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论文.docx
- 文档编号:30416741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5.77KB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docx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历史教学论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在现代教育的大嬗变中,应重构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强化创造意识的渗透,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创造人格与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富于创造的实践活动得以成熟和发展。
一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例如某学生一反史学界对方伯谦临阵脱逃、最终伏法的定论,认为“方案”纯属冤狱,并通过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得出‘重新认识甲午战争中的方伯谦”这一观念。
该过程实际就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
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从创造思维内容来看,它包括四种形式:
(1)扩散思维,即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得出独特的、多维的新结论的思维。
如对中国近代史“落后挨打”这一命题进行重组演绎,就能得出6种结论:
a.落后可以不挨打,如隋唐对待日本的政策;b.落后打先进,如法兰克王国入侵西欧、我国古代辽夏金元入侵中原;c.落后与先进平等共存、互通有无,如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d.落后受先进援助,如三国时,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开发南中;e.落后反击先进,先进受到重创,如非洲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的胜利;f.落后必挨打,理由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发生弱肉强食。
这些富于创造火花的观点,就是扩散思维组合分解的产物。
(2)聚合思维,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产生某一逻辑结论。
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
如中国近现代史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谋求的治国之道,通过聚合,形成系列:
以夷制夷、平均方案、洋务自强、君主立宪、共和政体、实业救国、军阀独裁、马列救国等。
由此又可总结出: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3)立体思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的多维联体思维。
如打破教材体例,分类重组的专题系列。
以“中国农业史”为例,广义看,它属“中国古代经济史”;狭义看,可析出“工具、农作物、水利、耕种技术、经验总结、历朝农业政策”等各线的演变;深层看,可归纳出理性认识:
“人定胜天”、“民以食为天”、“农本”等哲学观念。
如此,通过不同层面的纵横延伸,使问题的广度与深度交叉后,成为新的思维体系。
(4)直觉思维,对客观史实或现象的直接领悟和认知。
如某学生阅读《三国志》时,对数条史实颇为留心:
a.“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盛行,吏士多死者,乃引半还。
”(《魏书·武帝纪》);b.“赤壁之败,盖有运数。
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
”(《魏书·贾诩传》);c.“曹公军不利于赤壁,兼以疫死。
”(《蜀书·刘焉传》);d.“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曹操致孙权信》)。
该生认定赤壁之战曹军大败不在火攻而在将士患“疫”,发生在长江沿河,可能是血吸虫病。
这一结论刚好与近期刊行的研究文章惊人相似。
可见直觉思维的感悟作用是很大的。
事实上,创造思维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动态分配系统,是以上四种思维的综合,并构筑成四个发展阶段〔1〕:
准备阶段,在获取多种材料及更多的假设与创造思路方面,扩散思维尤显其长;酝酿阶段,逻辑分析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快捷、跳跃、直接的直觉思维,可促使潜意识勃发;明朗阶段,多种思维联合运行,直觉思维重在筛选信息,缩小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围、距离,及时调整思维方向,聚合思维则在科学检验与系统论证,选优汰劣,立体思维重在营造思维广度与跨度;验证阶段,直觉思维使运作向度朝结果向度转化,立体思维则重在多维构建结果向度的整体化。
可见,“人的思维是一个整体过程,人在思维时,把问题的各个细节同整个情境的结构联系起来加以考虑,从各方面来探索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确定整个情境结构内的‘缺口’所在,亦即问题所在。
”〔2〕因此,功能不同、各具特点的思维形式构成创造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动态认知系统。
二
创造思维的发展是一个由“潜”到“显”的内化过程,创造力的大小取决于创造思维的水平。
影响创造思维的因素是创造思维的品质。
创造思维的品质特征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深刻性、广博性和预见性〔3〕。
(一)创造思维的流畅性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速度敏捷顺畅。
如笔者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有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三分钟思考后,一口气说出五个要点,而且富于创新:
a.挽救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b.阻止西欧国家发生革命,从而排除苏联势力;c.打开美国商品和资本进入欧洲的大门;d.用苏联不能提供的东西来吸引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对苏的离心倾向;e.更加明确和深化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
(二)创造思维的变通性又称思维的自由度,指改变思维方向和范围的能力。
