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精编单元.docx
- 文档编号:30478149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234.16KB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精编单元.docx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精编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精编单元.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精编单元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
RevisionHistory
Version
Comments
Author
Note
V1.0
draftversion
Contents
第1单元
1.1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
译文:
有人用一杯奶酪款待曹操,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把它给大家看,众人不理解这个字的意思(这个意思)。
按次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
“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
①饷:
用酒食款待 ②魏武:
指魏武帝曹操 ③酪:
牛、羊等的乳制品
④题:
写上 ⑤次:
依次 ⑥至:
轮到了
⑦杨修:
曹操的谋士 ⑧教:
让 ⑨啖:
吃
10复;又 11.便:
就 12.以:
把
1.2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
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
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回答道:
“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1.王戎:
晋朝人,做过官。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
曾经。
3.诸;众多。
4.游:
玩耍。
5.子:
果实。
6.折:
压弯。
7.竞走:
:
争相跑过去。
走:
跑。
8.唯:
只有。
9.信:
果真,的确。
然:
这样。
信然:
确实这样。
10.取之:
拿来 11.信然:
果然是这样
1.3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
“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
“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1.瑾:
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2.面长似驴:
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
聚集,汇合 4.题:
书写,题写5.听:
听从
6.举:
全部 7.以:
相当于“把,拿,将。
”
8.使:
让 9.益:
增加 10.因:
于是
11.与:
给 12.之:
的 13.坐:
在座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
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东晋〈汉晋春秋〉以刘备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
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
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
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
1.4谢道韫咏絮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道韫(yùn)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起来。
(1)内集:
将家中子女集合起来。
②辈:
们。
③骤:
突然。
④差可拟:
大约可比拟。
⑤因:
乘。
⑥兄子:
侄儿;兄女:
侄女。
问题: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
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没有相似性。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谢道韫简介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
她出身于晋代王、谢两大家族中的谢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公元399年丈夫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后一直寡居会稽。
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
“《毛诗》何句最佳?
”答:
“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
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安侄谢朗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安大悦。
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
今存散文《论语赞》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拟嵇中散咏松诗》二首。
《拟嵇中散咏松诗》借歌咏松树以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
谢道韫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
四子是蕴之,平之,亨之,恩之。
一女成人后嫁给庾氏。
据《晋书烈女传》记载,谢道韫的子女在孙恩之乱中全部遇难,所以说,她虽出身名门,却也命运多舛。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谢道韫《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1.5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①智意:
聪明才智②致:
送给③群下:
部下,下属
④校:
考察,衡量
出处
取自《三国志》:
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西晋史学家。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2第2单元
2.1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汉朝时,有一位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他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
每当炎炎夏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安心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体温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让父母睡得舒服。
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1江夏”:
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②“方”:
才,刚刚。
2 “令”:
使。
④“寝”:
睡安:
舒服的,安心的。
⑤“至于”:
到了。
⑥“京师”:
京城;国都。
⑦ 待:
等待。
⑧播:
传播,流传,散布。
⑨ 则:
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现代汉语“就”,“便”,“那么”。
⑩暖:
属词类活用的词,这里形容词作动词用。
⑾ 帷帐:
帐子。
⑿ 蚊蚋:
(ruì)吸人血的小虫。
⒀衾:
被子。
2.2陈遗贮焦饭
陈遗至孝。
母好喜食釜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
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粮食,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回报。
1.铛(chēng):
一种铁锅。
贮录:
贮藏。
2.孙恩:
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
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3.未展:
未及。
4.主簿:
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5.斗:
旧时量器。
6.至:
非常 7.溃:
逃散
8.遁:
逃 9遗:
送给 10釜:
锅 11囊:
袋子
2.3哑孝子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
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
月余,未见有求者,及易猪饲之。
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孝子待人,诚而信。
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
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1性(至)孝.至: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2左手复(挛)挛:
蜷曲
3人(悯)之悯:
同情 4父母(赖)以活赖:
依靠
5乃(易)猪饲之易:
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
死
7哭之(恸)恸:
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到
文言知识
1.遗。
“遗”有两个读音,两种解释。
上文遗以糟糠中的“遗”读wèi,解释为“给”“赠给”,意为乡人送给他吃剩的食物。
“中有遗金”“遗”读yí,解释为“遗失”“遗留”,意为旧纸包里有丢失的银子。
走进文言文六上答案
1.性(至)孝.至:
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2.蜷曲不能伸直3.人(悯)之悯:
同情
4.父母(赖)以活赖:
依靠5.乃(易)猪饲之易:
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
死7.哭之(恸)恸:
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
到
句意
受而纳诸箪:
接受后放进菜篮
诚而信:
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孝顺的行为体现
1.孝子是个哑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别人给他食物,而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给父母,自己却去挖掘野草来吃。
3.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4.预先给父母准备好棺材。
5.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
启发与借鉴:
孝顺父母的人,别人都尊敬他;不孝顺父母的人,纵然腰缠万贯,别人也会蔑视他。
2.4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它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寸。
他在集市上已经选好鞋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拿尺寸,于是返回去取脚的尺寸。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呢?
