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讨记录1课件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0494204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17KB
课例研讨记录1课件资料.docx
《课例研讨记录1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讨记录1课件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研讨记录1课件资料
课前说课研讨记录
学科
语文
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时间
2013、10、16
课题
《长城》
地点
语文办公室
主持人
宋沿瑛
记录人
张鹏媛
参加人
王鹏飞、祁海生、语文教研组
研讨记录
一、主持人说本次活动的目的。
通过课堂观察,尝试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角色真正转变,确立学生在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二、授课人说教学思路及理念。
本课的特点是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就不同。
第一幅图是远看,着重表现长城"长";第二幅图是近看,着重说明长城高大坚固。
本课主要是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联想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课的词语,就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咀嚼品味准确而优美的词语,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如下:
1、整体去看、想、读。
首先出示两幅挂图,让学生整体仔细观察、思考一个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突出的印象是什么?
由此让学生体会第一幅图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群山蜿蜓盘旋的雄伟气势,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
第二幅图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使人感到长城非常高大坚固。
然后通过观察两幅挂图,让学生整体去想一想这两幅图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第一幅图从画面上看到的范围很大,可见观察点在远处(长城外)。
观察这幅图要先看主要景物长城,再看苍山和其它景物。
从第二幅图,画面上的事情分析,观察点在长城上,因为在长城上,才可清晰地观察到它的结构。
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点不同,观察到的景物也不同。
第一幅图是远看,着重表现长城的长;第二幅图是近看,着重说明长城高大坚固。
最后让学生整体地朗读全文,除正音外,还要了解每段的意思,以及和插图相对应的部分。
这篇课文有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二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三段是由看长城展开的承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第一、二段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长城的特点;第三、四段是看到实实在在的事物的同时,产生的联想,抒发的感情。
2、分部看图、学文。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两幅图图意的基础上,分部分进行看图学文。
先看图一:
可用"像一条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抓住特点,用一个比喻句叙述第一幅图的主要内容。
接着学文,打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与图一相对的内容,也就是课文的第一句。
课文第一句话用具体数字说明长城的长,强调了长城的雄伟气势。
然后看图二:
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
第一幅图是远看,第二幅图是近看。
第二幅图着重讲了长城的高大坚固。
课文从长城的建筑材料、城墙顶上的样子、城墙外沿垛子和射口的构造及作用、城台的样子和作用等方面做了具体说明,使读者读了如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长城。
3、由事实到联想。
引导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劳动场面,理解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豪感的流露。
课文三、四段是作者在看到实实在在的事物同时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用"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过渡到下文。
这一句说明作者的联想是观察到长城的雄伟坚固之后产生的。
课文以条石为例,说明修筑长城之艰辛。
"数不清"说明条石之多;"一块有两三千斤"说明条石之重,仅从条石上就可想象到当时工程的浩大和艰苦。
再加上当时"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来运输,"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把一块一块那么重的条石和城砖抬上陡峭的山岭,修筑成这一万二千多里长、高大坚固的长城。
这是多么艰苦的劳动,这是多么非凡的创造!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饱含水量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无论从长城的规模、构造、设置,还是从它所显示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都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我觉得在教学中创建“互动”、“对话”、“合作”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
这种互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强调的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传授知识,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意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脱节,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累。
而新型的互动师生关系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补充,双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全新的发展。
互动师生关系的建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信能力,但有时这种互动关系又有消极影响,爱动脑筋的学生在互动中求知欲越来越旺,不爱动脑筋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就退缩,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顺利对话,相互间不能真诚交往。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还应建立“对话”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建“文本”。
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答,这里的对话是师生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目的是实现师生共同拥有的知识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师生在“对话”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对话,共同学习。
教学中“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在一起学习,双方共同互相交流,优势互补。
在教学中本人设置师生合作学习小组,在合作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是教师的合作者,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共同成长。
通过合作学习,师生共同认识,共同提高。
创建“合作”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对话意识,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这些是我的设想和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我希望在课堂中能付诸实施。
三、教研组成员讨论:
宋沿瑛:
刚才孙老师把她的教学思路和应用的理论介绍给大家,看我们组的其它成员对此有什么建议?
