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 安农上课笔记.docx
- 文档编号:30498102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8.25KB
中外园林史 安农上课笔记.docx
《中外园林史 安农上课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园林史 安农上课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园林史安农上课笔记
中外园林史
绪论
1、人类造园活动总论
世界园林体系
1、东方园林体系——中国、日本(佛教)
2、西欧园林体系——意大利、法国、英国(基督教)
3、西亚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波斯、西班牙、印度(伊斯兰教)
第1章、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生成期——先秦至两汉
园林产生与成长的幼年期,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初步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苑、园林规模宏大,气魄宏伟,为这个时期园林建设的主流。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意识形态上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相应的,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而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也使得寺观园林开始兴盛。
园林艺术兼容儒、道、玄等诸家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是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3、成熟期——隋唐时期
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已不占主要地位,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完善。
意识形态方面,儒、道互补共尊而以儒家为正统。
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其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
园林的发展也相应的进入了成熟或者说全盛的时期。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
4、鼎盛前期——两宋至清初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已经发育成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勃兴为传统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而转化为在日益缩小的精致世界里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也由成熟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和进取精神的鼎盛时期。
5、鼎盛后期——清中叶至清末
清乾隆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已经掩盖着四伏的危机。
其后,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出颓废的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了前一个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了衰颓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与僵化,丧失了前一个时期的积极和开创精神。
第2章、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园林
先秦至两汉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即是其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它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1200多年的漫长岁月,相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第1节、园林的起源与最初形式
1、商朝已具备了营造园林的基本条件
1、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劳动产品已有剩余。
2、已有完整的国家机构,作为一个脱离生产劳动的特殊阶层已经出现。
3、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艺术等开始达到比较发达的阶段(甲骨文已经出现)。
4、经济基础及技术、材料达到一定的水平,已有较先进的劳动工具(青铜冶炼术)。
2、“园”、“圃”与“囿”
“囿”是就一定的地域加以范围,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并挖池筑台,供作帝王贵族狩猎和游乐的用地。
囿是田猎园,也是欣赏自然活动的一种审美场所。
——《中国古代园林史》汪菊渊
3、小结:
中国的造园从殷周时期开始,最初的形式为囿,此时期的囿又称为“上古朴素的囿”。
第2节、春秋战国的文化艺术与宫苑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文化、艺术风格丰富多彩,造园活动也有一定的发展。
1、文化艺术
1、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2、诗歌:
《诗经》、《楚辞》。
3、散文: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语言都很丰富,说理透彻,文笔生动。
4、绘画:
类型有壁画、帛画、版画等。
5、建筑:
技术和艺术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6、城市建设: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等
2、造园活动
这时期,诸侯势力强大,各诸侯都在都邑附近经营园林,规模都不小。
吴王夫差——姑苏台:
一座以游赏功能为主的园林,功能也较为完备,宫室规模宏大,形象华丽。
吴王夫差——梧桐园(今苏州吴县),会景园(嘉兴):
当时造园活动已用人工池沼,构置园林建筑和配置花木等手法,自然山水的主题和园林的主要要素都已具备,已经不是上古朴素的囿的形式。
3、小结:
上古朴素的囿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游赏功能也更加突出了。
