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讲义.docx
- 文档编号:30441029
- 上传时间:2023-08-1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2.55KB
核酸讲义.docx
《核酸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酸讲义.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酸讲义
第四章核酸化学
要求掌握:
常见核苷酸的种类;DNA双螺旋模型和tRNA的二级结构;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熟悉:
核酸研究的主要工具酶类型。
核酸的类别;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了解:
DNA损伤修复的方式。
核酸的分离原理。
重点内容:
DNA双螺旋模型和tRNA的二级结构;核酸的热变性和紫外吸收性质。
难点内容:
DNA和RNA的结构。
第一节概述
一、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二、因的化学本质是核酸
1、1868年,FMischer从脓细胞核中首次分离出核酸。
2、1944年,OTAvery等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Avery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3、1952年,ADHershey&MChase通过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32P标记DNA,感染后放射标记进入大肠杆菌细胞
第二节核酸的分类和组成
一、核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DeoxyribonucleicAcid
核糖核酸(RNA)RibonucleicAcid。
(一)核糖核酸(RNA)
•RNA主要是负责DNA遗传信息的翻译和表达,分子量要比DNA小得多。
RNA为单链分子。
根据RNA的功能,可以分为mRNA、tRNA和rRNA三种。
1、mRNA(信使RNA)
•约占总RNA的5%。
•不同细胞的mRNA的链长和分子量差异很大。
•它的功能是将DNA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合成基地–核糖核蛋白体。
2、tRNA(转移RNA)
•约占总RNA的10-15%。
•它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翻译氨基酸信息,并将相应的氨基酸转运到核糖核蛋白体的作用。
•已知每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相应的tRNA。
RNA分子的大小很相似,链长一般在73-78个核苷酸之间。
3、rRNA(核糖体RNA)
约占全部RNA的80%,
是核糖核蛋白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rRNA的功能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
(二)脱氧核糖核酸(DNA)
DNA分子含有生物物种的所有遗传信息,分子量一般都很大。
DNA为双链分子,其中大多数是链状结构大分子,也有少部分呈环状结构。
二、核酸的分布
三、核酸的化学组成
(一)碱基
构成核苷酸中的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有嘧啶(pyrimidine)和嘌呤(purine)两类。
核酸中嘌呤碱主要是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碱主要是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DNA和RNA中均含有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而尿嘧啶主要存在于RNA中,胸腺嘧啶主要存在于DNA中。
在某些tRNA分子中也有胸腺嘧啶,少数几种噬菌体的DNA含尿嘧啶而不是胸腺嘧啶。
这五种碱基受介质pH的影响出现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
(二)戊糖
核酸中有两种戊糖DNA中为D-2-脱氧核糖(D-2-deoxyribose),RNA中则为D-核糖(D-ribose)(图3-5)。
在核苷酸中,为了与碱基中的碳原子编号相区别核糖或脱氧核糖中碳原子标以C-1’,C-2’等。
脱氧核糖与核糖两者的差别只在于脱氧核糖中与2’位碳原子连结的不是羟基而是氢,这一差别使DNA在化学上比RNA稳定得多
(三)磷酸
第三节核苷与核苷酸
•核酸
核苷酸核苷+磷酸
戊糖+碱基
核苷酸可分为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核糖核苷酸是RNA的构件分子,而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构件分子。
细胞内还有各种游离的核苷酸和核苷酸衍生物,它们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核苷酸由核苷(nucleoside)和磷酸组成。
而核苷则由碱基(base)和戊糖构成
一、核苷酸的结构---见P143
1、常见核苷的结构
•嘌呤碱基的第9位N与戊糖的第1位C连接;
•嘧啶碱基的第1位N与戊糖的第1位C连接;
2、稀有核苷
在tRNA中含量丰富,是常见核苷酸经修饰生成的。
修饰碱基
修饰核糖
碱基与核糖的连接方式改变
二、核苷酸的性质----见P147
三、核苷酸的重要衍生物
1、能量通用货币----ATP
2、第二信使分子----Camp
3、其他
•调节因子-----Ap4A
•细菌严紧控制因子
--------ppGpp和ppGppp
第四节核酸的结构
一、核酸的一级结构
(一)核苷酸之间的基本连接
-----3’,5’-磷酸二酯键
(二)特征及书写方式
1、特征:
•核酸分子骨架是由3’,5’-磷酸二酯键连接的许多核糖或脱氧核糖组成,在整个分子中不变。
•核酸分子中可变部分是它的碱基顺序。
•分子具有方向性。
通常5’端有游离磷酸,3’端有游离羟基。
2、核酸一级结构的书写方式
(1)线条缩写
(2)字母式缩写
5’ATCGGATTGCAACGCCACGACTATACGGATTGAATTGACGCAATTCGGCAATTGCACAATATCTGCA….3’
千万别小看这四个不起眼的英文字母啊,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顺序代表了你的遗传奥秘!