1、王英娟:
听了孙老师的设想,我觉得可行。
因为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中,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对学生更多地关注的是他们的行为变化,用更多的爱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自己,以爱赢得爱。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是鹰总会搏击长空,是爱总会让人感动!
老师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多方与学生情感交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看法,呵护他们的心灵。
2、徐正伟:
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首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他或她,都要一视同仁。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强大发展潜力。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而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
3、祁海生:
只有树立这种思想观念,才能放下"师道尊严"和"学高为师"的架子,才能真正面对全体学生,全方位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师生才能真正平等相处,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权利。
其次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4、范立伟:
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
使学生内心感动,从心底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
5、张鹏媛:
我觉得创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从教师做起。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
特别要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
这些学生或由于学业不好,或由于品行欠端,或由于发展缓慢等等,教师都不应该歧视他们,要有饱满的热情,十分的耐心。
还要讲究方式方法,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当你准备责备一个学生的时候,同时要给他100分的赞扬,才能开发出学生潜在的巨大能量。
6、王鹏飞: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
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
对学生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让学生更多感受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才能促使学生个性更为张扬和自由发展,使课改的目标得以体现。
四、总结:
刚才大家重点从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上结合孙老师的构思谈了自己的看法。
归纳大家的意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爱;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三是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四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
我觉得大家说得很好。
下面我想从教法上谈谈中年级阅读课注意的问题。
(1)中年级字词教学是必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2)写字教学是动手而不是动口;
(3)检查读文要的是过程而不是展示;
(4)整体把握课文大意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5)资料的搜集要的是运用而不是课堂展示;
(6)小组合作学习要的是方法指导而不是个人展示。
课后研讨记录
学科
语文
教研组
语文组
时间
2013、10、16
课题
《长城》
地点
语文办公室
主持人
宋沿瑛
记录人
张鹏媛
参加人
王鹏飞、祁海生、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记录
一、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二、孙旭颖老师说课。
本文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生本课堂的教学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
说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图片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
说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 诗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课始,我展示一首有关长城的诗词《长城颂》,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亲自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
从而激发学生想亲自感受长城建筑的雄伟。
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
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出示长城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眼中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小组讨论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小组交流
1、“长城远景”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
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
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
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
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联想”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
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
“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
汇报完后,播放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尽情地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会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或者“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等。
老师适当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情感便自然与文本融为一体了。
4、创设小导游
如果你是小导游,班里其他同学都是你的游客,你怎样向大家介绍长城?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
【教学反思】
在后来的作业课中我问学生:
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
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长城,有的说他喜欢长城,有的说喜欢劳动人民,还有的竟然说古代劳动人民太厉害了,居然能用肩膀和手修筑这么伟大的工程。
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
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接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叹服学生的同时,认真地总结了本课的教学:
如果我没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如果我没能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如果我没能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同时去亲自动手体验;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备好的教案进行……那这一节课的效果会是这样的吗?
我深深地感触到:
1、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有体验的权利,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求知。
2、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要拥有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更需要兴趣。
3、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语文知识,也要有数学、美术、音乐等的有机结。
4、学生资源是最丰富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新的课程理念,给了我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断进步!