第3节、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设
1、秦(前221—前207)统一中国后做的大规模统一工作:
1、政治上,建立皇帝独裁,自成“朕”表示唯我至尊,立郡县制、官制,并统一立法,统一度量衡;
2、经济上,改革亩制,兴修水利,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渐趋丰富。
3、军事上,扩大疆域,击匈奴赶走胡人;取河南地,开辟44县;击南越,开桂林、南海、象三郡(广东、广西、越南等地);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外族侵略。
2、大规模的建设
1、造六国宫殿:
可以说是集中当时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2、集各地富豪商贾于京城及其周边:
为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南阳、巴蜀等地,以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实力。
因此要征集天下匠师来此营造宅第,也促进了建筑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3、修筑驰道:
驰道宽50步:
82.95米
4、大造宫苑:
秦代宫苑不下300余处,最有名的有:
信宫(咸阳宫)、阿房宫。
3、小结:
秦王朝虽历时极短,但其大规模的宫殿建设为秦汉建筑宫苑的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4节、汉代文化艺术与园林建设
1、汉代的文化艺术
西汉王朝(前206—公元24)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
到汉武帝时国力发展到最高点。
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他利用强大的国力发动对外侵略,北逐匈奴,南征南粤,东灭朝鲜,西域降汉,开拓广大疆土,奠定了地大物博的现代中国的基础。
汉文化艺术也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和影响下发展和繁荣起来的:
1、社会思想方面:
随着儒家学说的发展,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三者相互消长,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2、文学方面:
汉代有作赋的特长,司马相如,贾谊等;
3、绘画、雕塑方面:
都有很快的发展,其中心思想多是劝善戒恶的封建说教,题材以现实生活为主,基本以写实手法为主;
4、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方面:
汉代在建筑业上的较快发展,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形成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而这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也直接为园林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有力条件;
1)建筑材料在汉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格;
2)框架结构在汉代已达到较完善的地步;
3)建筑形式变化丰富;
4)建筑装饰丰富多彩。
2、汉代的宫苑建设
汉武帝在国力强盛之时大造宫苑,其中上林苑的占地之广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据考证,上林苑地跨现西安市和咸宁、周至、户县、南田四县的县地,苑墙长度130—160公里。
汉代皇家禁苑上林苑,证明了“古谓之囿,汉谓之苑”的历史发展事实,一方面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这完全继承了古代囿的传统,而汉代的苑中又有宫与观等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人工内容逐渐成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各个不同的苑,可以看出上林苑的活动和使用内容是比较多的。
当时的造园者在总体布局和空间处理上,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和空间,使各个景区都有景观主题和特点。
后来我国历代皇帝所造园林多有借鉴。
建章宫是上林苑中最重要的宫城,而建章宫北太液池是组景很好的园林景区,池中有蓬莱。
瀛洲、方丈三山,象征海中仙山。
上林苑中的植物配置也相当丰富,群臣进献奇树异果,但是朝臣所献就有2000余种。
上林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皇家庄园。
兴盛时“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铜矿开采至冶炼、铸铜均可在苑内完成。
3、(秦)汉宫苑总结:
1、形式上:
至汉武帝时,在继承古代囿的传统你的基础上,宫苑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2、规模上:
宫苑往往工程浩大,并且有了大体的规划;
3、山水处理方面:
开始有意识的堆山理水;
4、建筑方面:
由于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完善,宫苑建筑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5、植物方面:
开始注意到重要景点的植物配植,植物的异地引种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总之,就其内容而言,此时的宫苑是一个包罗着复杂内容的总体,是在固定的一个广大区域中的囿和宫室的综合体。
在苑的范围内有天然滋生的植被并养育禽鸟百兽以供狩猎,而宫室建筑群逐渐成为苑的主体,所以有人称之为秦汉建筑宫苑。
4、汉代的私家园林
1、汉朝商业发达,富商大贾的奢侈生活不下王侯,他们也经营园圃,来满足其寻欢作乐的需要。
例子:
梁园(又称兔园,梁孝王,汉文帝四子)
《西京杂记》记载,茂陵富人袁广汉
2、可以说,当时贵族富豪的私园跟帝王宫苑相比,造园手法及形式、内容都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只是名字上叫做“园”,规模上较小罢了。
第3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
第1节、简史与园林概述
1、简史:
220年东汉灭亡——三国鼎立——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朝——280年吴灭于晋,中国复归统一,史称西晋——301年“八王之乱”——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89年隋文帝结束了369年的分裂时期,中国又归一统。
2、概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上十分活跃的时期,思想的解放也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
