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30487416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3.94KB
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
《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中心小学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①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②##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③##中心小学地方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④##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方案
⑤##中心小学礼仪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⑥##中心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街道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课程管理及开发领导小组
一、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二、课程实施开发研修小组:
三、具体实施本方案的有关人员:
各任课教师
##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树立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估需要
依据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学校资源、地理条件、在认真调查、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本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作以下论证:
1.随着社会的发展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当今时代学生必须掌握的新的能力。
2.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
迫切需要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和综合发展,以适应学生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3.当今社会需要国际化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高科技人才,学校必须构建学生综合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
4.我校网络资源环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办学理念,且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锐意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5.社会要求学校不但能设置发展学生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课程,而且能为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开设校本课程。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发展规定了方向,教育要发展,学校要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
实施课程改革,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不断探索优质教育途径,势在必行。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立足于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5、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
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系统深入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借鉴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5、趣味性原则
校本课程尽可能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尽可能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量力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进行独立或合作开发。
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资源情况,不勉强开设,强教师所难。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以筛选、改编已有的有关课程,并构建一些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
将本地区、校内外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融入学科课程之中,通过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校本课程。
乡土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三个方面。
本地区的社会资源包括三大块,即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社会发展;学校资源包括校园环境、教师特点、学生特长;家庭资源包括家长特长、家庭特点、家园环境等。
这些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主题性的。
教师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规划不同的内容,又可对乡土资源进行改编、补充或拓展。
(一)必修课
德育课堂(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环境教育等)
经典诵读课程
(二)选修课
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如:
趣味数学、文言故事、古典文学研究、演讲与口才、生物百科、毛笔书法教程、生活小实验设计与制作绘画、书法、摄影、奥赛辅导、写作等科目。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学校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公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各教师根据学校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
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2、选题确定后,教师进行课程各课时讲稿(或活动)编拟。
3、按课程计划实施教学。
对课程教法、学法进行研究。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寻求教学方式的创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大多数课程是由教师单独开发和实施教学,没有现存的教材,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因而学校将鼓励志愿相同的教师组织小组或团队共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教研组、年级组、学校将全方位、多角度给予支持,开展校本课程的校本教研;学校也将邀请课程专家、教研人员、科研院所和大学相关教授来校协助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4、课程结束时分别进行学生学业评价和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七、校本课程的评价
根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的评价总要求,构建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
1、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方式。
2、学生评价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根据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八、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一)课时设置每周固定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计划实施,教务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机制
1、运作流程学校规划→前期动员→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
2、措施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及评价小组。
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教科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2)、制度保障:
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3)、经费保障:
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4)、建立激励措施:
与教师的年度考核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地方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地方课程作为三级课程之一,在实现课程目标、达成教育功能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和区教研室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地方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设立地方课程领导和研修小组,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和教材。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根据意见要求,我校成立了地方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研修小组,研修小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对省下发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明确了我省规定的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三个主题的地方课程的教学目标、实施原则、评价办法、课表设置、课时安排,为地方课的开课做好了前期工作。
二、分年段实行集体备课,共享专题教育资料。
一至二年级以安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教学内容,三至六年级增加了环境教育主题,根据每个学段的主题,我们组织任课老师一起研讨专题教育实施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准备组织老师进行通案备课,共享集体的智慧。
无论是校本研修小组的月查,还是教导处的教学检查,均要把地方课程的备课纳入检查范畴。
各年段集体备课的这些专题教育资料,均要在研修组资料中归档,以便下一年度借鉴使用。
三、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顺利开设。
1、学生评价。
(1)地方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上课教师平时有上课考勤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 和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等形式,也可通过考试或考查进行检测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的等级评定,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3、学校保障措施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地方课程领导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一是教师撰写的地方课程教案、集体备课资料必须在期中、期末两次交于教导处审核。
二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年度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
指导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 4)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满足地方课程活动经费的需求。
##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课程实施及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
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
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诵读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
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
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4、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5、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定位
对于经典诵读我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一门课程的定位问题,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
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如下: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
小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
而经典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一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
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
因为,古诗文经典毕竟比较抽象,而且拗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
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
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1、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二)参加对象:
全校师生
(三)诵读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我校编印首批校本教材共三册。
分别为《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选读,供不同年级使用。
(四)实施措施
A.营造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教室走廊墙裙,展示学生所读、所得。
间周定时更换,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
2.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之中。
3.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B.体验“诵读”乐趣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我们设想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诵诗会”、“诗文图展”、“诗文接龙赛”以及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比赛等活动,每班评选“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与学生共读经典、共同成长”活动。
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C.关注“诵读”过程
1.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和助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语文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
3.要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诵读形式与时间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
“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
”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
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
在强化记忆力训练、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我们充分利用午间空闲时间,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的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
假以时日,阅读一定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号召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
并用随笔、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
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六)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
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
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五、评价方法
1.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主要依据《##中心小学特色建设考核细则》中的有关规定,对教师的计划、备课、上课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
(1)日常观察即时评价。
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
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2)学校抽查。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各班级随机抽查学生的经典诗文诵读情况,将结果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之中。
(3)成果展示。
学校通过举行诵读评比活动。
检测各班级学生的诵读情况,同时结合教师的即时评价情况,评选“诵读大王”、“品味经典小名士”等标兵,并在学期末优秀学生评选中,优先考虑。
##中心小学
##中心小学礼仪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
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
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
随着我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
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
而作为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
也正由于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交际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地方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一、课程开设的需要评估:
1、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
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
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我校校情的需要
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
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3、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
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
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4、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校训是“有识为智,德高为贤”,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5、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早已颁布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修订)》。
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心小学 课程 开发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