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血液内分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459725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74
- 大小:57.41KB
泌尿血液内分泌教案.docx
《泌尿血液内分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泌尿血液内分泌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泌尿血液内分泌教案
四泌尿系统疾病
总论
授课时间:
地点:
班级:
学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具:
电脑、投影仪
教学步骤:
预习——授课——提问——讨论——总结
教学目的与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功能,熟悉肾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二、掌握肾脏的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用肾功能检查的意义,肾脏疾病的诊断要求与方法,防治原则。
三、了解泌尿系统疾病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及进展概况。
肾脏疾病总论
肾脏的生理功能
1、排泄代谢废物。
2、调节水、电解质的、酸碱平衡。
3、产生多种内分泌激素,如:
肾素、前列腺素、红细胞生成素。
肾小球疾病的分类、分型
一、分类:
原发、继发、遗传。
二临床分型:
急性、急进性、慢性、隐匿性、肾病综合征。
三、病理分型(WHO82年)
1、轻微病变性肾炎
2、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3、弥漫性肾炎
(1)膜性肾炎
(2)增生性肾炎
系膜增生
毛细血管内增生
系膜毛细血管性
致密沉积物性
新月体性
(3)硬压性
四、未分类的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肾小球疾病的特点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类方法:
临床分类、病理分类。
二、掌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I型与II型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三、熟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与病理。
(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在小儿科讲授)。
四、熟悉急进性肾炎与隐匿性肾炎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一)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
(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
2、细胞免疫
(二)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
炎症介质
(三)非免疫非炎症反应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一、蛋白尿:
定义
原因
(1)电荷屏障;
(2)分子屏障。
分类生理性(体位、功能),病理性(小球、小管、溢出,组织性,分泌性)。
二、血尿:
定义
原因(基底膜断裂)
分类小球性、非小球性
肾脏疾病的诊断
三、水肿肾病性、肾炎性。
四、高血压
原因:
水钠潴留、肾素。
分类:
血管性、肾实质性。
肾功能:
急、慢性肾衰。
病因、病理、部位、功能。
急性肾炎
概述
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过性肾功能损害。
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后,也可见于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
病因、发病机制
常由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猩红热、皮肤等感染后。
发病机制包括免疫复合物和由其导致的补体激活、细胞浸润作用。
病理:
毛细血管内增生
临床表现
1、儿童多见,男>女
2、有前驱感染史(于发病前1-3W,平均10天)
3、尿异常血尿(40%肉眼血尿),尿蛋白、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
4、水肿(下行性)
5、高血压占80%,少数——高血压脑病、心衰。
6、肾功能异常(一过性)
7、免疫学异常ASO↑,C3↓(8W内恢复),冷球蛋白(+)。
