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docx
- 文档编号:30481779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2.77KB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docx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范文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在化学1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
我们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中主要的问题既要有几下几点:
一是课时少。
二是深广度把握不到位,尤其是概念原理部分。
三是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不到位,直接反映就是方程式记不住。
四是备课。
几轮新课程实施下来,老师们在备课上还存在着一些困惑,特别是具体环节的处理上,例如活动探究如何开展,时间多长等。
教师3:
我觉得困惑比较大的是:
一,如何在具体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体现三维目标
二,习题如何体现三维目标。
1:
首先是知识体系的把握。
主持人: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发现主要设计三个层面:
第一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第二是化学1模块的整体教学规划和整体教学设计;第三是化学1模块课时设计与策略。
二、化学1模块的核心教学内容是什么?
主要特点是什么?
课程标准规定:
首先,化学1和化学2是一个整体,都是全体高中生所必须修习的。
其次,化学1模块中的实质性教学内容就是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包括四种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铜,以及四种非金属元素氯、氮、硫和硅。
第三,规定了八大元素学习的背景,金属元素要特别注意与材料的联系以及在材料中的应用,而非金属元素则非常强调跟环境的关系。
第四,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提出了理性认识的要求,指出要用化学1中的概念原理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这些概念原理内容包括主题1中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以及主题2中的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五,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式也有建议,特别强调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最后,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要求。
三、化学1模块的知识结构是怎样的?
章与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化学1模块内容的深广度如何把握?
1.一线教师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把握的策略
一线教师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主要参考了这几方面内容:
•依据课标、教材、教参为主•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为主
•依据习题和教辅资源为主•依据原有的教学经验为主
2.各位嘉宾对化学1内容深广度把握的分析
支梅:
第一,要参照课程标准。
第二,当然各省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自己的一些具体教学建议,这也是可以参照的指标。
第三,要参照教材。
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讲,这里面有两个误区:
一是跟着教辅走;二是跟着原有的教学经验走
主持人:
可能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要抓核心;二要抓方法,不要局限于某条性质、某个方程式,而是抓研究物质性质的思想和方法;三要注意考虑整体规划;四如果选修中还要涉及这个内容,就要综合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界限,可以通过对教材,教师用书,课标的分析来确定。
另外这个深广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灵活处理的。
五、化学1模块教学规划是怎样的?
如何安排36学时?
六、如何解决化学模块教学时间紧张问题
.一线教师解决教学时间紧张的策略
•缩短新授课的教学时间•减少习题课,减少探究活动•利用自习课
•建立疑难问题册•使用导学案•利用课外时间和研究性学习
•整合教材,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七、如何进行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
整合设计?
八、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思路是怎样的?
1.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是如何备课的?
先看一下课标对这一节内容的要求。
然后通读教材,包括本节的教材,本章前后的连续性,以及与这块内容相关的其他模块的要求。
第三,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提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纯净物等,有很多概念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的,在这我们只需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按照我们现在的系统的分类思想,重新进行整合归纳提升到相当的高度。
第四,进行具体的教案的设计,我们要求设计的教案要有弹性,要以指导性为主,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最后备习题,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对习题的要求是量少而质精,习题要能够涵盖这节课所有的知识点,方法策略等各个方面。
一线教师的备课思路有以下几种:
通过集体备课,将教材三级标题设计成问题,然后设计习题,再进行个人备课分析全章教材,参考大学教材,确定高限
分析教材中的情景素材,设计引入、活动和习题
泛读、精读教材,确定知识联系和重难点,思考怎样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依据课标和教材确定深广度,分析在本模块、本章中的位置和定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水平,分析如何进行评价设计
九、在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和开展学生活动?
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培训中问题的解惑与分析
一、是否需要进行初高中衔接?
如何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
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进入高中后化学学习的不适应性:
1.学习内容的不适应。
2.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3.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4.学习心理的不适应。
第二,由于初、高中内容要求的不同或者所用教材版本不同造成的知识、内容的不连续。
例如,化合价、氢气的性质、碳的性质、酸、碱、盐的定义及有关性质、实验教学(包括基本操作及实验设计)、分子量的求算等等。
那么怎样搞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呢?
我觉得最好是随着必修1相关内容的学习进行衔接教学:
1.要抓好知识体系的衔接。
2.抓好教材教法的衔接。
3.抓好学习策略的衔接。
4.抓好情感态度的衔接。
衔接的时段主要可以有三个过程:
一是开课前选择1-2课时的时间对初中化学或科学的重点内容做一个知识上的传接。
。
二是不占用更多的课时,就利用教材来进行衔接。
三是在化学必修1模块中随着教学的进程,做知识或方法方面的有关衔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如何具体看化学1模块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明确规定了两个方向:
一个是材料,如金属;二是环境、生产和生活,如非金属。
三、具体内容的深广度是怎样的?