第2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一、哲学:
这时期的哲学主要有两大流派,以“玄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以“无君论”和“神灭论”
为代表的唯物主义。
二、宗教:
此时期的宗教取得相当发展,主要有两种:
佛教和道教。
名僧法显曾到古印度求法,带回大量经典,所著《佛国记》(汉名《法显传》),是极重要的历史文献。
随着佛教勃兴,佛寺建筑大为发展,木塔、砖塔也是此时代的新创作。
三、史学:
修史之风很盛,最著名的有刘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汉陈寿的《三国志》等。
四、地理学:
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有大小水道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细记载所经地区,山陵、城邑、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
对有关史事多有所考证,是我国古代的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名著,且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五、文学:
三国时期:
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代表,人物:
曹操父子、建安七子;
东晋、南朝时期:
田园诗,人物:
陶渊明,谢灵运等。
第3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园林
1、简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四分五裂,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又不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何况这需要付出跋涉的艰辛,于是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的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的私家园林之中。
此时期的私家园林可以分为两类:
1、建在城市里面与住宅相邻的“城市型宅园”;2、建在郊外自然风景优美地带的“郊野别墅园”,它多与庄园结合而存在。
2、城市型宅园
北方的城市型私家园林以北魏首都洛阳诸园为代表,其中“张伦宅园”最为知名:
——《洛阳伽蓝记》有详细记载,其中“景阳山”为史料记载中第一个有名字的假山。
——姜质游此园后作《庭山赋》。
可见张伦宅园以大假山景阳山为园林的主景,把天然山岳形象的主要特征比较精炼而集中的表现出来。
蓄养多种的珍贵禽鸟,则稍保留着汉代遗风。
3、郊野别墅园
代表:
西晋—石崇—“金谷园”,为其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及金谷园。
——石崇自著有《金谷诗》,有记载;
——晋代著名文学家潘岳也有诗咏金谷园之景物。
4、小结
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较之以前的内容更为丰富,艺术手法更为精炼,并有由完全写实主义向写意主义过渡的趋势,造园技术亦有较大进步有人称此时期的私家园林为自然山水园,为后来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4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寺观园林
1、随着佛教的传入,佛寺建筑兴起,特别是东晋、南朝的佛教很发达,佛寺较多。
较大的寺院都拥有大量的田地和其他财产,奴役一般的“僧民”、“白徒”、“养女”或贫苦农民,为他们栽种田地,他们还经营商业,放高利贷,这就是寺院经济。
2、自从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后,更是大建佛寺。
(佛寺建筑内部装饰豪华,类似皇宫建筑。
)
3、佛寺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有有供佛像的殿宇和园林两个部分。
4、佛寺园林的建造,都需要选择山林水畔作为参禅修炼的清净场所,选址原则一般是:
1、靠近水源,以便取得生活用水;
2、靠近山林,既是景观需要,又可就地获得木材;
3、地势凉爽,背风向阳和良好的小气候。
佛寺如建造在城市中心地段,多采用树木来点缀,以创造优美的环境;近郊的佛寺总是丛林培植,花木取胜。
举例:
建康同泰寺(今南京鸡鸣寺)、杭州灵隐寺、苏州虎丘云若寺、苏州北寺塔等。
5、佛寺园林不同于一般帝王贵族的宫苑,已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
(大大促进了我国不少名山大川的开发,如庐山、九华山、雁荡山、泰山、杭州西湖等)
第5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
1、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不少政权都在各自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代表:
北方——洛阳、邺城;南方——建康。
2、芸林苑:
洛阳,可以说说是仿写自然、人工为主的一个皇家园林。
3、华林苑:
洛阳,曹魏时便开始兴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家园林较之私家园林规模较大,形象华丽,建筑量大,但没有私家园林富有曲折幽致、空间多变的特点。
第6节、总结
1、在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模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的加以概括和提炼,进而抽象化和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
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它一开始就有两种明显的倾向:
1)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艳的倾向;2)以文人雅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成为后世文人园林的先声。
4、皇家园林继承了汉代苑囿的某些特点,而且又有新的发展。
与私家园林相比,它具有规模宏大,形式华丽的特点,但是对待当时的美学思潮远不如私家园林敏感,从此,皇家园林不断向私家园林汲取养分成了中国园林史上一直贯穿的事实。
5、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性作用。
从此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
第4章、隋唐时代的园林
第1节、隋唐简史
1、公元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589年南下灭陈,中国复归统一;
