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391530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132
- 大小:177.53KB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docx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教案.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主讲教师:
武汉强
课时计划:
48课时
使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
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隋唐五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重要的诗歌、散文及其它文学体裁、以及重点作家、作品有较深入的了解,使解读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重点难点:
初唐四杰、盛唐边塞诗、王维、李白、杜甫、韩孟诗派、元白诗派、李商隐及代表作品;
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目录与课时分配:
第一讲:
隋及初唐文学4课时
第二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4课时
第三讲:
盛唐边塞诗4课时
第四讲:
李白4课时
第五讲:
杜甫6课时
第六讲:
中唐前期的诗人2课时
第七讲: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4课时
第八讲:
古文运动与韩愈、柳宗元的散文6课时
第九讲:
中唐其他诗人4课时
第十讲:
晚唐文学4课时
第十一讲:
唐五代词4课时
第十二讲:
唐代传奇2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新1版
第一讲隋及初唐文学
教学目标:
了解了解唐代诗歌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及发展概况;
隋代文学、初唐诗坛概况。
教学重点:
宫廷诗的发展与意义,“初唐四杰”及陈子昂诗歌理论及创作。
教学难点: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唐代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上承魏晋南北朝,属于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后期下启两宋,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
唐代文学一般可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但隋朝只维持了不到30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隋代文学属于由魏晋南北朝文学向高度繁荣的唐代文学的过渡期。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即帝位,建立唐朝。
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哀帝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
唐代文学出现空前交融与繁荣的局面,其特点有三:
其一、继承与创新并重,如古诗继续繁荣,近体诗也产生并臻于完美;骈文继续兴盛,借复古以革新的古文再度崛起。
其二、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并茂,既有王维、三李、二杜、韩、刘等大家,也有很多民间作者,其代表成就是“敦煌文学”,还有很多热衷于俗文学的作家,如王梵志、寒山等。
其总趋势是由六朝末期的贵族化趋向士大夫文人化以至平民化。
其三、诗歌与其它文体并存,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
一、唐诗的繁荣
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
有唐一代,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期。
就表现领域来说,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与塞漠,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就情思格调来说,北朝文学的清刚劲健之气与南朝文学的清新明媚相融合,走向既有风骨又开朗明丽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具有美学范畴意义的诗论,如“骨气”、“兴象”、“境界”说;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
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唐诗的繁荣主要表现为:
第一、诗人队伍的扩大和诗歌数量的增多。
有唐300年间,诗歌的发展有如绵延不断的大河,长流不息,留存至今的五万五千多首诗歌,不过是当时诗作中的一部分而已,却已经超出前代遗诗总和的数倍。
唐人选编的诗歌总集就有130多种,于此也可见唐诗创作的繁荣。
数量如此巨大的唐诗不仅出自空前广大的作者群,而且这支队伍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不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中下层官僚和普通士人热心于诗歌创作,和尚、道士甚至妓女中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也都参与其事。
这样的一支由各阶层人士组成的庞大的作者队伍,对唐诗数量的增长及唐诗面貌的形成必然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第二、诗歌题材的丰富。
诗人的笔触几乎深入到了现实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壮丽的山河、优美的田园,繁华的都市,苍凉的边塞,惨烈的战争,中外的交流,以及朝政的得失,国家的兴衰,阶级的对立,现实的矛盾,民生的疾苦,世态的炎凉,各种素材无不见之于诗;士人的理想追求、愤慨不平、羁愁旅思、离情别恨,无不在诗歌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总之,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无不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人们喜怒哀乐种种情感,无不可以化为新鲜活泼的诗歌语言。
第三、风格流派的繁多。
初唐四杰、上官体、山水隐逸、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
明·高棅《唐诗品汇》:
“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
第四、艺术形式的多样。
古体、近体都具备,五古、七古、乐府、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体裁具备。
唐诗繁荣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时代”的影响。
“文笔之分”,淡化文学的政治功利目的、政教目的,追求审美意义。
在诗歌方面,辞采声律的追求、表现技巧的创新。
“四声”、“八病”之说为格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方面,体裁多样,约有八十多种(应用文体占大部分)。
唐吸取了骈体文形式上的优点,摈弃其辞藻华丽、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弊端,进行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在传奇小说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六朝的志怪和杂史杂传。
就诗歌形式说,唐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
一是把四声二元化,过渡到唐诗的平仄律;一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形成律篇。
创造了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性自由空间的新诗体——律诗。
二、外部原因:
1.经济因素:
经济发达,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盛景象。
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
手工业方面,丝绸和陶瓷都是中国的代表。
中国贸易,“丝绸之路”。
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
交通方面,水路:
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
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
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
(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
(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
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
(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
2.政治因素:
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
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
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
通过科举,为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