诊断
1、链球菌感染后1-3W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一过性肾功能↓。
2、C3↓(8W内恢复)。
3、多于1-2M内全面好转。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饮食。
2、治疗感染灶,清除病灶。
3、对症治疗
预后
1-4W内消肿、降压、尿化验好转。
有些尿常规需半年——1年恢复正常。
急进性肾炎
概述
急性肾炎表现+进行性肾功能↓,>50%肾小球囊内有占囊腔>50%新月体的形成。
病因、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类
1、原发
2、继发
3、原发性肾炎+新月体大量形成(如膜增)
二、病理分型
I抗GBM型
II免疫复合物型
III非免疫复合物型
病理
1、肾体积增大
2、肾小球有广泛(>50%)的大新月体(占囊腔>50%)形成
早期——细胞性晚期——纤维性
3、免疫病理
I型免疫球蛋白(IgG、C3)沿基膜呈线样沉积
II型免疫球蛋白在系膜区或沿血管壁呈颗粒样沉积
III型无或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
4、电镜I、III型无电子致密物沉积,II型在系膜的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临床表现
1、大多呈急性肾炎表现+进行性肾功能↓
2、少数以尿毒症或NS出现(II型多见)
3、I、II型中青年多见,III型中老年男性多见
诊断
1、急性肾炎表现+进行性肾功能↓+病理
2、分型
I型抗GBM抗体(+)
II型CIC(+)+C3↓
III型ANCA(+)(I型中32%ANCA(+),III型中25-50%ANCA(-))
3、双肾增大
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剂量、用法、注意事项)
2、血浆置换
适应症I、II型,应早期应用(Scr<530μmol/L)
方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0-14天或抗GBM抗体、免疫复合物转阴,每次2-4L
3、对症、移植(病情稳定6-12M或抗GBM抗体转阴)
预后
决定因素
1、是否治疗及时(Scr<530μmol/L)
2、病理类型(III>II>I)
3、新月体数量及类型
4、年龄
慢性肾炎
概述
1、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
2、病程长缓慢持续进展
病因、发病机制
1、由多种病因、不同病理的原发肾炎构成
2、仅少数由急性肾炎而来
3、主要与免疫炎症损伤有关
4、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脂等促进损伤
病理
系膜增生、局灶节段硬化、膜性、膜增→小球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硬化性肾炎。
临床表现
1、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肾功能损害
2、贫血的
3、双肾缩小
4、排除继发性家族性
治疗
1、饮食:
低蛋白饮食2W后+开同
2、控制高血压ACEI→ARB→CCB→利尿剂
3、对症(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清除体内毒素)
预后差
隐匿性肾炎
概述
1、无症状性蛋白尿、血尿;
2、见于轻微病变、轻系膜、局灶增生、IgA等。
临床表现:
无或肉眼血尿。
诊断
1、血尿、蛋白尿而无任何症状
2、排除生理性、继发性
治疗
1、定期观察,若病情加重立即肾活检。
2、避免感染、过劳和肾毒药物。
IgA肾病
概述
1、反复肉眼或镜下血尿,系膜区以IgA沉积或IgA为主沉积。
2、是我国肾小球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
3、亚太地区最常见
4、20-40岁多见
5、粘膜免疫受损
发病机制
1、粘膜免疫系统对抗原的清除↓→抗原进入体内↑
2、机体对IgA和含IgA的循环复合物清除↓(①肝脏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受损②循环中的多核白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IgA-Fc受体表达下调)
3、免疫调节异常①外周血及骨髓中分泌IgA的B细胞数↑→多聚IgA↑②循环中的Th淋巴细胞↑,而IgA特异的抑制性T淋巴细胞↓。
病理特点:
1、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外基质增多
2、病变可呈局灶性弥漫性肾小球硬化
临床分型
Ⅰ型反复发作血尿(40-50%)青少年多见
Ⅱ型急性肾炎型(10-15%)
Ⅲ型蛋白尿伴镜下血尿(10-15%)
Ⅳ型肾病性蛋白尿(36%)或NS(15-30%)
诊断
1、年轻人
2、呼吸道、消化道前驱感染史
3、血尿、蛋白尿
4、肾活检系膜区颗粒状IgA沉积
治疗
1、反复肉眼血尿——去除病灶
