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0483756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80KB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知识点总结
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规定:
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2、温度计原理:
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
3、常用的温度计有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
35℃~42℃;分度值为0、1℃;使用体温计前应向下甩几下。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看:
使用前看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二放: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三读: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质形态及变化
1、物质的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如冰化成水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如铁水变成铁棒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
如衣服被晾干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如雾的形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要吸热。
如卫生球变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如霜的形成
3、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
(2)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
4、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热;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要升高,也要吸热,凝固时温度要降低,也要放热。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5、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minminminmin晶体熔化晶体凝固非晶体熔化非晶体凝固
6、汽化有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蒸发有致冷的作用)
(1)定义: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发生温度、发生位置、汽化快慢)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现象。
(2)沸腾条件:
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对液体加热)。
(3)沸腾时的特点:
液体在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液体温度的高低:
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7、液化有两种方式:
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和压缩体积(部分气体)
8、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如:
(1)液化:
雾、露水、各种“白气”;
(2)凝华:
霜、窗边的冰花、灯管变黑;(3)升华: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卫生球变小、冰冻衣服变干等。
三、物质的结构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排序:
宇宙太阳系分子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它们都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②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振幅(振动的幅度)有关,还与发声体的远近有关;③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人能利用音色来区分不同物体(如人,乐器等)发出的声音。
4、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讲,凡是防碍人们的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叫噪声。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dB)来区分。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休息的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6、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自己能举例说明)
7、回声:
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声呐的原理是回声定位。
)第三部分光学一光的反射、折射
1、光源:
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注:
月亮不是光源,它是反射的太阳光进入人的眼睛)。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来说明的现象有:
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成因;小孔成像;激光准直;“三点一线”;排队整齐等。
3、光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它能够在真空中传播,其速度最快,为3108m/s或者3105Km/s,光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4、光的色散:
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是指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不同颜色的光的现象。
光的三原色为:
红、绿、蓝。
5、物体颜色:
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透明物体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6、光的反射:
①我们能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的反射的缘故。
②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有点“晃眼”是由于物体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自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的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③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的折射①含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主要的介质有:
空气,水,玻璃等)②光的折射定律:
a、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当光从其它介质(如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当光垂直射入介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此时,折射角=入射角=00。
③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
人看水中的鱼(鱼看岸上的人),其实看到的是鱼(人)的虚像,看到鱼(人)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偏高;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BANN`γi空气水O强调:
光在反射和折射时都遵守光路可逆原理。
(主要是用来作图)ABONiΥ(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二
平面镜、不可见光: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②像与物到来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可归纳为:
正立、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像要用虚线表示;平面镜后面全部画虚线)
2、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光。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三、透镜及其应用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①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
②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
焦距的长短反映了透镜折射光的能力的强弱。
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③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u: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v: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f:
焦距)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倒、正放、缩虚、实u>2f倒立缩小实像f
a、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能用光屏接收;b、凸透镜成实像时,都是倒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异侧。
c、成实像时:
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虚像:
a、虚像不是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且不能用光屏接收,只能用眼睛去观察。
b、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且在凸透镜的同侧。
c、当物距u减小时,像距v减小,像变小。
当物距u增大时,像距v增大,像变大。
4、眼球好似一架照相机,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①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到达视网膜时已经是个模糊的光斑。
近视眼的矫正用凹透镜。
②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太短,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方。
远视眼的矫正用凸透镜
5、显微镜观察物体(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时,被观察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把这个像再一次放大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开普勒望远镜(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的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再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四部分力学一测量初步知识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
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Km=1000m;1m=10dm=100cm=103mm=106um=109nm、。
2、测量工具:
刻度尺使用前:
要注意观察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使用时:
刻度尺与物体被测边要平行;刻度线要紧贴被测边;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读数时:
视线与尺面垂直;精确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精确值和分度值都是有效数字;记录: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不可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
选精密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
长度的特殊测法:
累积法、配合法、替代法、化曲为直、利用工具平移等。
(二)时间的测量:
1、时间单位:
国际单位是秒(s);常用分(min)、时(h);关系:
1h=60min、1min=60s;
2、工具:
计时器(秒表、钟表)
(三)速度: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叫速度。
用“υ”表示。
3、公式:
ν=(s表示时间(秒))
4、单位:
米/秒(m/s)、常用千米/时(Km/h);1m/s=
3、6Km/h
(四)机械运动:
1、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所选的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
指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
指速度或方向发生改变的运动;(平均速度)二、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1、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要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的变化)。
2、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作法叫力的示意图;
4、测量力的工具:
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
牛顿(N);
5、相互性: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二力合成: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F合=F大+F小);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F合=F大–F小)。
7、二力平衡:
①定义: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②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三同一反”)。
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不受力受平衡力合力为0静止匀速运动运动状态不变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运动快慢改变运动方向改变运动状态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9、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质量分布有关,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惯性现象的解释:
A、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
B、突然发生了……;
C、由于惯性,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D、所以,物体要……三、重力(物重)
1、定义: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用“G”表示。
2、大小:
G=mg即: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比值为g=
9、8N/Kg:
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
