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高分基础班讲义.docx
- 文档编号:30384032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59.94KB
考研政治高分基础班讲义.docx
《考研政治高分基础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高分基础班讲义.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高分基础班讲义
政治高分基础班导学
1.教学目标
本高分基础班,顾名思义,就是为得高分(70分以上)打好基础的培训班。
设定这一班种是我们多年探索的成果,已开设五年。
事实证明其非常有益于考生掌握政治理论复习备考的复习规律(包括考试范围、重点、特点、难点和应对方略),并增强其主动性、计划性,为省时、高效、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质是得高分的入门班。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考生了解考情,知道难度,走出误区,明确方向,坚定信心。
2.教学内容(教学任务)
(1)以2010年试题为样本,逐题讲解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认识每一道题的特点和掌握其答题方法。
(2)横向概括总结政治各门课程的考试重点、试题特点和应对方略(包括复习、答题方法以及师生所负责任)。
3.教学方法
(1)思维方法:
①从具体到抽象;②从个别到一般。
(2)讲述方法:
讲书法或划书法,不记笔记,使用记号:
A1、A2、A3分别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1、B2分别代表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代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D代表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E1、E2分别代表了《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简称《时政》)中的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4.答题方法
⑴选择题:
正选法、逆选法、比较法和蒙猜法。
(2)分析题:
审题找出有几问;分解回答问题,包括使用演绎分析法、说理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适当引申发挥。
第一部分:
试题解读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思想政治理论试题及答案、解读、对照
一、单项选择题:
(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
1.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这就是: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
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
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答案】A
【解读】
(1)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中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的识记。
(2)本题通过恩格斯给卡内帕的回信中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阐述来考查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恩格斯的这句话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731页)。
同时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用这段话来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的基本面貌。
(3)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实际入手,立足于现实,展望未来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前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方面作了科学的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和赞美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里,人的劳动本质复归于人自身,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各个个人都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具有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真正开始了真正人的生活历史。
共产主义作为对以往的以盲目必然性统治着人类的那种社会的否定,同时又是对人的解放的社会的肯定。
但是,共产主义社会仍然是人类下一段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或最后理想。
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抽象的、空洞的由人→非人→人的发展模式,而是人类社会关系发展阶段的历史过程。
因而,共产主义使人类在真正意义上进入自身的历史,乃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开端。
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这一思想闪耀着彻底的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故本题采用正选法,正确选项是A。
B项和D项属于资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C项属于封建主义为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故都不选。
【对照】《之四》P1第1⑴题。
1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A(或B/C/D)
2.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
【答案】C
【解读】
(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中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中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句箴言来考查其所蕴含的道理,属于考查理解性的试题。
(3)回答本题,首先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两对范畴的基本概念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原理。
这道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解答。
首先可以排除A和B,A项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B项中的肯定因素是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A、B都是正确观点,但是和题干没有关系,故不选。
这道题最难区分的是C、D两项。
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C项。
“坚持就是胜利”中的“坚持”是量变,“胜利”是质变。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但是笔者对这个题目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因为C项的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量变并不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必然引起质变。
所以笔者认为C项的答案并不确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第46页和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的第14页都共同认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这段对量变和质变关系的论断是符合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引用马克思的话“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或价值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相反地,这种转化的前提是货币的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
”“单纯的量的变化到一定时就会转化为质的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7页)由此可知并不是任何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选项C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命题,用错误的命题解释一个公认的箴言,这是不恰当的。
相比而言,D项的答案却能说得通,溪水之所以能够胜利,其原因是坚持,而不是力量。
【对照】《之四》P36第1
(1)题、《之四》P4第17
(2)题或P5第18
(2)题。
1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典故所体现的真理是
A.量变高于质变的观点
B.由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C.矛盾转化无条件的观点
D.主要矛盾的观点(B)
17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一典故所蕴含的哲理是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事物变化发展的必然性
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C)
18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
”这一论断所包涵的哲理是
A.联系的客观性B.联系的普遍性
C.因果的统一性D.意识的物质性(ABC)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己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己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堤
【答案】D
【解读】
(1)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及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社会存在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理解。
(2)本题通过一张照片来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出现并且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越来越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2009年的热点问题。
包括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都表明了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极度重视。
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具有法律效益的协议。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应该反思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3)本题可以使用排谬法进行选择。
A项是错误选项,人与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
B项是错误选项,生态失衡是由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这一现象并不是不可逆转的,只要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改正自己的错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那自然界就不会报复人类了。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低碳生活方式。
C项也是错误选项,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都属于社会存在,在这些要素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而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只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正确选项是D项,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社会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失衡给人类社会发出了信号,必须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对照】《之二》P47第53题。
53.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这一论断说明
