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巴洛克风格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0412965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07KB
精品巴洛克风格解析.docx
《精品巴洛克风格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巴洛克风格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巴洛克风格解析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有影响的时代,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
它是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
它产生于意大利,尔后影响欧洲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因为它的社会支柱是宗教,可以随宗教的传播扩散到宗教所及地区。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方面:
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和大量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文艺复兴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
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作品中反映出作家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不仅外部形态激动人心,内容也使人骚动不安,形象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的内容充满激情,而形式又充满激烈的运动感。
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
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
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
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所以不可避免地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巴洛克艺术在不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
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17世纪欧洲美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相比,有较大发展和变化: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逐渐形成,出现了不同的民族画派。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以意大利和尼德兰为主,而到17世纪出现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画派,各派的艺术家,特别重视本民族艺术传统和本土的现实生活反映。
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强调和谐、宁静、理想的美,而17世纪的美术创作,则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自然的美,尤其是卡拉瓦乔主义完全否定古典主义原则,追求表现平民生活,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和智慧。
在荷兰、西班牙画坛流行画百姓平凡生活和流浪汉,这些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在画家的笔下往往呈现出人的自信和尊严。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画家把神描绘成人,是一大进步,那么到了17世纪,则是把抽象的人描绘成具体的、个性化的、更有社会特色的人。
画家描绘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出于自己的进步思想以及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懑。
在这一世纪里,人和人的生活基本上取代了宗教与神话,而成为绘画中的主体艺术形象。
绘画的题材除了人物,还有风景、静物,画家更重视光和色的表现。
17世纪欧洲画家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终身服务于教会的工匠,其中一部分走进宫廷,成为国王、教皇的座上客,如贝尼尼、鲁本斯,一生过着荣华富贵生活;另外一种人则走向贫民、浪迹天涯,如卡拉瓦乔等。
总的说来,17世纪的欧洲美术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优秀传统,形成了巴洛克风格,它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主流。
与此同时,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放射出自己灿烂的光辉。
6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开始从盛期繁荣逐渐趋向衰退,巨星相继谢世,灿烂的天空一时暗淡无光,这时期的美术领域,呈现多元分化趋势,他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传统,有的主张继承,有的倾向模仿,有的走向背叛,这就逐渐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学院主义、罗马巴洛克派和现实主义三个流派。
17世纪的意大利处于外受列强入侵,内有不断的农民起义,连年战乱,四分五裂,新生的资本主义不仅不能发展,且有倒退趋势。
新兴的资产者和封建贵族相互勾结,教皇借助外国势力,企图消灭人文主义思潮,推行反宗教改革。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成为他们的御用国家,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形成以贝尼尼为代表的“罗马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则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创造成就,建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齐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他们既不反对受官方教廷支持的巴洛克,也不支持和反对与官方巴洛克对立的走向社会底层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
三足鼎立,这就是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现状。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
在这块曾产生过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
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带有明显的区别。
其使命就是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装饰教会的教堂及祭坛。
这就促成了美术,尤其是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它们受到了宫廷和贵族化了的资产阶级的赞助和欢迎。
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它在17世纪的佛兰德斯艺术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
尤其是在西班牙控制的加强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之时,佛兰德斯的市民阶级和农民并没有像贵族阶级那样妥协投降和放弃独立自由的愿望,他们仍然在探索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独立发展的道路。
所以,这种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也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并与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方式一样,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17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作品之中。
在佛兰德斯逐渐形成的以鲁本斯和凡·代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这个画派的服务对象是教会和贵族,运用艺术形象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并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和娱乐享受。
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广泛地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很大,到了17世纪,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
这种动势奔放和华美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形象,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也受到教会和贵族、资产者的欢迎。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
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应运而生。
在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
