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
- 文档编号:30443142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6.38KB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专项施工方案
XX标
(XX536+182.32~XX543+674.01)
隧
道
工
程
监
控
量
测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XX项目部
二〇〇九年六月九日
1工程概况1
2编制依据1
3监控量测目的2
4一般规定2
5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任务划分3
5.1人员机构3
5.2人员职责3
6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内容与方法5
6.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选择5
6.2量测测点的要求6
6.3洞内、外观察7
6.4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8
6.5浅埋隧道(隧道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11
7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12
7.1监控量测数据处理12
7.2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及工程对策12
8报告提交及资料验收16
8.1报告提交16
8.2资料验收16
附录A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
附录B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
附录C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1工程概况
中铁XX公司XX铁路XX标XX段隧道工程主要为:
XX隧道、XX隧道、XX隧道3座隧道。
1.1XX隧道位于XX省XX县XX村,起讫里程为FDK539+490~FDK539+837,全长347m,
级围岩,最大埋深为30.5m,出口为最小埋深约3m,为浅埋隧道。
主要开挖方法为明挖34m、交叉中隔壁法163m及三台阶七步开挖法150m。
1.2XX隧道起于XX省XX县XX村,止于XX市XX区XX村,起讫里程为FDK540+098~FDK540+450,全长352m,
级围岩,最大埋深为10.81m,最小埋深约0.5m,为浅埋隧道。
主要开挖方法为明挖250m、交叉中隔壁法102m。
1.3XX隧道位于XX市XX区XX村,起讫里程为FDK541+215~FDK542+034,全长819m,
级围岩275m、
级围岩173m、
级围岩371m,最大埋深为35.96m,最小埋深约2.8m。
主要开挖方法为明挖、全断面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分析以上隧道工程地质概况及施工工法,为实现隧道施工安全、质量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施工图设计:
《XX隧道设计图》XX施图(隧)111;
《XX隧道设计图》XX施图(隧)112;
《XX隧道设计图》XX施图(隧)113;
《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参考图》XX隧叄06(Y)。
2.2XX铁路FJJL-6监理标隧道监控量测细则
2.3《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J721-2007
3监控量测目的
3.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3.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和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
3.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
3.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
3.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4一般规定
4.1施工中应成立专门的监控量测小组,同设计、监理单位应紧密配合,及时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及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施工过程中。
4.2监控量测工作必须紧接开挖、支护作业,按设计要求进行布点和监测,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容。
4.3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编制监控量测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
量测项目、量测仪器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人员组织等。
4.4监控量测应作为施工组织设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施工管理及时提供以下信息:
掌握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衬砌可靠性的信息;
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为施工中调整围岩级别、修改支护系统设计和变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
4.5各种量测项目量测手段应先进可靠,量测数据精度能满足施工要求,数据应有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各类量测仪器和工具的性能应准确可靠,长期稳定。
4.6测点应在距离掌子面2m的范围内尽快安设,并在爆破后24h内或下一次爆破前取得初读数。
测量频率应根据围岩和支护的位移速度及离开掌子面的距离确定。
