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30396788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76
- 大小:90.71KB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学)
第一章古代文学
一:
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文学蕴涵着原始形态的“人”的观念,是西方文学人文传统的主要源头之一。
古希腊与罗马文学是希腊与罗马民族氏族社会与奴隶社会的文学,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
古希腊是文化概念,不是政治概念。
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犹太圣经文化)是欧洲文学是两大源头,文学史上称之为“两希”传统。
(一)古希腊文学形成的背景:
古希腊民族是海洋民族;古希腊文明是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二)古希腊文学的发展分期:
1、“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前12世纪—前8世纪):
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a、神话的主要内容:
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b、神话主要特征:
神人同形同性,神话具有浓郁的世俗人本主义色彩;英雄多为半神半人式;想象丰富、故事生动;象征隐喻中蕴含着人生哲理;
c、神话的主要艺术特征:
想象力极强,能将自然界万事万物,人类精神领域、感情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拟人化、神话化;故事性极强,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哲理性极强,富有情趣,又极其深刻。
2、“大移民时代”(前8世纪—前6世纪中叶):
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
抒情诗分笛歌与琴歌,代表诗人是萨福(第十位文艺女神)、阿那克里翁(其诗体被称为“阿那克里翁体”)与品达。
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寓言的汇编,是欧洲寓言的奠基之作。
《伊索寓言》多是拟人化的动物故事,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表现平民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经验,在艺术上,善于运用拟人手法,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结构简单,风格质朴。
3、古典时期(前6世纪—前4世纪初):
主要成就是喜剧、散文与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柏拉图《理想国》、《斐德诺篇》,重要理论观点有“理念论”、“灵感说”。
“理念论”认为现世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也即“模仿的模仿”,文艺是不真实的,所以是有害的。
“灵感说”认为文艺创作的源泉是灵感。
亚里士多德《诗学》,重要理论有“模仿说”、“过失说”、“净化说”,他奠定了欧洲现实主义文论的基础。
4、“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公元2世纪):
文学主要成就是新喜剧与田园诗。
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是忒奥克里托斯,西方田园诗(牧歌)的创始人。
(四)古希腊文学的内涵特征:
古希腊文学的文化内质呈“神—原欲—人”三位一体的结构框架,体现的是世俗人本意识的文化价值观念,其人性取向是自然原欲;丰富多彩、雄大而活泼;
二、古罗马文学:
(一)古罗马文学形成背景:
古罗马是以牧耕为主的民族,建立了奴隶制的大帝国;古罗马继承了古希腊文化。
(二)古罗马文学的地位——沟通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
(三)古罗马文学的发展:
1、贵族共和国形成时期(前3世纪——前2世纪):
文学主要成就是喜剧。
普劳图斯《一坛黄金》、《孪生兄弟》;泰伦斯《婆母》、《两兄弟》;埃纽斯追溯罗马的“既往”,被誉为“罗马文学之父”。
2、贵族共和国晚期(前1世纪——公元1世纪),又称“黄金时期”:
文学主要成就是诗歌、散文与文艺理论。
西塞罗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散文家,——“欧洲散文之父”;
维吉尔是古罗马最重要的诗人,代表作《埃涅阿斯记》通过神话故事歌颂古罗马的历史与统治者,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贺拉斯《歌集》与《诗艺》,“寓教于乐”,“统一和谐的美”;
奥维德,代表作是有“神话词典”之称的神话故事诗《变形记》。
3、帝国时期(1世纪——5世纪),又称“白银时期”:
塞内加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家——《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阿普列尤斯代表作《金驴记》是古罗马文学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说,是欧洲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
(四)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内涵特征:
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多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与抗争;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由生命意识、人本意识与自由观念构成的基本精神。
