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 文档编号:30375589
- 上传时间:2023-08-1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10KB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
《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忌讽齐王纳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知识和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2.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跨越千古,纵横千里,这不,我们刚刚离开春秋的战场,很快就进入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不听曹刿论战争;我们要陪同邹忌一起去劝谏威王,学学他的劝人方法。
二、我问你答——读通文字(多媒体展示)
闯关一:
必答-检查预习。
1.赛读。
2.释词。
3.译句。
4.《战国策》常识知多少?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编纂,后经西汉未年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其体例为,全书共策,着重记录了。
明确:
刘向国别体12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
三、我们探究——读懂文意:
(多媒体展示题目)
闯关二:
1.解释文题:
明确:
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课文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你能用“三”来概括本文的内容吗?
(讨论板书)
3.分析人物形象:
(1)说说邹忌:
(多媒体出示:
人物参考:
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kūn)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
(多媒体出示)思考:
邹忌为什么劝谏?
怎样劝谏?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邹忌是个人,我从看出来。
明确:
邹忌是个头脑冷静,善于思考的人,我从他“三问”后的“三思”看出来;
邹忌是个实事求是,缘事及理的人,我从他“三思”后的“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忠于职守,足智多谋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邹忌是个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人,我从他的由家事想到国事并用“三比”看出来……
重点分析“三比”(并板书):
问题①:
文中的“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讨论明确:
可组成“对比”:
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还可组成“类比”:
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
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
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
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问题②:
“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讨论明确: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
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2)、谈谈“齐王”(多媒体出示齐威王: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
思考:
齐王如何纳谏?
纳谏结果如何?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你的思考结果:
我从看出,齐王是个人。
讨论明确:
(多媒体出示)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三变”看出来;
四、我要练练——中考题型:
(闯关三:
风险题)
(一)中考题型语言方面需注意:
1.请用/标出停顿:
4分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解释加点的词:
4分
①暮寝而思之()
②今齐地方千里()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提示学生注意: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3.翻译句子:
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王之蔽甚矣
提示学生:
倒装句和被动句的翻译方法
(二)、中考题型内容方面举例:
4.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分)
5.你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2分)
明确:
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6.附加题: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6分
仅供参考: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
作为普通人。
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总结齐读古人谏言。
(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
(见学案)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1节)三问、三思↓
(2节)三比↑
(3节)三赏、三变→(4节)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及军事才能;
2.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部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
(学生回答:
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
(学生答: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
(学生纷纷发言。
老师总结:
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
(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
作者是谁?
学生答:
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
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
长勺之战;战争地点:
长勺;战争双方:
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归纳: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
依据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
为什么要参战?
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学生答:
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后答:
三个阶段:
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
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
其主题是什么?
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答: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
近臣、神灵、人民。
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
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
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
表现手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
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解释:
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
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
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
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
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略写?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
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
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
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
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
能力目标:
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
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
1.《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
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解决以下字音:
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
四、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五、研读赏析:
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3.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
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
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
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卜课时内容,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女生齐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
3.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
秦王佛然怒
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4.指名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5.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讨论:
唐雎说,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你认为正确吗?
为什么呢?
6.学生齐读第三段。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教师范读课文。
’
2.学生自由散读第四段,然后迅速笔译第四段。
教师巡堂,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3.思考讨论:
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明确: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4.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学生齐读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试举例说明。
明确: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布置作业:
翻译全文并背诵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晏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
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
借助文本、理清思路;活用文本、合作探究;超越文本、体悟真情。
教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记者随访”的形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学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思、辩、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国格和个人尊严。
一、揭示课题,了解晏子
(一)揭题
(二)导言: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课件:
春秋形势图)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齐国的小记者,随大夫晏子出使楚国?
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小记者呢?
(耳聪、目明、嘴勤、手快)
二、初读感知,走近晏子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供初读要求:
(1)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2)初步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2.适当检查、交流。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1.大家跟随晏子左右,他哪方面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你听出哪些话中有话的?
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小组交流:
你听出了什么话外音?
怎么听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课件提示:
(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①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课件)
②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③明确推理过程。
(课件出示)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B.完成作业: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
”这句话的含义是:
如果()那么()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
为什么?
