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380276
- 上传时间:2023-08-1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82KB
三国鼎立教案.docx
《三国鼎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鼎立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2016
【篇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
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教学准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
一、感知理解
一、官渡之战
1.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击败张绣,擒杀吕布,困死袁术,赶走刘备,占据豫、兖、徐等州,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曹操势力迅速发展之时,袁绍的力量更强大了。
先后占有了青、冀、幽、并四州之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
在汉运将终之际,他很想由自己统一中国,称帝天下,于是与曹操势力发生冲突,终于演变成一场大战——官渡之战。
2.官渡之战。
(1)引导: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相关内容,复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谋士的意见,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逃回河北。
(2)引导: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描述说说官渡之战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答案:
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在军事上战术得当;袁绍不善于用人,骄傲轻敌。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
统一了北方。
他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南下途中,在赤壁地区遭到孙刘联军的阻击,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后,想乘胜南下,统一全国。
那时候,长江中下游一带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
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一个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他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自己。
请一位同学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三赴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刘备的苦苦相求下,诸葛亮决定出山辅刘,并且帮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先取荆、益二州为基地,安抚西南各族,内施新政,外结孙权,等待时机,北进中原,则统一大业可成。
刘备非常佩服,拜为军师。
此后,刘备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赤壁之战”的具体过程。
2.赤壁之战。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中“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
曹军南下,人数众多,刘备感到抵挡不住,急忙南逃。
诸葛亮建议联孙抗曹,双方组成了约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与曹军对峙。
(2)提问: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主要采用了什么战术打败曹操?
(火攻)
(3)引导:
赤壁之战主要在长江上作战,在水上作战,用火攻怎能奏效?
曹操把所有小船用铁索连接起来,上面铺上木板。
船被火烧着后,一时很难分开,因此损失很大。
(4)引导: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冬天我国常刮西北风,而大战的晚上恰好刮东风,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一:
可能是偶然因素,因为在冬天,我国境内也不是每天都绝对刮西北风的。
答案二:
诸葛亮会观察天象,提前就知道某一时间将会有东风刮起,故把决战时间放在了那天晚上。
答案三:
《三国演义》中说是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我们前面讲过,大的战争或战役,它打的是
军力、人心、士气、经济、政治等,绝不是一个因素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或战役的胜败的。
拿赤壁之战来说,诸葛亮抵柴桑(今江西九江)向孙权陈述联合破曹时,就帮助孙权分析了曹操的不利因素:
曹军虽众不习水战;刘琮新降,军心不服;远离后方,补给困难;长途行军,士卒疲弊;胜兵压境,骄傲轻敌;水土不服,已染疾疫等。
除此之外,曹操还有一大弱点,即后方不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活动,曹操有后顾之忧。
对孙刘一方来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绝不是偶然的,孙刘不占“天时”,但占“地利”,尤其还占“人和”,还有就是战术正确。
下面我们来看赤壁之战的最大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占领四川。
引导: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在曹、孙、刘之间形成了一种什么势态?
三方面的力量达成了一种暂时的平衡。
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220年,曹丕废献帝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请大家看课本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从中找出洛阳、成都、建业三地,并了解魏、蜀、吴三国的疆域大小。
过渡:
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2.三国经济的发展。
强调:
大家在看书时,注意掌握下面三点:
(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引导: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什么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曹操雄才大略,为实现全国统一作了长期准备,但赤壁之战后,他不得不退回北方。
孙权和刘备也是一代豪杰,他们都想由自己来实现统一,但都力量不足。
因此,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
态。
这三个国家为了保卫自己并企图实现统一,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
所以,三国的出现比起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无秩序中的有秩序,是大混乱时期的暂时稳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安定的愿望的。
三国鼎立是局部的统一,是最后走向全国统一的一个步骤,代表了统一的趋势,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
本课小结: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完成了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为方便记忆,我们用一、二、三、四来总结本课知识。
一种局面:
三国鼎立
二次战役: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个政权:
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教学反思:
【篇二:
2016年人教版七上第16课三国鼎立讲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讲学案
教学设计:
李之和课型:
新授年级:
初一时间:
2016.11
目标导学: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
——陈寿《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官渡之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曹操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争取主动的措施(以少胜多的原因)?
3.