A.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
B.自然灾害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
C.自然灾害促使人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D.自然灾害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ABCD)
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答案】C
【解读】
(1)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中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的理解。
(2)主要考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的原因。
(3)劳动力所以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能创造出一种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包括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C选项是正确选项。
采用顺选法选C即可,其他三项不符合试题要求。
【对照】《之二》P27第231题或第233题。
23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资本原始积累
B.社会分工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C)
233.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A)
5.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
A.生产力落后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答案】A
【解读】
(1)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识记。
(2)通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来考查基本的理论内容。
(3)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强调指出重视并解决这些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主要是党对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左”的错误。
1957年以后,越来越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概括。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
【对照】《之二》P109第124题。
1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改革滞后
C.贫富差距过大
D.落后的社会生产(D)
6.“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
A.增强综合国力B.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D.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D
【解读】
(1)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奋斗目标或根本目的的理解。
(2)本题通过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时期对发展问题的名言来考查发展的根本目的。
“发展是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来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江泽民提出的,胡锦涛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这说明党的三位领导人对发展的不同阐述都表明了对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
(3)本题属于直接性命题,通过正选法可以选出正确答案是D。
A、B、C都是D的方法、手段与途径,D是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实行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照】《之四》P3第8题或《之二》P142第125题。
8.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或,核心/基本要求)是
A.发展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D.统筹兼顾A(或B/C)
125.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公有制占主体B.按劳分配
C.计划经济D.共同富裕(AD)
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A
【解读】
(1)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关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的识记。
(2)通过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段话来考查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一问题也是2010年考试以及以后考试的热点问题。
(3)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题属于直接性出题,运用比较法即可选出正确选项是A。
B、C、D项是实现A项的具体措施,所以最根本的选项是A。
【对照】《之二》P157第254题。
254.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A.人与人和谐发展
B.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D.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CD)
8.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堤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
B.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C.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
D.调动社会力量在市场竞争中壮大文化事业
【答案】C
【解读】
(1)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识记。
(2)通过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来考查人们对于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的举措。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本题采用正选法即可选出正确选项是C。
【对照】《之二》P117第221题。
221.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C.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A)
9.“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中国最早讴歌十月革命、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毛泽东D.瞿秋白
【答案】B
【解读】
(1)本题考查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关于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这一考点的识记。
(2)通过毛泽东的精辟的言论来考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识记。
(3)在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各种社会主义的思想中,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由此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1918年7月,他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
“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地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11月、12月,他相继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深刻揭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欢呼“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从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正确选项是B。
【对照】《之四》P6第27
(2)或《之二》P204第58题。
27
(2).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发表的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庶民的胜利》
C.《Bolshevism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ABCD)
58.1919年5月、11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他写了下列文章,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B.《庶民的胜利》
C.《Bolshevism的胜利》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ABCD)
10.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指出:
“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
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A.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B.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D.已经突破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束缚
【答案】B
【解读】
(1)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解,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考试点。
(2)通过毛泽东在两次会议上对苏联问题的总结来考查对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评价。
(3)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仅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也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本题采用正选法即可选出正确答案是B,A、C、D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实现的,不是正确选项。
【对照】《之二》P243第174题。
174.1956年,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其背景是
A.苏联模式显示了它的威力
B.经济建设上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
C.经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已经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D.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必须引以为戒(BCD)
1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
”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在含义上一致的是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C.“不学礼,无以立”D.“是非之心,智也”
【答案】B
【解读】
(1)本题考查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中关于道德的功能和社会作用的理解。
(2)本题通过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来考查品德和才能的关系。
(3)A项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B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资治通鉴》阐述的一个重要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也就是说德与才比起来更重要。
和本题题干中的观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高分 基础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