(讨论、悟理)
④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⑤反馈诱导。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
(课件演示)
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⑥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⑦齐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
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2、面对楚王的再次侮辱,晏子针锋相对,巧妙反驳,这样的场面真是既紧张又精彩。
各位出使楚国的小记者,你们愿不愿意用表演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四人小组,要把你们当时观察到的晏子和楚王等人的动作、神态、语气通过表演体现出来。
)
3、学生表演,师生相机点评。
(表演是体验课文内容的方式之一,表演是为理解内容服务,是活用文本的体现,能使更多的同学获得展示自己的机会)
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学生自读、自悟,自由交流学习体会。
四、超越文本,学当晏子
1、楚王本想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却没想到被晏子反驳的哑口无言,他眼看着斗不过晏子,心里却十分不甘。
突然,他哈哈大笑起来,见你们这班跟随在晏子身后的小记者,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轻蔑地说道:
“哼,齐国太无能了,是不是没有大记者了,怎么来的尽是你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娃娃?
”小记者们,面对楚王的侮辱,你们准备怎样反驳呢?
(讨论,指名、同桌交流)
2、楚王听了你们的反驳,只好说:
“……!
”
(通过练说,让学生明白: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出色的语言表达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
五、开招待会,齐夸晏子
1、在出使任务即将结束的时候,晏子和楚王准备召开一个记者招待会。
爱提问的小记者们,你们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有什么问题就当面问问晏子和楚王。
(角色扮演,回读文本)
(再次回读文本,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入,情感得到升华。
)
2、各位小记者,我们的报道任务已经圆满完成。
齐王和人民正焦急地等待着大家的消息,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夸夸我们晏子大夫吗?
(以新闻报道的格式练写,部分投影交流)
六、小结延伸,积累运用
我们这班小记者在这次随访中表现出色,就连智慧超人,能言善辩的晏子也不住地点头称赞。
(课件演示)晏子捋着胡子,高兴地说道:
“你们这班小鬼呀,真不愧耳聪、目明、嘴勤、手快。
我想,只要你们现在刻苦努力,多加锻炼,将来必成大器。
再过几天,齐王又要派我出使秦国,诸位还愿意随我一道出访吗?
回去后,好好地去找一找秦国的相关资料,做好出访前的准备。
讽谏小议
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思路,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归纳本文使用的论据。
3.学习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
导入:
萧春雷的随笔,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他那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理性思辨。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讽谏为我们所熟悉。
然而当我们用现代的价值观念审视时,它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
作者简介:
萧春雷,男,福建泰宁人,1964年生。
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十步、围石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艺评。
著有诗集《时光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我们住在皮肤里》,以及文化随笔集《阳光下的雕花门楼》、《风水林》、《嫁给大海的女人》、《烟路历程》等。
【分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没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
2.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
首先写了谏诤制度的由来;然后对“谏”进行解释,陈明谏的两面性;接下来论证谏诤可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要有明君;最后提出只有平等才有可能产生批评,分享真理。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据?
有什么作用?
答:
事实和道理论据。
很好的证明了没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这一论点。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使得论证过程更形象生动甚至有趣,对比论证能够突出诤谏惹至杀身之祸的一面,道理论证是对事例很好的理论提升,为证明中心论点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同时也是文章充满哲思,流溢智慧。
【小结】本文具有浓重的杂文色彩,举例讲理鞭辟入里,读过之后,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讽谏具有先天的历史局限性。
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凭借丰富的学养,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文章开篇说,权力的顶峰无限孤独,得到一个伟大的批评者很难,古代君王不得不引入诤谏制度,并援引了齐景公哭晏婴、唐太宗哭魏征二事以证之。
第二段作者分析说,由于君臣关系的本质是统治与服从,这种不平等导致了诤谏制度的存在致命缺陷,不妨把谏看成刀斧手胁迫下的批评。
在这段落中,又列举了比干挖心、史鱼尸谏、海瑞备棺等例子,指出犯言直谏的代价是普通人不可承受之重。
第三段通过裴矩的转变,司马光的议论,指出讽谏是否存在单方面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态度。
第四段谈论一个个案,即使历史上最伟大的谏者魏征向最开明的君主唐太宗进谏也不无风险,进一步论证了讽谏的偶然性与脆弱性。
最后一段指出,尽管讽谏王朝重视求谏,但因制度缺陷,无法改变批评稀缺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文章最后几句话,作者突然放弃了从容不迫的逻辑说理,文气逆转直上,果断地过渡到正面立论:
只有当社会实现了平等、自由、尊严这些现代政治价值,才存在真正的批评。
因为引入了另一个更恢宏的的价值体系,文章得到了升华。
作者没有对此展开论证,然而我们也许会注意到,其实文章出处都是关于这一观点的反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邹忌讽齐王 纳谏