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docx
- 文档编号:304239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87
- 大小:149.65KB
热点.docx
《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点
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立足国情、着眼未来作出的带有全局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的战略部署,这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xx作为工业城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显现。
因此,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努力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确保xxx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么怎样建设节约型社会呢,笔者人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把握资源利用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资源的重要性
(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人类的经济生活总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发现、开采、开发和利用,自工业革命以来,依托能源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世界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则通过对全球资源的掠夺和占有,从而实现了现代化。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煤炭、钢铁、铜消费第一大国和石油、电力消费第二大国,能源消费已占世界总量的13.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推进,资源需求还将持续增加,资源储备将越来越少,能源资源战略已成为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战略之一。
(二)资源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发展。
不可再生资源,其供给能力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二、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深刻认识资源节约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
。
(二)结构升级加剧能源资源消耗。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结构性变化十分明显。
一是从经济结构变化看,近几年我国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
二是从消费结构的变化看,特别是一些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
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资源消费强度增加。
三是我国进入城市化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一个多百分点,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
(三)粗放生产和过度消费导致浪费巨大。
一方面,我国经济基本上还是粗放型,能源和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过程是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资源掠夺性开采为特征的。
只有对传统生产模式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进行根本性变革,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共建新的国家比较优势。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能源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既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和公众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
三、着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保持xxx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工作措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导,城乡互动,提升集约发展的综合节约效应。
一是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
编制“十一五”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二是突出特色,走集约化城市建设之路。
优化功能配置,形成功能分工合理、空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连线成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
三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互动共荣、集约发展。
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布局和政策措施,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
近年来,我市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今后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生物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可再生资源产业和吸纳利用工业废弃物的产业,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保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产品。
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节能节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产品,推进产品升级换代。
三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企业。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开发推广应用,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技术,推行清洁生产,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
四是抓好一批资源节约型园区。
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工业集中发展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共生效应,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三)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集约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进步。
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重点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改造。
二要积极建设节约型新农村。
坚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坚持实施“生态农村建设工程”,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有机农业;支持和帮助农户改厨、改厕、维修水窖,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坚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抓好农业附产物的综合利用,什邡湔底镇通过推广“三木制气炉”,利用木耳废渣变成燃气,既解决了木耳废渣污染环境问题,又为村民找到了清洁、卫生的新能源,实现了木耳产业的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
坚持实施“土地综合整理”工程,据测算,仅我市坝区农房建设一项,如果实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就可节约整理土地近30万亩,沿江、沿河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空间更大。
三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合理开采和保护矿产资源;关闭企业自备水源,保护地下水资源;建立环境预警机制,在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污染源建立在线监控网络,在工业园区推广建立集中治理污染模式。
四要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和技术质量标准。
严把新建项目环保评审关,对通不过环保测评的项目坚决不上。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的企业。
(四)建立节约型文化,实现社会对资源的全面节约。
全社会共同行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大力倡导“从细节和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人人参与节约”,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行动的格局。
一是政府要带头节约,建立节约型机关。
在做决策时,把资源节约、降低消耗作为首要条件,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
在规划、项目审批等各种经济活动中,坚持先节约、后开源的原则。
在日常公务活动中,严格规范公务接待标准,精简会议文件,推广无纸传输。
在各级政府机构建立节能及物耗责任制,对机关耗电、耗水、公务车耗油等实行定额管理,细化节约指标,严格目标考核,促使每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节水、节电、节约办公用品。
同时,加大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装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办公楼的治理力度,做到令行禁止。
二是开展节约型城市创建活动,建立节约型社会消费模式。
抓好典型示范,建立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节约型镇村、节约型家庭。
开展公共场所的资源节约活动,编制个人节约消费的行为导则和公共场所资源节约公约;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创建“绿色饭店”,减少一次性产品消费;开展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再生能源利用等试点示范;推进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节约,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
三是开展全民教育,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国情,树立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增强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大力倡导适度合理的文明消费,纠正透支资源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宣传节约资源的先进典型,对各种浪费现象进行曝光和处罚,形成“消费讲科学、事事讲节约”的舆论氛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形成促进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自从2003年SARS疫情暴发以后,公共危机问题受到了空前关注,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防范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的健全直接关系到公共危机事前防范工作的到位。
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许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已成为关键。
灾难性事件突然发生并对公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这就构成了突发性的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的发生自古已有,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便是回应各种危机挑战的过程,而所有的这些危机事件的爆发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危机时期的信息发布就显得极为重要,重大公共危机信息的及时公开以及其制度建设,对于减少危机当中的恐慌情绪,降低危机的危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公共危机的信息发布制度却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信息传递渠道单一
目前,我国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渠道一般比较单一,并且主要是呈垂直的也就是上下级纵向的沟通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上级政府对信息的知悉,主要是来自地方政府的报告。
而由于一直以来政府强调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官员都不愿意在公共危机来临的时候对其做出相关的决策,往往将信息公开的责任推给自己的上级。
但是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又使得各级政府在管理危机信息时习惯于层层审批,这些都导致了信息传递迟缓和滞后。
特别在遇到公共突发事件时,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利益或者个人利益的考虑,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即或者有意的隐瞒危机信息;或者把重灾报成轻灾,大难报成小难;或者拖延上报的时间,这些就更使得上级政府无法及时、迅速的了解到危机发生的状况,及时、有效的做出处理决策。
(二)信息掌握条块分割严重、公开主体不明确
在公共危机处理中,准确权威的信息发布非常重要,但是我国由于信息平台建设等原因,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调、信息分享非常欠缺,各部门手中已有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巨大的信息资源浪费。
当危机发生的时候,由于各种信息数量突然增加,而且分布得杂乱无章,又导致政府无法收集到准确的信息,从而无法对相关信息分析、整理。
同时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缺乏统一的网络硬件资源,系统的处理机关、人员、资金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
(三)某些政府官员在处理危机时倾向于封锁消息
在传统的信息管理中,政府坚持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在没有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发布消息的,这是不考试,大网站收集负责任的做法,当危机发生的时候,一些行政机关和官员首先考虑到的是担心损害自身形象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第一反应总是压制、掩盖、尽量拖延、文过饰非。
他们不但对本国民众封锁消息,也拒绝向国际社会报道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甚至有意无意的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