欲知详情?
请登陆GenBank网址:
WWW.ncbi.nlm.nih.gov
二、研究核酸的工具酶
核酸酶指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按照作用底物的不同分:
•DNA酶(DNase):
水解DNA
•RNA酶(RNase):
水解RNA
按照作用的部位分:
核酸外切酶:
作用于5′或3′末端;
核酸内切酶:
作用于链的内部
(一)RNase
(二)DNA酶
1、DNaseI: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切断双链或单链DNA,产物为5‘-寡核苷酸,平均长度4bp;无碱基专一性。
2、DNaseII:
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产物为3‘-寡核苷酸,平均长度6bp;无碱基专一性。
如EcoRI:
5’---G↓AATTC---
3’---CTTAA↑G---
如NlaIV:
5’---GGN↓NCC---3’
3’---CCN↑NGG---5’
其中N代表一种核苷酸碱基。
(4)DNA限制性内切酶命名原则
•由分离出酶的微生物的属名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前两个字母组成,如Eco(从Esherichiacoli大肠杆中分离出的酶);Hin(从Haemaphiluinfluenzae流感嗜血菌中分离出的酶)。
•微生物的株和型写在其后EcoRI.
•若从某株中分离得数种酶为HindI.II,III
(三)非特异性核酸外切酶
•既可作用于DNA也可作用于RNA
•牛脾磷酸二酯酶:
产物是3’单核苷酸
•蛇毒磷酸二酯酶:
产物是5’单核苷酸
NNNN
PPPP3’
三、DNA的二级结构
-------Watson-Crik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3年,J.Watson和F.Crick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对模型的生物学意义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预测。
这项杰出的成就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两个依据
•MWilkins和Franklin拍摄的对DNA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照片。
•EChargaff对DNA碱基组成的定量分析结果。
证明A=T;G=C;A+G=T+C
(二)DNA双螺旋结构要点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围绕同一轴心相互缠绕,形成右手双螺旋。
其中即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
(2)嘌呤和嘧啶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脱氧核糖位于双螺旋外侧,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DNA分子的骨架。
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环平面与螺旋轴平行。
(3)碱基互补配对:
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形成的氢键连接在一起。
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4)螺旋参数:
双螺旋直径2nm,每螺旋一周包含10个碱基对,螺距(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为3.4nm。
(5)螺旋表面:
双螺旋表面有两条螺旋型沟漕,一条较深较宽,称为大沟(宽1.2nm;深0.85nm);一条较浅较窄,称为小沟(宽0.6nm;深0.75nm)。
(三)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1)氢键
(2)碱基堆积力
(3)离子键
(四)DNA双螺旋结构的类型
•A-DNA:
钠盐,制备时相对湿度75%
•B-DNA:
钠盐,制备时相对湿度92%
(细胞内天然构象)
•C-DNA:
锂盐,制备时相对湿度66%
•Z-DNA:
人工合成d(CGCGCG)寡聚核苷酸,为左手螺旋。
因分子骨架上磷酸基排列呈锯齿状而得名,即ZigzagDNA
A-DNAB-DNAZ-DNA
四、DNA的高级结构
(一)DNA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DNA三级结构是指DNA链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超螺旋结构。
生物体内有些DNA是以双链环状DNA形式存在,如有些病毒DNA,某些噬菌体DNA,细菌染色体与细菌中质粒DNA,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叶绿体DNA都是环状的。
环状DNA分子可以是共价闭合环,即环上没有缺口,也可以是缺口环,环上有一个或多个缺口。
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共价闭合环DNA(covalentlyclosecircularDNA)可以进一步扭曲形成超螺旋形(superhelicalform)(图3-15)。
根据螺旋的方向可分为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
正超螺旋使双螺旋结构更紧密,双螺旋圈数增加,而负超螺旋可以减少双螺旋的圈数。
几乎所有天然DNA中都存在负超螺旋结构。