2、公元618年李渊统一全国,建立唐朝。
3、公元907年,节度使朱全忠自立为帝,唐王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第2节、隋代的园林(581-618)
1、隋代的皇家园林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以荒唐著名的皇帝,隋代虽短,但却留下了许多令人瞠目的建筑作品,如:
1)大运河2)兴建大兴城(唐长安)3)河北赵县安济桥4)敦煌、龙门石窟等。
隋代也大建宫苑,其中,隋炀帝大兴元年(605年)在洛阳兴建西苑(包含16院),是继汉武帝上林苑后最繁华壮丽的一座皇家园林。
——西苑的园林艺术特色:
1、工程浩大且平地造园;
2、苑中有院(园),是一种新的规划手法,对后世宫苑布局影响很大;
3、全苑以山为骨架,以水系为主导,开水景园之先河;
4、建筑布局错落有致,已有较精确的竖向设计;
5、植物配植范围广泛,移植品种很多;
可以说,西苑在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皇家园林由秦汉建筑宫苑向两宋山水宫苑发展的一个新转折。
2、隋代的私家园林
1、隋代历时不长,长安、洛阳等地均有不少私园,但见诸史册的不多。
2、江南地区,在政治中心北移后私家园林已非六朝之鼎盛,但是扬州(江都)一地,由于隋代开凿大运河而成为运河南段的水陆码头,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带动了这里私家园林的发展。
第3节、唐代的园林(618-907)
1、唐代社会与文化艺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国富民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
1、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达到高峰的体现;
2、在绘画方面,有阎立本、阎立德兄弟的《步辇图》;李思训:
擅长绘山水画;吴道子:
擅长绘佛道人物。
山水画已有工笔、写意之分。
无论工笔还是写意,既重客观物象的写生,又能注入主观的意念和感情,即所谓“外师造化,内法心源”,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准则;
3、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同时山水画也影响了造园活动。
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诗文、绘画、园林这三门艺术已有明显相互渗透的迹象,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地融糅诗情画意;
4、书法方面名家辈出:
柳体——柳公权;颜体——颜真卿;
5、传统木结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均以成熟;
6、城市建设方面成就卓著,唐长安城,人口100多万,是当时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城市,同时政府对街道规划绿化很重视。
7、花木栽培的园艺技术有很大进步。
2、唐代宫苑
1、以“三大内”:
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和华清宫最为著名。
2、曲江池:
位于长安城东南角,是一处公共游览地,又兼有御苑的功能,这在以皇权政治为轴心的封建时代极为罕见。
曲江池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宁。
(上巳节,三月三,皇帝率嫔妃、百官到此游玩,曲江池自隋初开始兴建)
3、唐代的私家园林
1、城市内或近郊的宅园
长安和洛阳城内均有大量此类私园。
分别以纤丽和清新两种格调并存,而后者更多见于大诗人的吟咏。
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便是代表性的例子,该园清新雅致的格调和城市山林的气氛恰如其分的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园林观——“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池上篇》)
2、郊野别墅园
唐代的别墅园又叫山庄、别业、山亭、水亭、池亭、田居、草堂等。
其中以王维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尤具代表性。
1)辋川别业:
王维(700-760)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作辋川别业并终老于此。
《辋川集》有记载。
景点:
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北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
2)庐山草堂
唐代,文人在已开发的山岳风景名胜区择地修建别墅的情况比较普遍。
白居易《草堂记》庐山草堂为其任江州司马时修筑,在庐山香炉峰和遗爱寺以南,白居易又作《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
3、文人园林的兴起
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经常写作诗文,对于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
他们担任地方官时,常开发当地风景,辞官后也多建私家园林。
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着上了一层文人的色彩,故有人称之为“文人园林”。
所以说文人园林是士流园林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思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如果把它视为一种风格,则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4、唐代的寺观园林
唐代儒道释三教并尊,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不同程度上也加以扶持和利用。
唐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唐武宗外都是提倡佛教,有的还成为佛教信徒。
随着佛教的兴起,佛寺遍布全国,寺院的地主经济亦相应的发展起来,寺院常拥有大量田产,相当于地主庄园的经济实体。
(使政府的田赋、兵源、劳役等受到影响)
道教类似于佛教,亦为经济实体。
寺观的建筑制度已趋于完善,大的寺观通常是屋宇连片的庞大建筑群,包括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四部分的功能分区由于寺观进行大量的世俗活动,往往成为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