(1)阅读课本《赤壁之战》部分,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材料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孔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对联
(2)结合赤壁之战的战争经过,依据南阳武侯祠对联,思考“酬三顾”“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注明国号、都城、建立者、建立时间)。
并找出其分别对应今天的哪些省份。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二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
三、本课小结,自主建构
曹操喂洛羊,一天二两饼。
刘备守成都,一天二两药。
孙权吴建业,一天三只鹅。
想象:
贪吃蛇
四、当堂训练,固本培元
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b.刘备c.诸葛亮d.孙权
2.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及其都城
搭配正确的一项
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
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
3.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
右图反映的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4.右边的示意图是
a.春秋争霸图b.赤壁之战图
c.人口南迁图d.三国鼎立图
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
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
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
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
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
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6.《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
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7.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8.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赤壁之战d.官渡之战
课外阅读正史之中根本就没有借东风一说,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作者杜撰的。
火烧赤壁和诸葛亮的关系其实不大,赤壁之战的主帅实际上是周瑜。
关于风向的问题,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记载。
《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之中的原文是:
“盖(黄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威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这里只说当时风势很大,并没说到风向的问题。
《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之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只有诸葛亮说服孙权出兵的一段。
对于之后的战事无任何记载。
因此,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应该不是最主要的。
舌战群儒,借东风都是虚构的小说情节。
《三国演义》只是以三国历史为基础的小说,里面大部分的事都经过夸张等写作手法的润色,不能当真的。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周瑜,陆逊,郭嘉等很多谋士的才智都不逊于诸葛亮,根本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这么大的差距。
从赤壁这个地方的气候来看,赤壁市11月初风向多变,一般是是外刮东风,上午刮东北风,下午变为南风,而赤壁之战在凌晨进行,刮东风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应该不存在风向的问题,这个和诸葛亮应该是毫无关系的。
还借东风,还多着呢,像那“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是罗贯中帮他烧的、“舌战群儒”是罗贯中帮他说的、“空城计”是罗贯中帮他摆的、七擒孟获也有待考证,六出祁山实际上他只出了一次半,还有啥气死周瑜、曹真,骂死王朗,陇上割麦等等那就多了,都不是正史,只是小说而已。
不仅夸张,而且还是虚假的。
顺便说一句,刘玄德携民渡江也是空谈,同时期的历史上真正有过不弃百姓的优良事迹是曹操而不是刘备,刘备每次一有难跑的比兔子还快,连关张兄弟和老婆都顾不上了,还更别说是一帮百姓了。
草船借箭
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
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
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
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
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
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被丑化的周瑜、鲁肃
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被丑化得最厉害,其实周瑜所受的委屈不亚於曹操。
周瑜在正史中是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甚至连相貌也一表人才;赤壁之大捷可说是他一手导演的杰作。
可是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孔明的智慧,把周瑜描写成心眼狭小、工於心计的武将,把鲁肃刻划成唯唯诺诺,鲁钝且耳根软的人物。
孔明三气周瑜在正史并没有提到,周瑜面临曹操数十万大军,非常需要刘备的二万兵力帮助
关羽刮骨疗伤〔兼论华佗身亡年代〕
关羽刮骨疗伤时面不改色的事迹,在正史里头有记载。
正史并未言明是谁帮他刮骨疗伤,也没说关羽何时中毒箭使手臂受伤。
如果依三国演义情节,关羽是在北伐攻打樊城时受伤,那肯定不是华佗帮他刮骨疗伤,因为那个时候华佗已经不在人世间。
三国志正史记载:
曹操的爱子曹冲病危时,曹操一直懊恼不该杀死华佗,使爱子无人可救。
曹冲死於公元208年,所以华佗早在公元208年以前就不在人世间了。
关羽是在公元219年北伐,华佗至少已死了十几年。
同样的道理,曹操死於公元220年,三国演义说曹操在病危时杀了华佗。
也不符合史实。
另据程喜霖【华陀之死及其生卒年】,华佗死於公元208年,享年六七岁。
【篇三:
2016年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6课三国鼎立
【课标要求】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学习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第二部分为“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找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影响及战争特点是什么?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控制了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下层的人,它也注意提拔。
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
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粮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将领几乎饿死。
严酷的现实使他深深体会到军粮的重要性。
他决定推行屯田制。
(1)曹操为何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
(2)分析讨论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占据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试比较它们的相同点。
(4)请绘制一个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3.以下材料是名人们对曹操的评价,阅读回答。
材料一“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
——毛泽东
材料二“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家家丰足,仓库盈溢”。
材料三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岛),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
你是如何评价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
【自主建构】
【直击中考】
a.曹操洛阳b.刘备成都c.孙权建业d.曹丕洛阳
5.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策—南京⑥吴国—222年—孙权—建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课后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国鼎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