三、荷马史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
荷马史诗是《伊利昂记》(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又译《奥德赛》)的合称,是欧洲第一座文学丰碑。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理想。
(一)、史诗的形成与流传
1、特洛伊战争
2、“荷马问题”
(二)、史诗的情节内容:
1、《伊利昂纪》描述希腊联军(主帅阿伽门农、主将阿喀琉斯)攻打特洛伊城(主帅赫克托耳)的故事,它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战斗的英雄。
2、《奥德修纪》主要描述战后奥德修斯返乡途中的海上漂泊故事,是歌颂人与自然斗争的智慧与力量的冒险史诗。
(三)、史诗的思想内涵:
1史诗反映了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生活风貌;
2史诗反映了古希腊人乐观进取,肯定人的尊严、力量、智慧,肯定生活、斗争的意义,主张个体本位的世俗人本精神;
3史诗通过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表现了古希腊文学和文化中的悲剧意识;
4通过对众神的描写,表现了古希腊人古朴的哲学观与人文意识。
(四)、史诗艺术价值:
2、史诗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结构精巧:
剪裁得当,情节高度集中;主干情节与插曲相结合。
3、史诗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阿喀琉斯:
重视荣誉;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暴烈鲁莽;任性、易怒、固执;重视友谊、有同情心。
赫克托耳:
理智、成熟;深明职责,英勇无畏地保卫民族利益;富于人情味。
俄底修斯:
智慧过人;刚毅勇敢;强烈的冒险精神。
3、史诗中蕴含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因素。
4、史诗语言质朴、丰富、优美,大量运用“荷马式的比喻”,“荷马式的比喻”指多取材于自然景象,狩猎、农事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增强读者的现实感,收到形象化的效果,也是描写性的比喻。
5、史诗的叙述明晰、快捷、生动、灵动、沉稳和庄严。
三、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喜剧、萨图罗斯(又译“羊人剧”)和拟人剧(又译“摹拟剧”),其中悲剧与喜剧成就最高。
(一):
古希腊悲、喜剧的起源发展:
古希腊悲、喜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活动。
悲剧起源于春祭仪式中的“酒神颂歌”,喜剧起源于秋祭中的民间歌舞。
古希腊悲剧形成于前六世纪,繁荣于前五世纪;喜剧的兴起稍晚于悲剧,繁荣与雅典奴隶主民主危机时期。
悲剧与喜剧活动的中心是雅典。
1、悲剧(人类的悲剧在于企望美好的生活而不得不走向它的反面):
亚里士多德《诗学》:
“内容与形式特点——希腊悲剧不着意于悲,而重在严肃事件。
它通过主人公的意外不幸遭遇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情感,导致道德的净化。
”
(1)内容:
取材于神话和传说;表现人与命运的斗争冲突;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2)形式:
使用三联剧的形式;结构完整严密,由开场——进场——三至七个戏剧场面与数量相应的合唱歌曲——退场四部分构成;使用诗体台词。
(3)三大悲剧诗人:
a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
悲剧使用对比烘托与内心独白的方法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结构简单,风格庄严崇高,语言优美。
他的深刻不仅在于对“负面”的认识,还在于对“正面”的思考。
代表作有《俄瑞斯忒亚》、《阿伽门农》与《奠酒人》。
b索福克勒斯(戏剧界的荷马),是把希腊悲剧推向成熟的剧作家。
戏剧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对命运的反抗,也说明命运是天定的,是不可抗拒的。
戏剧采用“终局式”结构,剧情紧凑生动,矛盾突出集中,环环相扣,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十全十美的悲剧”。
代表作有《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c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开创了“问题剧”。
戏剧写实色彩浓厚,重视妇女问题,有较为充分的心理描写,怀疑神的正义性。
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美狄亚》。
三大悲剧诗人的比较:
诗人
人物
命运观
美学风格
艺术
演员
埃斯库罗斯
神
肯定
庄严豪放
三联剧
1+1
索福克勒斯
英雄
怀疑
严峻高雅
突破三联剧
2+1
欧里庇得斯
人
否定
通俗细腻
单独的剧本
无限
2喜剧:
(一)内容:
使用现实生活题材;旧喜剧有鲜明的政治讽刺性,新喜剧主要是表现家庭生活与爱情的世态喜剧。
(二)形式:
结构一般较松散,由六部分组成:
开场-进场-对驳-评议-插曲-退场;使用滑稽戏谑的情节;使用散文台词。
(四)代表作家
1、阿里斯托芬(前446-?
前385?
),是古希腊的“喜剧之父”,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戏剧以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为主题;寓严肃重大的现实问题于滑稽荒诞的情节中;巧用对比手法。
2、米南德(前342-?
-前291?