2、单纯镜下血尿或尿蛋白 3、尿蛋白>2g/d或血压↑或者肾功能↓①ACEI或ARB;②糖皮质激素;③细胞毒药物的;④鱼油;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⑥清淡饮食。 预后 1、IgA的10年存活率为80~87%①少数确诊后不久即进入尿毒症;②少数在确诊后30余年仍保持正常肾功能; 2、预后不好的因素 ①临床持续蛋白尿>Ig/d,持续血压↑,肾功能↓+NS,反复肉眼血尿,持续镜下血尿,男性,老年。 ②病理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弥漫的严重系膜增生,大量新月体形成。 肾病综合征 [概述] 肾病综合征的概念: 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 [病因与病理] 微小病变型及其与其他病理类型的区别。 [病理生理] 一、大量蛋白漏出及其机理。 二、低白蛋白血症及其他蛋白质含量变化。 三、水肿的原因。 四、高脂血症的特点。 [临床表现]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型。 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I型。 [并发症] 感染、血栓与栓塞性并发症、肾前性氮质血症。 [诊断的与鉴别诊断]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利尿、不同类型利尿剂的特点及用法。 三、糖皮质激素: 治疗效应、用法(诱导、减量与维持三个阶段。 ) 四、细胞毒类药: 适应症、用法、副作用。 五、中医药治疗。 六、并发症的防治。 定义 大量蛋白尿(>3.5g/d)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水肿 高脂血症 病理生理 1、大量蛋白尿(电荷屏障、分子屏障) 2、低蛋白血症(尿中丢失、蛋白分解代谢↑摄取↓) 3、水肿(胶体渗透压↓水钠潴留) 4、高脂(肝脏产生↑,LDL清除↓,TG分解↓) 病理与临床 一、微小病变肾病 (一)临床特点 1、儿童好发(占儿童NS的80%) 2、三高一低 3、血尿和高血压少见 4、60岁以上者高血压、肾功能受损多见 (二)病理 1、光镜无明显病变(近端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 2、免疫荧光阴性 3、电镜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的足突可见融合 (三)预后 1、大多2W后出现利尿效应,数周尿蛋白消失 2、易复发 3、可转为系膜增生或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 4、5%激素抵抗 二、系膜增生性肾炎 (一)临床特点 1、青少年好发,男性多见 2、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部分起病隐匿 3、主要为蛋白尿和(或)血尿,约30%呈NS表现 (二)病理 1、光镜系膜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弥漫增生平(可分为轻、中、重) 2、免疫病理IgA(IgA沉积为主)、非IgA(IgG或IgM沉积为主),伴C3沉积,主要见于系膜区或沿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 3、电镜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三)预后经激素+细胞毒药物治疗,50%以上病人可获完全缓解 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一)临床特点 1、青少年多见男性好发 2、起病隐匿诱因可加重症状 3、大量蛋白尿多数伴血尿高血压、肾功能↓轻者可呈隐匿性肾炎表现 (二)病理 1、光镜①小球病变呈局灶节段性分布②系膜基质增多,可伴少量系膜细胞增生,血浆蛋白沉积,球囊粘连,可同时伴有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2、免疫病理IgM和C3在小球病变部位呈团块状沉积。 3、电镜①系膜基质增多②病变部位有电子致密物沉积③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 (三)预后 1、与激素疗效及蛋白尿程度密切相关 2、激素治疗60%以上无效 四、膜性肾病 (一)临床特点 1、中老年男性多见,我国少见,发病高峰在50-60岁。 2、起平隐匿,70-80%呈NS表现 3、病初可无高血压,大多数肾功能正常或轻度损害 4、动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肾静脉血栓约为10-40% (二)病理 1、光镜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2、免疫病理免疫球蛋白(IgG最强,也有IgA、IgM)和补体围绕毛细血管壁弥漫性颗粒样沉积 3、电镜基底膜上皮下或基底膜内有分散或规则分布的电子致密物沉积,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 (三)预后 1、肾脏10年存活率为65% 2、有自然缓解倾向,约25%在5年内自然缓解 3、激素+细胞毒药物可使部分病人缓解 4、有持续大量蛋白尿,男性,>50岁,难以控制的高血压,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硬化者,预后最差。 