4.7应协调好监控量测和其他工序间的衔接,并明确各工班应该配合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应妥善保护测点和现场仪器,为监控量测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4.8整理量测资料要做到认真、及时、完整、准确。
4.9各项监控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的2~3周。
5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及任务划分
5.1人员机构
序号
姓名
职务名称
备注
1
项目总工程师
2
工程部长
3
监控量测负责人
4
技术主管
5
测量、技术人员
2人
5.2人员职责
5.2.1项目部总工程师职责:
(1)负责贯彻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指南、标准等要求和指示,负责内外协调;
(2)负责审定、批准监控量测方案;
(3)审核上报资料,随时掌握量测情况,重大异常情况向指挥部主要领导汇报,负责技术方面的分析签定工作。
5.2.2工程部长职责:
(1)组织编制、优化量测实施方案,审查通过后组织实施;
(2)解决量测中的人员、资源配置以满足量测工作需要,保证现场人员协调配合;
(3)对上报资料、分析报告复核把关,对现场量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重大异常情况向项目部总工程师汇报;
(4)督促、检查量测工作,负责组织每月一次(或紧急)的量测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量测中存在的问题。
5.2.3监控量测负责人职责:
(1)督促落实工区技术室按已批复的专项方案实施;
(2)负责对测量资料进行收集、归纳和统计分析;
(3)定期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可靠性提出书面报告。
5.2.4工区技术室职责
(1)负责现场按批准的量测方案进行断面的设置、埋点布设,按规定的量测方法定位、定岗实施量测,并按规定的量测频率进行量测,做好原始量测数据。
量测原始记录不得涂改,并将资料保持完好;
(2)负责对量测原始数据做初步计算,对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及时向监控量测负责人汇报洞内围岩稳定情况;
(4)积极做好监控量测的各项工作。
5.3监控量测工作流程图
监控量测工作流程图
6隧道现场监控量测内容与方法
6.1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选择
具体量测项目的选择应该遵循“满足安全、经济适用、方便操作”的原则进行。
根据围岩条件、隧道工程规模、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来选择测试项目。
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必测项目在隧道施工时必须进行;选测项目应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开挖方法及其它特殊要求,有选择地进行。
本段隧道量测项目均为必测项目,见下表。
现场监控量测测点布置、频率按照本方案实施,并参考设计及规范。
监控量测必测项目
序号
监测项目
测量仪器
备注
1
洞内、外观察
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
2
拱顶下沉
水准仪、钢挂尺
3
净空变化
收敛计
4
地表沉降
水准仪
隧道浅埋段
6.2量测测点的要求
6.2.1量测点埋设时间的要求:
量测布点要及时,地表沉降量测在开挖前取得初始读数;净空收敛、拱顶下沉量测要在复喷混凝土后取得初始读数,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
(1)地表沉降测点在隧道开挖前布设。
(2)拱顶下沉、净空变化测点在初喷混凝土之前布设。
6.2.2测点的构造加工及埋设要求:
(1)地表沉降测点预埋件采用φ20mm的平圆头钢筋制成,长25cm。
测点埋设:
在测点布置的位置挖长、宽、深均为200mm的坑,然后放入地表沉降测点预埋件,测点四周用砼填实,砼固结后即可。
(2)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量测点预埋件采用φ8mm的光圆钢筋加工成三角形焊于φ20mm螺纹钢筋端头,三角形为4cm的等边三角形,φ20螺纹钢筋长为38cm。
测点埋设:
开挖后采用手电钻,钻孔10cm,然后将制作好的量测点预埋件插入并用混凝土填塞,再施做初期支护28cm,将测点预埋件包裹牢固。
量测点构造示意图
6.2.3测点的标示与保护:
测点埋设要牢固可靠,统一制作标示铭牌,标明里程和测点的编号。
施工中注意保护,防止机械和人为破坏,量测点上不得悬挂其他任何物品。
6.3洞内、外观察
6.3.1方法:
目测;使用罗盘仪、相机、手电筒等辅助工具。
6.3.2洞内观察
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
(1)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内容包括围岩岩性、岩质、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方向、有无松散坍塌、剥落掉块现象、有无渗漏水等。
(2)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并做好记录。
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例如喷层是否产生裂缝、剥离和剪切破坏、格栅支撑是否压屈。
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照相,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设计地质资料进行对比。
6.3.3洞外观察
洞外观察重点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同时对地面建筑物进行观察。
6.4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
6.4.1测点布置里程及位置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和地表沉降量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
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点断面布设的间距为:
