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30471080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1.04MB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总体总结]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宗法血缘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夏朝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原始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血缘关系,这种社会结构在国家诞生后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因此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开创建立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的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具有浓厚专制色彩的政治制度体系。
(2)形成了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特点。
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
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并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3)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相结合,互为表里。
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2、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1、特点:
(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
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2、原因:
(1)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
(3)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
[例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礼记·明堂位》
材料二 周代歌舞,天子用八佾(每佾固定为8人),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中华艺术史》
材料三 正乐县(悬,下同)之位:
王宫县(四面悬),诸侯轩县(去其一面),卿大夫判县(又去其一面),士特县(又去其一面)。
──《周礼·春官宗伯》
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的礼乐生活状况。
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礼乐生活的信息。
第一层信息:
周公制礼作乐,不同等级歌舞人数不同,按等级设置乐器编制(乐悬),礼乐是周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层信息:
周代的乐舞有礼仪要求,体现了等级有别、贵贱有序的思想;礼乐相互配合,有助于维护政治安定,社会和谐。
27.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
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
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简要概括国家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职能?
对内职能在于政治统治、社会管理;对外职能在于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交流合作等。
(2)课文是从哪些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
地域
(3)从这些视角看,周、秦各有什么特点?
西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中央和地方结成的是一种松散的联盟。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秦朝真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
“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
──《元史·高智耀传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
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
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
行分封,还是行郡县。
哪一个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
旧俗与汉法之争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意义?
行省制度。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5)有人认为:
“制为美恶,期于适时”。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要紧扣制度与时代关系来认识,如制度要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和时代需求;制度要随着时代变迁而革新
29.“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国初承前明旧制。
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朝代:
秦朝、元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上”:
秦始皇;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制;积极影响:
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材料三、四反映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变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设军机处(3分)。
消极影响:
妨碍社会进步。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
1.夏商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①确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有时是兄终弟及,有时是父死子继。
②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在中央有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在地方封侯、伯,管理地方。
影响:
①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为后世长期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点。
②夏商建立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着直接影响。
2.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王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该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侯国,拱卫王室。
②受封的诸侯要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③受封的诸侯有权利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封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影响:
①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②分封制下诸侯权利相对较大,随着某些诸侯势力的壮大,又破坏了分封制度本身。
3.什么是宗法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定义:
宗法制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用以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来确立、巩固父系家长在相互之间本宗族中的地位的制度。
相互关系: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②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重点解析
1.分封制
【解析】
(1)命名:
张岂之认为:
“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封建’即‘封邦建国’。
”张传玺指出:
“分封制度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称‘中世纪’为‘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
(2)实行的时间:
分封制从西周初年开始,经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才结束,即从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
(3)作用或影响:
《中国历史·先秦卷》一书指出:
“周王室通过军事殖民方式建立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成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
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
”通过分封,西周王朝扩大了统治地区,加强了中央和地方诸侯国的关系。
注意:
分封制实施以后,逐渐改变了商朝那种相对松散的方邦联盟式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
当然,诸侯国在封国内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但这毕竟是由松散的方邦联盟发展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过渡环节。
同时通过分封制发展了周朝的势力,使西周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张传玺对宗法制度有这样一段表述:
“此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的嫡系世代相承为大宗,其余各代庶子为小宗。
庶子各在本支为大宗,其嫡子、庶子又分别为本支的大宗、小宗。
如此推衍传继,嫡永为大宗,庶永为小宗,构成一个庞大的宗支网,状如树之干与枝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
古代宗室实际上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王或贵族通常娶许多妻子,而其中只有一个是正妻,王的正妻就是王后,其他妻子都是偏妃或称妾。
正妻、王后为嫡,其他妃妾为庶;她们所生之子分别被称为嫡子和庶子。
嫡长子只有一个,他是当然的王位继承人。
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实行宗法制,首先就要严格区别嫡庶关系。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何在?
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为了把“宗子”继承的制度固定下来,防止发生争夺和内乱从而巩固宗族组织及其统治力量。
注意:
学习宗法制要明确夏、商、西周时期区分社会尊卑等级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关系,是以父系血缘关系来维护政治关系。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当时确立的宗法等级是: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难点突破
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突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周王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
【突破】是君臣关系、大宗和小宗关系、等级从属关系。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突破】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钱宗范认为:
“当时社会上最突出的形态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关系是由宗法关系来决定的,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是合一的。
……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
宗法制决定了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制,而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则又巩固了贵族的宗法统治。
”
注意:
宗法制是考查的重点,从历史影响来看,分封制不如宗法制。
中国人重亲缘、重嫡传、尊祖敬宗等风俗皆与宗法制有关系。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宗法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相结合,牢固维系着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得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EXERCISE:
材料一: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守;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
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规定:
诸侯要定期朝觐述职,违反者要受到周王的处罚。
关系:
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
(2)材料二中揭示了什么重大历史问题?
