学缘结构,严重影响高职高专的发展。
在高职教育理论尚不完善、改革还处在探索阶段,兼职教师政策环境不十分良好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将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持续发展,寄托在兼职教师队伍身上,应重点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提出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解决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现有人事分配管理体制下,如何保证生产一线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如何保证学校能有一支掌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具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和操作技能,潜心教学一线和技术服务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目前,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和培养机制都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有利于大师级的领军人物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亟待建立。
瓶颈之三:
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
但企业参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虽然职业院校有积极性,但企业没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企业的利益没有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企业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工作的质、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且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也不够完善。
加之很多本科院校没有行业背景,加大了举办高职教育的难度。
2.专业结构布局需不断调整在本科院校中,学科专业设置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一哄而起、办学模式单一趋同、经济利益至上的现象较为突出。
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难点尚未突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需要全面变革。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还不能充分处理好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专业设置功利主义严重、带有随意性和粗放性、低水平重复等令人担忧的现象。
3.重普教、轻职教观念仍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够的问题,也有具体政策和制度不配套的问题。
政策和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将从业人员划为干部、工人。
受此影响,社会普遍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
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因此人们缺乏学技术的动力。
第二,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第三,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时,常常将职业学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使社会上普遍认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都是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使高职学院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歧视。
我国通常把人才分为4类,即学术型、工程型、技能型、技术型。
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和从事与为社会谋求直接利益有关的规划、决策、设计等有关的工程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的特点主要是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
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能型、技术型人才。
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异同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摈弃“重普教、轻职教”的念头,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4.多头管理,政出多门,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本科院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由高职学院、其他各二级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
由于管理部门不同,造成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工资待遇不同,教师投入力度不够,人浮于事和办事拖拉现象严重。
同时,还出现了专业整合难、教育资源重复、浪费的问题。
二、本科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策略
(一)把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结合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日渐清晰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根本任务是要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步伐;要围绕行业企业需求,主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共同发展;要适应产业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更新与战略调整的需要,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和岗位对接,课程和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转变。
坚持开放办学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遍经验,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高职学院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市场经济中。
彻底打破过去“庭院深深”的办学观念,办开放型的高职教育。
要树立把学校融入社会、融入经济、融入行业的办学理念,紧密跟踪经济社会需要,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职业特征与高等教育属性均衡发展职业特征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被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必将促进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的改革。
保证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体现在办学模式上,是开展校企合作;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实现工学结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采取学训一体。
在强调高职教育职业特征的同时,也要注重其高等教育属性,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人才供给数量必将持续增长,针对某一类职业和岗位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在达到临界点以后,将面临转岗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必然促使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变化,需要的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除操作能力外,还应具有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指导日常工作,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完成技术实现。
社会的职业分工日趋细化推动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高职教育要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职业特征和高等教育属性的理性结合。
在突出效率、竞争、开拓等职业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真诚、理解、责任等社会意识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改革中,要突出体现工学结合特征,而不是单一模式的工学结合;要强调适用范围是专业核心课程,而不是全部课程。
要避免过分突出职业特征,或过分强调高等教育属性两种倾向。
要实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保持高等教育属性,增强吸引力,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满足职业教育学习者和技能型人才向更高发展的诉求。
(三)革新内部机制,注重内涵发展要努力实现本科院校高职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适度稳定高职招生规模,把办学质量放在首位。
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
建立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重的多层次、开放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学历方面的融通和在升学方面的衔接。
对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设计,使持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毕业文凭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普通高等教育或继续教育本科阶段学习。
淡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名称,真正架起职教和普教之间的立交桥。
深化、完善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整合校内职业教育资源,增强高职学院发展活力。
确立学校宏观管理、高职学院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立高职学院董事会制度。
强化学校宏观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强学校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与监督,充分发挥教职工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作用。
加大高职学院的办学自主权,使高职办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独立。
要让高职学院拥有一定的招生、教学、管理、人事、经费等方面的自主权,增加对高职教学设备和场地建设的投入,增加高职办学经费在全校办学经费投入中的比重,多渠道筹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费。
由高职学院统筹人、财、物的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四)培育高职特色,提高教学质量要树立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相一致的质量观。
质量观决定了人才的评价标准,引导着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
高职教育要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办出“精品”的信念。
要运用市场经济学的观点,采取差异化战略和品牌引导优势来培育高职特色,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来实现。
高职教育的特色和质量要由各个专业来承载,要以品牌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推进。
既要办好高职专科专业,又要力争举办高职本科专业。
既要办好每一个专业,又要办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
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各具个性和特色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变革管理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从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形成有利于教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高职学院兼职的制度措施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高职学院师资培养、补充和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建设思路,以学历学位提高、职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兼职教师选聘为重点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职业教育教师编制标准,加强配备专业和实习指导教师。
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培养、培训体系,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职称评定标准和教师资格标准。
要求专业课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
努力提高外聘兼职教师所占的比重。
拓宽高职学院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教师的渠道。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加强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于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中级以下职务应侧重考察工作实绩。
(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加强实习实训在办学层次上,与独立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在教育类型上,与普通本科错位发展;在专业结构上,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专业。
强调职业教育的“双主体”属性(即学校,企业、行业),在办学机制上,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参与高职学院办学,在高职学院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
学校应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
要以社会需求为宗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以产学合作为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设计培养方式,以社会监控为手段,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要增加经费投入,加大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的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平台。
尤其是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要下大力气主动与企业联姻,打造龙头专业,特色专业,以此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
(七)充分发挥本科院校的特色优势,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职教育原始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增强高职学院自主创新能力,探索高职教育与研究有机结合、自由探索科学前沿与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密切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围绕学科发展和国家科研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高职教育重大科研任务。
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创新团队和创新科技平台建设,重视对重要领域、重点学科、重大项目的支持,取得重大科研成果,以此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八)扩大对外开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渗透型”,英国的“工读交替型”,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
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本科院校高职人才培养水平。
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境外学习或实习,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境外学习经历。
推进本科院校高职学院与境外高职院校的合作,营造互惠互利的环境,鼓励在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中与境外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科研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有针对性地向世界各国的名校、名实验室、名导师派出留学人员,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1]陈建民.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2]卢干奇.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小学校长,2010,
(1).[3]时晓玲,钟伟.欲改变轻职教重普教现象,必须从政策体制上破冰[n].中国教育报,2009-05-02.[4]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
(1).[5]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7).[6]曹勇,刘灿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比较研究[j].职教通讯: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9).[7]王焕成.新时期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理念探索与有效路径选择[j].继续教育,2010,(7).[8]刑超伟.成人高职院校与企业区域合作办学的实践基础及理论研究[j].继续教育,2010,(6).[9]李晓雯.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j].继续教育,2011,(1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科 院校 发展 高职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