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几乎都有寺观的建置,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我国以寺观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唐时已基本形成。
第4节、隋唐园林总结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完全形成。
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庞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处理上。
皇家气派是皇家园林的内容、功能和艺术形象的综合而予人的一种整体感受。
皇家园林在隋唐三大园林类型中的地位,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为重要。
代表作:
西苑、华清宫(具有划时代意义)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升华,有意于刻画园林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部处理。
中唐以后,大量文人如王维、白居易等参与造园,使私家园林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导致了文人园林的兴起。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园林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而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访客和游人,促进了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5章、两宋时期的园林
第1节、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1、简史: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建都于开封,改名东京,统一全国。
1126年,金军攻下东京,改名汴梁,次年金太宗废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建立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1138年定杭州为“行在”,改名临安。
2、庄园经济绝迹,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城乡经济高度繁荣。
同时,宋代又是一个国势羸弱的朝代,无论统治阶级的帝王士大夫或一般的庶民都处于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困扰之中。
这种意识固然能激发有识之士的奋发图强,又使很多人沉迷于浮华奢侈的生活之中。
3、宋代重文轻武,文官执政可以说是宋代政治的特色之一。
这固然是积弱的原因,却成为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加上比较宽容的文化政策,提供了封建社会较为罕见的一定范围内的言论自由,作为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大思潮都处于一种蜕变之中。
儒学转化为新儒学即理学,当时理学的学派林立,各自开设书院授徒讲学。
佛学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道教则从民间的道教分化出向老庄、佛禅靠拢的士大夫道教。
从两宋开始,文化的发展也像政治制度及哲学体系一样,都在一种人在封闭的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不断自我完善。
与汉唐相比,两宋人士心中的宇宙世界缩小了,文化艺术已由面上的外向拓展转向了纵深的内在开掘。
(课本补充)
4、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四大发明均完成于宋代)。
1)建筑科技方面,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和喻皓的《木经》,是官方和民间对于当时发达的建筑技术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2)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提高。
5、文学艺术方面:
宋代诗词失去了唐代闳放的气度,主流转向缠绵悱恻,空灵婉约。
宋代是历史上最以绘画艺术为重的朝代,政府特设“画院”,罗致了天下画师,并用选考的方式培养人才。
画坛上呈现为人物、山水、花鸟鼎足的三分的兴盛局面。
而山水画尤受重视而达最高水平。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完全确立。
第2节、两宋时期的皇家园林
1、简述:
宋代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东京和临安两地,其规模和气魄远不如隋唐,但规划设计的精致则过之。
内容上更多的接近私家园林。
2、宋徽宗和花石纲
3、寿山艮岳的艺术成就:
1)现有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
2)筑山构思独特,精心营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构思规律,也是我国园林史上土石假山之最;
3)峰石特置为其独创;
4)园内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系,几乎包罗了内陆所有的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且水系与山系配合,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
5)园内的建筑除少数满足其特殊的功能需求,绝大部分均以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和“观景”的作用;
6)园内植物繁多,配植方式有孤植、对植、丛植和混交等,大量的是成片栽植,许多景区都以植物之景为主题。
总之,寿山艮岳是一座筑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的人工山水园。
它代表着宋代皇家园林的风格特征和最高水平,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大创举。
它艺术的概括、提炼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并辅以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成为此后各代山水园林的借鉴参照。
第3节、两宋时期的私家园林
1、北宋洛阳私家园林实例与《洛阳名园记》(李格非,北宋)
记载19园,分为三类:
花园3,游憩园10,宅园6.多数在唐代庄园别墅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外园林史 安农上课笔记 中外 园林 上课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