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二.docx
- 文档编号:30386200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65MB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二.docx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第二章微专题二
[专题微语] 新闻是实用类文本中的一种重要文体。
虽然课标卷多年来未考查过新闻文体,但在2016、2017两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都专列了新闻样题,这就凸显了今后课标卷对新闻文体的重视。
从2016、2017两年“题型示例”来看,如果考查新闻文体,就不大可能像往常其他省市考新闻一样只选一则新闻来考,而是把多则新闻材料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从中进行信息内容的筛选比较。
为此,特别列此微专题,以帮助广大考生应付这种多则新闻材料的比较阅读题。
一、积累新闻关键知识
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体裁的统称,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的特点。
新闻类文本阅读经常考查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等五类体裁。
1.消息
狭义的新闻即指消息,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
新闻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有的新闻有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引标)、正题(主标)、副题(副标)。
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导语大多是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其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话。
有的消息没有结语。
结语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可提出值得读者深思的问题,不一而足。
2.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因为通讯除具有新闻的一般特点外,还特别强调形象化,注重以情感人。
通讯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结构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3.特写
特写是区别于消息和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新闻人物和新闻主题。
消息、通讯与特写的特点如下表:
消息
通讯
特写
主题
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倾向,但主要是为了突出报道的新闻事实。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有鲜明的主题和思想倾向。
选材
重事件,“何事”最重要。
纵然是人物消息,也主要是写人做的事,以事显人。
偶尔有细节。
(纵剖面)
注重写人或写事中之人。
即使重在写事,也不仅仅以交代清楚“何事”为最终目的,而是力图展现事件的全貌。
没有细节不会有好通讯。
(纵剖面)
镜头式的新闻片段,描写事件局部并放大细节。
(横断面)
表达方式
以叙述为主,较少出现直接的抒情或者议论,看不到报道者明显的态度、立场或者评论。
融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体。
以描写为主,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抒情,使读者对事实的认识得以升华。
结构
一般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突出主要事实。
结构灵活,类似于散文,结构有纵式、横式、层层递进式。
结构灵活,如同讲故事,怎样好听怎样讲。
用“文无定法”形容最恰当。
语言
客观、冷静,简洁、明快。
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较通讯集中、精练。
时效性
讲究传播的时效,被称为“带着露珠的新闻”。
较消息时效性差些。
讲究传播的时效。
4.访谈
访谈,即就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
5.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
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
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体验多则新闻材料阅读比较题
(2017年《考试说明》新闻样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
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答案 A
解析 A项中材料一是通过开头两段的数字变化揭示“危机”原因,材料二中的“屏奴”,材料三中“手机……造成巨大冲击”等词句较直接点明了“危机”原因。
B项材料一与材料二、三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国民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只是“倾向”,并不能由此证明“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相反,从材料二中的“痛心疾首”“千万别成为‘屏奴’”等词语表明了“现象”的严重性。
C项说材料二、三的“新闻价值有限”错。
“新闻价值”并不是由新闻文体决定的。
D项材料二、三并无“越来越好”的暗示。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编者注
“世界读书日”也叫“世界图书日”。
答案 DE
解析 A项“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错,三家媒体都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正是“应景”之作,而并非“嫌疑”。
B项说后两家媒体“不够专业”错。
《中华读书报》的报道属“消息”层面,报道较详实,而后两家则是新闻述评和新闻评论,不能据此说明它们“不够专业”。
C项“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错。
这些词语的区别,表明了媒体对不同阅读形式的区别及对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危害的态度倾向,非“利益倾向”。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多元化,人们的阅读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日趋丰富。
既有传统的纸质阅读,又有时尚的数字化阅读。
但从阅读倾向看,人们更倾向于传统的纸质阅读。
②不同的阅读形式各有各自的优缺点。
数字化阅读较为自由、便捷,但就危害看,它让人们习惯于网络浅阅读,获取的信息多是碎片化的,难有耐心阅读经典著作,从而成为“屏奴”;而传统纸质阅读虽有携带不便等缺点,但它更能体现、接近阅读的本质,更符合人们的阅读倾向。
③在传统纸质阅读正在遭受数字化阅读冲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配合国家“文明中国”行动,多读整本书,尤其应多读纸质的整本书,加大阅读量,增加阅读时长。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美国《时代》杂志刊发了一篇报道,称中国经济放缓令美国大学担忧过度依赖中国留学生。
根据全美国际教育协会的数据,中国留学生正成为美国大学越来越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多所美国著名学府开始重新审视对单一国家留学生源过分依赖的问题。
在美国,接近1/3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
2015年,美国大学招收了近100万名国际学生。
这些学生缴纳的学费以及在美国的其他开支每年将为美国经济贡献3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25.48亿元)。
不过中国经济的转型放缓也让留学的热潮稍微退却了一点点,2015年到美国就读本科和硕士的中国学生分别增长了13%和4%,这与2014年的18%和12%相比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
(选自2016年2月25日搜狐教育网)
材料二:
2016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向中外媒体介绍了本次大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
2015年我国GDP增长6.9%,经济增速放缓,2016年我国是否有能力也有条件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全国政协委员又有怎样的作为?