比如学生由哲学论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进而以整体观念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由此派生出系列专题(如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国别史……等等)。
在思维变通中,既有扩散思维,也有聚合思维;既可顺向思维,又可逆向思维。
(三)创造思维的独创性意即超越固定认知模式,以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得出新论。
它是“独立思考创造出社会(或个人)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
〔4〕如对李鸿章、曾国藩的历史评价新论,甲午战争中丁汝昌的过失,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性质相同的亚洲国家(朝、印、中、土)的革命途径、方式、结果、教训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论等,都是力排众议,改变习惯定势,产生质的飞跃的全新见解。
(四)创造思维的跨越性是指创造思维的广阔容量及跨度张力。
即思维主体避开事物“可见度”的限制,扩展思维前进的空间,迅速完成“虚体”与“实体”间的转化。
例如笔者的一位学生在理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时,拓开思维时空,认为其本质就已体现了无产阶级与国际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理由是资本主义发展日益把全球结为统一整体,东方资本主义虽不发达(故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尖锐),但它处于世界历史之中,它的各种矛盾必然带有世界历史整体特征;进而又推导出东方落后国家不仅可能而且先于发达资本主义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还据其内在联系而得出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必然性的结论。
(五)创造思维的深刻性指思考问题的深度,即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探幽发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如学习“西安事变”时,我设问引导:
西安事变时若将蒋介石杀掉,中国政局会怎样变化?
何应钦能否顺利掌握国民政府的权柄?
中国是否迅速亡国?
如此寻根究底、深入挖掘,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
(六)创造思维的广博性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推导、想象和创意联想。
多条思维路线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彼此调剂,从而实现最优组合。
例如“罗斯福新政”,从其客观结果看,它是美国反危机的举措,相对缓解了危机,社会安定有了改善;但若多维联想,又可得出两条思维渠道:
a.它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机构大调整的尝试,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b.为“二战”中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工厂准备了条件。
(七)创造思维的预见性即通过联想,推测未来的发展。
它主要是以事物环链模型(即重复出现的现象所形成的规律性)为依据,推测事物发展的“后一环”。
比如,通过东欧剧变和世界局势的区域性动荡,引导学生预测未来发展:
两极格局消逝后,多极化格局产生,和平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
在思维的这一品质中,创造思维折射出“读史使人明智”的史学现实功效。
三
“创造活动可以被看成具有双重作用,它增添和开拓出新领域而使世界更为广阔,同时又由于人的内在心灵能体验到这种新领域而丰富发展了人本身。
”〔5〕可见培养创造思维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近年高考题已有考查学生创造思维的意向。
如1997年高考第37题,以《欧洲家庭史》记载,得出“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的这一结论;第46题材料解析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等。
这些都为学生创造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的活动”〔6〕。
如何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呢?
笔者敢冒鄙浅,对此作了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开发思路,多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
“学则须疑”〔7〕,“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8〕孔子也说:
“多闻阙疑,多闻阙殆”,主张广闻质疑。
笔者注意在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地开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
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
笔者表扬学生“学起于思,思缘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极时纠正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撒丁国王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
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于客观史实,围绕其发展过程(或规律),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不能为猎奇而置实际于不顾,石破天惊地提出诸如“慈禧太后是爱国主义者”,或者说“林肯发动内战,消灭了南方种植园经济,是破坏了美国多种经济并存,不利于美国社会的进步”的怪论。
这些结论都是脱离了客观史实而主观臆意的结果。
因此,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也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
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例如在学习“西安事变”时,笔者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史的角度探索有关问题,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相继提出:
1936年中外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这些历史事件折射的国际形势有何特点?