”他说: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1、度(duó):
量长短。
2、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3、欲:
想要。
4、履:
音(lǚ),革履,指鞋子。
5、者:
......的人。
(定语后置) 6、先:
首先。
7、而:
然后。
8、置:
放,搁在。
9、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0、其:
他的。
11、坐:
通假字:
同“座”;座位。
12、至:
等到 13、之:
到...去。
14、而:
却。
15、忘:
忘记16、操:
拿,携带。
17、之: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18、已:
已经。
19、得:
得到;拿到。
20、乃:
才。
21、持:
拿。
22、度(dù):
量好的尺码。
23、反:
通假字:
同“返”;返回。
24、罢:
散,结束,停止。
25、无:
不。
26、自信:
相信自己。
27、遂:
于是。
28、得:
买到。
29、何:
为什么。
30、之:
代词,指鞋。
31、以:
用。
32、足;脚。
33、宁:
宁可。
34、忘操之:
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35、不:
不能。
36、谓曰:
对。
。
。
说
断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
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语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
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2.5鲁人锯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
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不一会,有个老人来了,说:
“我并不是有才智的人,不过我看的事多罢了,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于是那个鲁国人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后入城了。
世上最愚蠢的人,没有人可以比得上。
⑴鲁:
鲁国 ⑵老父:
年老的人,有时也指男人 ⑶圣人:
才智超人的人
⑷亦:
也 ⑸俄:
一会儿 ⑹但:
只是,仅仅
⑺愚:
愚蠢,愚笨 ⑻计:
方法 ⑼遂:
于是
⑽但:
但是 ⑾初:
起初 ⑿以锯:
用锯子 ⒀执:
拿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
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走进文言文》答案
(1)解释字词
1、手拿着
2、也对
3、一会儿
4、只是,仅仅
(2)翻译句子
1、实在想不出办法
2、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3、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3第3单元
3.1智勇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wèng),每瓮(wèng)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guǒ)之,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zhǒng)”。
--选自张怀瓘《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永公:
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
他是陈、隋间著名僧人、书法家。
2吴兴:
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
许多年。
4秃笔头:
写坏的毛笔头。
5瓮:
(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
旧时重量的单位。
(一石相当于60kg)7觅:
寻求。
8书:
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
写匾额。
10户限为之穿穴:
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穴:
窟窿。
11市:
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
铁皮。
13瘗:
(yì),埋。
14瓮:
口小腹大的容器。
15号:
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ǒng):
坟墓。
17户限:
门槛。
18穴:
洞,凹陷。
19反:
通“返”,返回。
20号:
号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3.2一箧磨穴砚(yíqièmóxuéyàn)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
“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
”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见箧中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
顿觉羞愧,及反而学,至精其艺。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己认为学成了,便告别师父离去。
师父说:
“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那个人同意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他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
那个人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
1.箧:
竹箱子。
2.书:
书法。
3.于:
向。
4.辞:
告别。
5.封题:
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6.去:
离开。
7.付:
托付。
8.置:
放。
9.受:
接受。
10.乃:
于是。
11.启:
开启,打开。
12.视:
看
13.穴:
洞。
14.至:
直到。
15.夙:
早年。
16.反:
通“返”,返回。
17.方:
正。
18.付:
给,交付。
19.之:
的。
20.至:
到。
21.愿托置于某山下;希望托你放在某山下22至精其艺;.直到使他的技艺精通
这是一篇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境,不能因为自己学过,而骄傲。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
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要及时改正。
句意:
愿托置于某山下:
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至精其艺:
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3.3王羲之书六角扇
王羲之,东晋之大书法家也。
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羲之因谓姥曰:
“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复见羲之,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
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 文言文 六七 年级 译文 题解 精编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