(二)DNA的四级结构——DNA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在真核生物中其基因组DNA要比原核生物大得多,如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的DNA约为4.7×103kb,而人的基因组DNA约为3×106kb,因此真核生物基因组DNA通常与蛋白质结合,经过多层次反复折叠,压缩近10000倍后,以染色体形式存在于平均直径为5μm的细胞核中。
线性双螺旋DNA折叠的第一层次是形成核小体(nucleosome)。
犹如一串念珠,核小体由直径为11nm×5.5nm的组蛋白核心和盘绕在核心上的DNA构成。
核心由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2分子组成,为八聚体,146bp长的DNA以左手螺旋盘绕在组蛋白的核心1.75圈,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各核心颗粒间有一个连接区,约有60bp双螺旋DNA和1个分子组蛋白H1构成。
平均每个核小体重复单位约占DNA200bp。
DNA组装成核小体其长度约缩短7倍。
在此基础上核小体又进一步盘绕折叠,最后形成染色体。
五、RNA的二级结构
(一)tRNA
1、tRNA的三叶草结构模型
•多数RNA为单链,但可通过自身回折配对形成部分双链结构;
•tRNA一般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
•常含有稀有碱基。
•1965年,RWHolley阐明酵母丙氨酸tRNA的结构。
tRNA三叶草结构模型
-------见P161
2、tRNA的三级结构
------倒“L”型结构
1973-1974年,SHKim和Robertus根据酵母苯丙氨酸tRNA的空结构提出的。
(二)mRNA结构
-------p161
原核生物中mRNA转录后一般不需加工,直接进行蛋白质翻译。
mRNA转录和翻译不仅发生在同一细胞空间,而且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真核细胞成熟mRNA是由其前体核内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nuclearRNA,hnRNA)剪接并经修饰后才能进入细胞质中参与蛋白质合成。
所以真核细胞mRNA的合成和表达发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
mRNA的结构在原核生物中和真核生物中差别很大。
下面分别作一介绍:
1.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
原核生物的mRNA结构简单,往往含有几个功能上相关的蛋白质的编码序列,可翻译出几种蛋白质,为多顺反子。
在原核生物mRNA中编码序列之间有间隔序列,可能与核糖体的识别和结合有关。
在5’端与3’端有与翻译起始和终止有关的非编码序列(图3-21),原核生物mRNA中没有修饰碱基,5’端没有帽子结构,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的尾巴(polyadenylatetail,polyA尾巴)。
原核生物的mRNA的半衰期比真核生物的要短得多,现在一般认为,转录后1min,mRNA降解就开始。
2.真核生物mRNA结构特点
真核生物mRNA为单顺反子结构,即一个mRNA分子只包含一条多肽链的信息。
在真核生物成熟的mRNA中5’端有m7GpppN的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可保护mRNA不被核酸外切酶水解,并且能与帽结合蛋白结合识别核糖体并与之结合,与翻译起始有关。
3’端有polyA尾巴,其长度为20~250个腺苷酸,其功能可能与mRNA的稳定性有关,少数成熟mRNA没有polyA尾巴,如组蛋白mRNA,它们的半衰期通常较短
•
(三)rRNA的结构
-------P162
rRNA占细胞总RNA的80%左右,rRNA分子为单链,局部有双螺旋区域(图3-22)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原核生物主要的rRNA有三种,即5S、16S和23SrRNA,如大肠杆菌的这三种rRNA分别由120、1542和2904个核苷酸组成。
真核生物则有4种,即5S、5.8S、18S和28SrRNA,如小鼠,它们相应含121、158、1874和4718个核苷酸。
rRNA分子作为骨架与多种核糖体蛋白(ribosomalprotein)装配成核糖体。
所有生物体的核糖体都由大小不同的两个亚基所组成。
原核生物核糖体为70S,由50S和30S两个大小亚基组成。
30S小亚基含16S的rRNA和21种蛋白质,50S大亚基含23S和5S两种rRNA及34种蛋白质。
真核生物核糖体为80S,是由60S和40S两个大小亚基组成。
40S的小亚基含18SrRNA及33种蛋白质,60S大亚基则由28S、5.8S和5S3种rRNA及49种蛋白质组成。
(四)其他RNA分子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新技术不断产生,人们发现RNA有许多新的功能和新的RNA基因。
细胞核内小分子RNA(smallnuclearRNA,snRNA)是细胞核内核蛋白颗粒(Smallnuclearribonucleoproteinparticles,snRNPs)的组成成分,参与mRNA前体的剪接以及成熟的mRNA由核内向胞浆中转运的过程。
核仁小分子RNA(smallnucleolarRNA,snoRNA)是类新的核酸调控分子,参与rRNA前体的加工以及核糖体亚基的装配。
胞质小分子RNA(smallcytosolRNA,scRNA)的种类很多,其中7SLRNA与蛋白质一起组成信号识别颗粒(signalrecognitionparticle,SRP),SRP参与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反义RNA(antisenseRNA)由于它们可以与特异的mRNA序列互补配对,阻断mRNA翻译,能调节基因表达。
