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x
- 文档编号:30413383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2.80KB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x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
1、毫针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一切实证,虚证,痛证等。
【操作方法】:
1、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和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垂直,力达针尖,以利于进针,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
2、行针: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实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针刺的基本动作。
3、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
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禁忌症】: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三个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三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
【注意事项】:
1、针刺时医生必须专心致志,审慎从事,随时观察患者表情,询问患者感觉和观察患者反应,体会针刺后的情况,尽量做到能控制刺激量。
2、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内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3、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4、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灸法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操作方法】:
1、艾条灸法,是将艾绒用纸卷成长条形施灸,根据艾条直接烧灼皮肤和与皮肤有一段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2、温灸法是用特殊的温灸器(如温筒、温盒)施灸。
3、温针灸法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的留针期间,在针柄上套以艾条施灸。
【禁忌症】: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6.高血压病人头部不宜灸,糖尿病病人艾灸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可灸伤皮肤,更不可实施疤痕灸。
7.从中医角度来说,还有一些证候是不合适艾灸的。
如:
外感或者阴虚内热证,凡脉象数、急者禁灸;高热、抽搐、极度衰竭、形瘦骨弱者不宜灸。
【注意事项】:
1.施灸前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并取得患者的合作、选准穴位;
2.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
3.灸灼过度如局部出现水泡,如水泡不大,可用龙胆紫药水擦涂,并嘱患者不要抓破,一般数日后即可吸收自愈。
如水泡过大,宜用消毒针具,引出水泡内液,外用消毒敷料维护,也可在数日内痊愈。
4.凡化脓灸后在化脓期或灸后起泡破溃期,均应忌酒、鱼腥及抚慰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能助湿化热、生痰助风,并可抚慰皮肤不良反应,从而使创面不易收敛或愈合。
5.艾炷或艾条灸治疗结束后,必需将燃着的艾绒熄灭,以防复燃事故发生。
3、耳针
【适应症】:
1.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神经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结肠炎、菌痢等。
3,功能紊乱和反应性疾病如眩晕、高血压、心律不齐、神经衰弱、荨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5.其他有催产、催乳、预防和治疗输液或输血反应等作用,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操作方法】:
一般采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
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在刺激点针刺即可。
刺入耳穴后,如患部感应强烈,患者症状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
留针的时间一般约为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儿童、年老者不宜多留。
留针期间为提高疗效,可每隔10分钟运针1次。
治疗结束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再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免出血。
【禁忌症】:
1、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2、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因耳廓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结构特殊,针刺前必须严格消毒,有伤面和炎症部位禁针,针刺后如针孔发红、肿胀应及时涂2.5%碘酒,防止化脓性软骨膜炎的发生。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4、电针
【适应症】:
凡用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症均可用电针治疗。
其中对癫痫、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胃肠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等疗效较好。
在针刺麻醉手术中,电针更有独特的优点。
【操作方法】:
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
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
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
【禁忌症】:
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孕妇等不宜使用电针。
【注意事项】:
1、每次治疗前,检查电针机输出是否正常。
治疗后,须将输出调节电钮等全部退至零位,随后关闭电源,撤去导线。
2、电针感应强,通电后会产生肌收缩,须事先告诉病人,使其思想上有所准备,配合治疗。
3、对患有严重心脏病的病人,治疗时应严加注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不宜在延髓、心前区附近的穴位施用电针,以免诱发癫痫和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4、曾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表面往往氧化,而导电不良;有的毫针针柄由铝丝绕制,并经氧化处理成金黄色,导电性能也不好。
这类毫针最好不用,如使用时须将输出电极夹在针身上。
5、治疗时,如遇到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往往是电针机发生故障或导线断损,应修理后再用。
6、毫针多次使用后,易缺损,在消毒前应加以检查,以防断针。
5、头针
【适应症】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等。
【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3.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3.1快速进针:
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3.2快速捻转:
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
捻转持续约0.5~1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
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4.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5.起针:
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6.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
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6、穴位贴敷法
【适应症】:
穴位贴敷法适应范围相当广泛,不但可以治疗体表的病症,而且可以治疗内脏的病症;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证。
【操作方法】:
1.方药的选择
贴敷用药多有通经走窜、开窍活络、气味俱厚的特点,选择适当溶剂调和贴敷药物或熬膏,以达药力专、吸收快、收效速的目的。
2.穴位的选择
(1)选择离病变器官、组织最近、最直接的穴位贴敷药物。
(2)选用阿是穴贴敷药物。
(3)选用经验穴贴敷药物,如吴茱萸贴敷涌泉穴治疗小儿流涎;威灵仙贴敷身柱穴治疗百日咳等。
3.贴敷方法
对于所敷之药,无论是糊剂、膏剂或捣烂的鲜品,均应将其很好地固定,以免移动或脱落,可直接用胶布固定,也可先将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
一般情况下,刺激性小的药物,每隔1~3天换药1次,不需溶剂调和的药物,还可适当延长至5~7天换药1次;刺激性大的药物,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后再敷药。
对于寒性病证,可在敷药后,在药上热敷或艾灸。
【禁忌症】:
1孕妇,多数外贴药物对孕期妇女可能不安全。
2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
3严重皮肤病,如皮肤长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或有皮疹者。
4严重的荨麻疹患者。
5疾病发作期的患者,如急性咽喉炎、发烧、黄疸、咯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患者、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发作期等。
6热性疾病、阴虚火旺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不能采用。
【注意事项】:
1、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2、若用膏药贴敷,在温化膏药时,应掌握好温度,以免烫伤或贴不住。
3、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5、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的患者,使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6、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
7、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不可用汽油或肥皂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7、穴位注射
【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痛及软组织损伤、挫伤。
如坐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
还有支气管炎、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操作方法】:
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药物以增减。
一般采用隔日治疗1次,5~10次为1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禁忌症】:
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该药,体质十分脆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它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注意药物性能,对存在过敏反应的药物需要经过皮试,才可以使用。
2、孕妇不宜作腰骶部注射。
3、一般情况下,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内,以免引起关节红肿、酸痛。
高渗葡萄糖不可注入皮下,一定要注入肌肉深部。
8、熏蒸疗法
【适应症】:
骨关节疾病的辅助治疗。
【操作方法】:
按病证配制处方,经煎煮后,倒人容器,外罩布单,将患部与容器盖严,进行熏疗,本疗法一般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禁忌症】:
无
【注意事项】:
使用熏蒸疗法时注意控制好温度,勿灼伤皮肤。
中药熨法操作规程
【适应症】:
用于寒痹、体痛、寒凝、腹痛、呃逆、脘痛等。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调配、包装好药包,外加套袋,放入锅中蒸沸5~10分钟,取出药包,置于患部或腧穴。
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
【禁忌症】:
①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②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
③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注意事项】:
①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②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③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
④注意病人身体的保温。
⑤每包药一般使用1~2次。
⑥为防止交叉感染,药包专人专用,药包蒸煮沸时贴上患者姓名标签,取出时原样携带到患者治疗处,核对患者姓名后使用,用后取出外套袋,将患者姓名标签夹在原药包上,防止药包混淆。
取出的外套袋清洗干净后用消佳净浸泡消毒备用。
10、拔火罐
【适应症】:
风湿痛、老寒腿、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痹痛”筋骨酸楚、伤风伤寒所致的感冒头痛、腹痛及哮喘。
火罐用在人体穴位上,可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疾病。
【操作方法】:
药包热敷法将按病情需要所选药物打碎炒热,布包置于患部或腧穴。
开始时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也可用药包在患处边熨边摩擦、揉按,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1次。
【禁忌症】:
各种实热证或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②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忌用。
③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忌用
热熨法注意事项①药熨前先嘱病人排空小便,冬季注意保暖。
②药熨温度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不宜超过50℃,以免烫伤。
③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药袋温度,凉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
如感到疼痛或皮肤出现水泡,应停止操作,按烫伤处理。
④布袋用后清洗消毒备用,中药可连续使用一周。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室内需保持20℃以上的温度。
最好在避风向阳处。
2、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拔罐疗法。
饱腹、空腹都不宜操作;早起要先排便;
3、患者以俯卧位为主,充分露施术部位。
4、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因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壮举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针刺入中、合谷。
必要时,可用尼可刹米每次0.5g,肌注射或静注;或用咖啡因2ml肌注。
5、注意留罐时间,以免长时间留罐引起皮肤溃烂。
6、拔罐时间过长或吸力过大而出现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可涂龙胆紫,覆盖纱布固不定期。
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然后用利凡诺纱布外敷固定。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药膏或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7、走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使用。
11、溻渍法
【适应症】:
适用于骨关节诸疾患。
【操作方法】:
根据病症及患病部位不同,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后,趁热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或以纱布蘸满药液固定在患处。
【注意事项】:
1.药液温度要适中,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
2.本法对四肢远端能浸泡着的病变部位,应用渍法,不能浸着的部位用溻法。
3.冬季应注意保暖,浸泡后要立即拭干,盖被保暖。
12、涂擦疗法
【适应症】:
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疾病等疼痛性病症。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涂擦的部位,在其周围垫治疗巾,用纱布蘸取适量药液来回擦拭,时间15分钟左右。
擦拭结束后,换用干净纱布将涂擦部位控拭干净,协助患者穿衣,取舒适体位,盖被,整理用物。
【禁忌症】:
对皮肤起过敏性反应者禁忌施用本法。
【注意事项】:
根据具体病情,选定施术部位和穴位,并选择调配好所需药物和物品。
涂擦完毕后,令患者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休息,以便发挥治疗效果。
涂擦施疗的持续时间和疗程,应视具体病情及恢复情况而定。
一般每日1~2次,每次保持时间为4~6小时,以5~7日为一疗程。
在涂擦施疗过程中,患者皮肤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施疗,并将涂擦的部位消毒。
13、推拿疗法
【适应症】: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方法】: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
4.1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
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
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
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一指禅推法:
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
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
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揉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
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
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
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
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
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
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
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
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
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
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抹法:
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
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
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
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振法:
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
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
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
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按法:
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
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
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
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
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
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
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
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
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
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弹法:
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
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
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
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掐法:
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
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14、刮痧
【适应症】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展 中医 医疗 技术 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