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知识竞赛.docx
- 文档编号:30476460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6.26KB
依法治国知识竞赛.docx
《依法治国知识竞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依法治国知识竞赛.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依法治国知识竞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知识竞赛题(共30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完善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宪法B.民法 C.刑法
4.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
A.立案备查制 B.立案审议制 C.立案登记制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把()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把( )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取得历史性成就。
A.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B.市场 计划 C.经济 政治
6.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A.还没形成 B.已经基本形成 C.已经形成
7.()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A.党的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依法治国
8.(),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A.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B.依法治国C.尊重宪法权威
9.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
A.以仁治国以仁执政B.以德治国 以德执政
C.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0.将每年()定为国家宪法日。
A.十二月四日 B.三月五日 C.十月二十日
1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凡经()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A.上级机关 B.国务院 C.人大及其常委会
二、多项选择题
12.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E.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13.关于完善审级制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B.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C.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14.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决()。
A.维护宪法法律权威B.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C.维护社会公平正义D.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15.依法治国,是()。
A.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C.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E.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包括()。
A.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18.坚持党的领导,是()。
A.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B.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
C.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19.关于依法执政,下面正确的说法有:
()。
A.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B.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C.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D.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
20.依法执政要()。
A.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B.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C.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D.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
A.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B.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C.使人民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
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A.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B.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C.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3.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其主要内容包括()。
A.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
B.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改建议,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
C.法律制定和修改的重大问题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
24.关于依法行政,下面正确的说法有:
()。
A.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B.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C.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
25.关于政务公开,说法正确的有:
()。
A.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
B.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C.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D.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
26.关于司法公正,正确的说法是:
()。
A.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B.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C.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
27.关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
A.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B.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C.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D.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28.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必须()。
A.忠于党 B.忠于国家C.忠于人民D.忠于法律
29.法治专门队伍包括()。
A.立法队伍 B.行政执法队伍 C.司法队伍
30.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政法工作的组织形式,必须长期坚持。
其工作着力点是()。
A.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
B.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
C.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
(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1、“四个第一次”的表现:
第一次在建党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在建国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历史上把法治作为了中央全会的主题;第一次中央全会以法治为题作出重要决定。
2、“三个目标”的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
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3、“六度”的体现:
(1)法治高度:
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是高度重视。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通过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第一次,体现了党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高度认识。
《决定》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条件下时代问题的敏锐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
三是高度立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法治厚度:
回答重大理论实践问题
一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要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总抓手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大体系),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工作布局是两个“三位一体”,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重点任务是“四个方面”: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法治深度:
推出系列具体举措
四中全会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改革精神,回应群众期盼,提出了180多项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强的改革举措,涉及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
关于建设法治政府,提出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关于司法公正,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关于保障人民权益,提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4)法治硬度:
昭示坚强信念决心
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不仅关乎国家形象,而且影响全球治理、世界发展,自然举世瞩目。
四中全会既是对内部署任务,也是向世界郑重宣示。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展示中国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
二是坚决维护宪法权威。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同时指出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四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决不照搬西方政治理念、制度模式,体现出强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5)法治广度:
体现历史眼光和世界视野
四中全会反映了我们党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宽阔胸怀。
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德治礼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德治就是尊重中国历史传统,把握中华文化根脉;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与法治结合,使法律与道德互相渗透相互作用,才能在全社会崇尚道德、遵纪守法,从而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创造性地运用。
四中全会提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法治国价值理念,提出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等举措,体现了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胸怀和智慧。
(6)法治温度:
彰显执政为民情怀
监督约束公权、保障人民权益,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决定》处处体现人民的分量、彰显执政为民的理念,真切而深厚,朴实而温暖,充分表明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一是一切为了人民。
在立法方面,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在执法方面,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在司法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一切依靠人民,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作为依法治国重大任务之一;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求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要求政府把公众参与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1、会议背景:
2012年11月召开的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远景,其中包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而法治体系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体系,法治能力是最重要的国家治理能力。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需要升级到2.0版。
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所以,四中全会是对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延续和落实,尤其是将三中全会的改革纲领进行具体化部署。
2、依法治国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法治,很早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和思想。
邓小平同志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进行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0多年来,依法治国的道路走得非常扎实、有力,效果非常明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既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上的进一步提炼、总结、概括和提升,也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3、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
必须清醒看到,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4、历次“四中全会”怎么开?
改革开放以来,每一届中央委员会通常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
(1)深化“三中全会”部署:
“一中全会”一般紧接着党的代表大会之后召开,聚焦“人事”,讨论、选举党的领导;“二中全会”一般在全国两会之前召开,主题也以“人事”为主,讨论新一届国家机构的人事安排;“三中全会”则以“经济与改革”为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四中全会”,一般与“三中全会”相隔一年左右,会期一般4天,会议内容通常全面落实、深化“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
8个月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今年10月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2)多以“党建”为主题:
特别是十四届四中全会以来,“四中全会”还常聚焦“党建”。
十二届四中全会,讨论确定了关于进一步实现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的原则;十四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均以党建为主题。
如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
(3)部分人事调整:
依据党章等规定,开除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党籍,要经党的全会决定。
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分别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许运鸿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田凤山问题的审查报告》,分别撤销许运鸿、田凤山的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开除二人党籍。
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超过以往,此前被查的34名省部级高官中,有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公安部原副部长李东生),中央候补委员(广州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
二、《决定》的基本内容
(一)《决定》诞生记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仅两个月,2014年1月,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
党中央决定成立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张德江、王岐山同志担任副组长。
来自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几十位同志参加文件起草组工作。
1月27日,党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
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从文件起草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251天,习近平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认真审阅。
其间,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2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全会决定起草提出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意见。
文件起草组还组成8个调研组赴东中西部14个省区市开展调研。
听取领导同志意见,向专家学者问计,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深入最基层的社区警务室、乡镇基层法庭,深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种座谈会就召开45次。
各地区各部门提出了45万多字的书面建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务院法制办等单位还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
8月初,中央办公厅向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印发了全会决定征求意见稿。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全会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统计,全会决定稿征求意见3326人。
经汇总,文件起草组收到的意见和建议2058条,其中党外人士提出66条,扣除重复的总计1815条。
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对全会决定作出260多处修改。
9月30日,经过修改的全会决定稿提交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
会议认为文件基本成熟,决定提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
全会召开期间,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下,文件起草组根据与会同志审议讨论意见,对全会决定又两上两下进行多处修改。
10月23日下午3时,散发墨香的全会决定草案摆放在出席会议的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座席前。
这份凝聚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决定获得一致通过。
(二)《决定》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决定》17190个字,共分三大板块。
导语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
第一部分旗帜鲜明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科学内涵,阐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
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论述和部署。
第二部分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从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4个方面展开,对宪法实施和监督提出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通过部署重点领域立法体现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关系。
第三部分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依法治国 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