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docx
- 文档编号:30488257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81KB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docx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实现路径:
第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
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
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
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第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
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
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
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第四,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答案参考论文:
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同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必须加以全面把握。
一是把握生态文明的三个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
生态行为文明是在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
二是把握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体现。
三是把握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好生态。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强调人属于自然、统一自然并依附自然。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还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以满足其基本的生存条件,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继进行生产,进行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
1,人是自然界的一员。
自然界才是人类真正的母体,它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前提条件,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进步的基础。
只有我们切实做到尊重它、爱护它、善待并呵护它,大自然才能够为我们人类的长远有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自然环境制约人类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在某个固定的社会发展形态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与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
社会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人与自然相依共存。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依共存的有机整体关系。
二,强调人能够改造自然,但不可主宰自然。
1,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实现自然的人化过程。
人的劳动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能动活动,人在劳动中能改善自然环境。
人又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然产生人化过程,符合人类的发展需要。
如果人类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忽视自然规律,只注重物质生活财富而不注重环境成果,那么必然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限制甚至取消社会的发展。
2,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劳动过程是人同自然之间不断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
在交往中,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强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与自然的相互和解。
1,尊重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要爱护自然。
2,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
如果人类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发展从而破坏环境,也会摧毁人类自身。
3,处理好内外尺度以便于其协调进化。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类生产有两种尺度
内在尺度是人内在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的生产首先要以人为本;
外在尺度是其他物种需要的尺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时要考虑到其他物种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要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生产。
4,从制度上变革人与环境的关系。
加快向循环经济的转换,建立合理的社会组织、制度,在国家规模甚至在全球规模上合理地开发、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
为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是认识的方法论,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的。
其所以科学,因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特征的看法,不像空想社会主义那样表现为从理性、从人的头脑中构造出来的东西,不是什么主观的设计,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
第一,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而紧紧抓住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这个基本事实,抓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步激化这个基本过程,从理论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这些“确切结论”,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得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入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发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征兆,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态度是辨证的。
一方面,他们把揭示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和一般目的,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目标,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种种物质因素。
另一方面,他们坚决拒绝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人类公平和正义等理性的原则出发来批判资本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构想未来的理性王国。
他们既不想制造乌托邦,也不是不可知论者。
马恩从来都不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做具体地详细地描述和规划,这样做,在资本主义拥护者看来只能陷入空想。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态度是:
一方面,它们否定了不可知论,把人类社会当作了一种具有内在规律的并能够为人们所认识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拒绝对未来社会进行详细地预测,承认未来地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因此,马恩的社会主义观科学的,既不是空想,也不是设计;“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
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从哲学上说,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同一和差异、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选择的道路、方法和经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实践和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伟大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
区别方面:
第一,是经济基础(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区别。
马恩认为应该实行生产资料的全社会所有或者公有,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社会主义奉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第二,是经济运行方式与机制的区别。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则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第三,是分配方式的区别。
马恩社会主义观遵行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等量报酬,劳动券方式分配。
中国社会主义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四,是阶级与国家的区别。
马恩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人们之间不再有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因而阶级和阶级差别归于消失,作为阶级统治机器的国家不再存在。
中国社会主义认为目前社会的阶级成分主要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等,剥削阶级依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
中国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总之,中国社会主义与马恩社会主义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不能游离于科学社会主义,不能飘忽不定或随心所欲。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历史的教训是不能将任何一方绝对化。
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把“中国特色”简单化、庸俗化。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软实力的概念和内涵。
“软实力”,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一个社会要想把它的成员凝聚起来靠的是一套与它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在多元化的背景下,要靠核心价值体系来维系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心骨”。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我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重要任务。
核心价值体系意义:
十六届六中全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十七大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内产生的重大意义。
价值规范失序,道德底线缺失。
道德底线靠什么来维系?