9、8N。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3、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利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对于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注意:
重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如铁环)。
找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方法:
悬挂法四、弹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原理:
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使用:
使用前若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应调零;所测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使用时挂钩不要与外壳接触。
五、摩擦力
1、定义: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用“f”表示。
2、方向: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3、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①压力的大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压力不变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减小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使接触面分离;(4)滚动代替滑动。
六、压力
1、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方向:
垂直于受力面
3、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七、压强
(一)压强:
1、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用“p”表示。
2、公式:
压强=(p=)
3、单位:
F牛顿(N);S平方米(m2)P帕斯卡(Pa)
4、增大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④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公式:
p=ρ液ghρ液Kg/m3;g
9、8N/Kg;hm(注:
液体压强的大小只与液体的深度和液体密度有关)。
3、典型题:
如图,重2N的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内装有4N的酒精,液面到杯底的高度为10cm,杯底面积为20cm2,求:
酒精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
玻璃杯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4、连通器:
定义: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特点:
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三)大气压强:
1、两个实验:
表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有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有托里拆利实验;一个标准大气压值为
1、01105Pa,相当于托起760mm高的水银柱。
2、测大气压的工具:
气压计。
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两种。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温度:
在体积不变时,温度越高,气压越大;体积:
在温度不变时,体积越小,气压越大;高度: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在气压增大时升高,气压减小时降低。
5、气压与流速的关系:
在液体和气体中,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6、气压的应用:
活塞式水泵和离心式水泵。
八、浮力
1、定义:
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竖直向上力叫浮力。
2、方向:
总是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入液体中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压力之差,即F浮=F向上-F向下
4、物体沉浮条件:
上浮时:
F浮>G物;ρ物<ρ液(针对实心物体)漂浮时:
F浮=G物;ρ物<ρ液(针对实心物体)悬浮时:
F浮=G物;ρ物=ρ液(针对实心物体)下沉时:
F浮<G物;ρ物>ρ液(针对实心物体)
5、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即:
F浮=G物=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强调: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6、应用:
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等;
(1)、轮船:
工作原理:
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
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
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g;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mρ液
(2)、潜水艇:
工作原理: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
氢气、氦气或热空气。
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a原理:
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B构造:
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C刻度:
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7、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
F浮=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③漂浮、悬浮时,F浮=G(二力平衡求浮力;)④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V排g(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九、杠杆
1、定义: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4、杠杆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特点:
省力、费距离;应用:
钢丝钳、动滑轮、铁皮剪刀、撬棒、扳手、瓶盖起子、铡刀等。
费力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L1 费力、省距离;应用: 镊子、理发剪刀、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筷子等。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特点: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应用: 天平、定滑轮。 、滑轮: 1、定滑轮: 特点: 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 特点: 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 特点: 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绕线方法: “奇动偶定”; (2)绳子股数: “动算定不算”(绳子拉力F=G挂着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一、机械能和功: (一)机械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2、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3、动能: ①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②影响动能的因素: 质量: 物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的,动能就越大;速度: 物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的,动能就越大。 4、重力势能: ①定义: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②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高度: 当物体质量相同时,位置越高的,重力势能越大;质量: 当物体高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重力势能越大。 5、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弹性势能。 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物体的弹性形变大小,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 6、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小球从高处自由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 (2)小球上升过程中,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3)到达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二)功(W) 1、功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公式: 功=力距离即: W=Fs 3、单位: 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焦耳(J)。 焦耳是很小的单位。 如: 把1个鸡蛋举高2米,做的功大约为1J。 4、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有用功(W有): 必须要做的功叫有用功。 W有用=Gh(提升重物)总功(W总): 拉力所做的功,叫总功。 W总=FS 6、机械效率(η):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η=W有/W总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三)功率(P)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公式: P=W/tW: 表示功(焦耳J);t: 表示时间(秒s) 3、单位: 功率的单位是: 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千瓦(KW),兆瓦(MW);1MW=103KW=106W;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第五部分电学 一、电荷、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 摩擦后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2、正负电荷的规定: (1)正电荷: 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上带的电,叫正电荷; (2)负电荷: 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上带的电,叫负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物体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 验电器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5、电荷守恒: 电荷不能消失,也不会创造,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二、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导体和绝缘体①导体: a、定义: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b、常见的导体有: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碳棒②绝缘体: a、定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b、常见的绝缘体有: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空气、纯水c、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自由移动电荷)绝缘体中有电荷,但不能自由移动(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金属是重要的导体,导电靠自由电子。 d、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导体。 如: 干木棒(绝缘体)→湿木棒(导体) 2、电流(I): ①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 正电荷的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②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A有电源B电路处处闭合。 ③在电源外部,电流沿着“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④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用字母“I”表示。 单位是安培,简称安。 符号: A;测定电路中的电流用电流表(安培表)。 350mA=A;6400uA=mA=A⑤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二要、二不、两看清”二要: 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入,从“—”接线柱流出。 二不: 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绝不允许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两看清: 看清电流表使用的量程看清所使用量程的分度值。 (注意: 在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要断开)注意: 使用前要先“调零”;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二)电路 1、基本组成: 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其中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2、电路的三种状态: 通路、断(开)路、短路。 ①通路是指各用电器能正常工作的电路。 ②断路是指用电器内没有电流流过,不能正常工作的电路。 ③短路是指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用电器)的两极(用电器的两端)连接起来。 A、短路分为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 B、电源短路会使电路中电流过大,损坏电源。 电路中不允许出现电源短路。 C、用电器短路会使用电器中没有电流通过,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用电器短路允许在电路中出现。 3、电路的基本连接形式: 串联和并联。 ①串联: 电路元件依次连接,电流只有一条路径,一个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 ②并联: 用电器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电流有多条路径,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该支路的用电器。 要求: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③电路图: 用符号表示电路的图叫电路图。 ④一个开关控制几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物理 中考 复习 知识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