五、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膜增) (一)临床特点 1、青少年好发,男女相当 2、50%病人有上呼吸道前驱感染史 3、50%呈NS表现,30%为无症状蛋白尿,伴反复发作血尿(镜下或肉眼),20-30%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4高血压、贫血、肾功能损害常见,并呈持续进行性发展 5、75%有持续性低补体血症 (二)病理 1、光镜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广泛插入小球基底膜和内皮细胞之间,小球基底膜呈分层状增厚,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 2、免疫病理IgG、C3沿基底膜和系膜区呈颗粒状沉积 3、电镜系膜区和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三)预后极差 1、病情持续进展约50%病人10年内→尿毒症 2、激素+细胞毒药物对部分儿童有效,对成人不理想 3、抗凝治疗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并发症 一、感染 1、原因免疫功能↓,药物(激素、细胞毒药物) 2、部位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自发性腹膜炎、败血症。 二、血栓、栓塞 1、原因高凝—抗凝物质从尿中丢失↑,高脂血症,利尿→血粘度↑,血小板功能亢进 2、部位肾静脉最多 三、急性肾衰 原因 1、有效循环血量↓→肾血流量↓ 2、肾间质高度水肿,压迫肾小管 3、肾小管内蛋白管型堵塞 4、肾静脉血栓形成 5、肾毒药物 四、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 治疗 一、注意休息,适当活动。 水肿则限盐,肾功能↓则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 二、利尿消肿 三、免疫抑制治疗 (一)糖皮质激素 用药原则 ①起始量要足;②疗程足(8-12W);③减量要慢;④小剂量维持(6-12M) (二)烷化剂 1、适应症激素依赖型、激素无效型 2、常用药CTX(累计量6-8g)、氮介 3、副作用 (三)吗替麦考酚酯(骁悉) 1、适应症激素抵抗、细胞毒药物治疗无效 2、作用抑制T、B淋巴细胞 3、剂量1.5-2.0g/d 4、副作用较少,如腹泻、胃肠反应,偶有骨髓抑制 四、纠正高脂血症 五、抗凝、溶栓 尤其在血浆白蛋白<20g/L时,应①抗血小板聚集;②抗凝;③溶栓。 影响预后的因素 1、病理类型 ①微小病变、轻系膜——预后好 ②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预后差 ③早期膜性肾病——可部分缓解,晚期膜性肾病——难于缓解 2、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严重高血压、肾功能损害者——预后差 3、激素疗效激素敏感型——预后好;激素无效型——预后差 4、肾病综合征常复发者——预后差 尿路感染 UrinaryTractInfection 肾盂肾炎 目的要求 一、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根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传染途径、与感染有关因素,以及复发和再感染的区别。 三、熟悉肾盂肾炎的主要实验室诊断方法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概述 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生长繁殖所致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多见于育龄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和有尿路畸形者,临床上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菌 1、革兰氏阴性杆菌占95%(大肠杆菌) 2、革兰氏阳性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 3、其他: 厌氧菌、真菌、结核菌、沙眼衣原体、病毒等。 