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分子或RNA片段。
目前在医学研究中已设计了针对病毒的致病基因mRNA的核酶,抑制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为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核酶的发现也推动了生物起源的研究。
微RNA(microRNA,miRNA)是一种具有茎环结构的非编码RNA,长度一般为20-24个核苷酸,在mRNA翻译过程中起到开关作用,它可以与靶mRNA结合,产生转录后基因沉默作用(post-transcriptionalgenesilencing,PTGS),在一定条件下能释放,这样mRNA又能翻译蛋白质,由于miRNA的表达具有阶段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和控制个体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五)RNA组
随着基因组研究不断深入,蛋白组学研究逐渐展开,RNA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发现了许多新的RNA分子,人们逐渐认识到DNA是携带遗传信息分子,蛋白质是执行生物学功能分子,而RNA即是信息分子,又是功能分子。
人类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类基因组中约有30000~40000个基因,其中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只占整个基因组的2%,对不编码蛋白质的98%基因组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20世纪末科学家在提出蛋白质组学后,又提出RNA组学。
RNA组是研究细胞的全部RNA基因和R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目前RNA组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RNA组的研究将在探索生命奥秘中做出巨大贡献。
第三节核酸的理化性质
一、核酸的大小和水解
一般来说,进化程度高的生物DNA分子应越大,能贮存更多遗传信息。
但进化的复杂程度与DNA大小并不完全一致,如哺乳类动物DNA约为3×109bp,但有些两栖类动物、南美肺鱼DNA大小可达1010bp到1011bp(表3-3)。
常用测定DNA分子大小的方法有电泳法、离心法。
凝胶电泳是当前研究核酸的最常用方法,凝胶电泳有琼脂糖(agarose)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凝胶电泳,
(二)核酸水解
(1)酸碱水解:
核酸分子中的磷酸二酯键可在酸或碱性条件下水解切断。
DNA和RNA对酸或碱的耐受程度有很大差别。
例如,在0.1mol/LNaOH溶液中,RNA几乎可以完全水解,生成2′-或3′-磷酸核苷;DNA在同样条件下则不受影响。
在RNA水解时,2′-OH首先进攻磷酸基,在断开磷酯键的同时形成环状磷酸二酯,再在碱的作用形成水解产物。
(2)酶水解
水解核酸的酶有很多种,若按底物专一性分类,作用于RNA的称为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作用于DNA的则称为脱氧核糖核酸酶(deoxyribonuclease,DNase)。
按对底物作用方式分类,可分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与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核酸内切酶的作用是在多核苷酸内部的3’,5’磷酸二酯键,有些内切酶能识别DNA双链上特异序列并水解有关的3’,5’磷酸二酯键。
核酸内切酶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酶,在基因工程中有广泛用途。
而核酸外切酶只对核酸末端的3’,5’磷酸二酯键有作用,将核苷酸一个一个切下,可分为5’→3’外切酶,与3’→5’外切酶。
二.核酸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
与蛋白质相似,核酸分子中既含有酸性基团(磷酸基)也
含有碱性基团(氨基),因而核酸也具有两性性质。
由于核酸分子中的磷酸是一个中等强度的酸,而碱性(氨基)是一个弱碱,所以核酸的等电点比较低。
如DNA的等电点为4~4.5,RNA的等电点为2~2.5。
三、核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摩尔磷消光系数å(p):
指含磷量为1mol/L浓度时的核酸水溶液(Ph7.0)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
天然DNA的å(p)值为6000-8000;
RNA的å(p)值为7000-10000
增色效应:
指DNA变性或降解时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增高的现象。
减色效应:
指DNA复性时在260nm处紫外吸收值减低的现象。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与杂交
(一)核酸的变性
1、概念
在变性因素影响下,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氢键断裂(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使双链分离,形成单链。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
核酸的变性与降解完全不同
