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docx
- 文档编号:30492004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84KB
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docx
《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焊接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焊接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先进制造技术,目前既懂理论同时又具有较高操作水平的复合型焊接人才极为缺乏。
汽车工程系焊接专业是学院一体化试点改革专业,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焊接人才。
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焊接专业从建立之初就致力于“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一体化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体现能力为本的特点,并逐步实现了三个转变:
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交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
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一体;要求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一体。
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减少教学重复,增强教学直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有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焊接专业一体化改革的背景及依据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焊接已经从一种传统的热加工技艺发展到了集材料、冶金、结构、力学、电子等多门类科学为一体的工程工艺学科。
在当今工业社会,没有哪一种连接技术象焊接那样被如此广泛、如此普遍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根据当前的形势,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尤其是要加快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
从焊接技术发展及应用的现状来看,虽然焊接技术从前沿科技方面已基本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焊接技术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金属加工工艺,就是在发达国家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操作能力的焊接技术人员需求量仍然很大,而我国的焊接技术应用型人才更是缺乏,特别是高级焊接操作人员还比较欠缺。
因此,必须加快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较强操作能力的高等焊接职业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
尽管,工业自动化、机械化操作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焊接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焊接人工操作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保证了市场对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持续需求。
为了满足以机械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对焊接工程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汽车工程系将通过对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开发和建设,以带动汽车工程系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
二、焊接专业一体化改革的培养目标及指导思想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起特色鲜明的,适应应用型人才要求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一支适应全新教学体系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把焊接自动化专业建设成为全国示范性的为焊接行业输送面向生产一线、掌握先进焊接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深化改革,推进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探索,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专门人才。
焊接专业的改革要立足山东、服务全国,坚持教改开放性,要站在高职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高度,紧密跟踪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动向,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高职教育的先进办学模式,与时俱进,动态适应焊接行业发展需要。
三、焊接专业一体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基本特色,重点要放在应用上,为此应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保障。
培养出的学生直接为生产第一线服务,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教学以实验技术、金工实习、工业培训、技能培养为主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总量,力争经过3~5年,使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接近50%。
2.在院党委支持下,我系已对今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进行了规划,部分项目已实施完毕。
今年对PLC实验室、数控仿真实验室、电子CAD实验室投资45万元,改造完善了实验教学的基本条件,对校内金工实习基地将投资100余万元,解决了长期以来金工实习难保质量的难题。
将在新校区内建实习基地厂房面积4000平方米,除可满足学生传统的车、铣、刨、钳、焊接及铸造实习外,更瞄准了当前现代加工技术发展的前沿,引进了各类数控设备10台套,这使我们的实训基地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给学生今后开展传统的和现代的加工技术实习和实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划未来1~2年内,力争完成校内实习基地和18个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为全面推行专业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校内环境。
我系与盐城市机床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科研基地,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联系,探索厂校结合的新路子,以产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力争做到"双方介入、深度参与、互惠互利"。
为专业教学改革创造更好的校外环境。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以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除加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引进的力度外,更要注重从生产第一线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
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提出了机电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211工程"。
其含义是:
用3~5年的时间,做到每位教师上好两门专业课,确定一个研究方向,掌握一种专业技能。
为此我们将逐步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计划。
3.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根据教育部《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的要求,我系向学校申报了两项教学科研课题,并获得校内立项批准,它们分别是“盐城纺院机电教学资源的配置与效益研究”和“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研究”。
我们准备了以两个课题组为依托,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校际交流,采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并经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循环,用3~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适应专业教学改革要求,满足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一)如何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1、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面向21世纪河北省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有关政策法规,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对教学计划做了较大的修改,制定了学分制教学计划。
坚持职业教育方向,主动适应、服务于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和我省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区域性、职业性等特色,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相结合作为教学重点。