讲良心,知荣辱。
形成坚守道德底线,遵守法律规范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大力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际产生的重大意义。
回应“意识形态终结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应对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的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这种大国关系存在于当今的现代化世界,并且应该合理地存在。
当今国际环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显得十分明显。
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和安全。
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美两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性课题。
因此,中国对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大国之间的新型合作之道。
以往,随着大国实力的变化,总会出现冲突。
新型大国关系要看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办法,在一种新的合作框架下,避免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新兴大国必然和传统大国发生冲突的局面。
中美建交30多年来,关系经历过高低曲折,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美国对华既要遏制又要接触的“两面下注”局面。
双方要不断通过增强互信,来减少美国对华遏制、猜疑、敌视和对立的一面。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路径和行动指南,明确如何避免冲突,增加合作,增加互信,将总的原则具体化、系统化,需要制定一些新的行动指针。
”具体来讲,中美之间的小分歧很多,我们要管控好,不要演变成大的危机。
于是,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
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
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
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中美之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两国之间没有矛盾,而是指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彼此的矛盾。
中美双方通过互利共赢来将合作做大,一起来把“蛋糕”做大。
这就是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深刻涵义。
◆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助教给的原思考题为“什么是新型大国”,但XX新型大国,出来的都是新型大国关系,另外有一个班的思考题是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我就按照后面这个题目给答案了)
首先,在与大国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新型大国关系之所以走得通,核心在于坚持互利共赢的新理念,关键在于中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
其他大国要不要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并不重要,甚至有的大国依然无法放弃冷战思维,为一己之私不惜将地区搞乱。
但只要中国维护和巩固崛起的势头,在与其他大国开展外交关系中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就一定有信心赢得新型大国关系的未来。
其次,在与周边的外交关系上,中国致力于塑造一个更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
只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和繁荣稳定的方针,致力于推进周边互联互通,扎扎实实地推进与周边地区的互利合作进程,夯实睦邻关系的社会基础,耐心周旋,妥善处置各种争端,就一定能够找到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地区的道路。
再次,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大力弘扬新型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发展中国家,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这既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立国之基。
此外,在与国际社会的外交关系上,中国继续扩大开放,承担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
特别是在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问题上,既坚定维护当代国际秩序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又更加积极有为地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与完善,充实和完善国际治理体系,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担当和应有的胸怀。
最后,在与国内外民众的外交关系上,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理念,切实维护好中国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所以有前途,并不取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政府之间的关系,而是取决于中国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外交获得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回答1(上届整理):
分三个层次理解“以人为本”。
胡锦涛于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主旨:
一是尊重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二是维护人民自身发展的切实利益,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第三是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准则。
第一个层次:
从当前我国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实践维度)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出现了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人”也是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员,因此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真正健康的发展需要协调经济、自然、社会和人的共同良性发展。
因此,要做到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尊严;注重社会公平,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二个层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理论维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活动与异化、自觉与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与本质理论、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我国确立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应该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加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主体地位。
第三个层次,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历史维度)
中文的“以人为本”原初的意思是一种政治治国方略。
中国古代认为人民是统治的基础,只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固,否则会有危乱之险。
而西方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都有高扬人性、凸显人在世界中的中心地位这个意思。
回答2(老师课件):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地阐释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指出: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本质要求和人民是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在当今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人民群众,也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
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做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三,“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因为:
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于其它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中国共产党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用来衡量社会主义建设效果的指标不仅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方面的因素,更要包含人的发展状况方面的因素,社会主义既依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人民,又突出对人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视,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够取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和根本保障。
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包含有高低不同的实现程度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在社会主义社会就要努力争取,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的价值目标。
所以,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如何理解“两种本质不同的人本观”?
资产阶级人本观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又称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
它明确主张要以人为本,认为世界的主人是人而不是神,反对人从属于神。
人本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现世的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人本主义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寻求科学真理,使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民主革命中,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的人本主义传统,将其上升为以平等、自由、民主、人权为核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成为推动欧洲各国社会变革的前导和巨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彻底超越了人本主义,形成了崭新的科学人本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社会发展的目标,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即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存在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两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不同。
人本主义提出人本观念是为了否定基督教神学的神本观念,从而为资产阶级无限制地追求利润和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而马克思主义提出以人为本是为了否定资本主义这一以物为本的、全面物化的社会,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提供理论论证。
其次,两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出发点不同。
人本主义的人本观念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从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即以自私自利的个人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归根到底是以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其根本的出发点;而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社会的人出发,即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
再次,两者衡量以人为本的根本标准不同。
人本主义将是否满足个人的物欲和资产阶级对利润的追求作为是否实现以人为本为根本标准,因而是以是否实现和保障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标准;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则将是否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是否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标准。
最后,两者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人本主义将消除基督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推翻封建专制对人的自由的压制以及个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作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则将彻底消灭私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虽然包含着人本观,但不能归结为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思考题 参考答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