降解:
是指多核苷酸链中的磷酸二酯键断裂,使分子量降低,其过程是不可逆的。
变性:
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一级结构不破坏,一般是可逆的,不发生分子量的变化。
2.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
加热、介质中的pH过酸或过碱、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尿素、酰胺等。
3、DNA变性后的表现
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升高;粘度下降;沉降速率增高;生物活性降低或丧失
(二)复性
1、概念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分开的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DNA的过程称为复性(renaturation)。
当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复性称为退火(annealing)。
2、影响DNA复性速度的因素
DNA复性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DNA复性速度的因素很多:
DNA浓度高,复性快;DNA分子大复性慢;高温会使DNA变性,而温度过低可使误配对不能分离等等。
最佳的复性温度为Tm减去25℃,一般在60℃左右。
离子强度一般在0.4mol/L以上。
3、DNA复性的程度、速率与复性过程的条件有关
DNA浓度越大,复性越容易。
将热变性的DNA骤然冷却时,DNA不可能复性。
缓慢冷却时,可以复性。
DNA分子量越大复性越难。
DNA的复性也与它本身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高度重复序列容易复性,非重复组分复性较慢。
复性反应的速度可以用1/2Cot来衡量
Co------变性DNA复性时的初始浓度,以核苷酸的摩尔浓度表示;
t-------复性所需时间,用秒表示;
1/2Cot----表示复性一半时的Cot值
DNA复性越快,1/2Cot值越小
(三)核酸杂交
1、概念
具有互补序列的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分子,按碱基配对原则结合在一起称为杂交(hybridization)。
杂交可发生在DNA-DNA、RNA-RNA和DNA-RNA之间。
杂交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利用它可以分析基因组织的结构,定位和基因表达等,常用的杂交方法有Southern印迹法,Northern印迹法和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等。
2、各种杂交
•Southernblotting:
由E.Southern于1975年首次设计使用。
毛细管作用使电泳凝胶中分离的DNA片段转移到滤膜上,再与同标记的单链DNA或RNA探针杂交作用检测之。
•Northernblotting:
由GRStark于1977年建立。
毛细管作用使电泳凝胶中分离的RNA片段转移到滤膜上,再与同标记的单链DNA或RNA探针杂交作用检测之。
•Westernblotting: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原理,来分析检测蛋白质的杂交技术。
五、核酸沉降作用
--------见P167
六、核酸的研究技术
(一)核酸含量测定-----P178
1、定磷法
2、定糖法
3、紫外吸收法
(二)DNA的凝胶电泳(补充)
1、核酸的凝胶电泳与原理
琼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酰胺(po1yacrylamide)
凝胶电泳被于核酸分离、鉴定、纯化等研究。
基本原理:
在生理条件下,核酸分子中的磷酸基团,呈离子化状态。
DNA和RNA的多核苷酸链为多聚阴离子。
在电场中向正电极方向迁移。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不同大小和构型的DNA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不同,因而得以分离。
2、溴化乙锭----核酸分子染色剂
3.琼脂糖与聚丙烯凝胶电泳对DNA的分辨率
琼脂糖:
分辨DNA片段的范围为0.2—50kb之间。
聚丙烯酰胺:
分辨范围为1个碱基对到1000个碱基对之间。
4、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电泳迁移率,取决于核酸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
•DNA分子量大,迁移率小
•相同分子量DNA分子迁移率与构象有关
第六节核酸的功能
中心法则
复制:
replication,以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DNA的过程。
转录:
transcription,以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逆转录:
Reversetranscription,以R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DNA的过程。
翻译:
translation,以mRNA为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一、DNA是遗传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核酸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