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1.docx
- 文档编号:30411559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4.24KB
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1.docx
《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1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期末考试试题3
(1)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史记·殷本纪》载:
(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
这表明当时
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
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
2.“士字原初指执干(盾)、戈、佩弓矢的武士,其后渐渐变成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
…”与“士”字原初含义一致的是
A.进士B.“士、农、工、商”
C.士大夫D.“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唐朝时,掌权的宦官常以枢密使的名义削夺宰相的职权而干预朝政,甚至参与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的任命。
后来发展到与宰相共参政事,“宰相掌文,枢密掌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逐渐衰落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宰相成为宦官附庸 D.二府三司制雏形出现
5.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6.族规又称族训、家训、宗约家礼等。
清朝《毗邻城南张氏宗谱·家规》记载:
“王者以一人治天下,则有纪纲;君子以一身教家人,则有家训。
纲纪不立,天下不平;家训不设,家人不齐矣。
”家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A.辅助国家法制之所不及B.维持家族血缘伦理
C.祭祀家族列祖列宗D.强化族人对宗族的依赖
7.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8.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9.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
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10.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他可以用葡萄酒的神奇魅力融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公元前7世纪在雅典出现了大量民众种植、采摘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以及酒神狄奥尼索斯形象的瓶画和神话故事。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雅典
A.人们渴望解决尖锐的社会矛盾B.已经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C.葡萄产业为希腊神话奠定基础D.注重协调社会与神灵的关系
11.古希腊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某人行为威胁到城邦民主,公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投入陶缸中。
如果这个人得票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将他逐出国门10年。
期间,被放逐者的公民权和财产权保留,期满后自动恢复。
这一制度表明雅典城邦
A.民主性、人文性与盲目性并存B.人文关怀高于法律惩处
C.公民都有理性判断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12.苏格拉底说: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
”其意在
A.实行间接的民主制度B.批评轮番而治的民主政治
C.缩减雅典公民的人数D.确定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13.“《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
”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不包括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涉及内容广泛庞杂
C.重视诉讼程序D.注重保护私人财产
14.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
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不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该材料反映的是
A.代议制民主 B.总统制政体
C.两党制特色 D.联邦制机制
15.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
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
这反映出英国
A.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B.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D.两党竞争取代一党专政
16.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
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17.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在托克维尔看来
A.规定选举资格违背平等自由精神 B.充分的选举权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C.美国对选举资格的限制已经取消 D.选举自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
18.《海国图志》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的产物,但是到甲午战争前在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引起反响;但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代《海国图志》成为日本知识界畅销的读物。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不同的命运表明
A.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只关注科举考试,不关注社会变化
B.日本民众在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了解远远超过中国
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D.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内敛”的思维方式抵制外来知识
19.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
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对列强的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20.“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
”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22.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23.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
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
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
”这实际上是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24.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
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一场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着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
杰克·贝尔登的看法
A.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B.揭示了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C.是冷战思维的表现D.反映了抗日政权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5.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26.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7.“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
”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
A.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B.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
C.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D.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
28.有学者指出:
“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
”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29.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是特区实现“良政善治”的根本原因,是特区长治久安、繁荣稳定的“定海神针”和“压舱石”。
“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
A.同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
C.原殖民国家势力必须退出特区D.特区享有司法、行政、外交等权利
3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
31.(16分)某同学在探讨以“宪政建设”为主题的问题时,得出了“宪政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即民主与法治结合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宪政建设中也贯穿着各种势力的妥协”的结论。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
材料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
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
……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选举”即“选贤举能”。
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
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
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列举三个近代欧美国家体现“宪政核心理念与价值”的法律文献及确立的政体。
(6分)
(2)中国古代有哪些“选举”制度?
(2分)中国古代“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有何根本性差别?
(4分)
(3)英国“光荣革命”是妥协的典型,有的史学家称中国辛亥革命为英国版的“光荣革命”。
在“光荣革命”和辛亥革命中,各种政治势力是如何实现妥协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4分)
32.[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
“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
33.(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3年4月,清廷在户部外特别设立财政处。
……
1906年财政处并入度支部,由度支部接管了综理全国财政的权力。
……
1906年9月,户部改名度支部。
……
1906年5月,清政府成立了税务处。
……
1909年,清政府又设立了清理财政处和督办盐政处。
……
“一部三处”的设立和职责与人事职权的变动,使中央财政管理的事权得到了统一。
——张九州《论清末财政制度的改革及其作用》
材料二
1908年底,度支部奏定清理财政办法六条,接着又拟定了《清理财政章程》。
章程规定:
“清理财政,以截清旧案,编订新章,调查岁出岁入确数,为全国预算、决算之预备。
”
——贾士毅《民国财政史》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决定创办户部银行。
1908年,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度支部厘定《银
行则例》:
“其经理国库事务及公家一切款项,并代公家经理公债票及各种证券。
”
——周保銮《中华银行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财政改革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财政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6分)
高二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B
B
B
C
B
B
A
A
B
A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C
C
C
D
D
C
B
D
B
B
D
A
D
二、综合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
31
(1)(6分)文献及政体(任答对3个即可得6分,文献错别字不给分)
英国:
《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2分)
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共和制(或民主共和制)。
(2分)
法国:
1875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
(2分)
德国:
1871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或帝制君主立宪制)。
(2分)
(2)(6分)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答对2个得2分)
差别:
中国古代“选举”是统治者根据其需要、按照其意志选拔人才以维护其统治,“选举”
制是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手段;(2分)
西方选举是公民选举代表自己意志的政府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选举是体现民主政
治的重要环节。
(2分)
(3)(4分)1688~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詹姆斯二世之后,资产阶级议会和封建势力相互妥协,颁布了《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保存了君主制,又使王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没有大规模流血冲突中,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实现了政体的民主化转型;(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辛亥革命中,南北和谈实现了革命派与袁世凯的妥协;清政府和平交权实现了对袁世凯的妥协;辛亥革命整体上没有经过大规模流血冲突而实现了政体的变革。
(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2.(12分)
(1)(6分)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任答对3个即可得6分)
(2)(6分)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1)(6分)背景:
①清政府统治危机严重,被迫改革,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2分)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③清政府财政困难,财政管理紊乱。
(2分)
(2)(6分)特点:
效仿西方的财政管理制度;(1分)健全财政管理机构,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或制度化、专业化、体系化)。
(1分)
影响: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1分);有利于缩减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困难分(1分);促进了晚清财政制度的近代化。
(2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期末考试 试题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