),是新喜剧代表作家,剧作以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题材,主题大都是宣扬劝善规过,提倡宽大仁慈,以调和矛盾。
名作有《摩萨斯女子》、《恨世者》等。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中世纪是从完全原始状态发展出来的,它毁灭了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学,而在一切方面都从头开始,中世纪从已经灭亡的古代世界得到唯一的东西就是基督教,以及一些破坏了的完全丧失了自己过去的文明的都市。
”--恩格斯
一、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段时间即欧洲历史上的封建时代。
中世纪文学一般指中世纪早期与中期(5世纪至15世纪)的文学;封建国家形成,实行政教合一的统治、等级制度与庄园经济;基督教统治了思想文化领域。
二、中世纪文学概况:
中世纪早期文学是教会文学;中期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受基督教影响但具有世俗性的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城市文学;至但丁时代,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开始合流,出现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曙光。
三、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
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突出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四、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
各种各样的题材进入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艺术形式更为成熟,诗歌形式发展更为静雅和完备;艺术思维的发展逐渐走向复杂化;对文学的情感特性把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教会文学(僧侣文学)
1题材:
大多来自《圣经》;
2思想内容:
宣传基督教教义,主要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3体裁:
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奇迹故事、宗教剧等;
4艺术手法:
梦幻故事、象征寓意手法。
(二)英雄史诗:
时间
早起(氏族社会末期)
中期(封建社会确立时代)
源泉
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有一定的历史事件为依据,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形成
主人公
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表现其忠君爱国观念和统一祖国,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封建时代的英雄主义精神
主题
有较多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份
神话因素减少,基督教义内容大增
成份
盎格鲁—撒克逊人《贝奥武甫》;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埃达》和“萨迦”;芬兰《卡列瓦拉》(《英雄国》)
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古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代表作
(二)骑士文学:
1性质——封建主阶级的世俗文学
2内容:
表现“骑士精神”:
a)骑士的信条:
忠君、护教、行侠;
b)骑士的荣誉:
勇敢、冒险、战斗、爱情;
c)骑士的风度:
即礼仪。
3体裁:
a)骑士抒情诗:
中心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以表现“典雅的爱情”为内容,有牧歌、破晓歌、夜歌、怨歌以及感兴诗和十字军歌等,以破晓歌最为著名。
b)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
中心在法国北方,以虚幻的“英雄美人”故事为内容,有三个系统:
-古代系统:
《亚历山大传奇》
-不列颠系统:
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特里斯丹和伊瑟》
-拜占庭系统;《奥卡森和尼柯莱特》
(三)城市文学:
反映市民的生活与思想意识,有强烈的现实性与反封建反教会色彩;艺术风格朴素、生动、诙谐,多采用讽刺手法。
1分类:
a、韵文故事:
《驴子的遗嘱》、《牧师阿米斯》
b、长篇故事诗:
《玫瑰传奇》
c、讽刺叙事诗:
《列那狐故事》
d、城市戏剧:
笑剧《巴特兰律师》
e、市民抒情诗:
吕特博夫《吕特博夫的穷困》、《吕特博夫的婚姻》;维庸《小遗言集》、《大遗言集》。
第二节:
但丁(《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总结,也是中世纪文学向文艺复兴文学过渡的标志。
)
一、思想艺术上的两重性:
(一)、《神曲》的思想艺术具有两重性——既有中世纪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又有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萌芽:
1、既歌颂理想中的基督教及其教士,又揭露批判现实中教会及教士的罪恶;
2、既歌颂理想中的王权、贵族,又揭露批判现实中王权、贵族的罪恶;
3、既歌颂基督教文化,又赞美世俗文化、异教文化;
4、既宣扬禁欲出世思想,又肯定人对世俗爱情、荣誉、功业的追求。
(二)、《神曲》的主题:
人类应该在理智的指引下,认识罪恶与错误、悔过自新,再经过信仰的引导,到达理想的境界。
(三)艺术上的两重性:
1、用宗教题材与中世纪文学的梦幻、象征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用体现神权思想的艺术结构造成古代艺术庄严肃穆的风格;
2、人物、景物描写大多简略模糊,又不乏用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手法写成的卓越篇章;
3、使用意大利俗语,但语言又有中世纪语言烦琐晦涩的弊端。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
文艺复兴发生在十四——十七世纪,是指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既要用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求得自身的发展,还要求用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反对封建的和宗教的精神禁锢),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