教学经验是怎样的?
对于必修1中的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新授课教学,可具体分析如下:
钠:
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重要应用,简单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加热分解反应)和重要应用,了解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
铝:
掌握铝的化学性质、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了解铝(合金)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铁:
掌握含铁盐的重要化学性质(尤其它们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了解氧化铁、氢氧化铁和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掌握Fe、Fe2+,Fe3+间的转化,学会Fe2+、Fe3+的检验方法。
铜:
尽管人教版对铜及其化合物描述较少,但根据课标要求,应掌握铜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反应。
氯气:
如果是人教版教材,氯气则在第四章,这时不仅氧化还原学完了,而且前面的金属元素化合物也学完了,此时氯气的深广度要求自然要比鲁科版要求高。
硫:
S:
知道硫的物理性质,硫的化学性质只讲能与Fe反应,能与氧气反应,体现了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SO2:
懂得当硫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含有这些价态硫元素的物质(硫、二氧化硫、亚硫酸钠)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能跟氧气反应体现还原性,能够与硫化氢反应体现氧化性;另外还具有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还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退色即可;在这里出现的硫化氢和亚硫酸钠新授课时最好就不要讲了。
H2SO4:
懂得当硫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含这些价态硫元素的物质可能具有氧化性,这里只讲浓硫酸与铜和木炭反应即可,稀硫酸以及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新授课时最好就不要讲了。
硫酸盐[身边的化学]不讲。
说明:
最好学生设计从SO2到S和从SO2到H2SO4以及从H2SO4到SO2的转化。
氮:
由于氮循环的重要作用,因此循环中的主要物质是中学化学中要学习的含氮物质:
N2、NO、NO2、HNO3;对氮的氧化物与水、氧气的反应的过多拓展性问题在新授课中最好不要出现;
硅:
教材中出现三类物质:
硅、二氧化硅、硅酸盐,这三类硅元素与物质家族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处理不要超出教材即可。
四、具体的活动探究如何开展?
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要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例如提供是么样的试剂,如何进行分组,任务如何进行分解,课内外如何进行延伸。
三是探究活动的时效性,通过分析活动探究的目的,具体化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目标。
根据老师提交的作业,我们发现有些老师关注了方法就忽略了知识的落实,注重了知识的落实而又泛化方法。
四是要注意探究活动的背景。
比如氯、溴、碘单质氧化性强弱的比较,有些老师直接将其定位到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而教材只是为完成海水提溴这一任务而设定的,因此就只要简单的进行氧化性强弱的比较,不需要上升到族的高度。
五、怎样解决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问题?
一是物质的类型;二是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这个角度帮助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
这就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上给出的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常见氧化剂在表现氧化性的时生成物的特点;三是化学反应的类型。
六、化学1模块中的习题问题与习题教学问题
一线教师较为头疼的主要还是时间和精力问题。
再一个题可能要更多的放到课后让学生进行处理,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将做题的过程严格化,适当的注意效率问题,除了要标出不会做的题,还要标出会做但思路不清晰的题以及做错的题。
其次对于习题的讲解,我们更关注变式练习,特别是对教材上的习题。
七、化学1模块教学与高考的关系是怎样的?
物质的量:
将整个的必考模块讲完,就能达到高考的要求。
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一开始氧化还原制约了离子反应,但是氧化还原学完之后,离子反应就可以进一步完善,纳入到元素化合物体系中及时的进行补充。
而离子反应的应用在这个时候也可以出现,但是弱电解质在必修阶段完成不了了,只能到选修阶段完成,因此鲁科版在反应原理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加了离子反应。
新授课:
1.列举含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知道Fe3+的检验方法。
2.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
章复习:
将铁与钠比较学习,能从分类的角度初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了解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必修1模块复习:
完善同类物质的性质,认识铁元素的化合物硫元素、氯元素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不同类别的物质之间的关系,制出铁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图。
必修模块复习:
能从能量变化的角度和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学习铁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并逐步涉及有关铁及其化合物的实验内容。
选修模块复习:
能够从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结合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学完原电池、电解池等内容再来看铁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学了化学与生活中Vc的还原性,那么人体对铁是如何吸收的,这还会形成一个层次。
另外就是实验的内容。
高考复习:
综合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
如07年山东的高考题、广东的高考题都综合考查了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包括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等等。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我们既不能一步到位,也不能达不到高考的要求。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教学
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是化学2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一方面开启了学生从快慢和限度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大门,另一方面为选修模块,特别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化学反应限度和化学反应速率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各具代表性,对于讨论概念原理教学设计和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因此,本专题备课研讨根据两部分内容的特点采用了两种研讨范式:
化学反应限度:
揭示教师原有教学设计框架——给出新的教学设计框架——针对新的教学设计框架提出问题——逐一解决问题——观察课例——专家点评;
化学反应速率:
观察课例——评课分析——案例实施者反思备课思路及过程——专家总结。
一、如何进行化学反应限度和速率这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对人教版教材该部分内容的分析
人教版中这部分内容位于第二章第三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化学反应速率,二是化学反应限度,三是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对教材的分析首先要分析知识线,第二是STS线索,第三,活动线索。
,还要注意证据线索的分析。
二、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例谈如何开展好实验探究活动1.张福涛介绍教学设计案例第一个设计开放度较小。
第二个教学设计的开放度比较大。
2.徐伟念介绍教学设计案例3.具体教学片断:
化学反应的快慢4.一线教师点评案例5.各位嘉宾的评析和建议三、如何处理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教学?
