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想和做.docx
- 文档编号:30387702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4.62KB
初二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想和做.docx
《初二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想和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想和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想和做
初二语文第三单元
第10课想和做
一、基础知识
1.下面标题能表明文章中心论点是:
A.《论雷峰塔倒掉》B.《想和做》
C.《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D.《从三到万》
2.判断正误。
A.《想和做》的作者是胡绳,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
主要著作《新哲学的人生观》、《思想方法》、《怎样搞通思想方法》等。
()
B.议论文要议得好,应该注意三点:
一是态度要鲜明,二是找准论点,三是叙议不要脱节。
()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和立论。
()
D.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
二、阅读部分
(一)①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②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
③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能把这事情做的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1.这段议论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与第①句顺序能不能调换?
为什么?
3.“一腔热情”中的“一”应理解为
A.全B.满C.都D.一种
4.“劳而无功”的“功”应解释为
A.战功B.功夫C.功名D.成效
5.本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A.摆事实B.讲道理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6.这一段是从()
A.正面论述B.从反面论述C.正反结合论述
(二)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
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
人在劳动中不断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益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难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
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1.第一段中“埋头苦干”用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开头两个破折号改用_____号而用法相同。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A.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
B.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办法。
()
4.“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的原因是()
A.人类不断地埋头苦干B.人类能够创造财富
C.人类不断想办法提高效率D.人类能够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三)阅读下面这篇题为“窗”的小小说,完成1—6题。
(1)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两人。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2)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3)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一切。
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
(4)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_________(hóng)湖水,湖面上照例慢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谰、争奇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漆木球的草坪。
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5)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_____(xüxü)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6)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生产了一个想法:
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7)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8)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9)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
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10)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的呼吸声也停止了。
(11)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12)第二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
(13)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让他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
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
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14)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15)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意
俯瞰()争奇斗妍()
2.根据注音填上汉字
___________(hóng)清水,__________(xüxü)如生
3.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的“窗外景色”是真的吗?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
……”其中“刚一离开”表现了这位病人怎样的心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以“窗”为题,你认为它有哪些含义?
6.“他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从两三句话读写“他”的内心活动。
【同步题库】答案:
一、1.C2.A√B√C×D√
现代阅读
(一)1.第①句2.不能,因为第②句是对第①句的举例说明。
3.B4.D5.A
6.B
(二)1.强调2.括号3.A“固然”表示不完全否定,“只”突出这种现象走向极端。
B“不断说明动脑筋是人在劳动中持续行为,“渐渐”说明办法是逐步想出来的。
(三)1.kànyán2.泓、栩栩3.靠近窗户的病人为病友讲述的“窗外景色”完全是凭想象编出来的,他所以这样做是想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4.表现了这位病人急不可待想临窗观景的心态。