春秋时期,王权衰弱,周王不再受到诸侯的尊重。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何在?
自西周晚期,周朝统治开始发生重大危机,王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了对诸侯控制的能力;分封制规定,诸侯虽然是周王的臣属,但在其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国君,拥有用人、财政、军事等方面的独立大权。
从而使一些诸侯趋势坐大,不再服从周王的命令。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于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
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札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王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
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盂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
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材料四 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有纳入宗法体系。
……“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有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思考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各有何积极作用?
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
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分封制的结果。
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分封制不是造成地方割据的唯一原因,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
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势力发展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材料一 美哉禹功!
明德远矣。
微禹,吾其鱼乎!
材料二 公祭大禹陵典礼组委会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国家文化部将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使祭禹典礼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家级祭祀活动。
“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作为华夏后代祭祀祖先的传统方式,2007年公祭大禹陵典礼将于4月20日(谷雨)在绍兴大禹陵广场举行。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歌颂的大禹的功德是什么?
大禹治理水患,泽被百姓。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与节日有关的信息?
祭祀是为了追念华夏族的祖先──大禹。
纪念他治水有功,造福百姓。
祭祀活动安排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谷雨举行,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愿望。
(3)2006年5月,公祭大禹陵典礼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此,谈谈你对公祭大禹陵意义的认识。
大禹是中华民族共同尊奉的伟大先祖,公祭大禹能够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材料一 《史记》中关于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文王之父)之兄也。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Zhuānxū)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
材料二 有关诸侯对周天子应承担义务的记载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周公教成王说:
“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
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
”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封国有哪几类?
举例加以说明。
姬姓诸侯国(王族),如吴、燕、晋等。
功臣封国,如齐国。
先代贵族封国,如陈、楚等。
(2)材料二说明当时这些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定期朝贡、派兵随同周王作战等。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已经衰微,天子对诸侯国的支配权已转移到“方伯”(即诸侯之长)手中。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三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人名,这些人名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这一观念的产生与商周时期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
宗法观念。
宗法制度。
(2)观察材料二图示,你能解释这一制度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大宗”“小宗”吗?
基于这一制度,西周社会把整个统治阶级分为哪几个等级阶层?
凡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3)概括材料三包含的主要思想。
确保大宗的地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说说这一制度对于巩固西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
⒈如何评价秦始皇?
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过是非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功: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北击匈奴,南伐越族,巩固了国家统一,形成了幅员辽阔的疆域。
⑵过: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
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⒉秦朝专制主义的基本特点
⑴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实质。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⑵中央官制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⑶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⑴这一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
⑵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统治,皇帝个人作用对政局影响大,容易产生腐败和专权,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积极意义日益减少,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中国古代集权制度发展呈现出的特点、中国古代集权制度不断加强的原因:
1、特点:
(1)呈现出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
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3)其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2、原因:
(1)处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恐惧,调整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2)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的需要。
(3)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也需要它来安定社会、兴修水利、抵御周边民族的侵扰等。
重点解析
1.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解析】
(1)“皇帝”的由来:
合“三皇五帝”的称号为一,以超越上古,独尊天下。
从此,“皇帝”便成为中国历代帝国君主专用的最高称号。
(2)皇帝制度的特点:
①皇权独尊:
成为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②皇帝至上:
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③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朕为始皇。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
2.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2
【解析】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解析】教材中指出,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胡如雷从社会经济、阶级斗争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具体论述了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
他认为,首先,这种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
因此,在汉、唐、明、清等统一集权的朝代,社会经济往往有较大的发展。
其次,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真正原因,是采用了中央集权政体而成为一个相当巩固的共同体,并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故能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族的离心力,使他们产生向心力。
如果没有形成这一政治体制,则不但中国各族不能联合成一个国家,甚至汉族本身也可能分裂成很多国家。
中央集权政体的消极影响虽然只居次要地位,也应加以分析。
首先,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意味着国家要豢养大量的专职官吏和职业兵,这就必然加重了劳动人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