2、“人”的觉醒与“人”“神”开始易位的社会心理,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又一社会原因;
3、崇尚、研究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文化动因;
4、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5、诸种文化的融合、碰撞是导致文艺复兴新文化产生的更独特和直接的原因。
二、人文主义:
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三、人文主义文学概况:
人文主义文学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主潮流,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继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后欧洲文学的又一个高峰。
(一)人文主义文学的特征:
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使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继承、发展了古代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突出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生活来否定神学体系的特点;探讨由人性的弱点而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
局限性在于,由于抛掉了人的社会性与阶级性,人文主义作家所描写的人也仅仅是新兴资产阶级自己的化身。
(二)各国人文主义文学概貌
1、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彼特拉克(1304-1374),是人文主义的先驱,“文艺复兴之父”,意大利“诗歌之父”,1341年获“桂冠诗人”。
&代表作《歌集》诗集歌颂建立在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上的灵与肉统一的爱情,是中世纪以来第一部展示世俗爱情的欢乐、痛苦的佳作,为近代抒情诗开辟了道路;诗集使用“彼特拉克奇喻”;诗集使用十四行诗体(四四三三的分法与abba、abba、cde、cde的押韵)
§卜迦丘(1313—1375),代表作《十日谈》,故事集是宣传“幸福在人间”的“人曲”:
批判教会的黑暗;否定禁欲主义,肯定爱情、尘世幸福;歌颂人的聪明才智和为自由幸福进行的斗争;宣传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故事集采用“框型结构”、现实主义手法和幽默讽刺手法。
故事集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之作。
2、法国:
法国的人文主义文学存在着两种倾向:
贵族倾向与民主倾向。
§贵族倾向的人文主义作家,以龙沙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为代表。
“七星诗社”具有浓重的贵族倾向;肯定生活,反对禁欲主义,注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艺术上追求典雅风格。
§拉伯雷(1483?
—1553)是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杰出代表。
代表作《巨人传》表现了拉伯雷对人及世俗生活的肯定,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和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
§蒙田(1533—1592),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
代表作《随笔集》以怀疑论为武器,探讨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3、西班牙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小说与戏剧。
§小说:
流浪汉小说:
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
*用第一人称叙事(自传或回忆录)和以主人公的经历串连各种社会生活的结构形式;
*描述游民的不幸命运与消极反抗,从下层人的角度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
*语言幽默辛辣、简洁流畅。
对后世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有深远影响。
*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戏剧:
维加((1562-1635)是“西班牙戏剧之父”;创作爱情与家庭问题剧、社会政治问题剧与宗教剧;是出色的喜剧家;代表作是《羊泉村》。
4、英国——人文主义文学发展的顶峰
(1)形成——14世纪后半叶
§乔叟(1340?
——1400)是英国人文主义文学之父,英国诗歌之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收有24个故事;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巧妙使用框形结构;善于写人叙事;创立了双韵体诗。
(2)发展——15世纪末至16世纪前半叶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代表作是《乌托邦》:
对话体长篇小说;文学史上第一部空想社会主义小说。
(3)繁荣——16世纪后半叶至17世纪初
§斯宾塞(1552-1599)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代表作是长诗《仙后》,是英国第一部民族史诗;
描述象征各种美德的骑士们受仙后差遣去冒险、惩恶除害、维护正义的故事,歌颂女王,表现资产阶级新人应有的品质;创立了“斯宾塞诗节”(每一节由九行组成,押韵方式为ababbcbcc,前8行每行有十个音节,最后一行有十二个音节)。
§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创立了英国随笔式散文和议论文;代表作是《随笔集》:
风格凝练有力,说理缜密,诗意隽永。
§“大学才子派”剧作家:
代表作家有李利、格林、基德和马洛。
16世纪后期出现,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成就且颇有创新,为英国戏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莎士比亚的先驱。