四、如何处理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
1.主持人介绍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案例12.各位嘉宾对课例1的评析和建议
3.主持人介绍化学反应限度的教学案例24.各位嘉宾对课例2的评析和建议
我认为概念原理教学存在两种教学范式。
一种是基于定义中心的概念教学,注重概念关键字词分析。
可以将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归纳为:
引入概念——关键字词拆解——关键字词的理解、论证——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应用。
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概念教学方式,它的优势在于牢牢抓住了科学定义。
不足之处在于所有问题都是围绕关键字词提出的,忽视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还有就是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概念本体上,忽略概念的来龙去脉和价值。
而主持人刚才介绍的案例则已经显现出另一种概念原理教学的教学范式: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概念教学。
这种教学范式的特点在于:
概念的形成是为了建立新的认识角度;概念的理解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偏差认识,深化学生的认识;概念的应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概念的功能与价值。
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脉络,又体现了概念的来龙去脉。
我认为这样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值得老师们学习和思考。
我认为该课例的情境和问题设置的很好,非常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最后一个环节也设置的非常成功,通过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转化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且活动设置得很有层次感,在巩固了平衡状态的概念后,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引出了平衡移动的概念。
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学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由于设置了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使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从必修到选修呈螺旋上升,这为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
例如,化学2中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特点是什么?
其教学设计思路与初中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教学各有什么不同等等。
本专题以“乙醇的性质”教学为例,由点到面,谈化学2有机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定位及教学设计思路。
本专题采取“基于案例改造的备课研讨”的备课研讨范式展开讨论。
一、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内容特点及深广度定位是什么?
1.一线教师谈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深广度必修部分有机物教学没有强调分类,只是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典型有机化合物。
教材在编排时并没有进行某一类有机物质的学习,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要拔高了,在必修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就是要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样一个理念。
• 有机推断题是高考必考内容,如果只是简单介绍物质,这种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的。
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不提高要求,习题没有办法落实,也没有办法应对高考。
2.各位嘉宾对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性质教学深广度的分析和建议
通过必修的学习,主要为学生打下了一些具体物质性质的基础。
在必修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选修模块时,学生觉得容易多了,因为此时他已经储备了很多具体物质的性质,对于一些名词也不再陌生。
所以必修的有机内容实际上是为学生搭建了台阶,让学生在学习选修的内容时可以更加从容。
一是要注意与化学1中无机化合物性质的关联,二是要关注与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关联,只有注意分析了这些关联,才能明确化学2中有机内容的定位。
二、由“乙醇”教学设计改进谈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及核心策略
1.一线教师介绍教学设计和思路:
乙醇2.各位嘉宾对该设计的评析3.各位嘉宾对该教学设计的修改建议
通过嘉宾的讨论,帮我们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如何使用STS素材,有哪些素材可以使用,要如何使用。
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用STS素材,不仅仅要将这些素材介绍给学生,还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使用这些素材的时候既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也可以用新的素材去刺激学生的思考。
4.主持人介绍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乙醇5.各位嘉宾对改进的教学设计的评析
6.在进行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教学时是否需要上升到断键层面?
7.具体教学片断:
进一步改进的乙醇案例8.各位嘉宾对该教学设计的评析
三、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中,如何区分某些内容(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合成材料)与初中化学、化学与生活模块及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关系?