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贯彻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瞄准市场,准确定位,分析学生第一任职岗位的所必需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开发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技能项目表,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以技术应用能力模块为单位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培养学生数控设备操作调试维修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加强数控设备操作编程调试维修实训,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精简设计和原理类课程,对与就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关系不十分紧密而对综合素质培养又必须的部分理论课程进行综合化处理。
为突出本专业的专业应用性、针对性、实践性、职业性特点,把专业课理论教学设置成为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原理与编程、数控机床伺服系统、自动编程与CAM应用、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调整成为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数控车、加工中心及电加工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使用与编程仿真模拟),辅以数控技术及应用方向的毕业实践;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设了机器人导论、先进制造技术等一些前沿技术的选修课。
2、强化行业的主导作用,创新专业教改管理体制
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专业教学与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特点的针对性,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教学改革与行业需求的沟通渠道。
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行业专家、一线管理人员组成,其职能是监视设置专业运行情况,并提出专业教学改进意见,以保证专业教学对社会需求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有较为灵敏的反应。
3、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适应性训练,满足第一任职岗位素质需要
具有较强职业能力是高职人才的特点,因此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将职业能力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能够迅速上岗,是高职人才的另一重要特点,因此在校期间,必须熟悉岗位工作环境,完成上岗前的适应性训练,并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
所以,要根据培养学生数控设备操作调试维修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加强数控设备操作编程调试维修实训,强调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同时,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以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培训和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强化基本素质培养
高职毕业生在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还有较强的职业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作风、敢于竞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
因此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将基本素质培养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二)如何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建立
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构成进行实施,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关键技术为核心,逐一分析分解各技术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素质结构。
该专业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颁布的数控机床操作工标准为指导,按照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标准进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数控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
2、以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建立
以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建立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
基本素质的培养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
(三)如何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机械和电子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电行业从事数控加工技术工作,在企业动力部门和设备部门从事数控设备运行、安装、调试和技术操作工作,从事技术开发及引技术改造工作,培养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开发方面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确定了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在课程开发上,根据理论课程的性质和服务对象将其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
在课程设置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强调针对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该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教学改革中采用了学分制管理,推行学分制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充分、更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培养宽口径专业的通才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它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教风和学风的进一步好转;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高素质、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在人事、分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在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我们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组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对学生社会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务实精干的品质”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设备、控制、原理、编程、应用、维护维修等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全过程,包括零件的工艺分析、数控工艺制定、数控手工编程与自动编程、程序调试、零件的裝夹、零件的检测等理论知识。
通过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和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模块为依据的理论教学模块。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设置了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四个可选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选课空间。
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本专业技术扩展或提升课程。
针对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我们设置了以下主要课程:
公共课包括德语、体育、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等;专业理论课包括机械制图与制图CAD、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控制技术基础等;专业课包括数控机床、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原理与编程、数控机床伺服系统、自动编程及CAM应用、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外语等。
(四)如何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这是由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所决定的。
传统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从学科教学模式逐步演变而来,有较明显的单学科课程为单位的学科模式印迹,由于学科的限制主线不清,较难形成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的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也是其特色所在,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1)在充分的专业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专业技能分解表,并制定各环节的教学大纲和实施计划。
根据以各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总体框架,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转化、重组,使能力的形成在纵向多元化、横向层次化,构建具有一定综合度,以课题、项目为主导,由学生在实训指导书的引导和教师的辅导下自行完成的循序渐近,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钳工、机加工、电工)。
第二层次:
课程实验及综合性实验。
第三层次:
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训(数控机床编程、数控机床操作与加工、CAD/CAM、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
