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042128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5.99KB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docx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
1、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选择题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A.心外无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2.
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
但姚文田“独持议,谓三代以下,其道皆本孔孟,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
姚文田的这一说法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历史作用
B.糅合了儒道思想发展了儒学
C.理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脉络
D.旨在借古讽今提倡经世致用
3.
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4.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5.
“儒学自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只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为能弥补这一缺陷,儒学思想家做出的努力是()
A.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B.董仲舒积极主张“大一统”
C.明清之际出现经世致用思潮
D.把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6.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7.
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C.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
D.“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8.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
”等主张。
据此可知,王阳明
A.主张格物致知
B.反对“天人合一”
C.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主张克服私欲
9.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
据此可知
A.“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
B.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
C.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
D.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
10.
有学者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正如在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称其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主要是因为二人()
A.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1.
程颐认为: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12.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老
13.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14.
根据所学知识,表格①②处应分别填上()
A.统一文字/唐宋
B.统一度量衡/北宋
C.建立郡县/南宋
D.百家争鸣/宋明
1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非选择题
16.
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
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据材料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不得照搬照抄原文)
1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盖人心之本体即是明德。
私欲障碍则本体丧失。
圣贤庸愚,同具此心。
苟能致知,皆能明德。
……良知在人心,无问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天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试卷答案
1.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故C正确;A、B和D均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2.A
从材料“清代学者往往重考据,尊崇汉儒而诋毁宋儒”“姚文田独持议……得程朱而传自五季,以后人道不至陵夷者,宋诸儒之力也”中可以分析出,姚文田认为程朱理学维护儒家伦理,有利于儒学的发展,故A项正确;理学是糅合了佛道的思想,故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作用,故CD项排除。
点睛:
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四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2文档资料 岳麓版 历史 必修 第一 单元 第四 宋明理学 同步 训练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