5.窗,是贯串整个故事情节的线索,由“窗”引起的故事恰如洞悉人们内心世界的“窗口”。
6.答案略
第11课哨子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并解释。
()
nuò()管其子huì()曰zhé()欣欣然 pìn()请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刻薄(bó)殷(yīn)红伺(cì)候
B.积累(lěi)渺(miǎo)小缥缈(miǎo)
C.歧(qí)途燕(yān)山空(kōnɡ)想
D.趣(cù)之逾(yú)时效率(lǜ)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故家俱遗撼
B.序慕终久妄人
C.费寝忘食投机取巧滔滔不决
D.浅尝辄止贪图享乐慷慨无私
4.下列词语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妄(狂妄)人殷(富足)盛
B.拟(打算)召谢(感谢)遣
C.循(依照)序渐进举一反(推及、类推)三
D.如释(放下)重负投机(钻空子)取巧
5.给下列每组形近字注音组词。
躁()燥()澡()噪()操()
衷()哀()衷()
6.下列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B.这个故事是说:
“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
C.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
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D.我长大了走进社会,观察人们的作为,感到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为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7.下列句子有的是单句,有的是复句,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1)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
2)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3)(这个故事)人们大都当做笑话,而不把它看成一个严肃的讽刺性故事。
4)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5)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6)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
7)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
8)我感到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人,都为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⑨总之,我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A.①⑧⑨/②③④⑤⑥⑦B.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C.①⑨/②③④⑤⑥⑦⑧D.⑧/①②③④⑤⑥⑦⑨
8.对下列长句,“抓主干”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们所遭受的人类很大一部分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作出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
主干:
悲苦……是……造成的。
B.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
主干:
事迹……有……意义
C.毫无疑问,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艰难征途中,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主干:
我们……去实现……理想
D.一批目无法纪,愚昧短视而又骄傲任性的人,根本不知“环境保护”为何事。
主干:
人……知……“环境保护”为事
9.对课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在《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文中,作者针对当时国内外形势和革命队伍内部出现的新情况,归结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采用的是讲道理后归结论点的写法。
B.《从三到万》一文,作者先议论,然后扣住议论的中心摘引了一则笑话,从中引出论点,接着作者又继续围绕中心展开议论。
C.《想和做》一文题目只是提出议论范围,在文章中,作者概括叙述生活中的现象,并由此引出论题,再通过评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
D.《哨子》一文,作者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实例归纳出教训,紧接着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0.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久之。
B.父趣之。
C.从之。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相一致的一句是()。
A.书一画。
B.具币谢遣楚士。
C.有田舍翁,家资殷盛。
D.父趣之。
12.写出议论文的三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学常识填空。
1)《从三到万》的作者是______,他的笔名是_______,他是_______工作者、_______者,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集《____________》。
2)《哨子》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________者,______家,并参加了著名的____________的起草。
14.选词填空。
①我们_____(显然、果然、当然、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_____(确认)、承认、否认)。
在学习各种功课和_____(训练、锻炼、操训、磨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有效的方法。
②这个胜利将_____(冲毁、冲破、冲垮)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______(巨大的、崇高的、伟大的)国际意义。
【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
而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正如那个富翁的儿子一样,他以为从此不必再请老师了。
殊不知他根本还不曾入门,只学会了一、二、三,对于所谓“六书”等起码的知识一点也不懂,所以他父亲叫他给姓万的亲友写请贴,他就闹笑话了。
实际上,一、二、三这三个字的确很好认,而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说却经过了复杂的变化。
要懂得这些变化,也好像其他各种知识一样,必须逐渐学习,并且需要老师教,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
如果完全没人教,倒很可能什么也学不会。
我们之所以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理由也就在此。
1)“因此,好的教师在开始的时候……”这句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把老师一脚踢开”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自命不凡,用脚驱赶老师。
B.学生与老师有矛盾,用脚踢打老师。
C.学生自命不凡,把老师踢开在一边。
D.学生自命不凡,把老师辞退了。
3)“六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认为从此不必再请老师了。