对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王国庆:
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能保持中高速增长,我给出的答案就两个字“肯定”。
去年我国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是放在全球这个坐标系上看,可能用“鹤立鸡群”很恰当,而且总体“气质”仍然很好。
6.9%无论从速度上还是从增量、质量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况且今年首月经济核心数据已经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已经透出了暖意。
所以说尽管面对异常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对中国经济是充满信心的。
这是因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这“四个没有变”很说明问题。
(选自2016年3月2日搜狐新闻网)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
①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抱有强烈的信心。
②都认为中国应对经济增长放缓措施得力,中国经济仍然呈中高速增长。
不同点:
材料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海外留学,不少美国大学担忧过度依赖中国留学生,开始重新审视对单一国家留学生源过分依赖的问题。
材料二,中国经济增速在全球“鹤立鸡群”,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美国《时代》杂志与“《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在导语部分就表述了消息内容的侧重点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对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源的影响。
材料二“《经济日报》和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侧重关心的是政协委员在应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时有怎样的作为和建议。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有何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
①世界经济危机给出口导向型的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价格上涨,出口下降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②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目前看主要还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中国经济仍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不可能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到了必须调整的关口。
精要点拨
多则新闻材料阅读比较题设题点有对内容、侧重点、对象、体例、手法等方面的比较。
目前主要考查对内容、对象、侧重点等方面的异同比较。
无论哪种比较题,都需要阅读新闻材料。
对于多则新闻材料的阅读,应该先分析单则新闻材料的内容、侧重点,再综合分析多则新闻材料的共同点,结合新闻文体的结构特点就能迅速把握作者的观点、新闻的意义与价值,答题就能得心应手了。
对于以下三种比较题型,应把握其不同的答题要领:
(1)报道信息异同比较题。
首先在导语中筛选每则材料的内容要点,确定材料内容的不同点。
其次在材料主体内容中分点比较。
(2)报道侧重点、不同点比较题。
除要通览全文外,应关注材料的主体部分,它是对新闻事实的展开,最能反映报道的重点。
还应注意新闻体例的不同。
体例不同,手法就不同,体现侧重点的方式也不同。
一般消息多用数字说明情况;述评消息多边记叙消息边用议论性语言分析消息产生的原因、结果;消息评论多在消息后用质问、结论性语言评论消息的意义、价值、影响等。
(3)材料综合分析题。
它主要是从多则材料筛选一些背景材料及其他辅助性材料,然后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它与平时做单则材料的信息筛选整合题没有多大区别,只是筛选的范围在多则材料中而已。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睿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
“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
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
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
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
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从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
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
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
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
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
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选自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
”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
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
我告诉你还是语文。
美国高考有三科:
数学、阅读和写作。
数学多少分呢?
800分,那两科呢?
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
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他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
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
”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
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学科的融合教学。
”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
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
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
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选自2015年3月29日长春广播网,有删改)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
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
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
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
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
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选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
“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
”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选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下列对新闻材料中有关各家观点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和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
B.中小学语文课堂滥用多媒体而不用黑板上课,虽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很直观,但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重要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C.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不同于美术课,借助视图“帮助”,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
D.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每科是800分。
美国人把母语教学排在各科之首。
答案 A
解析 A项“使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很大程度抑制”错误,原文说的不是“很大”,而是“一定”。
2.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一着眼于微观,就目前我国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发表看法,内容具体。
材料二着眼于宏观,通过对中美母语教育比较,指出了我们对母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内容较空泛、笼统。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文是学习的基础,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借助语文的力量。
②语文是交流的工具,人的思想要靠语言来表达。
③学好语文是产生好的思考与创意的关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微专题二 现代文 阅读 第二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