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
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还是街头乞丐、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茅舍;无论是村中小道还是珍禽野味;无论是高贵器皿还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琐事,这些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内容,现在都被荷兰的画家搬上了画布,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
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赫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
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
当然,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尤其是在许多画家常常迁移的情况下,要想更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努力地想做到这点。
当时活跃在哈勒姆的有奥斯塔德和雷斯达尔;活跃在代尔夫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跃在大学城莱登的有盖纳·杜;活跃在保守势力中心乌德勒支的有盖勒·洪特胡斯;活跃在荷兰最大的商业和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尔夫、波特尔等等。
他们几乎都是多产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
据说到目前为止,还有五万多幅荷兰绘画分藏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
“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是以题材的多样性来打动观者的。
在他们的笔下常常出现的是谨小慎微的小市民,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美丽多情的少女,放荡不羁的青年和勤劳憨厚的仆人以及流浪汉和醉鬼等。
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荷兰市民阶层的欢迎。
风俗画家的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霍赫(1629-1684年)、赫里特·道(1613-1675年)、赫里特·特尔·博希(1617-1681年)和彼得·萨莱达姆(1597-1665年)等。
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工商业大发展时代,然而西班牙的经济和政治却更加衰败,它仍处在极其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
西班牙贵族政体虽已经没落,却没有失掉它的特权;而城市虽然失掉它的中世纪的威力,却没有获得近代的繁荣。
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文学艺术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
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查理五世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班牙曾一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不仅掠夺了外民族的物质财富,也从文明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艺术,这为它在17世纪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上出现了《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而在绘画上涌现出格列柯、里贝拉和委拉斯开兹。
17世纪西班牙的文学与绘画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直接鲜明地反映社会进步阶级的观点和描写现实生活,剧作家维加就曾说过:
文学艺术要表现时代,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反映出来。
而当时的绘画还受教会和宫廷的控制,统治者对于绘画的要求,是为他们宣扬宗教思想和享乐主义,但是在进步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也启发了画家们面向现实生活,加之教会、国王也喜爱带有世俗化和时代化倾向的绘画,借以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财富和装饰宫廷的享乐目的,所以17世纪西班牙的绘画,既有为教廷、王室服务的巴洛克艺术,也有描绘普通平民生活和形象的卡拉瓦乔式现实主义。
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的约150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西班牙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臻于极盛的时代。
人们习惯把16世纪下半期的绘画称为“格列柯时代”,这位神秘的克里特人被视为西班牙绘画的灵魂;而把17世纪的绘画称之为“委拉斯开兹时代”,由于这个时期欧洲流行巴洛克风格,所以也有人称这时期的西班牙绘画为“巴洛克绘画”。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察,这个历史时期西班牙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流特征。
17世纪下半期,因时代的变迁,在文学艺术上作为主流的现实主义开始趋向衰退,而古典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艺术逐渐发展,画家们虽然仍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艺术的题材中现实的世俗内容,更多地让位于宗教神话。
不过在塞维利亚画派中,以牟里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仍为主流。
法国人是在战争和动乱中度过了16世纪,因此,文艺复兴运动远不及意大利和尼德兰那样兴旺。
进入17世纪以后,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路易十三任用了有远见卓识的红衣主教黎世留为首相,他致力于君主王权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法国逐步成为当时欧洲名符其实的经济文化艺术的中心,法国人称17世纪为“伟大的世纪”,是充满荣光和伟大成就的黄金时代。
在黎世留当权的路易十四时代,君主和贵族把文艺作为夸耀自己的荣誉和权力的象征,并以此满足个人的享乐、爱好和兴趣。
在他们的倡导和庇护下,在意大利学院派的影响下,1648年在法国创立了绘画雕刻学院,1655年国家把学院收到自己手中,冠名皇家美术学院,后来又在罗马成立了法兰西美术学院。
从这时起,美术学院成为官方的美术教育机构,直接培养为皇家服务的美术人才。
在学院里,古典主义原则被确立为学院的规范标准,院长勒布伦提倡“伟大的风格”,即路易十四时代风格,它的核心仍是古典主义,借以歌颂美化路易十四时代的王权。
面对重大的社会问题,古典主义倡导公民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国家利益。
它借助于古典英雄主义题材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宗教信条,暴露君主专制和统治阶级的黑暗,它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其积极进步意义,为繁荣17世纪法国文艺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古典主义占17世纪法国文艺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排除巴洛克和现实主义的存在。
在世纪的上半期,受到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影响,曾兴起了专门描绘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这一流派反映了第三等级的美学思想和平民意识,以此与贵族阶级的古典主义相对立。
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艺术主要表现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和天顶画创作中,但始终未扎下根,其原因是巴洛克艺术中那些狂热的运动感和宗教激情不适合君王的口味,它与具有理性、追求宁静和谐的古典主义不相协调。
17世纪的法国,虽然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在艺术上对意大利的依赖与仰慕从未间断,且日益加深,可以说法国的美术是在意大利的美术成就基础上发生、发展、繁荣起来的。
一切有成就的美术家都受到过意大利美术的影响和启迪。
他们不论属于哪一种思潮、风格和流派,都与意大利的风格流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法国美术是意大利美术在法兰西土地上的继承和发展。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由于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北欧尼德兰相邻,他在艺术发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北方佛兰德斯和荷兰美术成就的影响。
17世纪的法国美术,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和尼德兰艺术传统,并逐渐与法国本民族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艺术过渡时期。
17世纪以后欧洲美术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法国,代替了意大利,成为西方世界艺术圣地
【关键字】精品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巴洛克 风格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