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
特别是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
(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
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
沈既济曾说:
“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
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
(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
严羽:
“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
”(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
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
(4)提供创作素材。
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
(参阅: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3.文化因素:
唐诗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
(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
(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
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
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
另有刘知己《史通》。
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
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
(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
书法:
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
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
绘画和雕塑:
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
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
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
苏轼:
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音乐:
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
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
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
《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
舞蹈:
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因素:
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
儒、释、道三教兼重的。
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
鲁迅先生说: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
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
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5.现实生活因素:
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
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
二、词
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
“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
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
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
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
三、散文
骈体:
占主导地位;古文:
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
四、传奇
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
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
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
传奇“有意为小说”:
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
五、变文
说唱文体,简称“变”。
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
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
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
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
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
第二节隋代文学概貌与初唐诗坛
一、隋代文学概貌:
隋(581—618)立国37年,诗歌成就不高。
隋代文学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
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文学的过渡性。
短命的王朝,自己的文学特点并没有形成。
但是,另一方面,隋代南北统一,为南北文学的大融合作了准备,但南北文学融而未合。
北朝入隋的有: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卢思道以歌行体写边塞军旅生活,其《从军行》深婉而又有苍劲之气。
杨素是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其《出塞》其二在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以武人而为诗格调清远,还有《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
薛道衡受南方文学的影响,诗语骈偶工丽。
是隋代最著名的诗人。
代表作有《人日思归》、《昔昔盐》。
《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二句,以环境的寂寞来写思妇的孤寂凄苦,流传广泛。
(唐刘餗《隋唐嘉话》:
“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
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
后因事诛之,曰:
‘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
南朝入隋的有:
虞世基、许善心、江总、王胄等。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
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二、初唐诗坛
隋代文学合南北文学而保留各自不同的特点,南方的柔媚、婉约,北方的粗犷、质朴,并没有合而为一。
用声律、辞采来表现大唐恢弘的气象和刚健的情思、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形成唐诗的风格,正是初唐诗人所面临的课题。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仪
贞观时期,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合。
唐太宗是贞观文学的领袖。
贞观诗风主要受南朝文学的影响,逐步走向宫廷化。
上官仪是贞观后期的重要诗人。
他的五言诗,“绮错婉媚”,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时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但其内容仍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所以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即四杰来承担。
初唐诗坛,宫廷诗苑始终以其汇聚着大量高层人才,联系和沟通多种方面的创作而居于中心地位。
表现在:
其一,宫廷诗人占绝对多数(约9/10)。
即使“初唐四杰”、陈子昂等宫廷以外的诗人也曾在朝中做官。
其二,宫廷诗创作数量占优势。
其三,宫廷诗人地位高,集中活动京都上层,容易造成影响,且人材集中绵延。
诗人主要分三块:
宫廷诗人、改革诗人、通俗诗人。
宫廷诗与宫体诗区别:
宫廷诗:
多应制奉和、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
辞藻华美,讲求对仗。
但更多地去掉了宫体的浮艳淫亵。
宫体诗:
以艳丽华美的语言写艳情以及女子的容貌神态,风格浮艳轻薄。
闻一多把初唐宫廷诗与齐梁宫体诗等同(如《宫体诗的自赎》),这是不切实际的。
初唐“宫体诗”占极少的数量。
宫廷诗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阶段一:
贞观诗坛——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太宗及其周围的诗人。
特点:
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雅正、宏大、整肃)。
魏征的讽谏文和抒情诗。
魏征《述怀》。
唐太宗要求诗坛的是宏丽和雅正。
追求雅正,而不是齐梁的侧艳;以宏大整肃代替琐碎柔弱,以和乐代替颓靡,显示了帝国初兴的时代气息和诗歌风貌的演变。
其存诗98首,主要是纪行、咏怀、咏物写景。
如《过旧宅二首》其一: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具有放眼天下的、开放的眼光和胸怀。
《帝京篇十首》之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
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雄伟山川烘托着巍峨宫殿,显出唐王朝的威风,表现了帝王的胸襟与气魄。
阶段二:
龙朔变体——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也称“上官体”。
仍以应制奉和为主,但
(1)颂体式的铺排减少了,体制不如贞观诗坛宏大。
(2)写景绮丽、婉转、细腻、精巧。
(3)风格“绮错婉媚”。
如《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
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
云水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
上官仪的贡献主要在格律和对仗。
他提出“六对”说:
正名对:
日月—天地;同类对:
花叶—草芽;连珠对:
萧萧—赫赫;双声对:
黄槐—绿柳;叠韵对:
彷徨—放旷;双拟对:
春树—秋池。
又提出“八对”说:
的名对、回文对、隔句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联绵对。
王绩在初唐诗人中是较为独特的一位,他的《野望》等诗歌,以平淡自然的话语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纯朴疏野的意境。
(二)“初唐四杰”
《旧唐书》卷190上云: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关于“王杨卢骆”的称呼。
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
大都生于高宗、武后年间,卢骆早于王杨,“王杨卢骆”之称,可能依据当时人们对他们诗歌的认可。
《新唐书·文艺传》: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炯曰:
‘吾愧在卢前,耻在王后。
’议者谓然。
”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四杰”的特点与成就:
1.从创作个性看,相对而言,王、杨五律,卢骆长歌行。
七古正式成立之功应该归之四杰”(陆侃如语)。
四人的杰作大半是七言,代表作有《行路难》(卢)、《长安古意》(卢)、《帝京篇》(骆)等。
“四杰”也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他们的集子里,五律多者占二分之一,少者也在四分之一以上。
比如,杨炯现存五律14首,完全符合近体诗的粘式律,因此有人就有了“律诗不是成立于沈、宋”的商榷意见。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从军行》(杨)、《在狱咏蝉》(骆)。
2.“骨气”与声律的结合,词采工丽,音调婉媚,四杰继承六朝的艺术实践,又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纤巧轻靡的诗风,清人冯班说:
“沈、宋既裁新体,陈子昂崛起,于数百年后直追阮公,创辟古诗,唐诗遂有两体。
”(《钝吟杂录》卷三《正俗》)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3.题材与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4.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使诗的格调变得壮大起来,开盛唐诗风之先。
杨炯《王勃集序》曰:
“(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
王勃《游冀州韩家园序》有云:
“高情壮思,有抑扬天地之心;雄笔奇才,有鼓怒风云之气。
”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气势宏大,视野开阔,神采飞扬,跌宕激越。
总之,他们与陈子昂等共同揭开了唐诗繁荣的序幕,为唐诗高潮的到来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品讲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王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
他只活了二十六岁就死了。
但是,由于他勤奋学习,因而在短促的一生中,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他既能写诗又会作文,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一般说来,人们在同自己的亲威、朋友离别时,心情总是难过的,依依不舍,免不了要讲些祝愿一路平安、保重身体或者后会有期之类的话,有的甚至还要作出“儿女态”,流下眼泪来。
这当然是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
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了进去,那就会显得俗套、平庸,没有味道了。
王勃不愧是一位市斤,他才不去写这些呢!
他的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把人的思想境界大大提高了,读后使人深受感动。
在这首诗里,开头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
“城阙辅三秦”,但见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
“风烟望五津”,再看朋友所要去的地方,千里迢迢,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楚。
这一近一远、一明一暗的景物,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送别画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是点题的,下面讲明了朋友之间分别的意义。
在社会生活中,筵席总是要散的,感情十分深厚的朋友也难免要分别,不可能永远会聚在一起。
其原因就在于“同是宦游人”,各人有各人的职守,都要奔赴自己办事的岗位。
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决不会分别而疏远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诗人和杜少府分别的意义就在这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
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
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从军行》
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这首诗,先要讲题目。
“从军行”本来不是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
远在西汉时代,汉武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
他聚集了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
这种歌曲,称为“乐府歌曲”。
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称为“乐府歌辞”①,或称“乐府诗”。
在中、晚唐的时候,又称“歌诗”。
从形式来讲,它们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一般都是歌行体诗,采用律诗体的很少。
从作用来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这里,必须补充一下,在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指能唱的曲词。
一部《诗经》,三百零五首诗,都是可以唱的。
到了秦汉时期,古诗已失去了曲谱,这个“诗”字渐渐成为文学形式的名词。
在东汉时期,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
当时新流行韵五、七言诗,称为“五言”或“七言”。
可以想见,“诗”是四言诗的传统名词,五、七言诗还不算是诗。
刚才我说,能唱的称为“乐府歌辞”或“乐府诗”,不能唱的称为“诗”,这是魏晋以后的文学概念。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
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
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
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
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
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
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
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这首诗的写作方法也是一般的,只要先读第一联和第四联,整首诗的内容都清楚了。
第一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意思是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