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Ⅳ级围岩10~30m,Ⅴ级围岩5~10m左右,围岩变化处适当加密。
可在各级围岩起始地段增设1~2组。
本管段隧道量测布点断面里程详表见下页表。
地表沉降量测点布设间距按下表进行
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
纵向测点间距(m)
2B 20~50 B 10~20 H0≤B 5~10 注: 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地表沉降量测点横向布置图见下页图。 布点断面里程详表 隧道名称 围岩级别 位置 布点断面里程 XX隧道 Ⅴ 洞内布点断面 FDK539+509 FDK539+519 FDK539+529 FDK539+539 FDK539+549 FDK539+559 FDK539+569 FDK539+579 FDK539+589 FDK539+599 FDK539+609 FDK539+619 FDK539+629 FDK539+639 FDK539+649 FDK539+659 FDK539+669 FDK539+679 FDK539+689 FDK539+699 FDK539+709 FDK539+719 FDK539+729 FDK539+739 FDK539+749 FDK539+759 FDK539+769 FDK539+779 FDK539+789 FDK539+799 FDK539+809 FDK539+819 地表沉降布点里程 FDK539+509 FDK539+519 FDK539+529 FDK539+539 FDK539+559 FDK539+579 FDK539+629 FDK539+679 FDK539+729 FDK539+779 FDK539+799 FDK539+819 XX隧道 Ⅴ 洞内布点里程 FDK540+100 FDK540+110 FDK540+120 FDK540+130 FDK540+140 FDK540+150 FDK540+160 FDK540+170 FDK540+180 FDK540+190 FDK540+200 地表沉降布点里程 FDK540+100 FDK540+110 FDK540+120 FDK540+130 FDK540+140 FDK540+150 FDK540+160 FDK540+170 FDK540+180 FDK540+190 FDK540+200 XX隧道 Ⅴ 洞内布点里程 FDK541+410 FDK541+420 FDK541+430 FDK541+440 FDK541+450 Ⅳ FDK541+455 FDK541+475 FDK541+495 Ⅱ FDK541+505 FDK541+555 FDK541+605 FDK541+655 FDK541+705 Ⅳ FDK541+715 FDK541+735 Ⅴ FDK541+745 FDK541+755 FDK541+765 FDK541+775 FDK541+785 FDK541+795 FDK541+805 FDK541+815 FDK541+825 Ⅳ FDK541+835 Ⅱ FDK541+865 Ⅳ FDK541+870 FDK541+890 FDK541+910 FDK541+930 Ⅱ FDK541+960 Ⅳ FDK541+995 Ⅴ FDK542+005 FDK542+015 FDK542+025 FDK542+032 地表沉降布点里程 FDK541+410 FDK541+420 FDK541+430 FDK541+440 FDK541+450 FDK541+475 FDK541+495 FDK541+505 FDK541+535 FDK541+565 FDK541+605 FDK541+655 FDK541+705 FDK541+715 FDK541+735 FDK541+755 FDK541+775 FDK541+795 FDK541+825 FDK541+870 FDK541+910 FDK541+960 FDK541+980 FDK542+015 FDK542+032 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顶,净空变化量测点见下图: 6.4.2拱顶下沉、净空变化量测 拱顶下沉量测,初期支护复喷砼凝结后,使用检验合格的钢尺,先用铁丝做一个双向铁钩,将尺头与双向铁钩对挂,再使用竹竿将铁钩撑起挂入拱顶下沉量测点中。 钢尺下端拴一悬挂物,使钢尺垂直悬挂。 架设水准仪与洞外水准点连测,读钢尺读数,即得该拱顶下沉测点的初始读数并记录。 拱顶下沉量测频率见下表,量测方法相同。 净空变化量测,使用检验合格的收敛计。 初期支护复喷砼凝结后,先将收敛计钢尺的起端挂入一侧的净空变化量测点中;另一人将收敛计的钢尺拉直;使用水准仪检查是否水平、钢尺跨中是否存在大的下沉;检查水平后并读出钢尺的拉力并记录,然后读出钢尺的读数,既得该断面净空变化量测的初始读数并记录。 拱顶下沉量测频率见下表,量测方法相同。 监控量测频率表 变形速度(mm/d) 量测断面距离开挖面距离(m) 量测频率 ≥5 (0~1)B 2次/天 1~5 (1~2)B 1次/天 0.5~1 (2~5)B 1次/2~3天 0.2~0.5 1次/3天 <0.2 >5B 1次/7天 注: B表示隧道开挖宽度。 6.5浅埋隧道(隧道浅埋段)地表下沉量测 本方案浅埋隧道(隧道浅埋段)定义为: 覆盖层厚度小于20m的单线隧道和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双线隧道,1~3倍的洞径范围,应进行地表下沉量测。 量测断面和洞内一致,每个断面上测点间距为2~5m。 量测: 用水准仪进行观测。 首先在开挖之前埋设基点,埋设在隧道开挖纵横向各(3~5)倍洞径外的区域,埋设5个以上的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基点埋设要求同地表下沉量测点,所有基点应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并记录。 然后在断面开挖前,架设水准仪,后视基点,测地表下沉量测点标高,既得地表下沉量测点初始读数。 地表下沉量测频率见上表,量测方法相同。 地表下沉量测要求: (1)观测应在仪器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且避免在测站和标尺有振动时进行; (2)选择在每一天同一时间内进行观测;(3)观测坚持四固定原则,即: 施测人员固定,测站位置固定,测量延续时间固定,施测顺序固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隧道 工程 监控 专项 施工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