各派政治力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哪些政治主张(或态度)?
这些政治主张有哪些历史影响?
这几道提问颇见创造性,学生从全局出发,较理性地注意了国际形势的特点及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是令人乐观的。
(二)转换程式,活跃气氛,营造激活创造意识的积极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以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做到: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
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刺激他们的创新兴趣。
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
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
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撞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
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
如果学生的创意思维超过了教师,教师更应虚怀若谷、积极鼓励,协助学生的思维成果日趋成熟。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
教师要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例如,我指导学生制作“张衡地动仪”的模型时,只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原理、外形,学生从自选材料、模具制造到演示,都显示出他们的创意水平。
此外,我还让学生制作殷墟龟甲、兽骨模型;临摹《清明上河图》、《步辇图》、《蒙娜丽莎》等;到革命老区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辑刊行油印小报《历史报》。
如此等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多功能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挥,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比如我将多年订阅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及珍藏的《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版)的有关材料,以及大量其他书刊,组成一个小型历史知识书库,对学生开放。
在长期“能源补给”中,学生的创意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的学生的史学小论文,从他们自拟的题目中可窥其分量。
如《对王莽的重新认识》、《唐代的寺院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中国战场》等。
在教学中,我还选编了大量历史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如讲授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时,我引用古籍中有关最早记录的材料“十月之交,朔日卒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9〕,为学生拓宽知识层面。
此外,我还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
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且在有效信息的取舍中,需要一定强度的思维质量。
因此,加大材料的容量,既促进学生实弹实战能力,也刺激学生创造潜意识的觉醒。
此外,我还注意学科间的彼此渗透,如政治、地理、语文、美术及有关自然学科,加强学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信息贮量,使之为创造思维服务。
(三)弃旧扬新,改革教法,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
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
笔者的做法是: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
“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10〕。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
例如,在讲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时,我充实了三则感性材料:
a.“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待等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
”b.“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
”c.“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
”我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统摄伸缩,使他们在多维交叉思维中,理出结论。
结论一:
义和团本身存在有许多缺陷,如富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气息,表明革命的不彻底性;结论二:
他们灭洋的手段过于残忍,连无辜的洋妇婴也不放过,显然带有过分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结论三:
义和团排斥先进文明,夜郎自大,具有封闭落后的小农意识。
通过思维角度的转换,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新规律。
其方法或者是对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与假设,并设计探索程式;或者是对一定史事进行互换(如孙中山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两面性,甘地、凯末尔也有这一特性吗?
)、拆卸(如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特征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以典型国家进行拆卸分析:
英法等国是重在推翻封建主义;美国是重在推翻殖民统治和扫除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嫁接(如“交子”为何出现于四川?
可归于经济的发展需要。
具体由丝织、交通、矿产三项嫁接合并。
①丝织业的发达:
汉时丝绸、三国蜀锦;②“蜀道难”、交通不便;③金属矿产不多等)、分解(如唐文化的特点与历史地位可分成4个小的方面:
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领先世界;④影响深远)、重组(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知识系列,从必要性、可能性、理论上理解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中实施开放引导,可激发学生无意识状态下闪现的灵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活跃与深化。
总之,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创造心理需要与心理动力,激发其创造激情,培养其创造意识,塑造其创造精神。
这不失为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的方法之一。
同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创造素质的锻炼,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个性,改进教法,使教学洋溢着创造气息,把学生的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成为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创造性思维”条目。
〔2〕韦特墨:
《创造性思维》。
〔3〕邵明德:
《催开创造力之花》,教育科学出版社。
〔4〕周忠昌:
《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5〕西尔瓦诺·阿瑞提:
《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6〕邓颖超:
《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载《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7〕〔8〕张载:
《经学理窟》,中华书局。
〔9〕孔子编订:
《诗经·小雅》,贵州人民出版社。
〔10〕E·P托兰斯:
《创造性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历史 教学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