4、单一菌感染多于混合菌感染 二、发病机制 (一)感染途径 1、上行 2、血行 3、淋巴道 4、直接 (二)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 2、尿路畸形 3、膀胱输尿管返流 4、导尿、器械检查 5、女性(尿道短、性生活、妊娠、更年期-阴道病) 6、低抗力 7、其他(遗传)等 临床表现 一、膀胱炎 1、女性多见 2、分为急性(膀胱刺激症)慢性(排尿不适) 3、尿常规(脓尿)尿培养(阳性) 二、急性肾盂肾炎 1、典型表现 ①全身症状 ②尿路局部症状、体征 2、不典型表现 仅有全身症状,而尿路局部症状轻或无 三、慢性肾盂肾炎 1、典型表现 ①全身症状: 或乏力、低热、食欲不振或反复急性发作表现 ②尿路症状: 或排尿不适、腰酸痛、夜尿或反复急性发作表现 2、不典型表现 或仅有乏力表现 或仅有尿路症状 或仅有尿检异常 并发症 1、肾乳头坏死 ①全身、局部症状均重 ②梗阻——肾绞痛 ③败血症,ARF ④IVP可见肾乳头“坏形征” 2、肾周脓肿 ①多见于肾盂肾炎伴有糖尿病和/或肾结石时,或严重肾盂肾炎疗效不佳,病情进展者 ②明显单侧腰痛、压痛,向健侧弯腰时加重 ③B超、X线、腹部平片等可见脓肿 3、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①继发于尿路梗阻、尿路器械检查、肾乳头坏死等 ②来势凶、病情重→休克、死亡 4、肾结石和尿路梗阻 病原菌(变形杆菌)→产生尿素酶→尿PH↑→尿中磷酸盐超饱和→结石梗阻 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一、尿液(混浊) 1、血尿 2、白细胞尿 ①常规 ②1h尿细胞记数<20、20-30、>30万个/h 3、管型(急性、慢性) 4、蛋白尿 二、细菌学检查 1、细菌定性 ①尿涂片镜检(≥1个细菌/平均每个视野) ②亚硝酸盐还原实验(利尿剂、食物中缺硝酸盐→假阴性) ③其他: 尿中ATP含量、鲎珠实验等 2、细菌培养 (1)标准: ①新鲜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记数>105个/ml排除假阳性 ②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液培养有细菌生长 (2)假阳性: ①污染 ②培养接种不及时 (3)假阴性: ①7天内用过抗生素 ②膀胱内停留时间<6h ③消毒液混入尿标本 ④病灶与尿路不相通 (4)留取标本要求: ①使用抗生素前或停药5天后 ②清晨首次尿液 ③严格无菌,及时送检 三、影象学检查 IVP 1、适应症: ①反复尿路感染;②肾盂肾炎疗效不佳 2、时机: 感染控制4-8周后 3、视病情并先腹部平片 必要时选用逆行造影 四、其他 肾小管功能检查 膀胱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典型表现: ①感染中毒症状 ②膀胱刺激症状 ③尿常规异常 ④尿细菌学检查异常 2、不典型表现 ①或新鲜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记数≥105个/ml ②或新鲜清洁中段尿离心沉渣WBC>5个/HP且涂片找到细菌 ③或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阳性 (二) (三)慢性肾盂肾炎诊断标准 并伴有①或IVP肾盂肾盏变形狭窄;②或肾外形凹凸不平且两肾大小不一;③或有持续的肾小管功能损害。 二、鉴别诊断 (一)尿路综合征 标准: ①有膀胱刺激症 ②3次中段尿培养(-) ③排除TB、真菌、厌氧菌感染 分类: ①感染性尿道合征: 由细菌以外的微生物引起,尿中WBC ②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 尿常规及尿培养均正常,多见于中年妇女、神经衰弱者 (二)肾结核 1、结核中毒症状 2、有肾外结核病灶 3、膀胱刺激症明显 4、反复尿细菌学检查可发现结核分支杆菌 5、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 6、IVP肾实质虫蚀样缺损 (三)慢性肾炎 ①少有膀胱刺激症 ②小球功能损害早、重 ③影像学: 双肾对称性损害 (四)前列腺炎 ①前列腺炎液常规 ②B超前列腺检查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多饮水 注意休息和饮食 对症处理 二、抗感染治疗 1、用药原则 ①药敏结果出来前,首选针对G-杆菌抗生素,出结果后根据药敏的选药 ②选用肾内浓度高的抗生素 ③选用肾毒小的抗生素 ④严重或混合感染或单药疗效不佳者应联合用药 2、用药方法 (1)急性膀胱炎: ①一种药单次大剂量 ②短疗程(3日疗法)常用,完成疗程7天后应行尿培养 若培养(-),停药 若培养仍(+),行2周抗菌治疗 (2)急性肾盂肾炎 ①疗程7-10天 ②停药后第2、6周,以后每月中段尿培养至1年 ③治愈标准: 治疗后尿菌(-),停药第2、6周复查尿菌仍(-) ④治疗失败: 治疗后尿培养仍(+),或转阴后于第2、6周复查为(+)且为同一菌 (3)慢性肾盂肾炎 复发——6w培养为同一菌种 重新感染——6w培养为不同菌种 ①去除易感因素 ②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 用药原则为A联合用药B疗程2-4w无效车轮转×2~4m无效抑菌疗法×半年~一年 ③无症状性菌尿(亦可引起肾功能)一种抗生素×10~14天无效抑菌×6m停药后仍频发抑菌1~2年。 