三、教研组成员议课:
1、王英娟:
《长城》这篇课文由两幅长城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散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本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四年级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画面,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看图、学文、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在学第一自然段,我原本的教学设想是主要通过四步来落实的。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在你眼中,长城是怎么样的;第二步,引导学生读文中的描写,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长、这么气魄雄伟的长城给描述出来的;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作者运用了上面方法来写长城的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四步,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落实第一步的时候,学生受课文描写的影响,加之我气氛渲染得不好,对他们思维扩展的启发不够,学生多数说的话基本上是“很长”,“像长蛇”,“像长龙”之类的语句,思维拓展不够开。
在落实第二、第三步的时候,课上我市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自读,领悟到这一自然段是通过列数字和比喻具体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长。
而在落实第四步的时候,也使这节课最欠缺的,就使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
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品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依据。
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相脱节。
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
这些都是以后在教学中英爱寻求对策,努力探索来解决的方面。
此外,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是,师生对话缺少配合。
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
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师生关系达到了有机融合,学生真正把老师当成了朋友,这一点课堂上可见一斑。
2、徐正伟:
新课标提出要转变教师角色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变让我学为我要学。
因此,孙老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是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
而今天孙老师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二是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三是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
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
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
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四是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尤其是更多地关注了学困生的成长。
教学中不是教知识,更多地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于接受。
教师平易近人的态度,使学生乐于与之交流,学生会从爱老师开始爱这个老师教的学科。
3、范立伟:
孙老师的课从形式上大家已经做了评价。
我觉得这堂课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
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中我们看到,老师在努力创设健康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主角让位于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
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
4、祁海生:
师生互动时教师注意了与学生对话,注意倾听,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言。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对学生的讨论要做出合适的应答,对创见给予了充分鼓励,对不同意见有尊重理解。
5、王鹏飞:
课堂上师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对话”。
教师通过高质量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生产积极的效应。
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设置有高起点和悬念的问题。
第四创建了“合作”的师生关系。
6、张鹏媛;孙老师的课从课堂环节处理上体现了中年级的教学重点;在师生关系上关注学生的发展,改变了以前我们在教学中只关注知识传授,不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的现象,让关注全体学生不再成为一个口号,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融洽。
四、主持人小结:
刚才孙老师对她执教的《长城》一课进行了说课和反思,几位老师从不同的侧面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我想综合我们组成员的意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外乎我们课前研究的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爱;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树立平等的教学观;三是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说教;四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
在教学中创建“互动”、“对话”、“合作”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
关于这方面的理论我不再赘述,孙老师课前已经说过了,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如何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构建“互动”、“对话”、“合作”的新型课堂师生关系。
“互动”师生关系、“对话”师生关系、“合作”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各有特点,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师生在“互动”中伴随着“对话”,在“对话”中伴随着“互动”,在“合作”中伴随着“互动”、“对话”。
这三种关系共同构成教学过程,师生在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中进行交流,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课前说课研讨记录
学科
语文
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时间
2013、9、27
课题
《去年的树》
地点
语文办公室
主持人
宋沿瑛
记录人
张鹏媛
参加人
王鹏飞、祁海生、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研讨记录
一、主持人组织课前说课研讨。
二、主讲教师说课:
附件(说课稿)
三、教研组成员说课:
宋沿瑛:
刚才孙老师把她的教学设计思路介绍给大家,看我们组的其它成员对此有什么建议?
1、王英娟: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
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
课文还略去了鸟儿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这些语言特点,为教师如何掌握文本,处理教材留下了空白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徐正伟:
我认为在教学本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
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抓住重点的确词句来感受课文的内容,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实际,做好知识与能力迁移的工作。
3、范立伟:
本课可采用:
质疑问难——理解感悟——感情朗读“的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特点,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祁海生:
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
5、王鹏飞:
刚才听了大家的见解,我认为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我们还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
允许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可对集体备课内容做一些微调,做到查缺补漏,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
课后研讨记录
学科
语文
教研组
语文组
时间
2013、9、27
课题
《去年的树》
地点
语文办公室
主持人
宋沿瑛
记录人
张鹏媛
参加人
王鹏飞、祁海生、语文组全体教师
研讨记录
一、主持人:
今天听了孙老师的《去年的树》一课,大家一定会有许多收获,现在我们就结合本节课例进行研讨。
二、孙旭颖老师说课及课后反思。
三、教研组成员议课:
王英娟:
孙老师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让学生比较形象地根据所祟的画面了解内容,注重紧抓童话中的几段人物对话,达到自读感悟,自主的探究,合作交流的目的,既为学生创造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
王鹏飞: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
末尾,教师安排了写话练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倾吐。
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祁海生: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老师的理解不一定就是学生唯一的理解,我们要做的就是控制教学的一个大方向,毕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体会,只要不脱离文本的本意就可以了。
所以在确定了以“赞颂鸟儿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的品质”为情感主线的基础上,还应允许其它主题作为副线而存在。
如:
爱护树木,不能乱砍伐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范立伟:
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本课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此次教研活动课的主题是生本课堂,我的理解是同样的课文,进行不一样的课堂架构。
针对课文同样的第一自然段,文字朴实易懂,教师无须多讲解。
孙老师用学生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研讨 记录 课件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