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0397170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3.94KB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静以修身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年与时驰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阐述“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求学的过程中要有坚定的志向,心无旁骛。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C.作者先提出”静以修身“的观点,指出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
接下来先反后正,论述了“静“与“学”“志”三者的关系。
最后一句,再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
D.从文章中可知,成才需要三个条件:
立志、学习、惜时。
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答案】
(1)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增长;疾行,指迅速逝去
(2)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C
【解析】【分析】
(1)“静以修身”翻译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静”意思是“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学无以广才”翻译为“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意思是“增长”。
“年与时驰”翻译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意思是“飞驰”。
(2)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意思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意思是“明确志向”,“宁静”意思是“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意思是“实现远大目标”。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慢”意思是“怠慢”,“励精”意思是“振奋精神,尽心,专心”,“险躁”意思是“冒险急躁,狭隘浮躁”,“治性”意思是“修养性情”。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C.“接下来先反后正”应为“先正后反”。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②增长;③疾行,指迅速逝去
⑵①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
“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
“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①级:
层。
②布:
铺排。
③贻(yí):
赠给。
④讫(qì):
完毕。
⑤弥束:
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
紧密。
⑥六幕:
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
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
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
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 圮:
________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
________
③遂反潮流逆上矣 遂:
________
④患其塔动 患: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
(3)读了【甲】文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请用原文回答)
(4)《河中石兽》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1)倒塌;事物的道理、规律;于是;担心
(2)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物理”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患”是动词,理解为“担心”“忧虑”。
(2)①句中,“啮”本义是“咬”,这里理解为“侵蚀、冲刷”;“为”意思是“形成”;②句中,“故”意思是“所以”,“如此”意思是“这样”。
(3)《河中石兽》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记叙僧人、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事情,告诉人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所以本文从开头到“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都是在叙事,最后一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是作者的议论,这句议论也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所以通过这个议论句就能找到答案。
(4)《河中石兽》中,有对老河兵和讲学家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闻之笑曰……”“又笑曰……”;《梵天寺木塔》中,也有对喻皓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例如:
“皓笑曰……”。
《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和讲学家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谦虚稳重,一个骄傲自负;《梵天寺木塔》中,“无可奈何”写出了匠师的无能,“笑”写出了喻皓的胸有成竹,二人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答案为:
⑴①倒塌;②事物的道理、规律;③于是;④担心
⑵①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②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这样。
”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
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了解刻画人物有哪些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乘烛①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乘烛之明。
秉烛之明,就与昧②行③乎?
”平公曰:
“善哉!
”
【注】①秉烛:
点亮蜡烛。
②昧:
暗。
③行:
一样,相同。
(1)解释文中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辞________ ②暮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师旷曰:
“何不秉烛乎?
”
(3)从文中的画线句可以看出,人生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哪个时期?
由此你得了什么启示?
(4)这两个文段都是劝别人学习的,从劝人的角度,孙权和师旷有什么不同?
【答案】
(1)推托;迟
(2)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4)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辞”“暮”都属于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点燃火把。
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时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上。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3)划线句的意思是: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时候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好学,总不嫌晚。
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
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
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
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根据文章内容及现实生活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孙权开始全吕蒙学习的时候,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不愿学习。
孙权就说,你的事务有我的多吗?
我还抽空学习呢!
于是吕蒙才开始学习最终大有长进。
【乙】当晋平公问师旷自己想学习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已经晚了。
晋平公就说:
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
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
点上蜡烛,总比不点蜡烛黑着强吧,意思是说,学总比不学强吧。
晋平公非常赞。
同由此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为:
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
⑴推托;迟
⑵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亮蜡烛(学习)呢?
⑶青少年时期。
启示:
①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②“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学好。
要活到老,学到老。
③如果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只争朝夕,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年纪、性别等限制不了一个人的成功。
⑷孙权用自己和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师旷用比喻说明老年学习的重要性。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能力。
答题时要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来说即可。
而概括从文中获得启示的,则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能从一个侧面谈受到的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⑷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②修辞手法;③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等。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
”吕蒙说:
“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乐师旷回答说:
“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
”平公说: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乐师旷说: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
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不待远离膝下①,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②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
及无朋友闻见③,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④故旧耶?
念之!
念之!
“夙兴夜寐,无忝⑤尔所生!
”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节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下借指父母。
②汩:
搅乱,扰乱。
③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
④乡党:
多里、家多的人。
⑤忝,辱。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即是自不好学/可而不可即
B.故令汝一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汝若到彼/孰若孤
D.归见父母亲戚/归来见天子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答案】
(1)D
(2)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解析】【分析】
(1)A.即:
就/达到;B.故:
所以/以前的,原来的;C.若:
如果/比得上;D.归:
回来。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译为:
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可分析“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
⑴ D;
⑵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⑶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
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
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
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
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
你要到了那里,能奋发努力有所作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习惯,一心勤奋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有希望。
若不是这样,则是徒劳费力,和在家里没有两样,以后回来,又仅仅是以前那样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备用什么样的面目来见你的父母亲戚同乡和老朋友呢?
记住!
记住!
“勤奋学习,不要愧对了父母”这一次行程,要千万努力呀!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
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①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②,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
(选自《溉堂文集》)
【注释】①未遑:
来不及。
遑,闲暇。
②旧窑:
年深日久的陶瓷。
窑,陶瓷器代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_______)
②然贫家止有此器(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
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
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
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
【答案】
(1)的;仅仅,只
(2)C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
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
⑴的;仅仅,只;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
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
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
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
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
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6.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下册 文言文 阅读 练习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