预防 多饮水,勤排尿(1次/2-3h) 注意会阴部清洁 避免导尿和器械检查 狼疮性肾炎 Lupusnephritis,LN 概述 LN是SLE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临床表现(病理100%,临床45-85%)。 由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肾间质、肾小管沉积所致,病理多样且多变。 可仅有血尿和(或)蛋白尿,可为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急性或慢性肾衰表现,临床变化亦多样。 积极治疗后,短期疗效较好,长期预后不佳。 发病机制 为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大多为循环免疫复合物,少数为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 抗磷脂抗体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功能障碍、血栓性微血管病变、肾损害 高血压、凝血功能异常、加重肾脏损害 病理 一、肾小球病变 1、基本病变: ①细胞增殖(系膜细胞、内皮细胞、新月体形成) ②免疫复合物沉积(部位: 系膜区、基底膜、上皮下、内皮下,以IgG为主) ③毛细血管袢纤维素样坏死 ④炎症细胞浸润 2、分型(WHO-95年) Ⅰ型: 光镜——肾小球正常免疫病理或电镜——可见沉积物 Ⅱ型: 系膜增生性肾炎,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轻、中度增生 Ⅲ型: 局灶节段性肾炎 Ⅳ型: 弥漫增生性肾炎——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严重增生,系膜区、内皮下、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 Ⅴ型: 弥漫性膜性肾炎伴增生性病变 Ⅵ型: 晚期硬化性肾炎 二、肾小管——间质病变 见于50%以上的LN,尤其VI型LN,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管基底膜呈颗粒样沉积 三、肾内小血管病变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透明血栓,非炎症性坏死和血管炎 四、病理检查意义 判断病情、预后,指导治疗 1、活动指标: ①严重的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②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③内皮下、系膜区有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④毛细血管袢坏死 ⑤细胞新月体形成 ⑥间质炎症 2、慢性病变指标: ①肾小球硬化 ②纤维性新月体形成 ③肾小管萎缩 ④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 病情迁延、反复 Ⅰ型: 无明显肾损害表现(原常规正常) Ⅱ型: 镜下血尿和轻、中度蛋白尿 Ⅲ型: 血尿,30%NS,20%肾功能,高血压可有可无 Ⅳ型: 50%NS和肾功能,血尿明显,高血压多见 Ⅴ型: NS、肾功能少见 Ⅵ型: 及III型: C3、抗Ds-DNA抗体、小管-间质损害多见,偶见早于、重于小球损害 诊断 一、诊断依据 ①特异性的免疫学指标 ②多系统损害 ③病理改变 白金耳环、满堂亮、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等 肾小球增生性病变明显 V型也有增生性病变 小管-间质、血管受累 二、活动指标 ①发热,皮疹,关节痛,狼疮脑等 ②血尿(RBC管型),蛋白尿加重(除外转为V型) ③肾功能恶化(除外肾前因素及药物因素等) ④免疫学指标: 补体,抗Ds-DNA抗体 ⑤肾脏病理活动指标 治疗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肾脏病理 病情活动性 其他受累脏器 并发症 对起始治疗的反应及治疗副作用 一、I、II型病理LN治疗 1、尿常规正常或极轻微改变——仅一般处理 2、有血尿和蛋白尿——给强的松10-15mg/d 3、有病变活动或肾功能↓——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或仅增加激素用量,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药物用量 二、III、IV型病理LN治疗 (一)诱导期治疗 1、轻、中度病例(非大量蛋白尿,无高血压,肾功能代偿)——糖皮质激素+CTX 2、重度病例——冲击疗法或加血浆置换(或/和免疫吸附)+人体丙种球蛋白 (二)维持期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泌尿 血液 内分泌 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