第四层次:
社会实践与毕业实践(劳育、专业参观、毕业实践或岗位综合培训),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改中,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按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形成能力的主题,设置综合性课题和项目,所有课题和项目都为模块能力服务。
每一模块一组实训,因此具有明确的技术应用能力指向,这对扩展单学科课程界面,找出相应联系的结点,分清主次,提出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各类应用性课题和项目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并以学生最终完成的结果和能力的大小作为考核的依据。
综合性实验也按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形成为主题,设置综合性的实验课题与项目,以参数测定、参数优化、方案比较、性能优化为目标,学生自行研究弄清原理,组建实验系统,定成数据采集和分析,提出有结论性意见的实验报告,使实验手段为能力形成服务,而不是为验证理论服务。
这是研究型人才、工程开发性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区别之一。
(2)加强师资培养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适应现代生产和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相结合。
初步建立了以CAD/CAM软件、系统及设备应用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系列课程(环节)包括热加工与机加工操作实训、机械零件CAD课程设计、数控机床编程实训、自动编程及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操作加工实训、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现场教学、毕业实习、毕业实践等。
(4)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设功能齐全的、条件良好实训基地,加大技术教学实践力度。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内容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针对高职焊接专业的特点,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但高职人才的培养过程不同于职业培训,而是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过程,怎样把必需的理论知识快速有效的溶入实践当中去,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要思考的问题。
焊接专业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发现应该从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现场”教学模式。
所谓“现场”教学即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打破原来实验室和教室场地分开教学的模式,发挥焊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学基地的仪器设备进行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但能学到必需的专业知识还能深刻理解每个项目中对应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2.“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即为实践演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与行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模式,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原则,加强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践教学,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和现场进行教学,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场生产相结合来使学生达到技能和知识的应用。
(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3)。
焊接专业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结合高职焊接专业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把必须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合到实训过程中去。
高职焊接专业培养直接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焊接工艺的制定、焊机的维护与维修和焊接质量的评定等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将专业教学内容分成四个模块来进行:
1.《焊接方法与设备》和焊机维护与维修实训相结合。
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以“现场”教学模式讲解焊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和主要功能,学生熟悉各个部件后按照原理图进行组装和调试,并对焊机的常见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最后能够达到焊机质量所要求的检测标准。
2.《材料焊接》和焊接技能实训相结合。
学生在练习各种焊接方法的操作技能的同时,熟悉各种材料的焊接性能,并能够制定相应的焊接工艺,通过对焊接质量的分析来检验焊接工艺的正确性,并提出解决方法。
在此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3.《焊接质量检测技术》和焊接质量无损检测实训相结合。
学生在练习焊接技能操作的同时,很关心自己焊接技能的提高程度,对焊接质量的检测是检验焊接水平的最好方法,因而学生很有兴趣学习金相分析法、X射线分析法、超声波探伤检测、磁粉和渗透检测等现代化检测方法和各种检测技术的操作方法,并能够通过检测报告分析产生焊接质量的原因和找到解决的方法。
4.《焊接结构生产》与工厂实习相结合。
学生在学习焊接结构件的装配、焊接制造及质量检验等工艺的同时,感受企业生产氛围,并尽可能地参与焊接结构产品制造厂家各车间的生产,同时,充分体验工厂中细致分工、紧密合作、抓安全、抢时间、争效益、保质量的生产氛围。
五)教材建设计划
教材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各环节教学的基本依据,为此应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材建设计划。
几年来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组织骨干教师选用了内容新颖、深入浅出、实用性较强的优质教材及适合学生实验实习的辅导资料。
为便于开展CAI教学,我们制作及应用了《数控加工技术》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要求和实训基地设备特点自编了《EV-810加工中心实训指导书》、《TH-DNC数控小车床实验实训指导书》、《CAK6150D数控车床实验实训指导书》、《NCD-4A数控小铣床实验指导书》、《C620经济型数控车床实验指导书》等多本校内实训实验指导教材。
根据我院数控实训机电设备的特点以及多年自编教材的使用,计划正式编制出版一些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好的教材。
1、数控原理与编程
(1)课程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
掌握数控机床原理的内容,包括数控系统工作原理、插补、刀具半径补偿、伺服原理等。
掌握数控编程的内容,包括零件的分析、数控工艺制定(刀具选择、夹具选择、切削用量选择、走刀路线确定等)、数控手工编程、数控自动编程、控制介质制作、程序编辑等。
(2)负责人:
马雪方崔向群吴胜强蒲筠果
(3)进度安排:
2004.7~2004.12完成初稿2005.2~2005.9完成教材
2、数控加工技术实训
(1)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实际零件数控加工的全过程,包括零件的工艺分析、数控工艺制定、数控编程、机床面板操作、程序输入与编辑、零件的裝夹、对刀、零件的实际加工、零件的检测等。
掌握数控车床、铣镗加工中心的操作加工,了解电加工机床的操作加工。
(2)负责人:
马雪方崔向群吴胜强蒲筠果
(3)进度安排:
:
2004.3~2004.7完成初稿2004.9~2005.3完成教材
3、自动编程及CAM技术应用
(1)课程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自动编程及CAM软件使用方法,根据加工要求编制数控加工工艺、后置处理,转化为数控语言,进行零件的模拟仿真加工分析。
熟练使用常用铣镗加工中心、数控车床进行复杂零件的三维仿真加工操作。
(2)负责人:
解海滨王学东蒲筠果吴胜强
(3)进度安排:
2004.9~2005.7完成初稿2005.9~2006.3完成教材
五、焊接专业教学计划安排
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大纲
1、机加工实习
2、公差与测量实训
3、机械零件CAD
4、数控编程实训
5、数控操作加工实训
6、自动编程与CAM应用实训
7、毕业实践
毕业实践程序
毕业实践分为两种:
毕业设计和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
1、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大体可分为准备、设计、总结三个阶段。
具体步骤如下:
(一)熟悉课题
设计任务书下达后,学生首先应了解课题的名称,课题来源,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原始数据,要求达到的经济和技术指标。
同一大型课题的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已设计部分的内容,对课题的整体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二)搜集资料
围绕课题,搜集有关中外资料,查阅有关文件及技术文件,或现场了解实际使用情况。
根据设计任务的需要,安排毕业实习和调查研究。
(三)确定设计方案
在对本课题有较充分的认识后,提出解决课题的几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详细分析,提出优、缺点和实施的可能性。
最后将各方案进行比较、总结,按实际条件选出最佳方案。
需要对方案进行定量分析时。
要进行初算(或小组分工来进行),得出技术经济数据的估计值,再在多方案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
(四)设计计算
(1)结构设计计算:
必须进行传动计算、动力计算、强度计算和精度计算等。
然后进行机械零件结构设计或选择(可以与画图同时进行)。
(2)电学量计算:
必须进行各种电学器件的电学特性量计算。
然后选择合适的器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焊接 专业 一体化 人才培养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