”“此”是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第1段议论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教学的过程来说,不管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B.好的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一个印象,觉得入门不难,往后才能越学越有信心。
C.学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门很容易,就把老师一脚踢开,那么,他就什么也学不成。
D.富翁的儿子把老师一脚踢开,认为从此不必再请老师了,如果他闹笑话了。
6)第2段中“从三到万,从文字结构上却经过了复杂的变化”,这“复杂的变化”是指()。
A.笔画增加B.笔画减少C.构字特点D.字体演变
7)第2段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突出议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段文字阐述的主要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要循序渐进B.学习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
C.学习过程中应当谦虚谨慎D.学习应点滴积累
9)这两段文章结合“从三到万”的故事内容展开论述“教”与“学”的问题,对作者行文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先从“教”说到“学”,然后又从“学”说到“教”。
B.作者是先从“教”说到“学”,然后又从“教”说到“学”。
C.作者是先从“学”说到“教”,然后又从“学”说到“教”。
D.作者是先从“学”说到“教”,然后又从“教”说到“学”。
10)第2段中“很可能”在句中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章,回答1—6题
湖群,在消失
长江中下游有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群。
这些美丽的湖泊,容纳百川,调节洪峰,与长江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是,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使这些湖泊寿命剧减。
(1)19世纪初,洞庭湖面积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
(2)1949年,面积缩减为4350平方公里的油庭湖,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3)40年来,每年淤积在湖内的泥沙有1.5亿吨,湖底普遍淤高1—3米,最高达7—9.2米,加上大肆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和湖容都减缩了一半以上,1984年洞庭湖的总面积只有2145平方公里。
(4)八百里洞庭湖徒有虚名,于是把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让给了鄱阳湖。
(5)可惜,荣居全国第一的鄱阳湖也同样是厄运难逃,只不过相对洞庭湖,它的萎缩速度稍慢那么一点而已。
(6)40年中,鄱阳湖由于造田和淤积,湖面缩小了1/5以上。
(7)湖北素称“千湖之省”。
(8)1949年时,面积超过0.5平方公里的湖泊确实多达1066个。
(9)经过40年的水土流失和围垦,只剩下了300来个,湖泊面积仅为先前的1/3,湖面锐减达6000平方公里。
(10)还有江苏,几十年来因围垦损失湖面已达1600平方公里。
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还有22000多平方公里,到80年代只剩下12000平方公里,减少了45.5%。
曾经星罗棋布散珠碎玉般的湖泊,纷纷失去了它们那迷人的光泽。
据调查统计,仅洞庭湖、鄱阳湖、江汉湖群丧失的淡水储量就达3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了两座拟建的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
还值得一提的是,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湖泊不再和长江相通连。
湖泊大量消失,严重影响了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
每到汛期,滚滚洪水全靠大堤挟持,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十数米。
40年来,为3600公里长江干堤和30000公里支堤,投入了不知多少劳力和资金,完成土石方40多亿立方米。
长江的堤防工程远远超过了黄河堤防,而长江的洪水比黄河的洪水更为可怕,长江沿岸直接受洪水威胁的人口也比黄河沿岸多得多。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险越加,越加越险。
人把生态义务扔进长江,长江把人的生存权利冲进大海。
1.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10句话可分为几个层次?
用“|”在下面序号中标出。
(1)
(2)(3)(4)(5)(6)(7)(8)(9)(10)
3.用横线在文中标出总起来说明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剧减的一个句子
4.第3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4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湖泊大量消失有哪些危害。
(不超过40字)
答:
□□□□□□□□□□□□□□□□□□□□□□□□□□□□□□□□□□□□□□□□
6.本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同步题库】答案:
1.搦:
握、拿悫:
抱怨、恼怒辄:
立刻、马上。
聘:
延请
2.A.应是yān3.D、A组应是家具;B组应是幕;C组应是废、绝4.B.谢:
辞退
5.zào 暴躁zào 干燥zǎo洗澡zào噪音 cāo体操
zhōng衷心āi悲哀shuāi衰弱
6.B.“之”“乎”是指代的修辞法,其余是比喻。
7.A.(此题主要训练学生掌握7种关系的复句和单复句的区别)8.D应是:
人……不知……何事9.D不是紧接着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在文章最后。
10.A.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11.C12.论点、论据、论证13.1)邓拓马南屯新闻学者《三家村札记》2)富兰克林美民主主义科学《独立宣言》14.①固然承认训练②(略)
【语段阅读】
1)不管学什么,教的人总要从易而难,逐步深入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2)D3)象形、指事、会事、形声、转注、假借。
4)把老师一脚踢开5)C6)C7)要懂得这些变化,……必须逐渐学习,并且请老师教,不可能只凭什么天才就可以很快学会的。
8)B9)A10)加上“很可能”具有推测性,准确地表明“如果没有人教”就“什么也学不会”的可能性极大,但不排除其他特殊情况,这使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显得准确、严密。
如果去掉“很可能”三个字,就使表达绝对化,且不符合客观实际。
文章阅读:
1.由于水土流失和围湖造田,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泊大量消失,造成严重危害。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这样,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在50年代……减少了45.5%。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5.严重影响长江的行洪、蓄洪能力,劳民伤财。
长江沿岸受洪水威胁的人口多。
6.人类不承担保护生诚环境的义务,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条件,最终遭到危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第四单元
第12课 畏惧错误就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语文 第三单元第10课 想和做 初二 语文 第三 单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