马洛(1564—1593)是“大学才子派”中最重要的作家,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主要成就在悲剧领域;剧作结构宏伟,风格壮美,擅长塑造悲剧式的”巨人”形象;
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一)情节:
小说摹仿骑士传奇的写法,描写堂·吉诃德和他的侍从桑丘·潘沙的“游侠史”。
三、人物形象与思想内容
§堂·吉诃德——性格复杂矛盾的艺术典型:
是喜剧性人物:
耽于幻想,脱离实际,模仿古代骑士去改造现实,行动荒堂,笑话百出。
是悲剧性人物:
是坚定的人文主义者,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甘愿为实现理想而吃苦、献身,但行动达不到目的,处处碰壁。
§桑丘·潘沙——不朽的现实主义形象,与堂·吉诃德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形象:
头脑清醒,讲求实际,善良机智,幽默风趣;性格不断发展:
开始时贪图小利、胆小怕事,后来越来越理解、热爱主人,追随主人去实现理想,做到了主人未能做到的事。
四、艺术特色:
采用以主人公的游历为中心线索、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结构方式,描绘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全景图;虚幻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相结合;采用对比、夸张、反复等手法叙事状物写人;巧妙运用幽默讽刺艺术;语言通俗活泼,大量运用民间谚语。
莎士比亚
一、生平与创作
1、早期(1590—1600):
创作诗歌、历史剧、喜剧,着重表述人文主义理想,热情讴歌青年男女大胆冲破封建羁绊和传统习惯势力,为争取恋爱自由、婚姻幸福而进行了不懈斗争;作品基调乐观、
明朗、浪漫、激越。
(1)诗歌:
叙事长诗:
《维纳斯与阿都尼斯》、《鲁克丽丝受辱记》
十四行诗154首:
歌颂友情与爱情;真实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相结合;语言生动独特:
或高雅或浅俗;巧用比喻、戏言、双关语等;继承并发展了意大利十四行诗(四四三三的分法与abba、abba、cde、cde的押韵)的传统,使用四四四二的分法与abab、cdcd、efef、gg的押韵形式。
(2)历史剧共九部剧本;主要取材于贺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编年史》;以谴责封建割据、内战、批判昏君、暴君、歌颂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为主题;有史诗般的气魄,宫廷生活、战争场面与五光十色的平民生活相结合。
(3)喜剧共十部剧本;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以表现人文主义理想为创作目的,以“爱征服一切”为主题;塑造“可爱而奇特的女性”形象。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与《第十二夜》合称“欢快喜剧”。
2、中期(1601-1607)创作悲剧,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提出社会问题,增强作品的批判力量;表现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作品基调现实、悲愤、沉郁。
共九部悲剧剧本;
3、晚期(1607-1613)创作传奇剧,把人文主义理想寄托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作品具有虚无的、宗教的和悠远的风格。
基调转向清丽、俊秀,呈现出高妙远逸、圣洁至纯的意味。
共4部传奇剧剧本;代表作是《暴风雨》是莎士比亚的“诗的遗嘱”。
二、悲剧的思想意义:
•提出了现实世界黑暗、必须改造的问题,反思、否定了“为所欲为”式的纵欲;
•表现了人文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理想,给人以鼓舞;也揭示了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三、艺术特色
1、剧情生动丰富:
(1)广阔的故事背景,丰富的生活场面;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错综复杂的线索与开放性的戏剧结构;紧张激烈、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2、着重通过内心冲突显示主人公性格,同时通过人物间的冲突、对比显示人物性格。
3、悲喜剧因素有机融合。
4、语言生动形象,个性化、丰富化。
第四章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一、十七世纪欧洲历史与文化概况
二、十七世纪欧洲文学概况——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17世纪的头二十年,人文主义文学仍在发展;三四十年代之后,陆续兴起了巴洛克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与清教徒文学。
(一)巴洛克文学:
是产生于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
巴洛克文学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在内容上多表现信念危机与悲观颓丧思想;在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形式支离破碎。
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意大利的马里诺(1569-1625)诗派(“马里诺诗体”:
诗句华丽)、西班牙的贡戈拉(1561—1627)派(贡戈拉主义——夸饰主义:
比喻新奇、形象奇特、典故冷僻、词汇夸张、句式对偶)、卡尔德龙(1600—1681)及其《人生如梦》、德国的格里美尔豪森(1622-1676)及其《痴儿西木传》等。
(二)清教徒文学,清教徒文学是反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文学,代表作家有弥尔顿与班扬。
§弥尔顿(1608—1674)是17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作品有强烈的革命精神与浓厚的宗教色彩;最重要的作品是长诗《失乐园》、《复乐园》与诗剧《力士参孙》。
用《圣经》故事宣传清教思想,歌颂资产阶级革命;艺术上模仿古代文学,风格宏伟壮丽,语言典雅。
代表作是《失乐园》:
描述大天使卢西弗带领众天使反抗上帝、失败后被打入地狱、改名撒旦、去伊甸园引诱亚当和夏娃堕落、致使他们被逐出乐园的故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文学史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