1.吴卫东介绍不同模块中对蛋白质的教学处理2.张福涛介绍不同模块中对糖类、蛋白质的教学处理
在必修阶段,我们主要还是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的。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酒——乙醇、醋——乙酸和油——油脂,现在要学习牛奶,即蛋白质,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去引入。
对蛋白质的性质的学习,大多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另外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物基础。
3.王磊对糖类、蛋白质内容的系统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学
化学2中元素周期律单元内容深广度与原有课程相比变化不大,但是其所依托的课程内容体系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例如,当学生缺少以“族”为单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支撑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其认识发展的障碍点是什么?
该如何突破?
本单元内容承担着帮助学生完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任务,在教学实施中该如何完成?
基于上述情况,本专题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备课研讨方式”展开讨论。
一、一线教师在元素周期律、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是怎样做的?
遇到了哪些问题?
1.一线教师对元素周期表教学的看法
这部分教学我认为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将材料中的活动探究栏目前置,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独立分析表格,通过作图来分析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先展示元素周期表,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进入联想质疑栏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再进入课堂的主要环节。
2.支瑶介绍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
当让学生用图示的方式画出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位置决定结构和性质。
这些访谈和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并没有达到老师预期的水平,这应该引起教师们的反思。
二、元素周期律单元具体包括哪些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间的层级关系和逻辑关系是什么?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上的应用,另一个是实际的应用。
三、如何组织和安排元素周期律单元的内容?
1.罗滨介绍人教版教材框架2.各位嘉宾对人教版教材框架的分析和教学建议3.各位嘉宾对鲁科版教材框架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四、原子结构的教学该为元素周期律、表的学习打下怎样的基础?
该怎样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具体教学片断:
核外电子排布2.各位嘉宾对该课例的评析
五、如何处理元素周期律的教学?
1.赵玉玲介绍元素周期律教学案例2.各位嘉宾对该案例的评析以及对元素周期律教学的建议
六、如何处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
七、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
1.一线老师对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处理2.具体教学片断: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第二种重要应用:
确定元素的相对位置。
同时我们也进一步确定了元素的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各位嘉宾的分析和建议
高中化学必修2模块解读和模块整体备课
本专题首先通过场内、场外讨论梳理化学2模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师在化学2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涉及四个层面:
化学2模块教学内容、化学2教材使用与分析方法、化学2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同步资源的建设。
现场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建议。
一、在化学2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们积累了哪些成功经验?
遇到的主要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应该如何应对?
1.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反思
• 成功的经验:
通过实施整合教学,成功解决了课时问题。
• 深广度的把握:
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深广度把握,在教学中有两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到底讲不讲;二是原电池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否要落实。
• 必修与选修的衔接:
第一章对应选修的物质结构,第二章对应选修的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对应选修的有机基础,这些内容在必修讲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放在选修讲。
特别是第三章,有些学校选修了有机化学基础,有些学校没有选,在这种情况下,必修内容的深广度不好把握。
• 教学方式单一:
化学2的内容以概念原理居多,教学方式的丰富性远不如必修1,为了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任务,大多数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不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缺少交流研讨和活动探究。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处理化学2的教学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深广度难以把握• 教学方式较单一• 教辅资料不配套
2.各位嘉宾对一线老师在化学2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二、化学2模块的定位、核心的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及教学特点是什么?
应该如何分析?
1.海南省老师对化学2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分析2.各位嘉宾对化学2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分析
三、化学2模块的内容与化学1和选修模块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处理衔接问题?
在处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几点: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第二,化学2中是涉及单向的能量转化,只要求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不要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三,只需明确原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氧化还原,电极反应的书写、复杂电池的判断、实际电池分析这些内容都不作为基本要求。
对于第三章有机化合物,前面学习的不多,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生活中处处都有有机化合物
四、进行化学2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支梅介绍原电池案例2.王磊教授对化学2中概念原理知识教学的分析3.赵玉玲介绍煤的干馏——苯案例4.支梅介绍苯酚案例5.王磊教授对化学2中有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分析
五、新课程化学2教材能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些什么?
该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六、在进行化学2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七、如何进行习题的改编和试卷的命制?
1.支梅结合实例介绍习题改编策略2.王磊教授分析习题编制的策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3.赵玉玲介绍试卷的命制
编制试卷时可参考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确定试卷所包含的内容领域及各领域所占的比重;然后,把每个领域中要考察的知识点列出,再注明目标层次,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和拓展;最后,选出题型,确定每个点有几个题,每题占多少分等。
这样一份试卷的大体框架就出来了。
一般在编制试卷时我们会先编二卷,即非选择题部分,因为这部分题目更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选择这部分的题目时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必修 模块 教学 中的 主要 问题 对策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